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基礎脈診教學哪個視頻詳細好學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視頻,不過講的比較簡單,脈學以趙紹琴,邢錫波,李士懋著作為經典
『貳』 中醫怎樣診脈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驗。我國古代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採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診又叫切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
脈診最簡單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無力——辨陽氣足不足
2 脈體大小——辨陰血足不足
3 脈位浮沉——辨陽氣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夠辨證了
脈浮:為陽氣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夏天陽氣行表;
脈沉:為陽氣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冬天陽氣行里。
脈浮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收斂,發散在外;
脈沉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外散,能歸本位。
辨證要點,其實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萬病至簡論》所論六經實質是一致的
上為總論 以下分論之————
分者 分部以論:左手侯陰血 右手侯陽氣 或謂:左手侯能量的儲存 右手侯能量的製造
左手【寸】心【關】肝【尺】腎陰 心運血 肝藏血 血之精華入腎陰
右手【寸】肺【關】脾【腎】腎陽 肺運氣 脾生氣 腎之陽化精為氣
男為陽 氣盛 故右手脈盛於左手脈
女為陰 血盛 故左手脈盛於右手脈
——此為男女之常脈
有婦女右脈強於左脈 當作何論?
服葯前 當辨證為用陽過度 不能收斂 寸尺多浮
服葯後 當辨證為陽氣得助 加快運化中 寸尺多沉
同時可見 兩手關脈最強
右關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強【脾主運化】
左關為肝脈 主能量收藏加強【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葯 同樣的證 辨證意義完全不同
陽之要 在於能降 寸脈位於上【表】 陽位 當以收斂沉降為順 中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斂 尺脈位於下【里】 陰位 當以收斂固密為順 重取可得
陽之要 在於能運 關脈位於中【中】 中位 當以鼓盪滑暢為順 輕取可得
簡言之 兩頭小 中間大——現代社會最佳之財富【能量】結構 謂之:橄欖形
辨證運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 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歸位 陽明降與否 升降調與否】
能量足否 脈管之大小 有力無力而已 不必詳論
相火者 根於腎 先發動於肝 故 相火不位者 肝脈必弦多兼緊有力【氣攻之象】
相火歸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脈雖弦 但有柔和節律之象 【猶將軍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彈之力越盛 【猶太極高手 表面柔和 內里剛勁 敵強我愈強】
用陽者 寸脈必浮 相火不位者 寸脈亦浮【陽氣不斂上散故也】 如何區別?
短時用陽者【說話 運動 用神等等】 短時靜養休息寸脈即可歸於收斂
相火不位者【長期陽散 類於用陽】 短時靜養寸脈亦不會收斂
相火根於腎 則相火不位者 尺脈多偏浮 【 腎水為母 肝木為子 子敗家揮霍不夠用 就必須調用母親的存款了】
若靜坐後 寸脈仍浮 即為陽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斷:失眠多夢 情緒焦躁 眼乾喉癢耳鳴——脈而知之
寸脈浮 同時尺脈亦浮 相火不位即可確診無疑 尺脈浮為長期陽氣外散的確鑿證據
左手尺脈【腎陰】無者 絕經 閉經 斷經 輕者 經量少
右手尺脈【腎陽】無者 陽痿 性冷淡 不孕 流產 痛經 手足冰冷 抑鬱症 失憶症 肌無力 尿頻
其餘根據所屬臟腑功能類推 至簡者 不論臟腑 但以陽虛諸證推斷即可
『叄』 中醫怎樣號脈
醫脈_基礎知識
我手枕高骨關脈前面寸尺脈浮沉取左手寸脈主腸關脈主肝膽尺脈主膀胱腎右手寸脈主肺與腸關脈脾胃尺脈腎與命門
寸關尺寸陽尺陰浮陽沉陰結合浮沉遲數我體陰陽表寒熱致清結合力力力實力虛看脈形短余短足陰陽表寒熱虛實清結合部位看所體現脈臟器部屬於何臟斷病
知道些我再些脈象再重新組合臨床脈象組合起浮遲浮數浮浮細同沉脈沉短沉力沉數都需要我結合起細細析
舉例左寸沉短力寸關平脈
首先左寸主病位短主足力主足脈足導致病呢功能主血搏輸送血液全身足首先導致腦供血足現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力每懶洋洋
左尺脈見沉數沉主證主陰數主熱證病位腎與膀胱腎與膀胱熱現便黃熱手腳發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症狀
再寸脈浮數尺脈沉細寸脈主陽數
主熱浮脈主陽尺陰細足結合起陰虛制陽陽浮於病必暈用葯補陰潛陽治
再要實踐我周圍我朋友親我都作實習象每都條件練才績我剛始看幾十
看完比看哪哪錯總結慢慢熟練診脈候定要綜合析部臟器每臟器功能都現寒熱表陰陽虛實哪些毛病另外切莫持診診病古四診合參道理
脈診簡單
需要辨
1
力力--辨陽氣足足
2
脈體--辨陰血足足
3
脈位浮沉--辨陽氣表
已
足夠辨證
脈浮:陽氣表攻邪(力)或者陽氣足(力),或者夏陽氣行表;
脈沉:陽氣攻邪(力)或者陽氣足(力),或者冬陽氣行
脈浮陽氣足(力)者氣收斂發散外;
脈沉陽氣足(力)者氣外散能歸本位
辨證要點其實:
1
能量少(足足);
2
能量向(升或降)
《萬病至簡論》所論六經實質致
總論
論----
者
部論:左手侯陰血
右手侯陽氣
或謂:左手侯能量儲存
右手侯能量製造
左手【寸】【關】肝【尺】腎陰
運血
肝藏血
血精華入腎陰
右手【寸】肺【關】脾【腎】腎陽
肺運氣
脾氣
腎陽化精氣
男陽
氣盛
故右手脈盛於左手脈
陰
血盛
故左手脈盛於右手脈
--男脈
婦右脈強於左脈
作何論
服葯前
辨證用陽度
能收斂
寸尺浮
服葯
辨證陽氣助
加快運化
寸尺沉
同見
兩手關脈強
右關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強【脾主運化】
左關肝脈
主能量收藏加強【肝主藏血】
前提重要
否服葯
同證
辨證意義完全同
陽要
於能降
寸脈位於【表】
陽位
收斂沉降順
取
陽要
於能斂
尺脈位於【】
陰位
收斂固密順
重取
陽要
於能運
關脈位於【】
位
鼓盪滑暢順
輕取
簡言
兩
間--現代社佳財富【能量】結構
謂:橄欖形
辨證運用------
首辨能量足足
再辨能量否收藏
【相火否歸位
陽明降與否
升降調與否】
能量足否
脈管
力力已
必詳論
相火者
根於腎
先發於肝
故
相火位者
肝脈必弦兼緊力【氣攻象】
相火歸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脈雖弦
柔節律象
【猶軍怒自威】
越用力按
反彈力越盛
【猶太極高手
表面柔
內剛勁
敵強我愈強】
用陽者
寸脈必浮
相火位者
寸脈亦浮【陽氣斂散故】
何區別
短用陽者【說
運
用神等等】
短靜養休息寸脈即歸於收斂
相火位者【期陽散
類於用陽】
短靜養寸脈亦收斂
相火根於腎
則相火位者
尺脈偏浮
【
腎水母
肝木
敗家揮霍夠用
必須調用母親存款】
若靜坐
寸脈仍浮
即陽明降
相火位
即推斷:失眠夢
情緒焦躁
眼乾喉癢耳鳴--脈知
寸脈浮
同尺脈亦浮
相火位即確診疑
尺脈浮期陽氣外散確鑿證據
左手尺脈【腎陰】者
絕經
閉經
斷經
輕者
經量少
右手尺脈【腎陽】者
陽痿
性冷淡
孕
流產
痛經
手足冰冷
抑鬱症
失憶症
肌力
尿頻
其餘根據所屬臟腑功能類推
至簡者
論臟腑
陽虛諸證推斷即
摘自網路文庫
『肆』 我想下載一些關於中醫診脈的視頻 不知道哪裡可以下載
先背《內經》與脈象有關的內容,再背《脈經》
『伍』 中醫診脈的書有沒有初學者的,,帶圖最好。
你好,初學者的書推薦中醫診斷學,優酷也有對應視頻,還有《中醫舌診》教學片。還有脈經
『陸』 中醫診脈中的一息
切脈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之一,醫生以自己正常的呼吸來衡量患者脈的跳動。
『柒』 如何自學中醫怎樣把脈
1、《中醫基來礎理論》要學,然後源《中醫診斷學》配合《瀕湖脈學》一起學習,如果條件允許去其他中醫那見習一下,學會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想學精比較難。一般把脈象分成28種,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注意:《瀕湖脈學》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
2、自學必在學好中醫基礎後,再讀脈學有關書籍,接觸臨床慢體會。
自學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只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一下,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之可言;二忌亂:指自學之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看另一本書,好像蜻蜓點水。
這種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也必「學無所成」;三忌畏難:指自學之人,在自學過程中,有的內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反映。如果不以釘子精神向深處深鑽以求解決,反而畏難自棄,必然枉費—番心機,半途而廢。記
得古人鞭策人們學習,說出許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麼「石杵磨銹針,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鐵石為開」啦,「不經一翻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啦,都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堅持學習兩不畏難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捌』 想學中醫脈診,不知道哪裡有系統的教學視頻
脈學本來就是中醫診斷裡面最難掌握的,古人有雲: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專
更何況看視頻呢?我想這方面屬的視頻是肯定沒有的,因為這要全靠醫者指下的感覺,那麼,這個感覺如何用視頻能表達得出來呢???
如果樓主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話,我可能作一點點意見。。。
首先,要了解中醫四診的基本內容,望聞問切。不可單單了解切診(診脈)。。
脈診首先了解切脈的時機、時間(診脈的時間長短,一般約一兩分鍾左右)、部位(三部九候,人迎、寸口、趺陽),然後,才是了解脈像(二十八脈,具體可參考《中醫診斷學》、《脈經》、《瀕湖脈學》、《三指禪》、《難經》、《醫宗金鑒》等等。。。)
最後,才是四診合參或脈證合參,得出准確的證候診斷結果出來。。。
中醫的知識太博大精深了,如果樓主僅是管中窺豹的話,難得其門徑而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