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科學三上《比較水的多少》教學反思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第四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下面談談自己的執教體會。
一、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親身經歷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在這一課中,我能較好地體現以上精神。首先,教學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力求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驗探究」——「整理分析」——「獲取探究結論」的全過程。其次,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親歷「探究」。在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中,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訓練學生觀察、記錄、分析等基本技能,學生經歷了這個過程,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二、努力落實學生探究的主體地位。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經驗和發現。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說出已有的經驗和感知,如學生對2瓶水的多少的推測,預設1是瓶子相同,水位不同;預設2是水位相同,瓶子不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容易進行判斷。接著,教師出示了不同瓶子和不同水位的兩個瓶子,這時,學生就沒有統一的判斷標准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紛紛作出推測,並設計了實驗的方案。總之,我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順著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路徑來實施課堂教學。
三、在課堂上師生關系融洽。我注意傾聽和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使課堂充滿寬容的、民主的、和諧的氣氛,保證了探究活動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中有效進行。本課也把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蘊藏於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接受了節水的教育。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本節課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如三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較差,自控能力較差。在實驗過程前,教師要先對實驗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進行個別輔導,這樣,學生的分組實驗就會完成得更加順利,動手操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再比如,學生想出了多種比較水的多少的實驗方法,限於器材有限,學生只能實施了一種,在今後的教學中,課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預設與准備,這樣,在課堂上才能生成得更加精彩,教師的教學才能更加游刃有餘。
『貳』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熱是怎樣傳遞的》 教學反思
我一開始問學生:「你們吃飯用的不銹鋼勺的勺部浸在熱水中,過一會兒,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覺怎樣?」學生分組做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勺柄也熱,有的組覺得勺柄慢慢得熱起來。有的學生用手摸了摸不銹鋼勺的每一部位,發現勺口最熱,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熱,知道了熱是從勺口慢慢傳到勺柄的。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弄明白了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熱是從溫度高的一端傳到溫度低的一端,這種傳熱方式就是熱的傳導。
接著,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准備在燒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熱燒杯,發現水被加熱後,木屑運動起來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個環流。知道了水加熱了會上升,冷的水下降來補充,不久整杯水都熱了,熱在液體中傳遞的方向是從下往上循環流動的。當學生做好了這個實驗後,我問:「古代,我國有一位軍事家,他發明了一種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指揮工具,你知道是什麼嗎?」「孔明燈」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學生也慢慢明白了熱在液體、氣體中的傳遞方式就是熱的對流。
最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冬天,曬太陽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我們在火爐旁也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課前上網查資料了解:物體因自身的溫度而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的過程,是熱傳遞的方式之一,物體溫度越高輻射越強。這樣,學生對冬天,曬太陽、在火爐旁取暖……方式來獲得熱也了解了,這就是熱的輻射。
科學學習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過程,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本節課中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探究活動,真正的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叄』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3.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案與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從本課開始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路徑,通過實驗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是直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本課的教材重點是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本課內容是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先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光是怎樣照亮物體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然後讓學生設計並驗證光的沿直線傳播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最後利用這一原理解釋影子產生和原因。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考慮問題,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
教學目標
1、光是直線傳播的。
2、設計驗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5、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6、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光是如何傳播的。
2、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肆』 新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版由於前面每一節課都上得權比較踏實,大多數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寫出很多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稱,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並且准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徵。這節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於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徵,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徵,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伍』 ★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我看到了什麼》教學反思
《我看到了什麼》是三年級科學的第一課,這一課的重點在於使學生了解觀察的回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答察的重要性。由「看」到「觀察」,經歷了什麼變化?兩者又有何區別?這是這一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首先從照片引入,請孩子們「看」照片,將看到的事物告訴老師。老師在同學們進行回答的時候,做好記錄。由於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是很大,孩子們很快就沒有新發現了。於是,我順勢引導他們回憶在生活中看到的大樹,這些樹長什麼樣?樹上有什麼?樹的周圍又有什麼?這時,大家又活躍起來,談到很多照片上沒有的東西。同樣,老師在同學們進行回答的時候,應做好記錄。這樣,黑板上就有兩塊對比鮮明的板書,從照片上看到的信息量很小,而同學們回憶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引導學生意識到,必須「觀察」實物。備課時以為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是真正的觀察,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對觀察手段的認識,可能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這一點上,但是提出問題後許多學生能說出除了用眼睛看的方法外,也說出了聞、聽、嘗、摸等觀察方法。最後,再強調一下觀察時應遵循的順序。應該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
『陸』 教科版一年級科學《這是誰的葉》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的葉,具備了在仔細觀察後能從葉的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進行描述的能力。
本課將讓學生在觀察、認識一些常見葉的特徵後,這是學生第一次到室外開展科學活動,我要將孩子們分好小組,明確任務,限定區域。
並強調誰都不能跑到別的地方去,然後進行記錄、指導等組織管理活動,幫助學生有序的、有效的開展活動。小朋友們對葉子充滿了興趣。安全很重要。
第一,遠離危險的地方,遇到動物不擅自觸碰。
第二,劃定范圍,到操場以後分組活動,每組同學在一起觀察,遇到問題隨時舉手告訴老師。
第三,愛惜植物,每片葉都是有生命的,不摘葉子;及時記錄。交流、匯報,活動前讓學生帶著"你是根據葉的什麼特徵找到植物的?你在哪裡找到的?"兩個問題進行活動。
《這是誰的葉》的教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徵。
2、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徵。
3、根據葉的特徵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這是誰的葉》的態度目標:
1、對常見植物的特徵表現出探究的興趣。
2、產生到植物生長的環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
3、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並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