① 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樹木教學反思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然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看到了什麼》是三年級科學的第一課,這一課的重點在於使學生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由「看」到「觀察」,經歷了什麼變化?兩者又有何區別?這是這一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我首先從照片引入,請孩子們「看」照片,將看到的事物告訴老師。老師在同學們進行回答的時候,做好記錄。由於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孩子們很快就沒有新發現了。於是,我順勢引導他們回憶在生活中看到的大樹,這些樹長什麼樣?樹上有什麼?樹的周圍又有什麼?這時,大家又活躍起來,談到很多照片上沒有的東西。同樣,老師在同學們進行回答的時候,應做好記錄。這樣,黑板上就有兩塊對比鮮明的板書,從照片上看到的信息量很小,而同學們回憶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引導學生意識到,必須「觀察」實物。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是真正的觀察,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對觀察手段的認識,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這一點上,許多學生不認為聞、聽、嘗、摸等手段也是觀察方法。
當他們了解了觀察的對象應該是現實存在的事物後,我繼續提問:「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由學生的肯定回答,引出「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最後,再強調一下觀察時應遵循的順序。應該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
我發現,三年級的小朋友的科普知識量比較大,這可能是由於現在的家長會有意識的增加孩子的課外閱讀量有關,但是科學研究方法卻了解的很少。然而,科學方法的學習需要知識記憶和實踐練習才能掌握,學生又往往會覺得無聊。這種矛盾就需要老師來協調。例如,不單單是觀察大樹,用更多的圖片和小盆栽來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② 鄂教版四年級科學校園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學反思
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出示課件,引導學生繼續研究動物。
二、展示學生觀察記錄表。
學生上講台,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表,匯報自己的發現。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徵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4、師生共同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徵。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