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班科學青蛙和蛤蟆的不同活動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感受青蛙與蟾蜍間溫暖的友情。
2、讓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歌曲的魅力。
3、啟發引導學生創編,培養學]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表現力,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
教學重點、難點:
1、力度記號
2、歌曲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法:師講小故事:青蛙與蟾蜍
多媒體課件:稻田與蟾蜍吃蟲子的動畫。
背景音樂:小青蛙的旋律。
師生討論並總結:青蛙和蟾蜍都是益蟲。
2、引出歌曲。
師:你注意到剛才的音樂了嗎?
生:聽到了,很有趣。想再聽一遍。
老師放音樂,學生有的偷著樂因為,有的跟著哼唱。
師:這就是老師帶來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二、寓教於樂
1、聽歌曲《癩蛤蟆和小青蛙》
師:聽一首歌曲,歌中的蛤蟆是青蛙嗎?。
生:是。
師:仔細聽歌曲,青蛙有什麼動作?
生:它蹦得高,叫聲好聽。
2、再聽歌曲:
多媒體課件:歌曲《花蛤蟆》曲譜。
師:說說對歌曲的感受?
生:滑稽、幽默、好玩、好聽等。
3、再聽歌曲,感受山東民歌風格:
師:這是一首是我們山東風味的歌曲,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地方話?
生:「瞪著個眼兒」「伸著個腿兒」「圭呱」
5、學生按節奏讀歌詞:
(1)、同位試著按節奏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節奏感較差的學生)。
(2)、學生按節奏齊讀歌詞。
6、學生分四組討論適合自己的學歌方式。
有的吹豎笛來學;有的視唱歌譜學會(識譜能力強的學生),有的彈琴學歌;還有的聽錄音學歌。。
7、學生跟琴演唱。
8、老師范唱歌曲,師:比較與自己唱的有什麼不同。
生:唱的活潑,跳躍有彈性;
9、男女生對比唱,看誰唱的更形象。
三、創造表現
1、學生分組討論用什麼形式更好的表現歌曲。
(1)演唱(2),輪唱(3),加低音伴唱(圭呱),(4)折紙:會蹦的小青蛙。
2、學生練習,教師參與創編,幫學生解決難題。
3、生分組表演,學生互相評價,教師給與鼓勵。
四、完美結課:唱其它小青蛙的歌曲。
師:會唱小青蛙的歌。
生:歌曲《小青蛙,你唱吧》、《小青蛙找家》,樂曲《小青蛙》等。
師生談話總結:小青蛙是益蟲,大家都喜歡它,同時特有是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動物,我們要愛護它,保護它。
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得失,不得不提新課標,《音樂課程標准》的誕生,給音樂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帶給我許多思考。一節課的成敗有較多因素組成,備教案、備學生,教師有先進的教學思想,成熟的教學經驗等。反復的聆聽,也為學唱歌曲做好了鋪墊。
1、從內心換發出要求學習、渴望成長的快樂。按節奏讀歌詞環節,給能力強的學生表現的機會,走到節奏感差的學生那裡,給他以幫助,使他們也大膽表現。精心設計富有情趣的音樂教學情景,給學生提供活動發展個性的空間。
2、多媒體課件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課件既有圖像又有配音動畫,能起到一種審美的效果,選擇的背景畫面有民族特色,誇張的小青蛙漫畫動作,活靈活現,生動有趣,恰到好處的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總有蠢蠢欲動的感覺。
3、本課的不足之處,兩次實踐活動較長,致使拓展部分只唱了《小青蛙,你唱吧》一段歌詞。對於山東民歌的風格沒有給多的機會介紹,也是本課的缺陷。總之,本課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快樂,給課堂帶來了活力,也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啟迪。
2. 幼兒園中班荷花和青蛙教案反思
教學反思
上本次活動時因正值夏季來臨,結合到季節特徵和我班專幼兒的實際情屬況,目標都基本達到,因活動准備充分,同時過程中根據幼兒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採用視聽講結合法等多種教學法,使幼兒充分理解到散文的內容,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為教學難點做好了鋪墊;游戲中又充分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所以孩子的參與 性非常的高,如果再上一次,我將在幼兒感受散文意境美的方面進一步做好啟發,讓孩子們能真正的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
3. 幼兒小班語言一隻小青蛙教學反思
我先是通過提問讓幼兒理解「安安靜靜」,從而過度到《小青蛙聽故事》,講述第一遍時不採用任何教具,以肢體語言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第二遍配上生動形象的圖片理解故事內容,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並在討論感知情境的過程中理解靜悄悄、安安靜靜、又蹦又跳,避免孩子靜坐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第三遍則是引導孩子邊看圖片邊和教師一起講述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懂得聽故事時應安安靜靜的,不能大聲說話。在故事中的提問,對於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還要是孩子易於接受的問題,應該是啟發和提示,盡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說完成話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孩子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