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班跑旱船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節日里群眾跑旱船的錄象,了解跑旱船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起源及相關的知識。
(2)初聽《跑旱船》感受情緒
(3)分解動作:秧歌步
(4)請學生跟著音樂跳一跳,再次感受情緒
(5)啟發學生關注歌曲中滑音,任意延長音以及襯詞的運用
(6)再聽全曲,請學生談談「哪些因素決定了歌曲的獨特風格」
(7)結合「露一手」活動,模擬歡慶的場面:請學生兩個人一組,分別扮演一個角色。跟著音樂走秧歌步(請部分同學模擬鑼鼓和群眾的喝彩,增加歡慶的氣氛)
二、學唱歌曲《對花》
1、先回憶以前學過的一首《對花》,想想它的演唱形式(對答)
2、聽新歌《對花》,感受他們不同的風格特點,
3、練習:比一比南方北方小調的風格,用連線在下列詞語中選擇
北方小調 南方小調
音域寬廣 優雅清麗
高亢粗曠 委婉細膩
再聽歌曲,注意歌曲中的幾個裝飾音及下滑音的地方,以及符點,分別唱一唱。
4、跟琴分句學唱歌曲
5、跟琴完整唱歌曲
6、跟錄音唱
7、分各種演唱形式唱
8、根據季節的變化創編新的歌詞,並唱一唱,體會情緒
三、總結
Ⅱ 小班語言課不要太貪心教學反思
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了專,以便於幼兒屬理解游戲的規則,基本了解游戲的玩法。在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的環節中,我能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且在幼兒基本了解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游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先與全班幼兒游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游戲中的規則性語言,並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游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游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游戲做好充分的准備。
Ⅲ 小班蒙閱《見面》教學反思
小班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專兒歌《見面歌》是屬一篇關於小動物講禮貌的兒歌。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不用特殊記憶,有趣的兒歌符合我們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學習。
在活動中我引導孩子們和一些小動物交上了朋友,並且讓他們大膽的創編小動物見面的情形,學一學小動物的動作等。在活動中也讓幼兒懂得朋友見面時要有禮貌,學會了幾種與好朋友打招呼的方法,如握手、擁抱、禮貌語等等。通過這些簡單易學的方法,使幼兒與同伴之間增進了情感交流,消除了他們在園的陌生感,體驗到了與同伴交往的快樂。
Ⅳ 小班繪本閱讀《誰在裡面》的教學反思
課堂中的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雖然我的教學設計之中有這個環節內.但是沒有想到課堂容氣氛會如此熱烈,是孩子們的興之所至感染激發了我,讓我感悟到,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與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情納入即興創造的成分,甚至可以超越目標設定的要求.我想,這樣的課堂會使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充滿智慧.
Ⅳ 小班燕子飛飛燕子專列教學反思思該怎樣寫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
剛學完《燕子》一課,孩子們還沉浸在對這只小鳥的喜愛之情中,此時趁熱打鐵,學習《燕子專列》一課應該很有積極性,再加上如今春光燦爛,燕子從南方趕來增添了無數生機,孩子們自然對這活潑機靈的鳥兒不陌生,反而更多了一份親昵,這可為上好這節課打下了良好基礎,為此我信心百倍。
果然不出我所料,開課就很順利,孩子們對題目就很感興趣,舒適的空調火車居然裝了一車燕子,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小小的懸念一產生,興趣隨之而來,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入了這個和燕子有關的感人故事之中。
本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一顆愛心貫穿全文,就是要讓孩子們從故事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人們為保護燕子所表現出來得博大愛心。因此課堂上我所設計的環節並不是很多,主要採取以讀促情的方法來達到預期目的。學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導之下感受、領悟,從而上升到情感。當燕子遇到了麻煩,瀕臨死亡之際,孩子們讀起來語調低沉,似乎被這惡劣的環境感染,心情非常沉重。於是有孩子說:「這天氣來得太突然,小燕子一點准備都沒有,真是沒有想到它們就要死了」。有的說:「小燕子能吃的昆蟲都凍死了,它又冷又餓,再加上飛了那麼長時間,真可憐啊!童心的善良由此可見一斑。此時,孩子們對燕子的愛蒙上了深深的同情。
Ⅵ 小班對對碰教學反思優點和缺點
對對碰》是小班的一節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是讓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成果。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象紅黃藍這些顏色一樣。鮮艷、美麗的顏色讓孩子喜歡,顏色的變化更讓他們驚嘆不已。選擇《顏色對對碰》這一活動,正好滿足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
整個活動以變魔術貫穿始終,通過幼兒自己的實際操作,以及各種感官運用、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在嘗試與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第一環節通過「變魔術」活動快速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第二步讓幼兒自己親手來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正好滿足了孩子「試一試」的心理,讓幼兒體驗到自己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有利於幼兒探究興趣的激發。小班幼兒的注意的指向性還很不明確,且還沒有記錄的基礎。接下來通過「找個朋友來變魔術」,初步探索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變化,協作的機會,教師在材料准備中將兩兩顏色用彩紙標記出來,形象直觀的向幼兒介紹兩種顏色結合後變成的顏色,而且最後用橡皮泥讓幼兒自主去體驗兩種顏色的變化,幼兒更易接受。
整節課環節設計比較緊湊,但是在進行變魔術之後很多幼兒對是如何變出來的還存在疑惑,在此環節中可以適當向幼兒解釋說明。在幼兒自主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重幼兒操作的結果,雖然個別幼兒可以說出是哪兩種顏色混合變出來的,但個別幼兒還無法准確的表達,在此過程中可以與身邊的朋友說說發現,用語言表達,進一步理解,或是讓幼兒自己嘗試著去記錄。
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寬松、明主的課堂氛圍,但一節課的成功不僅在於幼兒的表現也需要教師精心的准備與課堂上的現場發揮,更需要與孩子們玩到一起,共同探討,這樣才可以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