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人教版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人教版鴉片戰爭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2 20:12:21

⑴ 八年級上冊歷史人教版重點筆記

1839年月3日---1839年6月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
1841年初英軍佔領香港島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1890年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萌芽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並定為都城)
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
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
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曾國藩、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
1866年福州船政局
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架設有線電報
1871年俄國出兵佔領伊犁
1872年《申報》創辦
1876年清軍分批進入新疆
1876年第一條投入運營的淞滬鐵路通車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收復
1870年---1880年洋務派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孫中山創建興中會
1894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
1895年春公車上書,維新變法運動揭開序幕
1898年義和團運動
1898年京師大學堂開學
1898年6月---1898年9月光緒帝維新變法
1898年9月戊戌政變
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辛丑條約》
1905年廢除科舉制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
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希維爾主義的勝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凋謝萎縮
1918年年底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
20世紀20年代侯德榜制出純鹼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國民革命運動開始
1924年5月黃埔軍校創立
1926年北伐戰爭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事變
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

⑵ 八年級歷史第一課鴉片戰爭的筆記。 八年級生物第一課筆記。 急! (人教版)

歷史:
Ⅰ、鴉片戰爭(1840―1842年)
一、原因:
1.根本原因: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牟取暴利。
2.直接原因:林則徐禁煙
①原因:鴉片輸入帶來嚴重危害
②經過:道光帝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
③高潮:虎門銷煙
④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⑤評價:林則徐是民族英雄

二、經過(1840-1842)
英艦封鎖珠江口→北上定海→直逼天津→佔領香港島→到達南京長江面→求和

結果: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時間:1842年
2.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元
③開放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定關稅: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是近代史的開端)
四、影響:1.社會性質: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封建社會(是造成這些影響的最主要依據)
2.主要矛盾
農民階級與封建社會地主階級→
①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②封建社會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3.革命任務:反封建→反帝反封建
4.革命性質:開始進入舊民族主義革命時期

五、失敗: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生物:
一、動物1.脊椎動物
2.無脊椎動物

40分是不是太少了啊,

⑶ 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中提到幾個民族英雄 戚繼光 鄭成功 林則徐左宗棠 鄧世昌

其實嚴格說來抄,冉閔、文天祥、岳飛這些人物都可以算是民族英雄,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大漢民族的尊嚴,而一個國家,就是以一個主體民族為基礎,如果沒有漢族,那還有「中國」嗎。
但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今天,冉閔、文天祥、岳飛這樣的人物所對抗的那些游牧民族,有些已經和漢族融合一體,比如鮮卑、匈奴,有些是今天的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蒙古族,滿族,不論他們曾經犯下什麼樣的滔天大罪,皆既往不咎,我們應當做的是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讓歷史重演。那加入某天我們將日本吞並,幾百年後,大和民族已經不存在,那麼那些抗日的民族英雄,也就不再是民族英雄了。 王羲之曰: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正是如此。
戚繼光這些人,在今天看來,他們在中華民族抵抗外敵,做出了貢獻,因此事民族英雄。但是再過幾百年,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⑷ 人教版高中歷史第十課本課測評:用史實說明,鴉片戰爭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竟然是高中歷史。我的書上是這么寫的
戰前,中國式衣櫃獨立自主的國家;戰後內,中國的容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遭到破壞,開始成為一個受西方列強奴役的半殖民地國家。戰前,中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自給自足;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將商品傾銷到中國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的社會經濟開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漩渦之中。
這是簽訂了《南京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領土主權)
賠款2100萬銀元(增加人民負擔)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傷害為通商口岸(破壞貿易主權)
英商進出口中國的貨物交稅中國需同英商定(破壞關稅主權)
其中最能體現英國侵華本質意圖的是開口岸與關稅協定
希望能幫到你,不懂可追問

⑸ 北師大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一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探究預習習題: 1.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必做) 2.請你為中國開葯方。(選做) 3.辦小報:「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選做)探究預習提綱: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知道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圖片資料。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問題的由來,對比香港被割讓與香港回歸。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慣用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信念。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了解,認識到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學習他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對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讓與1997年香港回歸,認識到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國今天的強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難點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准備〗 學生情況分析 霍山二中八年級學生有的來自城鎮,有的來自城鄉結合部,有的來自農村,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但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較濃,對歷史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慾,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啟近代史。經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鋪墊,學生對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和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已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但經過暑假後,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難免有些遺忘。為了便於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有必要用一課時的時間對相關內容進行簡要復習,分析第一單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務和課前預習的問題。 教具准備 1.教師課前和學生一起收集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圖」;電影《林則徐》片斷。 3.香港回歸的錄像資料。 4.根據收集的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毒品的文字、圖片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並解決少數學生缺乏資料來源的問題) 學生根據資料介紹: 1.常見的毒品有哪些? 2.毒品有什麼危害?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珍愛生命,拒絕毒品。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遠離毒品的思想教育) 一、虎門銷煙 教師設疑: 鴉片等毒品嚴重損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可是,150多年前,英國卻向中國輸入鴉片。這是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代表發言: 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需要掠奪廉價的原料,還需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而清朝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銷售。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教師設疑: 閱讀以下材料,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夢廠雜著》 材料二:當鴉片未盛大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 材料三:(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命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於洪水猛獸。 ――魏源 材料四:不是嗎,「奴隸貿易」比起「鴉片貿易」來,都要算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毀滅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腐蝕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毀滅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後,還殺害他們的肉體。 ――(英)蒙哥馬利馬丁 學生合作探究並回答: 給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大量白銀外流,造成清朝的財政危機;官員吸食鴉片,愈加腐敗;士兵吸食鴉片,喪失戰鬥力。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 由此可見,鴉片走私給中國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你是清朝的統治者,會怎麼做? (設計意圖:體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突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學生: 禁止鴉片走私。 多媒體課件展示電影《林則徐》片斷: 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和虎門銷煙。 教師過渡: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可是,英國卻以此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二、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 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指導學生看書並歸納《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指導學生用關鍵詞來記憶歷史知識) 學生回答《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割地:香港島 賠款:2100萬元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影響。 學生回答: 領土完整和主權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南京條約》的內容來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學會論從史出,防止死記硬背) 學生回答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動態展示: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財政負擔增加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關稅協定――主權喪失 思維拓展: 鴉片戰爭給中國近代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學生合作探究並各抒己見:略。 教師引導、歸納: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設疑: 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學生回答略。 思維拓展: 請為中國開一劑葯方。 (設計意圖:創設歷史情境,拓展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授: 當時有一位開明的思想家叫魏源,就為中國開了一劑葯方,寫了一部書叫《海國圖志》。他提出的救國之策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師提問: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追問: 「師夷長技」能「制夷」嗎?為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略。 教師總結: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史既是中國落後挨打,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抵禦外來侵略的抗爭史,又是不斷尋找救國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總結 1.教師簡介香港問題的由來。 2.多媒體課件展示錄像《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3.學生合作探究:150年前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和香港重回祖國懷抱的強烈對比說明了什麼道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代中學生該怎麼做?〖教案點評〗 此教案大膽跳出教材,結合現實,以毒品的危害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對英國走私鴉片原因的探求欲,並進一步激起學生對罪惡的鴉片貿易的痛恨,對殖民者卑劣行徑的痛恨,突出體現了歷史學科情感和價值觀教育的功能。縮短了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本課知識的興趣。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現代教學手段,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表現虎門銷煙的民族豪情,鴉片戰爭失敗的民族恥辱,能激起學生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反思,引導學生形成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既有血和淚的感性認識,又充滿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又有學生的合作探究;既有歷史的沉重與悲傷,又有現實的光榮與自豪,還有對未來民族復興的責任與夢想。 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設計: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本節課的要求:能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魏源、嚴復等人的主要思想。依據此要求,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虎門銷煙的信息,編寫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 想像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則徐怎樣禁煙最有效。是否有歷史責任感,做一名人民愛戴的民族英雄。 觀察「鴉片戰爭形勢圖」中香港島和五個通商口岸的位置特點,討論導致這一位置特點(位於東南沿海)的原因;組織討論這些地區的開放與今天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學習採用多種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陳述歷史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虎門銷煙的史實的了解,認識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其在禁煙中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坦盪無私的品質。 通過學習,認識英國發動戰爭是無恥的、非正義的;受到戰敗求和的刺激,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開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學習主張,這是對閉關自守的傳統觀念挑戰。 通過學習,認識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的有關史實、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注重學生的閱讀、語言表達、知識遷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難點: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三)教學准備學情分析: 、 學生大都看過電影《鴉片戰爭》《林則徐》或有關通俗讀物對鴉片戰爭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初二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已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學法和教法: 鑒於對《標准》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文中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像,故事敘述,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課前准備: 編寫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講稿。 帶著以下問題預習課文:(1)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設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的表格。表格不僅可以是方形,還可以是圓形、三角形、梯形、樹狀等。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收集有關鴉片的特性及有關鴉片對人類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爭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圍來說,鴉片戰爭是當時已經完成產業革命的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一個正處於封建主義遲暮中步履蹣跚的古老國家----中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就中國史范圍來說,它引起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變化,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從來不曾出現過的局面。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起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教材的重組與選材: 從本節課內容看,基本體現了《課程標准》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敘述林則虎門銷煙的故事,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戰爭,除了林則徐,還有許多民族英雄,如:關天培、陳化成、葛雲飛等,須教師准備許多資料供學生參考,體現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變化。新教材打破了舊教材的編年體描述歷史的慣例,以主題的方式再現了歷史,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由於這一節內容幾乎把舊教材兩節課的內容都融入一節課文學,內容多了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學生有了一定知識儲備,也就了有自信,就可以創設一種平等、和諧、互動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以平等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還給學生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閱讀指導等綜合教學方法。板書設計: 第 根本原因:英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價值 一 課 直接原因和借口:虎門銷煙 鴉 片 戰爭的性質和戰敗的原因 戰 爭 戰 《南京條約》內容和影響 的 爭 烽 影 煙 新思想:魏源著有《海國圖志》 響 教學過程: 本課要求 要求學生把准備的資料,設計的表格等內容貼在自己的展板上。確定小組的序號,說明評比項目包括:小組發言 3 分,資料准備充分,處理得當 4 分,故事敘述流利,情節入情入理 3 分。鼓勵同學踴躍發言,為組掙分。 導入新課 師: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一單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抗爭》,同學們閱讀第一單元引言,閱後思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歷史? 學生:活動略。 師:1840 年----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部受盡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體現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事件《鴉片戰爭的烽煙》。 講授新課: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師:引起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是什麼呢? 生:回答略。 師:對了,是林則徐虎門銷煙。 1、林則徐虎門銷煙 師:林則徐為什麼銷煙? 學生可能回答為: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太大。 師: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生:紛紛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 英國在 17 世紀中期, 18 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 世紀 60 年代以開展了產業革命。19 世紀初,英國的工業,首先是棉紡織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 19 世紀中期,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強大的工業生產能需要尋找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正是英國理想的侵略對象。起先,英國商人主要向中國輸毛織品和印度棉花,而從中國輸入茶、絲等物品。由於中國社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加上政府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和防範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商人未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後來,英國商人發現鴉片可以獲得比成本高得多的利潤。由於 鴉片的激增,中英間的貿易逐漸發生了變化,英國由貿易逆差(即入超)變為順差(出超) 。 師:鴉片有什麼特性? 生: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回答。 (略) 師:閱讀課本的大、小字部分有內容,進行分組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什麼危害? 生:活動過程略。 師:展示現代影片《中華之劍》,鴉片輸入後當時有關圖片,進行總結:損害身心健康;吏治敗壞,軍隊戰鬥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統治危機等。正是因為鴉片私嚴重威脅到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去廣州查禁鴉片。 假如你是林則徐,想像一下你怎麼禁煙最有效? 生:活動過程略。 師:禁海口,禁吸食的禁煙方法,都很難徹底禁絕鴉片泛濫。經過調查研究,林則徐決定從禁貨源入手。禁貨源就是要把英國鴉片販子囤積在廣東海面躉船上的鴉片查繳,以徹底禁絕鴉片,這一禁煙方法無疑是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氣和決心的。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自己的語言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概述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活動略。 師:在學生概述後,總結為:(1)決心堅定。 (2)措施有力。查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 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請同學們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體會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活動過程略。 師:虎門銷煙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可是虎門銷煙卻成了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中英《南京條約》 生:在教師引導下自由討論「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虎門銷煙是戰爭的直接原因和借口,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看中了中國潛在而巨大的市場價值。 師:利用多媒體演示「鴉片戰爭英軍入侵路線圖」 從 對戰爭過程進行介紹。 1840年 6 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戰爭爆發,到 1840 年 8 月英國艦隊北上天津大沽口為第一階段;1841 年 1 至 5 月,從英國攻佔香港島開始到《廣州和約》訂立為第二階段;1841 年 8 月至 1842 年 8 月,英艦隊從廣東海面北上直至《南京條約》簽訂為第三階段。戰爭以中國戰敗求和簽訂屈辱的《南京條約》而告終。 有的學生可能問(給學生質疑空間,迸撞智慧火花)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教師:鼓勵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略。 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這場正義戰爭中戰敗受辱的原因主要有經濟落後,政治腐敗,武器落後, (圖示《裝備齊全的清軍》)道光皇帝戰和不定,舉止失措等。 1842 年 8 月,英軍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現在大家互相看看展板,關注下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越有創新越好。 生:分組評選優秀者在全班展示,評選時,注意表格形式的創新,表格內容的正確。重點內容必須記憶。 師:我做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簡表項目 主要內容 影響割地 ①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中國.

⑹ 求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總結

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根本原因: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版銷工業品,掠權奪廉價的
直接原因:謀取暴利。
林則徐禁煙:1、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2、到達廣州,暗訪密查,緝拿煙犯。3、虎門銷煙(1939.6.3)
對林則徐的評價:書P4第一段
鴉片戰爭:1840年6月到廣東海面挑釁——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1841年佔領香港島。
《南京條約》:(1842)
1、割香港島給英國;(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
2、賠款2100萬元;(加重人民負擔)
3、開放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
4、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這一條危害最大,傷害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中國為什麼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答案:腐朽落漠的封建制度無法同蒸蒸日上的資本主義制度相抗衡。

⑺ 八年級人教版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內容越細越好 例如鴉片戰爭有什麼危害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結構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背景:
〈1〉罪惡的鴉片貿易: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1)白銀外流,造成清財政危機。(2)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3)統治機構更加腐敗。(4)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5)嚴重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3〉虎門禁煙: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2、戰爭經過:愛國官員:關天培——中國近代犧牲的第一位清軍將領。見課本第4頁畫像。
3、結果:簽訂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影響:(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3)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開放)五個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見課本第5頁《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和《割讓香港島示意圖》。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1)根本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 英、法
(4)幫凶 俄、美
2、列強的罪行:(1)英法——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強佔中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佔領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建立與清對峙的政權。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抗擊洋槍隊,在慈溪之戰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見課本第9頁華爾的照片。)

第3課 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歌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2)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偽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3、「海防」與「塞防」 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主張「海防」與「塞防」 並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2)戰略方針「先北後南,緩進急戰」
(3)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見課本第15頁自由閱讀卡,見課本13頁畫像。)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後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與李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禦,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為吞並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戰爭。
(2)主要戰役:〈1〉黃海海戰:此戰後,日本艦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2〉旅順戰役:旅順陷落,日本對旅順和平居民進行野蠻大屠殺。〈3〉威海衛戰役:威海衛潰敗,李鴻章—北洋艦隊全軍覆沒。(4)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見課本第16頁導人框。
2、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時間;1895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3)內容:〈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4〉增闢通商口岸等。
(4)影響:〈1〉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2〉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用史實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後,《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A,《馬關條約》割佔中國大量領土,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B, 2億兩白銀的賠款,加重了祖國人民的經濟負擔,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後。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D,增闢通商口岸,便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總結:《馬關條約》後,日本輕易從中國撈到這么多好處,則直接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1)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爭對象: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3)運動中心:京津地區。
(4)主要戰役:廊坊戰役。
(5)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6)性質及意義:是一場反帝愛國農民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
見課本第21頁。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爆發:1900年,西摩爾率領英,發,俄,德,意,日,奧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2)主要侵略罪行:a攻佔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鎮壓義和團運動
(3)結果:清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賠款白銀4.5兩。 b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C坼毀大沽炮台派兵駐扎要地。D劃定使館界。
(4)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注意:重要問題
1、《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鎖,請你結合《辛丑條約》主要內容,談一談該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
答: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的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另一方面大量舉借外債,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2 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帝國主義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4 在北京設「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歷史著作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這一觀點你贊成嗎,請結合史實,寫一篇50—150字的辯論稿。
這一觀點不對,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行為,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工業革命後,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很高,資產階級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

3、《辛丑條約》簽訂後,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麼?
答:這種說法有道理。通過《辛丑條約》,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並使清政府完全置於帝國主義的軍事監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條約要求,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官員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守土官長」,慈禧更是對洋人言聽計從。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說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毫不為過。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是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 年代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既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後期「求富」
6、洋務運動主要活動:
(1)前期「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目的:武裝軍隊
a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近第一個兵工廠,是洋務派仿造西式船炮的開端。b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見書第28頁);c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個交通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見書第29頁插圖)。
(2)後期「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輔助軍事工業)
a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中近第一個輪船公司。b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中近第一個鋼鐵廠)見書第29頁。
(3)籌劃海防,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奕欣創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學校。)見書第29頁插圖。
(5)設立翻譯館,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7、洋務運動的破產:標志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9、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派沒有認識到,不觸動封建制度,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隨著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因此,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1、維新思想的傳播:
(1)背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主要領導:康有為、梁啟超。見課本第32頁照片。
(3)公車上書(見課本32頁插圖)。〈1〉經過:《馬關條約》簽訂後,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2〉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4)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2、百日維新:
(1)時間 1898年6-9月
(2)內容:a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官吏,打擊封建官僚,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3)性質: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3、戊戌政變: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2)戊戌六君子:維新派人士譚嗣同(見書32和33頁插圖和他說的一段話)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遭清政府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資本主義改良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救國救民之路,因此,客觀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

第8課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各種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結果: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見書第38頁,袁剪辮子表示革命)
3、辛亥革命
(1)背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孫中山創建革民黨
〈1〉興中會:1894年,美國檀香山。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見書36頁會址)
〈2〉中國同盟會:1905年,日本東京。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刊物《民報》。
〈3〉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闡釋為民族)建立民國(建立民主共和國,闡釋為民權),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闡釋為民生).「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武昌起義和****成立:
(1)武昌起義:1911年,標志著辛亥革命開始,武昌起義成功帶來的影響:僅一個月左右,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的統治名存實亡。
(2)****成立:1912年1月1日,地點:南京,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2)袁世凱定「孔教」為國教,新舊思潮發生激烈沖突。(3)要建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見書第41頁照片。
4、旗幟:「民主」與「科學」
5、內容:
(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四提倡四反對。(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2)後期,宣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來頌揚十月革命,為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6、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是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思想領域發動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批判封建專制思想,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1〉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2〉發展: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3〉高潮: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斗爭。
(3)口號:a「外爭國權,內除**」;b「廢除二十一條「;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4)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 b罷免曹汝霖等賣**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的精神。(見書48頁的兩副插圖傳單和49頁的「五四」傳單,50頁三張照片,51頁「一大」會址,嘉興南胡遊船。)
(5)五四運動與**成立的關系:〈1〉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2〉五四運動中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3〉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開,
(2)地點:上海(嘉興南湖的一 艘遊船上)
(3)參加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一大的內容:〈1〉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共產主義。〈2〉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3〉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2〉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3〉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在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沒有擺脫貧窮和落後,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戰勝國,中國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第11課 北伐戰爭

1、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見書52頁〈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和旁邊的導入框中的對聯):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5)辦學原因:孫中山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過去革命依靠的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這也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2、北伐戰爭: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經過:〈1〉: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浮主力。〈2〉江西戰場: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3〉福建戰場:攻入浙江,上海。
(6)結果:北伐勝利進軍(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7)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1〉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2〉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3〉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8)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在4月,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後,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1)背景:「八七「會議後,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開始攻佔縣城,損失嚴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1〉是**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2〉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得到的教訓是:必須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 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於生死關頭,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佔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陝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3〉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四課 難忘九一八

1、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加劇:
(1)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以此為借口,炮轟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沈陽城。
→影響:a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迅速淪陷。見書72頁導入框。b中國人民進入局部抗戰時期。
(2)偽滿洲國建立。
(3)華北局勢危急。
2、西安事變:
(1)背景:A日軍進一步侵略華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B**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C張,楊出於愛國接受了**主張,停止進攻紅軍,並要蔣聯共抗日。D蔣拒不接受,並親臨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於「抗日不能,剿共不願,苦諫無效」的境地。
(2)目的:逼蔣聯共抗日。
(3)和平解決的意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A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十五課 「寧為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

1、寧為戰死鬼:
(1)盧溝橋事變:
A時間:1937年7月7日,又稱七七事變。
B盧溝橋戰略位置:處於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成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為中日必爭之地。
C事變影響:標志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見書第77頁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D英雄壯舉: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壯烈殉國。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3)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佔南京之前,為逼國民政府投降,日軍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軍佔領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佔領南京六周內,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2、不作亡國奴:
(1)時間:1937年12月。
(2)概況:〈1〉屠殺方式殘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當作練習射擊的靶子,有的被當作拼刺刀的對象,有的被活埋。〈2〉屠殺人數多:30萬人以上。
★南京大屠殺給人類怎樣的啟示,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抹殺真相的目的是什麼?作為中國人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珍惜生命,反對戰爭;反對戰爭,爭取和平;這種行為表明他們不但沒有誠意反省戰爭罪惡,而且企圖是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他們這種歪曲,否定歷史的行經,嚴重傷害了被侵略國人民的感情,不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應引起我們對軍國主義復活的高度警惕。
第十六課 血肉築長城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三次重要戰役:
(1)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中,山西平型關,八路軍一一五師——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2)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中,山東台兒庄,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重大的勝利。
(3)百團大戰:(指揮-彭德懷,見書82頁在前線指揮作戰)
A原因: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B簡單經過: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猛烈攻擊,取得輝煌的戰績。(見書83頁表格)。
C意義;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2、**「七大」的召開:
(1)主要內容: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A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B明確抗戰勝利後中國走向何處等問題。
(2)意義: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見書84-85 頁四幅插圖)。
3、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八年抗戰取得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勝利的原因:
A 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團結抗戰。B**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對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C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對粉碎日軍速戰速決的方針,牽制日軍起了作用。D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國際上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E 得到了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的大力援助。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A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扭轉了屢戰屢敗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B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美英的壓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以,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十七課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見書93頁插圖)
(1)蔣介石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的目的:A為了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B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談判的目的: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又稱《會談紀要》。
2、轉戰陝北: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央在毛澤東,周恩來領導下,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彭德懷,賀龍指揮西北人民解放軍採用「蘑菇戰術」,取得了清化砭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3、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見書94頁插圖。
→意義: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鴉片戰爭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