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期中反思100字
一、整體分析:
這次期中考試,生物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50分鍾。試卷由四個大題組成,分選擇題填空題、試圖作答、和實驗探究。突出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驗的能力。就試卷內容來看,題量比較適宜,難易程度體現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沒有偏題、怪題,覆蓋面比較廣,知識點多且靈活,更能與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密切結合。對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有所幫助。本次考試年級平均分為62分,其中,七三班41。30,七四班39.68,七五班40.64,七六班41.30,三班六班的成績較好,差距並不大,四班差一點,不過都屬正常。
二、卷面分析:
1.選擇題共22個,共佔44分,錯誤較多的有:8小題、10小題、14小題、18小題、22小題,主要是生物與環境部分的內容,理解性較強,學生掌握情況不好。而生物特徵本章的內容學生掌握良好,失分率低。
2.填空題共28分,量大知識點多,基礎知識純記憶的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理解記憶,其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遺傳信息內容學生錯誤較多,所以填空題失分率相應較高。
3、識圖題中動植物細胞的圖示學生能識記基礎知識既靈活應用。出錯多的是生態系統示意圖,理解不夠到位,出錯多。
4、實驗探究題,程度好的學生動手能力強理解能力強,幾乎不錯,能力差的學生對實驗題還有一定的陌生,對實驗步驟上不夠嚴謹,如:製作口腔上壁細胞時需滴加的液體,大多數學生答案為清水,與製作洋蔥表壁細胞的步驟弄混淆。還有對染液的作用不夠明白。
三、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考試,對前一段教和學作簡要的總結反思: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有的學生升入初中還不會學習,還不適應初中的學習和考試。
2,考試時學生審題不清,例如填空題第二小題,有好多學生沒有看清題就寫,本是細胞的物質組成,他們都寫成細胞結構。
3,學生生活經驗常識少,動手操作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差.
4、生物課一周兩節課,課時少,任務重,對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能力有限,對課本理解不到位,很難在不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5,在以後的教學中,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突出能力培養,加大重點知識的落實力度.
6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做題,學會學習.
7,倡導科學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並從思想上重視生物課.
本學期學校讓推行導學案,我剛開始在七年級實驗了一周,難度比較大,學生不會看書,結果一節課完不成教學任務,為此我又按老模式上課,可有的班效果好,有的班欠佳,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甚至有睡覺的現象,為此,我還要慢慢摸索實驗導學案,導學案能充分調動學校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動起來,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真正成為高效課堂,讓學生樂學、活學,相信成績將會更好。
⑵ 小學二年級下冊寓言兩則教學反思100字
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講明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夫,因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並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麼事情都存有僥幸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課後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學生續編《守株待兔》學生寫的很形象很生動,有的學生寫到:"種田人對自己的行為很是懊悔,於是他就振奮起來,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而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最終在秋季得到了大豐收,並且家庭逐漸富裕起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這個種田人還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了自己的兒女聽,並奉勸孩子不要像自己學習."孩子現在明白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以後他們會怎麼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長遠理解。
自己取捨吧
⑶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節課,我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經歷了「提出問題——預測——制定實驗計劃——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上,我非常關注學生實驗方案的制定,首先讓學生做出預測,引導學生不能瞎猜,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測;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根據自己小組推測制定出實驗計劃;最後,全班交流實驗計劃,讓學生在交流當中碰撞思維的火花,讓學生不斷完善實驗方案,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
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准備了100毫升水,玻璃棒,每包為1克,2克,5克,10克包裝的食鹽若干。根據自己的實驗計劃領取材料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可以臨時改變計劃,並且需要不同包裝克數的食鹽可以自由上台領取。
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學生在實驗中能做到認真實驗,仔細觀察,積極的思考。課堂上,學生精確的分析,深化了科學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液面比原來高了」;「在攪拌過程中溶液會變白,靜置後又變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鹽量是有限的」;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 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發現,也是很寶貴的東西。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發現
⑷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研究計劃並展開實驗,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本單元圍繞「溶解」這一研究主題,以食鹽和水作為主要的觀察研究材料按問題順序編排起來。本課是在學生加深了對溶解的認識和理解上,已經經歷了「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並能通過本課的學習為《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的學習將產生積極作用。
教學目的
1、科學知識:通過經歷實驗研究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2、科學探究: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在實驗研究的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於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於挑戰權威、樂於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教學准備:演示實驗用:食鹽、筷子、塑料小匙、玻璃杯。小組觀察實驗用:食鹽(每包2克的食鹽10包)、玻璃棒、100毫升燒杯盛25毫升水、湯匙、水盆等。
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怎樣更好的引出「食鹽在水裡能無限溶解嗎?」這個問題,在對材料進行觀察描述後,我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為每個小組准備相同量的鹽,不同量的水,並進行食鹽攪拌。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到食鹽不能在水裡無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通過對比實驗引發出來的問題往往更能激發學生地探究欲。接下來讓學生知道要想保證實驗的准確性,必須要保證每個小組具有相同的水量。那麼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我們應該怎樣做?學生馬上能想到通過自己實驗進行驗證。於是教師揭示課題,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板書課題,教師順其自然的引出本課重點,這堂課也在學生們的探究慾望中開始了。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問題就比較復雜,是實驗設計的難點也是亮點。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採取書本上的實驗方法,當然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可能與學生事先預習有關。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都千篇一律與書本完全雷同,實際上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禁錮,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事先我設計好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法,並做好課件,然後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當然也許會有學生想到新的實驗方法、也許沒想到),教師作為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夥伴可以將這三個實驗呈現給學生,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比較、思考和選擇。
第一種實驗方法:食鹽減少法即先把裝有食鹽的杯子或袋子稱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為止,再稱一稱杯子或袋子里還剩多少食鹽,通過相減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鹽了。
第二種實驗方法:平勺定量法。即用小葯勺盛一勺鹽,用牙簽沿勺子表面水平颳去多餘的鹽,稱量一平勺的食鹽質量,加多少勺食鹽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鹽了。
第三種實驗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稱量每小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燒杯的質量,記為A克;學生實驗時,只需向水中加食鹽,加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再到教師這兒稱量出溶液質量,記為B克。那麼加入鹽的質量就是B-A克。
三種實驗方法呈現給學生後,教師要給學生一定時間思考、比較,然後詢問學生你認為那種實驗方法更科學、更嚴謹?你准備採用那種實驗方法,為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後詢問學生這三種實驗都要注意什麼?引導學生明確:
(1)、實驗操作要規范。加鹽、攪拌不要將鹽或者水灑出。
(2)、正確判斷鹽溶解與否。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所謂實踐出真知,隨後根據學生選擇情況,用這三種(或者其他)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實驗。教師可做為學生親密的夥伴加入學生探究的行列。這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時間去探究,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體驗探究樂趣,突出教學重點。
(四)、分享結果,分析數據
實驗結束後,學生們分小組匯報實驗結果,這時教師可以給出參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論上可以溶解36克鹽。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後引導學生交流:那種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最准確,這幾種方法各有什麼優缺點。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回顧總結,延伸拓展
實驗方法匯報分析完畢後,在後面的時間中,教師可以加以拓展訓練:在溶解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發現?(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顏色變了。)
同時思考:溶解在水中的鹽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這樣丟棄嗎?把課堂上製成的鹽水收集起來,以供下節課繼續研究時使用。將內容與下一節課緊密聯系起來。不僅重復利用了實驗材料,還滲透了節約、環保的理念。
總結反思
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堅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安排本課教學,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運用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實驗法進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實,敢於提出問題的嚴謹科學態度,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本課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實驗操作中。教師將實驗操作的重要步驟或者注意事項以課件形式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一步一步進行科學探究實驗。新課 標第 一網
作業練習:
1、簡單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的?
2、杯子水得多少與溶解鹽的多少有什麼關系?
⑸ 如何提高10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能力 教學反思
面對這樣精抄心准備的課堂,面對襲這樣的錯誤時,我們該怎麼辦?除了以後我們更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將這一錯誤資源整頓,我們可以抓典型的錯例,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還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也在作業中反思自己的錯誤,以便在今後的作業做更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因為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於其他內容的學習,他更要學生養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糾正錯誤,在揪錯的道路上讓學生更好地養成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切不可放棄這樣的教學資源。
⑹ 一百克水可以溶解多少多少鹽 教學反思
記得上一次教這一課的時候,我是直接跳過去的。因為認為既然已經讓學生自己設計了食鹽與小蘇打溶解能力的比較,那麼這一課也順理成章地可以完成了。所以就沒有上這一課跳過去。以前呢,大概也一直都沒有上這一課,都是認為浪費時間啊,既然前面都設計過方案,都比較過了,這節課再上就沒有意義了。不過這次我還是上了。我上課的原因是在比較食鹽和小蘇打溶解能力的時候,讓學生自己用天平秤稱食鹽,結果實驗做起來結論各種各樣,對50ml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鹽還沒有形成定論,只是知道食鹽和小蘇打誰溶解得多。
聽了章鼎兒老師的講座,他舉了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鹽,老師安排好學生1號攪拌,2號觀察,3號記錄,4號倒鹽,來反問我們科學課探究味到哪裡去了?於是,我也深深反思自己的科學課應該如何體現科學探究味。這堂課我首先讓學生自主猜測100ml的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鹽?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猜測100ml水可以溶解50克食鹽。我追問依據,她說她認為2ml水可以溶解1克食鹽。再追問,這個結論怎麼來的?學生說自己是猜測的。第二個學生站起來說100ml水可能溶解36克食鹽。我追問依據,該生說上一次做實驗的時候,得出50ml水可以溶解18克食鹽,所以得出今天100ml可能溶解36克。我表揚該生的猜測立足於以前的實驗基礎上。鼓勵其他學生像這位學生一樣在上次實驗的基礎上在說說自己的猜測。之後,我突然又想,也許學生可以這樣想啊,說不定水成倍增加,溶解的量不一定成倍增加啊?所以如果否定第一個學生的回答,這樣不是限制了學生思維嗎?所以對一個學生的猜測我不能持否定態度。後來,讓學生寫實驗方案時,有一組學生猜測100ml的水能溶解12克食鹽。當時,我蒙了一下,怎麼有這樣的猜測呢?但是我又轉而一想,也許在孩子心裡,水越多,溶解的也許會越少呢?於是我引導學生在實驗結束後,如果如他們所猜測的,還可以得出:水越多,食鹽溶解得越多或者水越多,溶解得越少;水成倍增加,食鹽的溶解量也成倍增加。
猜測結束後,就讓學生撰寫實驗方案。有了上一次的實驗,這次的實驗方案我估計難度不大。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我課前替孩子們准備的食鹽是一包28克,2克1包的5包,這與孩子們的實驗方案完全不一樣。於是,我提醒孩子們老師替你們准備的器材是這些,你根據老師准備的器材寫實驗材料。當然我沒有告訴學生我替每組都准備了2克1包的有5包,這樣學生的猜測就失去意義了。這樣我的材料准備與學生的實驗方案就發生了沖突。學生就一次又一次修改他的實驗方案。想到這里,我突然覺得悲哀起來,其實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這樣准備材料的目的。本來我這里應該讓每組孩子把自己的實驗方案展示出來,進行比較,看哪一組的實驗方案更科學。剛開始拿過來給我看的學生的方案是這樣的:猜測100ml的水可以溶解40克食鹽,准備4包10克的食鹽,一次一次地倒。有的學生猜測100ml的水可以溶解30克食鹽,准備2克2克地倒,倒個20次。當然在學生的其他實驗方案還沒有出爐之前我就說了,同學們這樣的方法不好,老師准備的食鹽是28克1包,2克若干包,請根據老師提供的器材寫。有些學生怎麼也寫不起來,被我警告,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在方案制定期間,出現很多學生不知道應該先到28克還是先到2克一包的。我發現了,就問學生先倒哪個?學生說28克,也說出了原因。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在做自己的實驗,根本沒有聽。在之後的實驗里,還有很多學生不明白。我認為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我不重視實驗方案的比較。如果在實驗前有個實驗方案的比較,這樣學生就明白誰的實驗方案好,好在哪裡?自然我的器材為什麼這么准備學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哎呀!還是把探究的課變成了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課。追尋科學探究的課程可真是難啊!
當然尊重孩子,按照學情,一節課根本來不及上,要兩節課才行。章老師說了,課不夠上沒有關系,有改革意識,有學生意識就行了。你遇到一大堆問題了嗎?不用怕,這說明你已經在進行改革了。呵呵!今天我就以這句話來自慰自己,今天的課就是我改革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