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主題:《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誰先迎來黎明》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第4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基礎上,對地球自轉方向和時區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轉方向是本課的探究重點。教材的內容分成四個部分:1、提出問題:誰先迎來黎明?2、模擬實驗: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先後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4、認識世界時區圖。第一部分直接讓學生在中國行政地區圖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的地理位置,明確黎明迎來的時間與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開門見山。第二部分用地球儀和手電筒模擬觀察各地迎來黎明的先後順序,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會不同,很自然進入「地球自轉方向究竟是怎樣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轉方向的探究中,通過讓學生建立相對運動概念,根據天體的周日視運動來認識地球的自轉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學生能夠關注到地球儀上的經線,並且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經線差來計算兩地的時差。這實際上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球自轉方向及地球自轉周期的知識來解決,是有一定難度的。 說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在這課中很重要,是因為本課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分步驟進行,讓學生一步步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概念,是新課程科學教育理念體現的典型一課。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確定不同地區的位置關系,二、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已經有了地圖上表示的位置關系,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會比較一致,認為只有兩種:順時針和逆時針。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有上下轉動,如果不是地球儀擺在那邊,學生提出這樣的見解也不一定算錯啊,人類在認識地球發展史上,難道沒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見解嗎?其實這個問題仔細思考下還真不好解釋呢。 要研究地球的自轉方向,必須以相對運動的知識為基礎。對從沒接觸過「相對運動」的小學生而言,理解「相對運動」成為本課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兩個實驗,地球自轉模擬實驗、轉椅轉動視覺運動體驗。再通過回憶乘車時車外景物往後跑的情景,藉助教師的講述,板畫的提示等幫助學生理解「相對運動」。學生在理解相對運動的基礎上,從太陽的東升西落推出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就水到渠成。最後認識時區和時差這個部分,由於沒有了《為什麼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中對地球儀的認識這個環節,學生理解世界時區圖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己看這副圖,讓他們盡可能提各種問題,最後學生能夠提出許多問題:如為什麼世界時區圖上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上面的豎線表示什麼意思?為什麼豎線不是平分的等等。這個環節我認為讓學生自己去提問遠比教師直接介紹來的強。在解釋說明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是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教師直接告訴為好。比如說第2個問題需要直截了當告訴,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解決。教材上,專門有一段文字負責說明這副圖,自然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能夠大致明白一些,至於教師需不需要讓學生計算不同地區時差的問題,我覺得也是可以因班級而已的。
『貳』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 誰先迎來黎明》的教學反思
雍熙二小 白玉華
本課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分步驟進行專,讓學生一步步在探究過屬
程中掌握科學概念,是新課程科學教學理念體現的典型一課。主要是
解決兩個問題:
一、確定不同地區的位置關系。
二、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學具袋中自製材料製作完成後,就能夠
確定位置關系了。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會比較
一致,認為只有兩種:順時針和逆時針。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有上下轉
動,如果不是地球儀擺在那邊,學生提出這樣的見解也不一定算錯啊,
人類在認識地球發展史上,難道沒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見解嗎?其實
這個問題仔細思考下還真不好解釋呢。
最後認識時區和時差這個部分,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己看
這副圖,讓他們盡可能提各種問題,最後學生能夠提出許多問題:如
遠比教師直接介紹來的強。在解釋說明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己來解
決這些問題,當然是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教師直接告訴為好。最後,總結地球形狀特點和自轉特點,加深學生對地球自轉特點的理解2011.06.16
『叄』 誰先迎來黎明 教學反思
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我力求突出以下兩點:一、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的過程「問題——事實——推理——解釋」這是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在這一課的設計上,我力求突出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是一個持續的整體,最主要的工具必須是人的頭腦,探究的過程不能停止在搜索證據這一步,重點要放在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利用觀察與知識提出科學解釋。二、時刻關注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蘊藏的科學現象。對「相對運動」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它卻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現象。如何把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引入到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科學概念上來,我想也是我們科學老師共同關注,並嘗試研究的課題之一,而這一節課只是我無數科學課的一次普通嘗試。我想,科學課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地引領著孩子進入科學探究的世界裡。「認識世界時區圖」這一塊內容太大太多,在一節課的時間里既要認識地球的自轉方向及由此產生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又要認識「世界時區圖」,並根據它算出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先後,我在教學時顯的有些力不從心,由此產生以下困惑:關於這塊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到知識的哪一層次,編者的意圖是什麼?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五下《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紹興市魯迅小學江佩佩 多年來,我校一直致力於打造精緻化的「書香校園」,非常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無論從校園文化的布置,還是開展的各項讀書活動,無不體現著這一宗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希望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濃濃的書香氛圍,引領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於是我在所教的五年級三個班上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每個班級讀書架上都有3本以上的科普讀物,所有的學生都看過五本以上的科普讀物,絕大多數上幼兒園時就開始接觸了,並且都表示非常喜歡看科普讀物。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新課標提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在教學《誰先迎來黎明》前,我講了《八十天環球旅行》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和結尾,提出書中的主人公為什麼會贏,引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然後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後來在教學時,學生紛紛根據故事情節提出自己的觀點,用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輕松愉快地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培養了科學探究的精神。所以我認為只要跟教材恰當地結合起來,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大量的閱讀,不僅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外知識,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且使教師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所以我認為如果有老師的引領,也許會讓孩子們學會正確閱讀,在閱讀科普讀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