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數學如何教學案例分析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版態度價值觀。 然後權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② 誰能幫忙找一份高中數學教學案例
《正弦定理》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構建數學模型,利用數學實驗猜想發現正弦定理,並從理論上加以證實,最後進行簡單的應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A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學生學習了三角等知識之後安排的,顯然是對三角知識的應用;同時,作為三角形中的一個定理,也是對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內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應用(定理應用放在下一節專門研究)又十分廣泛,因此做好該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通過對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發現和證實,感受「類比--猜想--證實」的科學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會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這種數學地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思想,養成大膽猜想、善於思考的品質和勇於求真的精神。
2、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正弦定理的發現和證實;難點是三角形外接圓法證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證實過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數學地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
(3)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體驗數學規律的發現,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不畏艱辛的創新品質,增強學習的成功心理,激發學習數學的愛好。
(2)通過實例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為祖國努力學習的責任心。
四、教學設想: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深入探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設計思路如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課前放映一些有關軍事題材的圖片,並在課首給出引例:一天,我核潛艇A正在某海域執行巡邏任務,忽然發現其正東處有一敵艇B正以30海里/小時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經研究,決定向其發射魚雷給以威懾性打擊。已知魚雷的速度為60海里/小時,問怎樣確定發射角度可擊中敵艦?
[設計一個學生比較感愛好的實際問題,吸引學生注重力,使其馬上進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來!]
(二)啟發引導學生數學地觀察問題,構建數學模型。
用幾何畫板模擬演示魚雷及敵艦行蹤,在探討魚雷發射角度的過程中,抽象出一個解三角形問題:
1、考察角A的范圍,回憶「大邊對大角」的性質
2、讓學生猜測角A的准確角度,由AC=2BC,從而B=2A
從而抽象出一個雛形:
3、測量角A的實際角度,與猜測有誤差,從而產生矛盾:
定性研究如何轉化為定量研究?
4、進一步修正雛形中的公式,啟發學生大膽想像:以及等
[直覺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沖突中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
(三)引導學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數學規律。
提出問題:
1、如何對以上等式進行檢驗呢?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篩選出能成立的等式
2、那這一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用刻度尺、圓規、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堅固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系
[「特例→類比→猜想」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的研究思路!]
(四)讓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探尋理論證實的方法。
提出問題:
1、如何把猜想變成定理呢?使學生注重到猜想和定理的區別,強化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2、怎樣進行理論證實呢?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實。
3、你能找出它們的比值嗎?藉以檢驗學生是否把握了以上的研究思路。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找到比值,突破難點。
4、將猜想變為定理,並用以解決課首提出的問題,並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
[學生成為發現者,成為創造者!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反思總結,布置作業
1、正弦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
2、「類比→實驗→猜想→證實」是一種常用的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課下思考:三角形中還有其它的邊角定量關系嗎?
六、板書設計:
正弦定理
③ 急求一篇高中數學教學案例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
課題:拋物線的概念
教學過程:
師:上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橢圓、雙曲線的概念,同學們還記得這兩種曲線的定義嗎?(學生很快回答了這兩種曲線的第一定義)
師:能把這兩種曲線的定義統一起來嗎?
生:平面內與一個定點的距離和一條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常數e,當0<e<1時的點的軌跡為橢圓,當e>1時的軌跡是雙曲線。
師:那麼當e=1時又會是什麼軌跡呢(學生議論紛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當e=1時的軌跡——拋物線。
接下來,教師運用教具進行演示,得出軌跡圖形後,運用以前學過的求軌跡的方法,得出拋物線的方程,接著學生做課堂練習,教師小結,並強調注意的問題,布置作業。
學生反饋記錄(下午自習課):
生A:(拿出作業本):老師,可不可以幫我補一補今天早上的上課內容?
師:好呀!你先說說哪個部分不太清楚?
生A:講講這個作業題:平面內一動點P到直線2x+3y-5=0和到點M(1,1)的距離相等,則P點的軌跡為 ( ) A 橢圓 B 雙曲線 C 拋物線 D 直線 。為什麼我選C,生B說不對。
生B:她壓根就沒聽課,一節課都在那發呆。
生A:冤枉!我一直都在認真聽講,老師講的內容,我都記得呢。
師:你們兩個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學習心得的嘛,比如說生B,你完全可以告訴生A為什麼不能選C呀!
生B:我剛才教了,但她說,她是按課本上講的定義作的,為什麼按定義作也會錯呢?老師,其實我也覺得這個定義好象有點問題,為什麼課本上的定義不說明點不能在直線上這一點呢,我也是記住了你說的注意點才知道是選D的,當她說要來問的時候,我就想:再聽一遍可能心裡會踏實些,
④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與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案例 是不是一回事
如果嚴格扣字抄眼兒,襲那有一點點區別。教學案例,包括課前構思,教學設計,課後評價,反正一節課的方方面面都算。
而教學設計案例,重在設計兩個字。所以教學設計案例,就是上課用的教案。
它們的重點都是就教學過程的設計。
但是廣義的說,它們也沒有啥區別。
⑤ 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寫教學反思
一、教師為什麼要自我反思
1、自我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階梯
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師培訓方面一直存在針對性、時效性不強的問題,往往重視形式上的規劃和設計,重視規則的學習和對他人的模仿,輕視教師自身經驗的積累,輕視教師自主發展的進程。
美國學者舒爾曼指出,教師知識結構一原理規則的知識+教育案例知識+實踐智慧知識,其中實踐智慧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知識,從一般原理規則的知識,到特殊案例的知識,再到運用原理規則於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識是不同的。教師的知識結構以原理知識為主,包括學科的原理、規則,還有一般教學法的知識,均屬於明確的知識。有經驗的數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積累案例知識(指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驗)。專家教師還具備豐富策略知識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於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教學實踐的反忠。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很大部分是教師的親身經驗,以默會知識居多。
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積累總結的過程。教學的反思是教帥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高教學素養的有效方法;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意識的積累總結,能較快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十反思=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由此可見,反思對於一名教師的成長有多麼重要。
2、自我反思是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增加廠教學中本來就存在的不確定性:教學日標、教學結果、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都具有不確定性。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教師的創新,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最豐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勇於創新。善於反思,不斷積累,不斷總結,不斷完善。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具有更多的創造新形式、新內容的空間更注重教師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更注重教師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師對教學提出自己的、新的、獨特的教學思路。運用符合學生實際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學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師更注重對自身教學進行反思,不斷總結、積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經驗、積累轉變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材料。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創新推向更高的層次,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成為一個「研究者」。新課程所蘊含的理念、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別人的研究戰果。更不能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教師要成為一個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對積累的經驗總結,這是教師角色適應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新課程改革的主
體是教師,改革的成敗在教師。教師是把理想課程轉變成現實課程的載體.新課程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變革自己的教學行為.做課程的開發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反思的實踐者。其中自我及思是課改中教師必備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悶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二、教學評價中教師如何進行自我反思
評價是促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評價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
1、在自我評價中反思
教師在自我評價中,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和全面發展狀況進行系統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評價的目的不在於評優評劣,而在於由此形成改進的計劃,促進教師自身的提高。自評是促進教師反思能力發展的最佳途徑。教師在自我評價中的反思可以圍繞以下5個內容進行。
(1)、思所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
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處。或是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目的的做法,或是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應變過程,或是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運用的感觸,或是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或是雙邊活動開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進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獲,課後及時反思,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恆,並把它們歸類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會大有好處。
(2)、思所失,汲取教訓,彌補不足
眾所周知,任何一節課,即使教師的備課十分細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有失偏頗;或者感到對某個問題
⑥ 如何撰寫高中數學教學案例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專、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屬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⑦ 高中傳統的數學教學案例教學,學生反饋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中傳統的數學教學案例教學,學生反饋方面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