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會《好吃的湯圓》教案課後反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說說、玩玩中了解蘋果、梨、香蕉的外形、顏色。內
2、體驗品嘗活動容的樂趣。
活動准備:
經驗准備:參觀水果店,初步了解各種水果。
物質准備:
1、小房子里一串蘋果(紅蘋果、綠蘋果、黃蘋果)、
2、大小不同的梨、兩籃香蕉
㈡ 關於幼兒園學前班孩子圍繞春節元宵節怎麼也個小短文
[設計意圖]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就要來到了,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熟悉么?元宵節人們都干什麼呢?元宵節是怎樣來的呢?元宵節人們都吃什麼呢?元宵節猜燈謎孩子會很喜歡吧,帶著思索,一系列關於元宵節的活動映入我的腦海中。
活動方案一:談話活動《廣饒的新變化》
[活動目標]
1、引起幼兒的談話興趣,萌發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愛之情;
2、鼓勵幼兒勤觀察、大膽發言,體驗與同伴分享快樂;
[活動准備]幼兒已有的關於廣饒文化廣場變化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
師:孩子們你們發現咱們的廣饒文化廣場上與以前有什麼不同么?
幼:廣場上掛了好多的燈籠;
幼:有魚燈、還有孫悟空呢?廣場的大柱子上都掛滿了燈籠,還有……
(孩子們的談話慾望調動起來了,他們相互談論著,高興的表情掛在小臉上。)
二、給予幼兒與同伴分享的機會
師:你們觀察的很仔細,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給全班的小朋友詳細的講一講呢?
(孩子們積極的舉手,來前面把自己的新發現與大家分享。)
三、總結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為什麼要掛燈籠么?
教師引出元宵節,告訴小朋友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正月十五前後,人們賞燈、猜謎、吃元宵、放煙花等非常熱鬧,激發孩子們晚上和爸爸媽媽一起賞燈的興趣。
反思:談話活動只是讓幼兒從感性上對元宵(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節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激發了幼兒對元宵節的興趣,那麼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我設計了故事《元宵節的來歷》。
活動方案二:故事《元宵節的來歷》
[活動目標]
1、讓孩子了解元宵節的歷史,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
2、讓孩子們深刻感觸到要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活動過程]
一、教師設疑,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呢?
二、教師講述故事並提問問題
師: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
幼:玉帝要燒毀民間,所以人們得知消息後提前掛燈籠放煙火,免去了這一難。
教師講述第二遍故事
師:元宵節的歷史悠久,人們從古至今,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用同樣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個節日,到了現在過元宵節意味著什麼呢?
幼:看花燈、吃湯圓等
教師總結,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以掛燈籠的形勢,來表達自己的喜悅,歡慶一年的豐收,喜氣洋洋、快樂融融。
三、讓幼兒把元宵節的來歷回家考考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故事《元宵節的來歷》。
反思:《元宵節的故事》是一個神話傳說,傳達的是一份濃濃的愛意,更是一份感恩的心情,為了感謝仙女救了人間的百姓,讓孩子們感觸到,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傳承熱愛、歌頌中國的傳統節日。接下來我設計了一節藝術活動《鬧花燈》
活動方案三:藝術活動《鬧花燈》
[活動目標]
1、感受元宵節的歡樂氛圍;
2、引導幼兒自然歡快的歌唱,引導幼兒練習「鬧」字的下滑音,准確把握空拍的節奏。
[活動准備]幼兒已有的關於賞燈的感性經驗。
[活動過程]
一、教師激發幼兒學唱歌曲的興趣
師:我們在前面已經談論了關於燈的內容,我們用唱歌的形勢來迎接元宵節好不好?
幼:好
二、教師播放音樂
1、師:你們聽到歌曲中唱的是什麼?
幼:鬧花燈、龍燈、鳳燈、獅子燈、孫猴鬧天宮、敲鼓聲。
2、師:你們聽得都很認真,現在老師彈琴,小朋友仔細聽一下趙老師唱的是什麼?(教師彈奏,便於幼兒清楚地感知歌詞的內容,加深對歌曲旋律的理解。)
教師引導幼兒完整的說歌詞;
3、教師范唱,幼兒跟唱;教師重點突出「鬧」字的下滑音唱法;教師與幼兒設計手勢語,讓幼兒准確的把握空拍的節奏。
4、幼兒跟隨音樂完整的唱歌曲。
5、採取男女對唱的形勢,並加上動作,激發幼兒歌唱的興趣;
三、幼兒仿編歌曲
教師引導幼兒將歌曲中的燈名替換成孩子們在文化廣場上自己看到的燈名,使音樂活動達到高潮。
反思:用歌唱的形勢表達自己對節日的喜愛,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我們過元宵節除了唱,還可以猜燈謎,接下來設計了活動《猜燈謎》
活動方案四:《猜燈謎》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猜燈謎的興趣;
2、學習自己創編謎語,與同伴一起分享;
[活動准備]教師、家長與孩子共同搜集謎語,教師對自己的燈謎做系統的整理。教師為幼兒准備小禮物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述元宵節猜燈謎的風俗習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教師出示帶燈謎的花燈,念燈謎讓幼兒猜,並請猜出的小朋友告訴大家自己是怎樣猜出來的,正確理解謎底與謎面的關系,讓幼兒掌握猜燈謎的方法。
三、我來出,你來猜
教師請幼兒把在家准備的燈謎猜給小朋友聽,並讓孩子自己決定把已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誰。孩子們也可以現場編燈謎,讓大家猜。(此環節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組織活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十分高。);
四、給爸爸、媽媽猜燈謎
簡單的小結:教師請孩子們把學到的新燈謎,帶回家猜給家人聽。正月十五馬上就要來到了,孩子們在這一天吃著香噴噴的湯圓,還可以去賞燈,到那一天,超市門口,廣場上還會有猜燈謎的活動,你們也可以猜燈謎。
反思:猜燈謎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謎語的魅力,鍛煉了幼兒的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以及周密的觀察、思考、記憶能力,鍛煉了幼兒的對文字的組織能力。
㈢ 觀察日記,分析中班幼兒玩游戲輸
標簽: 雜談 觀察內容:喜羊羊超市 班級:中(2)班 觀察者:黃見敏 幼兒游戲情況及分析: 今天觀察幼兒的角色游戲,看到的是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輕松的狀態,但也感覺到幼兒的角色游戲依舊停留在最初階段,孩子最大的快樂來源於你買我賣,而缺少真正的交互和游戲情節,並沒有最大程度的發揮角色游戲對孩子的促進作用。在觀察的過程中我也想到了很多問題: 1、角色游戲的教育價值如何體現? 2、角色游戲的內容是否越豐富孩子就玩得越好? 3、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否越多越好? 4、教師營造的游戲環境是否有利於孩子間的交往? 5、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相互間的交往? 今天共開設的內容、人員分配及活動內容: (1)燒烤區:2人 燒烤區是今天新開的項目,所以店裡的小朋友也很積極,參與的小朋友也很多,大多數小朋友都到小吃店逛了一圈,但是服務似乎還跟不上,所以王永浩不停的叫:東西好了沒有,我都餓死了。 建議: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參觀一下燒烤區,可以發動幼兒製作菜譜,並為幼兒提供食糧的餐具,並學習必要的接待禮儀。 (2)食品區:2人 今天陳浩磊、宋佳陽小朋友表現挺好,既能用語言和顧客交往,還能在有空的時候整理物品,顧客還是比較多,但有的時候顧客扔下錢拿了東西就走。 存在問題:在沒有人購買的時候,食品店裡的服務員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而且幼兒買賣的行為太單一,而且非常的隨意。 建議:是否可以請三個服務員,兩個上班,一個休息,大家輪流,這樣就使得三個幼兒有了上崗機會,既給兩個服務員提供了交往的機會,也滿足了幼兒想到其他區域玩的慾望。另外是否能夠在適當增加食品店的品種,並有不同的標價,幫助幼兒學習初步的貨幣價值意識。 (3)水果、蔬菜區:1人 今天的菜場生意清淡,可能和燒烤區有關,因為今天燒烤區為新增設的,孩子們的興趣很高,沒人買菜了。而且一開始只有一個服務員,一個人干坐著。 建議:三個有關於購物的主題是否能夠和在一起,然後有明確的標示,並有不同的價格標簽,也可以增加一些食品加工之類的,以豐富購物主題的內容。 活動反思: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當店員,顧客與服務員之間能有基本的對話。孩子們對燒烤區的興趣較濃厚,蔬菜區卻略顯清淡,在下次活動中,我們會考慮將這兩個區進行合並,生意互補。還有在活動中,孩子對錢使用的很快,導致錢不夠用,我們考慮是否可以增設一個「銀行」,不僅增加角色,而且解決錢的流通。同時,還可以豐富幼兒的交通方式,不要總是走著去很累,可以增設一些交通,如公交車、的士等。 總之,角色游戲的指導需要經過觀察游戲——發現問題——調整策略——繼續觀察——總結游戲的階段,這是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作為教師首先要學會觀察,並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能根據問題制定策略,並在下一階段的游戲中進行再觀察,也許調整後的策略不一定對游戲有幫助,但是只有在反復觀察、調整、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才能找到真正促進幼兒游戲發展的途徑,而且及時對自己的反思過程進行記錄,就是形成正確指導策略的基礎。也許今天我所看到的角色游戲也很片面,因為 一、二次的觀察存在著一定偶然性,我所提出的建議不知道是否可行,但是這也許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發現問題,並能去思考並積極地尋找解決方式,幼兒的游戲始終屬於動態狀態的,游戲中存在問題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定策略,使角色游戲真正起到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而不是一個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原地踏步的簡單的重復過程,我們所要做的是通過幼兒相互的交互,合作促進其對材料的運用能力,對語言的運用。 分享 紅博之窗2010-11-16 10:14:32 [舉報] 觀察內容:娃娃家(3) 觀察班級:小(2)班 觀察者:鄭燕 活動准備: 1、娃娃家所需的材料:娃娃、炊具(煤氣灶、鍋、鏟、勺等)、餐具(碗、盤子、茶壺、杯子、小勺等)、食品(面條、魚丸、餃子、各種餅乾等)。 2、布置若干娃娃家的環境(內有桌、椅、電視、電話、床等)。 指導要點: 一、啟發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經驗,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麼照顧自己的,從而引申到幼兒身上,讓幼兒討論:如果自己當娃娃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爸爸可以做什麼?媽媽可以做什麼? 二、幼兒游戲,教師指導: 1、教師根據幼兒扮演角色的意願,將幼兒分為兩人一組,並帶領幼兒到「娃娃家」的場景中開展游戲。 2、教師巡視,介入指導: 〈1〉讓幼兒明確自己所扮角色的簡單職責,並能說出對方所扮角色的稱謂如「他是爸爸。她是媽媽。」 〈2〉提醒幼兒掌握正確抱娃娃的姿勢及給娃娃喂飯的方法。 〈3〉鼓勵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大膽參與游戲,體驗和同伴遊戲的樂趣。 〈4〉繼續提醒幼兒要輕拿輕放玩具,不爭搶玩具,會輪流使用玩具 活動反思: 通過前2次的游戲後,幼兒對如何進行娃娃家的游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積累了一些生活的經驗,於是這次活動將小朋友們進行角色分配,有的人演爸爸有的人演媽媽。在觀察中發現小朋友們有了自己的角色後玩的更開心了:比如思鈿會抱著娃娃說「不哭我是媽媽」而扮演爸爸的曾弈會在一邊像模像樣的煮東西。 從此次游戲的情況看,前2次小朋友出現的問題和娃娃家中的游戲材料的使用和一些常規的培養有很大的關系,本次活動通過游戲角色的分配和教師對常規的強調,使的幼兒慢慢形成了較良好的游戲常規. 但在游戲中我發現幼兒對愛護玩具材料的常規要求做的還不太好,比如:在游戲中,幾個男孩子在搶娃娃家的灶,於是他們把桌子旁邊的東西碗啊盤子啊什麼的,全部掃到了地上,但是他們根本沒有去撿,而是繼續的去搶;還有的小朋友不玩的東西不重新放在籃子里,而是隨手一扔就不管了.因此在下次游戲開始時,教師要先進行強調,先給小朋友們說一說讓幼兒思考這種行為對不對,哪錯了,應該怎麼做,教育幼兒游戲材料要愛護,如果損壞了小朋友們就沒的玩了,大家要把幼兒園的東西當成自己家的玩具好好愛護,不要互相爭奪,要互相謙讓。 紅博之窗2010-11-16 10:18:59 [舉報] 中班幼兒游戲觀察記錄及反思 班級:中一班 教師:郭英 時間:10月13日 內容與過程 角色游戲「小吃店」已經開展兩個月了,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在今天的活動開始,我和幼兒一起回憶了「小吃店」游戲中的主要角色和他們各自的工作任務。游戲開始前,我問幼兒是自己商量分配角色還是老師分配,幼兒的回答是自己分配角色。我就讓他們分組商量,我不知道他們商量得怎樣,但要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游戲開始了,我把玩具分到個組,盡管在游戲前我一直提醒幼兒不要搶玩具,但仍然有幾個幼兒一見到玩具抱著玩具,生怕自己沒得玩。這時,我發現有的組分配角色較好,有廚師、服務員和顧客。有的組只有廚師和服務員,而沒有顧客,在我的提醒下,他們就改變了一些角色。在游戲過程中,羅曼佳琪和陸宇航扮演得比較好,葉軼凡當顧客時就很耐心地坐在位置上等待,我看到卓子欣當廚師當得很認真,而且還有對顧客說「你覺得好吃嗎?」「要不要加點調料」等。還有幾個幼兒也表現得不錯。可還有一部分幼兒對玩具感興趣,忘記了自己的角色。在老師的提醒下,有幾個幼兒回到角中。在游戲過程中,很多幼兒朦朧了角色意識,以致游戲沒辦法玩下去。游戲結束時,幼兒學會整理玩具,但整理得不夠整齊。 幼兒行為分析 中班上學期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識和自我的主見,在游戲中,教師不需要一味地為孩子們解決問題,而是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動腦筋解決。 教師在游戲中
㈣ 小班認識與探究《湯圓甜又香》教案怎麼寫
教案的大致模式都一樣哈
希望可以給您幫助:
一、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感知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故事中小動物的特點。
2.技能目標:大膽嘗試用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故事。
3.情感目標:通過自身的表演活動,喜歡聽故事並萌發熱愛春天的情感。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活動難點:嘗試用動作表演詩歌內容,萌發熱愛春天的情感。並能進行簡單的仿編。
三、活動准備
1.物質准備:故事掛圖1份、薄紗巾1條、小動物頭飾若干。
2.經驗准備:幼兒已對雨天的經歷。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引題,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帶領小朋友們回顧兒歌《小雨點》
師:春天到了,細細的春雨唱起了歌,「沙沙沙」、「沙沙沙」春雨會落到哪裡呢?
小雨點落在花園里,花兒會怎麼樣呢?
小雨點落在魚池裡,魚兒會怎麼樣呢?
小雨點落在田野里,苗兒會怎麼樣呢?
(二)基本部分
完整講述故事,幼兒傾聽完整的講述故事,幼兒感知小雨點落下來,小動物們舉起各種小雨傘的故事內容。
2.出示圖片並提問,幼兒深入理解故事內容
(1)出示故事配圖,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的小動物和他們的雨傘。
(2)提問,幼兒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師: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動物?他們的雨傘都是什麼顏色的?引導兒童帶著問題和小夥伴再次進行講述和討論。
3.動作創編,角色表演
(1)出示頭飾,引導幼兒按照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選擇相應的頭飾佩戴在頭上。
(2)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故事情節,體驗小動物們欣喜的心情。
(3)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鼓勵及指引。
(三)結束部分——游戲結束
(1)按照小動物的種類組織幼兒分組。
(2)教師用薄紗布模擬春雨,引導幼兒大膽想像他們快樂時的心情和動作,並大膽地表現
(3)游戲結束,對幼兒進行評價和鼓勵,在愉快的游戲中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五、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請小朋友回家之後,在父母的帶領下,觀察小雨滴是什麼樣子,並且觀察在下雨的時候還有那些小動物在和小雨滴玩耍。
㈤ 求小學音樂說課稿或視頻
《小學音樂課說課稿》
一、本節課的設計理念: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像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
《小學音樂課說課稿》正文開始>> 一、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像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設計了本節課——學唱《木瓜恰恰恰》。
二、教材分析: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課《木瓜恰恰恰》。《木瓜恰恰恰》是一首稍快而熱情的印尼歌曲。它優美的旋律給孩子們勾畫了一幅印尼人在賣水果的景象,而本課教學正是對歌曲情感的再延伸和發展。本課安排二課時,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
本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了我對學生音樂技能技巧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通過學習,讓學生能用輕快明朗的聲音演***曲,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像的能力。使他們的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煅煉,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良好情感,從中滲透對學生心靈美、行為美的品質教育。
教學目標:
① 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歡快情緒和喜悅心情。
② 簡介印尼,了解一些相關文化以及「叫賣」的藝術形式。
重點難點:
重點: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難點: 正確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節及切分節奏。
二教法學法:
1、教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教唱、練習、舞蹈等教學法,利用跳唱結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美。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春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音樂的美。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音樂表演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2、學法:學生自主學習並且自由發揮。採用練唱練跳的手段,讓學生在跳與唱中感受叫賣調。通過分組進行活動,在交流和協作中,加深對音樂的體驗。
四 設計流程:
現代音樂課程標准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思考的:它由導入新課、學習歌曲、歌表演這三部分組成。過程如下:
首先導入新課:我是要談話導入新課的,我是這樣說的,大家好,見到你們,我很高興。初次見面,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音樂,聽完後大家和我一起動動腳,動動手,目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快樂。接著播放《木瓜恰恰恰》的旋律,做簡單的律動,讓學生跳一跳感受節奏。最後,切入課題。提問:我們聽到的這首音樂叫《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亞歌曲,你們對印度尼西亞有哪些了解?
其次學習歌曲這里我共設計了三步:1、導入:教師:以前我們學過多種體裁的歌曲,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種新體裁的歌曲——叫賣歌。叫賣歌是民間風俗歌曲的一種,有的只有一句或半句旋律,有的甚至沒有旋律,只是吆喝以招徠顧客。它是在叫賣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有《賣湯圓》、《冰糖葫蘆》等。今天,我們要學的歌曲是課本第34頁的《木瓜恰恰恰》。(板書課題)2、學習歌譜:①學生聽老師范***譜,要求學生注意老師將歌曲劃分成了幾個樂句?每個樂句都有什麼特點?②找出樂譜中的難點(第9、10樂句),並加以分析。③讀節奏(一個切分音),④教唱第9樂句。3、學習歌詞:①讀歌詞(恰恰恰是襯詞,不讀),②學***曲,③指導學生唱好歌曲,④熟***曲。
三是歌表演:①練習恰恰恰舞步。②分組合樂練習。③小組評議
最後是小結,鼓勵學生今後要大膽地表演
五、教學反思:《木瓜恰恰恰》作為一首充滿印尼風味的作品,它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段落清晰,意境深遠,很有感染力,非常適合演奏和創編。同時,這些特點也非常有利於檢驗師生互動情況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談話、提問的形式導入課題,學生都能夠認真地思考並回答問題。為了表現人們圍坐在水果攤邊,叫賣、選購、品嘗、誇贊水果的熱鬧場面,很多學生還准備了真正的水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恰恰恰」處加入的拍手、拍腿、拍肩膀等動作,更是體現了歌曲本身輕松明快、活潑熱情的特點。學生們的配合也真正調動了課堂氣氛。因此,不難看出師生互動的程度對於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堂課,40分鍾的教學時間,教師要有所授,學生應有所獲。我認為教學應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配合,它是由多種活動方式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誰都知道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就是指備課:既要考慮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手段;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既要注重教學內容,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考慮到,然後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就要看師生互動的效果了。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師方面講,有講述,有講解,有板書,有分析,有提問,有范唱,有演示等等;從學生方面講,有欣賞,有思考,有提問,有討論,有回答,有模唱等等。如果課堂上能把這各個環節,非常流暢的,完整的,環環相扣的進行下來,那麼就一定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也一定會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取得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是老師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配合老師的教。這就要求老師要能夠及時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該導向時導向,該啟發時啟發,該設疑時設疑,該鼓勵時鼓勵,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感受、去發現、去思考,把學生引入到「探究——發現」,「提問——解疑」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增強師生的有效互動。
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潛能是巨大的,在充分互動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常常會碰撞迸發出絢麗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價值的見解,並從中體驗到自我成功的樂趣。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㈥ 三年級上冊語文跟貓有關的日記
標簽:
雜談
觀察內容:喜羊羊超市
班級:中(2)班 觀察者:黃見敏
幼兒游戲情況及分析:
今天觀察幼兒的角色游戲,看到的是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輕松的狀態,但也感覺到幼兒的角色游戲依舊停留在最初階段,孩子最大的快樂來源於你買我賣,而缺少真正的交互和游戲情節,並沒有最大程度的發揮角色游戲對孩子的促進作用。在觀察的過程中我也想到了很多問題:
1、角色游戲的教育價值如何體現?
2、角色游戲的內容是否越豐富孩子就玩得越好?
3、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否越多越好?
4、教師營造的游戲環境是否有利於孩子間的交往?
5、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相互間的交往?
今天共開設的內容、人員分配及活動內容:
(1)燒烤區:2人
燒烤區是今天新開的項目,所以店裡的小朋友也很積極,參與的小朋友也很多,大多數小朋友都到小吃店逛了一圈,但是服務似乎還跟不上,所以王永浩不停的叫:東西好了沒有,我都餓死了。
建議: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參觀一下燒烤區,可以發動幼兒製作菜譜,並為幼兒提供食糧的餐具,並學習必要的接待禮儀。
(2)食品區:2人
今天陳浩磊、宋佳陽小朋友表現挺好,既能用語言和顧客交往,還能在有空的時候整理物品,顧客還是比較多,但有的時候顧客扔下錢拿了東西就走。
存在問題:在沒有人購買的時候,食品店裡的服務員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而且幼兒買賣的行為太單一,而且非常的隨意。
建議:是否可以請三個服務員,兩個上班,一個休息,大家輪流,這樣就使得三個幼兒有了上崗機會,既給兩個服務員提供了交往的機會,也滿足了幼兒想到其他區域玩的慾望。另外是否能夠在適當增加食品店的品種,並有不同的標價,幫助幼兒學習初步的貨幣價值意識。
(3)水果、蔬菜區:1人
今天的菜場生意清淡,可能和燒烤區有關,因為今天燒烤區為新增設的,孩子們的興趣很高,沒人買菜了。而且一開始只有一個服務員,一個人干坐著。
建議:三個有關於購物的主題是否能夠和在一起,然後有明確的標示,並有不同的價格標簽,也可以增加一些食品加工之類的,以豐富購物主題的內容。
活動反思: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當店員,顧客與服務員之間能有基本的對話。孩子們對燒烤區的興趣較濃厚,蔬菜區卻略顯清淡,在下次活動中,我們會考慮將這兩個區進行合並,生意互補。還有在活動中,孩子對錢使用的很快,導致錢不夠用,我們考慮是否可以增設一個「銀行」,不僅增加角色,而且解決錢的流通。同時,還可以豐富幼兒的交通方式,不要總是走著去很累,可以增設一些交通,如公交車、的士等。
總之,角色游戲的指導需要經過觀察游戲——發現問題——調整策略——繼續觀察——總結游戲的階段,這是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作為教師首先要學會觀察,並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能根據問題制定策略,並在下一階段的游戲中進行再觀察,也許調整後的策略不一定對游戲有幫助,但是只有在反復觀察、調整、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才能找到真正促進幼兒游戲發展的途徑,而且及時對自己的反思過程進行記錄,就是形成正確指導策略的基礎。也許今天我所看到的角色游戲也很片面,因為一、二次的觀察存在著一定偶然性,我所提出的建議不知道是否可行,但是這也許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發現問題,並能去思考並積極地尋找解決方式,幼兒的游戲始終屬於動態狀態的,游戲中存在問題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定策略,使角色游戲真正起到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而不是一個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原地踏步的簡單的重復過程,我們所要做的是通過幼兒相互的交互,合作促進其對材料的運用能力,對語言的運用。
分享 轉發:幼兒園角色游戲觀察日記 轉發:幼兒園角色游戲觀察日記 轉發:幼兒園角色游戲觀察日記 轉發:幼兒園角色游戲觀察日記 轉發:幼兒園角色游戲觀察日記
紅博之窗2010-11-16 10:14:32 [舉報]
觀察內容:娃娃家(3)
觀察班級:小(2)班 觀察者:鄭燕
活動准備:
1、娃娃家所需的材料:娃娃、炊具(煤氣灶、鍋、鏟、勺等)、餐具(碗、盤子、茶壺、杯子、小勺等)、食品(面條、魚丸、餃子、各種餅乾等)。
2、布置若干娃娃家的環境(內有桌、椅、電視、電話、床等)。
指導要點:
一、啟發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經驗,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麼照顧自己的,從而引申到幼兒身上,讓幼兒討論:如果自己當娃娃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爸爸可以做什麼?媽媽可以做什麼?
二、幼兒游戲,教師指導:
1、教師根據幼兒扮演角色的意願,將幼兒分為兩人一組,並帶領幼兒到「娃娃家」的場景中開展游戲。
2、教師巡視,介入指導:
〈1〉讓幼兒明確自己所扮角色的簡單職責,並能說出對方所扮角色的稱謂如「他是爸爸。她是媽媽。」
〈2〉提醒幼兒掌握正確抱娃娃的姿勢及給娃娃喂飯的方法。
〈3〉鼓勵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大膽參與游戲,體驗和同伴遊戲的樂趣。
〈4〉繼續提醒幼兒要輕拿輕放玩具,不爭搶玩具,會輪流使用玩具
活動反思:
通過前2次的游戲後,幼兒對如何進行娃娃家的游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積累了一些生活的經驗,於是這次活動將小朋友們進行角色分配,有的人演爸爸有的人演媽媽。在觀察中發現小朋友們有了自己的角色後玩的更開心了:比如思鈿會抱著娃娃說「不哭我是媽媽」而扮演爸爸的曾弈會在一邊像模像樣的煮東西。
從此次游戲的情況看,前2次小朋友出現的問題和娃娃家中的游戲材料的使用和一些常規的培養有很大的關系,本次活動通過游戲角色的分配和教師對常規的強調,使的幼兒慢慢形成了較良好的游戲常規.
但在游戲中我發現幼兒對愛護玩具材料的常規要求做的還不太好,比如:在游戲中,幾個男孩子在搶娃娃家的灶,於是他們把桌子旁邊的東西碗啊盤子啊什麼的,全部掃到了地上,但是他們根本沒有去撿,而是繼續的去搶;還有的小朋友不玩的東西不重新放在籃子里,而是隨手一扔就不管了.因此在下次游戲開始時,教師要先進行強調,先給小朋友們說一說讓幼兒思考這種行為對不對,哪錯了,應該怎麼做,教育幼兒游戲材料要愛護,如果損壞了小朋友們就沒的玩了,大家要把幼兒園的東西當成自己家的玩具好好愛護,不要互相爭奪,要互相謙讓。
紅博之窗2010-11-16 10:18:59 [舉報]
中班幼兒游戲觀察記錄及反思
班級:中一班 教師:郭英 時間:10月13日
內容與過程
角色游戲「小吃店」已經開展兩個月了,幼兒對游戲很感興趣。在今天的活動開始,我和幼兒一起回憶了「小吃店」游戲中的主要角色和他們各自的工作任務。游戲開始前,我問幼兒是自己商量分配角色還是老師分配,幼兒的回答是自己分配角色。我就讓他們分組商量,我不知道他們商量得怎樣,但要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游戲開始了,我把玩具分到個組,盡管在游戲前我一直提醒幼兒不要搶玩具,但仍然有幾個幼兒一見到玩具抱著玩具,生怕自己沒得玩。這時,我發現有的組分配角色較好,有廚師、服務員和顧客。有的組只有廚師和服務員,而沒有顧客,在我的提醒下,他們就改變了一些角色。在游戲過程中,羅曼佳琪和陸宇航扮演得比較好,葉軼凡當顧客時就很耐心地坐在位置上等待,我看到卓子欣當廚師當得很認真,而且還有對顧客說「你覺得好吃嗎?」「要不要加點調料」等。還有幾個幼兒也表現得不錯。可還有一部分幼兒對玩具感興趣,忘記了自己的角色。在老師的提醒下,有幾個幼兒回到角中。在游戲過程中,很多幼兒朦朧了角色意識,以致游戲沒辦法玩下去。游戲結束時,幼兒學會整理玩具,但整理得不夠整齊。
幼兒行為分析
中班上學期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識和自我的主見,在游戲中,教師不需要一味地為孩子們解決問題,而是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動腦筋解決。
教師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要以平行介入的方式幫助幼兒,讓游戲繼續開展下去。
反思與推進
在游戲開始,全班幼兒都會積極主動地參加游戲,而且還有了自我的主見,但角色意識不夠強,有的幼兒只會擺弄玩具,不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的有幼兒能按角色要求行動,但表演一般。還有一些幼兒不遵守游戲規則。
在知識准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繼續請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帶幼兒去小吃店參觀。老師提供有關的資料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在區域活動中,提供玩具分組開展活動。增強幼兒對角色的理解。
紅博之窗2010-11-16 11:11:41 [舉報]
·小班角色游戲娃娃家觀察反思·
地點:小三班 背景:布置娃娃家環境 時間:2010年10月19日
教師:劉琪
娃娃家游戲其實是小朋友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小朋友們對這些內容很熟悉,比如吃飯、睡覺等,他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爸爸媽媽照顧孩子,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樣做,因此游戲的內容小朋友很興趣,於是我們決定開展這個游戲。
一、案例:
今天游戲,教師以客人的身份到各個娃娃家做客,並隨機觀察了一下小朋友們如何接待客人的,記錄了一些片段
我走到賀銘憧那組的娃娃家,賀賀第一個看見了我就說:你來我們這玩的嗎?我說對啊,我來你這做客,你們歡迎嗎?賀賀說:好啊!而其他的小朋友們正在自己玩自己的玩具沒有發現我。
我又來到第2個娃娃家,麗涵那,這回我敲門,麗涵問誰啊,我說我是劉老師來你們這做客的,她打開了門歡迎我,並請我坐下倒水給我喝。
二、分析:
我發現在活動中能力強的幼兒,對如何接待客人還是做得不錯的,比較熱情,而能力弱的幼兒做的不夠好,還要加強。還有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去別人家做客,喜歡自己留在娃娃家玩,因此下次游戲可以多鼓勵幼兒外出做客。
三、反思:
本次游戲中教師繼續加強對幼兒如何做客和當客人的指導,小朋友們也對當客人產生了興趣,重點我觀察了競棋,他先到了鄭睿雯的娃娃家,敲了敲門,然後和鄭睿雯說他是誰,接著在他們家高興餓玩了起來,睿雯給他誰喝,還說了謝謝,並且走時還對那家的小朋友們說之間,之後他在自己的娃娃家也接待了客人,表現的不錯。
從游戲中我感覺到教師還可以注意多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方法,豐富他們的游戲內容。讓幼兒學習與客人交談,溝通交流,這樣游戲的內容也會更有趣更吸引孩子,並且能有效的增加幼兒的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
紅博之窗2010-11-16 11:13:18 [舉報]
小班角色游戲(醫院)案例反思
地點:小三班教室 背景:布置醫院環境 時間:2010年9月14日 教師:王麗娟
一、案例: 角色游戲開始了,這是角色游戲(醫院)開展的第二堂課。今天思恬當掛號員,賀銘憧當醫生,趙禹辰當葯劑師,王麗涵和索灝邦當注射師,其他大部分幼兒當病人和爸爸媽媽。游戲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傳來了哭聲,我飛快的跑過去,發現葯劑師趙禹辰大哭起來(臉頰紅紅的),而楊競棋一副闖禍後非常後悔的表情,我猜他肯定是為搶玩具。像往常我肯定要批評他了,但今天我轉變了想法,為什麼不換一種方法幫助孩子,真正認識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我著急的說:「競棋,你快送醫院。」「醫生,你快給他檢查下。」,於是,醫生問:「你哪裡疼啊?」趙禹辰說:「我臉疼,腳疼。」醫生說:「他骨頭斷了,趕緊去放射室拍片。」競棋趕緊扶著趙禹辰去拍片。我對競棋說:「你回去好好照顧他,下次要注意哦。」競棋在旁邊不住地點頭說:「知道了,我下次不會了。」
二、 分析: 在平時的自由活動和游戲中,經常會發現抓、撞事件,對於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們常常採用的方法往往是說教、批評。可是,老師們苦口婆心說教後,「肇事者」也乖乖認錯,在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效果不明顯。而這一次我嘗試以游戲的形式來處理,使幼兒處於游戲的情節中,真正地意識到由於自己的魯莽行為給同伴帶來了痛苦,同時,也豐富了游戲情節。
三、反思: 當孩子在活動中出現問題時,教師要避免枯燥的說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的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
小班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規則意識不是很強,經常會出現忽視規則的行為。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說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這次將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融入到角色游戲活動中進行教育,使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加強自我約束控制力。
紅博之窗2010-11-16 16:07:57 [舉報]
活動內容: 娃娃家
提供材料: 娃娃家場景,娃娃、小碗、小勺等娃娃家餐具
案例記錄:
角色游戲一開始林俊豪就跑到娃娃家裡忙開了。過了一會兒,小朋友們陸陸續續地都來參加娃娃家。忽然嘉靜跑來告訴我說:「薛老師,俊豪在搶娃娃家的刀。」我一看,只見俊豪手裡緊緊地拽著一把玩具刀,而曾奕和夏藝欽正想從他手裡奪回小刀,曾奕嘴裡還嚷著:「這是娃娃家的,這是娃娃家的。」問明原因後,得知俊豪從夏藝欽手裡搶過小刀後一直不放手,要一個人玩,不讓當娃娃家媽媽的夏藝欽切菜,燒飯。「俊豪,你是不是喜歡玩這把小刀啊?」 我問他,俊豪點點頭,「可是娃娃的肚子餓了,想吃飯了,你不把刀還給娃娃的媽媽,媽媽就沒法燒飯做菜了,那樣娃娃可要餓壞了,你待會兒再玩好嗎?」 「好吧」俊豪想了想,有點兒不情願地將手裡的小刀放了下來,去其他區域玩了。
案例分析:
這一案例說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動中往往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准。案例中俊豪拿著小刀不肯放這一行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還喜歡模仿,見別人拿什麼就跟著拿什麼,別人怎麼玩也跟著怎麼玩,這樣當玩具缺少時就出現了爭搶的現象。因此作為教師除了用語言去調解幼兒之間的矛盾外,對小年齡幼兒來講,同種類的玩具數量應盡量多一些,為孩子的選擇、模仿創造條件,以減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沖突
小二班 薛雅瓊
紅博之窗2010-11-17 10:29:55 [舉報]
中班角色游戲觀察記錄
—學習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內容:風味小吃店
觀察時間:2010年9月15號
觀察者:陳瑛
班級:中一班
觀察實錄:
「風味小吃店」是我們班孩子非常喜歡的一個角色游戲。根據幼兒的需要現在風味小吃店的食品有:水餃、饅頭、湯圓和羊肉串等,很多幼兒都喜歡參與風味小吃店的游戲,擺弄這些形象逼真的材料。有一次,王禮傑選擇了風味小吃店游戲,他賣起了羊肉串。游戲中,他發現製作羊肉串的謝煒辰離開了,立刻跑去擺弄製作羊肉串的材料,覺得挺好玩的。謝煒辰回來後,與王禮傑吵了起來。因為,此時的王禮傑怎麼也不願意離開製作羊肉串的崗位,他讓謝煒辰去賣羊肉串,陸宇航不願意,他據理力爭,跟謝煒辰說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來的。」王禮傑想了想說:「那我們石頭、剪刀、布」。結果,王禮傑輸了,他又去賣羊肉串了。
分析與思考:
游戲進行到一定的時間,在同一游戲中出現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應有自己不同的職責。觀察中,幼兒之間因為「你該做什麼?我該做什麼?」發生爭吵,這說明幼兒的游戲在進步。在之前的游戲中,幼兒的游戲的角色少、不穩定,沒有明確的角色分工。隨著游戲的逐步開展,游戲角色增加了、游戲的情節豐富了,幼兒常常受游戲材料和參與游戲人數等因素的影響而離開自己當前的角色,參與到其他游戲,甚至強占他人的角色。這些現象的出現告訴教師,幼兒的游戲需要規則,需要明確的角色分工,幼兒在游戲中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職責。
實施措施:
1、和幼兒一起討論「怎樣才能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做什麼工作?」鼓勵幼兒與教師共同想辦法,製作標志如牌子、圖片、衣服等,表現相應的角色。
2、根據幼兒討論,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服飾,幫助幼兒明確自己和同伴的角色。
3、游戲中,有意識的詢問幼兒,讓幼兒回答:「今天我是XX,我的任務是……」
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角色及職責,在游戲時能自始至終。
活動反思:
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職責都應從幼兒的游戲中來,教師在游戲觀察的基礎上組織幼兒討論、確定游戲角色的分工以及角色的職責。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幼兒是教師工作的重要一環,當我們的孩子發生困惑、疑慮的時候,我們都要及時地給予幫助和鼓勵。因為幼兒游戲水平的不斷提高除了需要幼兒自我的積極探索外,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外力去引導和推進。
㈦ 求幼兒園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題下的優秀教案
好吃的食物教案 大班主題系列活動:好吃的食物 [主題產生及目標] 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養成一些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們班有的孩子挑食、偏食(不喝牛奶、豆漿、不吃肉、不吃青菜)還有的孩子用手抓菜、抓飯、亂灑飯等現象,這些不良的習慣直接影響幼兒身體發育和健康,所以我們選擇了《好吃的食物》這個...主題。目的就是通過這個主題幫助幼兒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培養幼兒均衡飲食和良好的進餐習慣、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主題的開展] 主要是以「一個中心、兩個分支」進行。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以「食物」為中心,首先讓孩子做小廚師加工製作各種好吃的食物,逐漸帶領幼兒走進豐富多採的食物世界進行觀察、認知;其次,通過讓幼兒到「娃娃餐廳」里做客,讓孩子在待客、做客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文明進餐習慣和飲食習慣。 [環境創設] 主要根據食物的分類創設了:自選水果樹、蔬菜加工廠、小小食品店、蛋奶肉拼盤、娃娃餐廳等幾大區域。各個區域內有各種食物和若干可操作材料:各種圖片圖書,自製的樹,畫有水果圖樣的空白紙,各種廚房用具碗、盤、面板、刀、模具等,生活用品玩具若干,這些環境的創設讓幼兒能親自置身於現實生活之中,有一種親切感,真實感。 [主題開展過程中的幾個特點] 1、充分運用食物,使幼兒全身心投入。 活動中我們准備了大量的食物,讓孩子親自聞、嘗各種水果,蛋、奶、肉,或者品嘗用簡單烹調方法做的菜,他們個個心花怒放,真切體會到食物的好吃,在吃的過程中,培養了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再如,小小食品店中,我們一開始投放橡皮泥,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團、捏、搓出餅干、面條,但是我們感覺食品店,就應該讓幼兒真的來做食品,我們又投放了和好的面團,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他們個個擼胳膊,攥袖子趕快洗手,爭著做各種面點,那高興勁就甭提了。有的還捏出小水餃、小餛燉等等。最後我們把小朋友做的小食品拿到伙房做熟,讓孩子們品嘗,他們吃著自己做的美味,臉上個個洋溢者著成就感。 2、利用幼兒感興趣的食物,進行計算內容。 興趣是幼兒一切活動的源泉,是幼兒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活動中的水果、蔬菜幼兒很熟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且味道好、能品嘗,孩子很感興趣。我們充分利用這些食物進行數學活動,如:點數、大小排序、分類等活動,平時枯燥難懂得數學活動有了這些蔬菜、水果的加入,變的生動有趣了,蘋果和葡萄比大小,我幫蔬菜找朋友、水果娃娃、蔬菜寶寶去旅行等等,孩子們和這些水果、蔬菜做了朋友,他們在活動中主動探索、樂於發現。 3、通過讓幼兒進行簡單的進餐紀錄,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 我們設計了「幼兒進餐記錄單」讓他主動參與記錄,用來簡單評價自己一日進餐情況。記錄單上畫有各種食物的圖樣,(水果、蔬菜、肉、蛋、麵食等)每天早飯、午飯、點心後讓幼兒將吃過的食物在記錄單上找出來,並且塗上顏色,下午離園前,我們一起來看著記錄單回憶一下今天都吃了什麼,自己認為那一種食物最好吃,那一種吃的多,哪一種吃的少。老師給予正確的評價,並且及時鼓勵表揚進餐有進步的,不挑食不偏食的孩子,這樣逐步培養了幼兒均衡的飲食習慣。 4、拓展知識,讓幼兒初步的掌握食物的分類。 小班幼兒對分類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班孩子已經認識了各類食物的特徵,通過進餐記錄對各類食物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主題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設計了「開超市」這個游戲,讓幼兒來鞏固食物的幾大類別,形成類概念。進行這個活動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生活,有能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樂於參加搬運、購買,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食物的幾大類別。 [活動反思] 以上這四點是我認為活動中有特點的地方,下面我再說一下活動的反思: 通過這個主題活動,幼兒掌握了各種食物,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並體會到製作食物、與人分享的樂趣,通過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養成了良好的文明進餐習慣,及良好的飲食觀念。現在抓飯、抓菜的現象沒有了,個個能將飯吃凈,不倒飯、不浪費。孩子們不但自己不挑食,而且還會告訴別人:「這種水果蔬菜有營養,都要吃掉;什麼都吃才能長的高,不生病等等。」 看到孩子們進步的同時我們感覺到不足之處: 1、活動中有一些地方沒有大膽的放手,今後應該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充分地體驗、操作。 比如:食品店裡的面團,當時害怕孩子弄不好,直接老師和好的,我們意識到,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和面,以便讓他觀察到面與水的混合過程,親手和出面團,這樣他們會更加投入的製作食物。 2、主題進行過程中,對水果、蔬菜、肉食、麵食這幾個方面了解掌握的較多,對蛋奶類涉及的稍少一點,主題應該延長時間在蛋、奶方面再進行一些操做、體驗會更全面一些。 3、主題進行前,我們應該對幼兒進行身高、體重方面的測量,主題進行後定期測量、記錄前後對比有一定的說服力,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雖然一些在飲食方面進步大的孩子身高、體重我們看到、感覺到,但沒有留下記錄有些遺憾。我想今後在活動室的牆上里應做一個富有兒童情趣的刻度尺,畫一個表格,定期記錄每一個孩子的身高,以此,激發孩子自己樂意去測量、比較自己的身高,從而能糾正一些不正確的飲食觀念。 以上是我對《好吃的食物》這個活動的一些看法,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好 吃 的 食 物 一、主題的產生原因及理由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初次離開家庭,參加集體活動,常有幼兒在入園前鬧情緒,所以,家長常用食品來安撫他們的情緒。有一天,劉瀚澤帶著一種上海的特產「粽子糖來園,小朋友見到了,紛紛議論起來:你的糖哪兒買的?叫什麼名字?我怎麼沒見過?我吃過上海的五香豆,我吃過肯德基……從孩子的話題中,我們注意到了孩子的興趣點,那就是食物。 每個人都需要食物,食物是我們成長的原動力。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食物的選擇往往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與發展。食物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們比較熟悉,資料也容易收集,而且我們班偏食的幼兒很多,藉此主題的開展,使幼兒明白各種食物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養成孩子不偏食及珍惜食物的習慣,形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預知的教育目標 1、充分利用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認識常見的食物,培養孩子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教育幼兒不偏食,不挑食,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3、了解食物與人們的關系,知道珍惜食物。 三、預知的學習目標 1、能說出幾種食物的名稱,感受食物的豐富多樣。 2、知道常見食物的種類,並進行簡單的分類。 3、學習購買食物的基本程序,體驗購物的樂趣。 4、鍛煉幼兒肌肉的抓握能力,享受塗畫的樂趣。 四、主題准備 展示台 活動區材料 家長工作 親子活動 1、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食物的圖片、圖書資料 2、幼兒的作品 一、益智區 1、大胃王食物圖卡。 2、食物配對、分類游戲。 二、美工區 1、提供橡皮泥,供幼兒搓圓、做年糕。 2、提供畫紙、畫筆,讓幼兒畫卡片 。 三、語言區 1、有關各類食物的圖片、圖書。 2、有關販賣食物場所的照片。 3、有關飲食習慣的圖書。 四、展示區 1、張貼兒歌掛圖、食物海報。 2、收集好看的食物圖片或是與食物有關的畫。 3、張貼或展示幼兒作品。 1、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食物的圖片、圖書資料。 2、利用假日帶幼兒一同到菜市場、超市購物。 3、鼓勵孩子喜歡吃各種食物,不偏食、不挑食。 與幼兒合作,利用廢舊物品做食物。 五、主題網路圖 細嚼慢咽 定時定量 不偏不挑 食物的聯想 好吃的食物 飲食習慣 購買食物的場所 常吃的食物 餐前 餐後 餐中 早餐 晚餐 午餐 六、活動實例 活動一 常吃的食物 設計思
㈧ 幼兒園教師公開課《圓圓的湯圓》反思
好吃的湯圓活動反思 活動目的: 1.知道正月十五是是元宵節,吃元宵圓和玩燈是元宵節的民俗習慣,初步了解元宵節的閩南風俗習慣。 2.知道元宵圓的製作方法、了解它的製作過程及製作材料。 3.學習詞彙:糯米粉、餡、皮等。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已有過元宵節的經驗,知道元宵節可以游燈、賞燈、吃元宵圓。 2.物質准備:幼兒玩燈、賞燈、吃元宵圓等有關照片、各種花燈、各種口味的元宵圓。 活動過程: 一、結合課件讓幼兒了解元宵節的由來和主要活動。 1.教師播放幻燈,引導幼兒說說畫面找那個的小朋友在干什麼?(邊看邊講)小朋友猜猜他們在過什麼節日? 2.教師小結:元宵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我們要賞花燈、逛花燈、舞龍、舞獅,還要吃元宵圓。這些活動是從古時候一隻流傳下來的。 3.講述故事元宵節的由來。 二、結合圖片了解元宵圓的製作方法及製作材料。 1.討論元宵節。大家吃過元宵圓嗎?元宵圓是什麼樣子的?什麼味道? 2.結合實物元宵圓認識各種口味的元宵圓,如花生湯圓、芝麻湯圓、芋圓湯圓等。 3.結合製作湯圓的流程圖片引導幼兒認識湯圓的製作過程及製作材料。 學習詞彙:糯米粉、餡、皮等。 三、品嘗各種口味的元宵圓,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 教師煮元宵圓。 2. 幼兒品嘗。 3. 說說自己吃到了什麼口味的元宵圓。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的目的是讓幼兒對元宵節的由來有個初步的了解,知道元宵節的一些活動,如逛花燈、吃湯圓、舞龍、舞獅等,初步掌握閩南小吃——元宵圓的製作方法及製作材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放假期間,我們就有意識的要求家長在元宵節這一天將幼兒逛花燈、參與製作元宵圓、吃元宵圓的活動拍成照片,在開學的時候帶到幼兒園進行展示,所以幼兒對元宵節的一些活動已經有了經驗,為我們本次的活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孩子們在觀看自己和同伴的照片時顯得很激動,子羿說:我有一盞兔子燈,我和媽媽到書展公園去玩燈、佳穎說:我喜歡吃芝麻餡的元宵湯圓、、、、、 教師利用各種製作湯圓的流程圖片來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製作元宵湯圓的製作方法,一目瞭然,也更加的直觀,避免了一味的講解,特別讓幼兒品嘗湯圓的活動中,更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參與製作活動的興趣。品嘗元宵湯圓的這一環節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孩子們吃著湯圓、說著湯圓、滿臉的笑容、、、、、、 註:查看本文詳細信息,請登錄安徽人事資料網 站內搜索:好吃的湯圓活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