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准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後教師總結導入 )是的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亘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亘古 默契 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後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說說你聽完本文後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准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後,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並思考: 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說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復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後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復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裡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願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盪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鑒。
2、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麼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明。
2. 什麼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第一,教學設計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是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文本",而不僅僅是靜態的、物化的"作品"。
在傳統的觀念里,教學設計與寫教案是可以畫等號的。我以為這是把教學設計這樣豐富的一個概念簡單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學之前備課的物化產品,它規定了即將要進行的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有的甚至把課堂上發生的一切都預設好了。這樣的教案,是一種封閉的東西,它獨立於整個教學過程之外。封閉的東西容易走向僵化。再加上學校管理方式和對教師評價的不科學,寫教案已經成了教師的累贅。寫教案本來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難以用量化的指標評價的,但是,有些地區有些學校,看一個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寫的教案;看教案不看別的,而是看格式規范不規范,字跡清楚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字數達不達標,比如有的地方規定每篇教案至少要1000字。這樣的評價是荒唐的,但就是這樣荒唐的評價某些學校大行其道。這樣評價的唯一結果,就是教案越來越流於形式、越來越僵化、越來越與實際的課堂教學無關。難怪有的老師說:"你若問,中小學教師的工作中哪樣最累?我可以告訴你『寫教案最累『。你若問,影響教師適應課改、影響教師提高課改水平的最大阻力是什麼?我還可以告訴你是『寫教案『。"
我們說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過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閉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來,把教師創造性突顯出來。因為,把教學設計看作一個過程,那麼我們的眼光就不能僅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學看作備課、上課、課後反思等一連串的動態過程,要看到在這個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創造性勞動,惟其如此,我們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學,理解教育。
說教學設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意味著,一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材料中的老師,在大學時期,教學設計對他來說是一個學術概念,與他精神生活沒有什麼關聯。當教師之後,學術意義上的教學設計變成了活生生的實踐,教學設計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與他的創造勞動聯系在了一起,這時的教學設計對於他來說,就有了豐富的意義。他開始賦予教學設計新的意義,而新的意義又將促使他不斷發現問題,充滿困惑。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的教學設計就是這樣永遠走在充滿困惑的旅途上。材料中的老師說,教案是下課之後才完成的故事。實際上,教案或者說教學設計,是一個教師永遠在創作但總是無法結尾的作品。
第二,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個體的"教育哲學"覺醒、校正、豐富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教學設計或者寫教案是技術性的東西,與教育哲學沒有關系。
很多人以為,教育哲學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話題,與一線的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沒有關系。
這是極大的誤解。沒有什麼教學活動不是在相應的教育哲學的指導下進行,沒有什麼教學活動不體現一定的教育哲學,有時只不過是教師自己沒有意識到到而已。
如果把探討教育哲學問題看作理論工作者的專利,那麼教育哲學就離我們很遠,很抽象。
但是,教育哲學不只是在書齋里,它鮮活、生動地存在於千萬個課堂中,存在每個教師的教學細節中。可以這么說,每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的教育哲學,我們可以稱之為"個體教育哲學"或者"實踐教育哲學",它是植根於你的內心、並內化為你的教育行動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論。有人把教師接收的教育理論分為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所採納的教育理論,前者是老師口頭上說的東西,有時是迫於外在形勢不得不說的東西;後者是真正被教師用於指導教育教育活動的東西,可能教師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教師的個體教育哲學指的就是後面這一種。它充滿著濃郁的教學實踐土地上的"田野"色彩。
教學設計,就是要促使老師認識到自己個體的教育哲學,讓這些沉睡的教育信念覺醒,並在教學中自覺地運用它、驗證它、校正它、豐富它。
3. 小學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礦物》單元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後沉積。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准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麼?(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岩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土壤中有什麼」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麼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麼?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慾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麼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4. 如何編寫教案
教案各部分的編寫:
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的確定和編寫是編寫教案的首要任務。教師越清楚地了解一節課應該完成什麼,則達到目的的成功機會就越多。課時的教學目的是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中學地理教學目的和本課教材分析的結果而制定的。一般教學目的應從學習地理知識和技能,發展地理能力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幾個方面考慮。在陳述教學目的時,既要簡明,又要具體,並將幾項目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下列"土地資源"一課教學目的的說明,就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
(1) 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及世界土地資源分布概況;使學生明確人與土地的關系。
(2) 通過學習土地資源的利用、分布及探討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通過人與土地關系的探討,培養同學建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以及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一般是由多種地理知識、技能所組成,而各種知識、技能對學生學習、發展的影響和作用不同,其中有些教材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發展地理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稱為重點教材。難點是學生不易掌握的知識或技能。為了對這些教材引起注意,採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就應在教案中將它們劃分出來。例如,"馬來西亞的自然環境"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馬來西亞的位置,地形和河流的分布和重要性,自然環境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其中確定位置,地形和河流的分布為重點,主要是從突出環境的特徵確定了,而確定地形和河流的重要性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為重點,則主要是從對學生進行關懷環境教育方面確定的。
教學方法
寫出這節課所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例如"地圖"一課,主要採用了講授法,問答法和練習法。講授法的採用是考慮對一個新的課程的認識,採用問答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採用練習法使學生有條件自己獨立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具
寫出本節課使用的主要教學用具的名稱,必要時還應說明對教具的要求和使用方法。例如,註明幻燈片的內容;設計出在掛圖上標出地點的符號及其粘著的方法等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案的主體部分,它包括本課教學全部活動方案和主要內容。一般以教學環節為單位進行表述,常見的教學環節可分為復習提問、引入新課、講授新教材、復習鞏固、承轉過渡等等。在各環節中又包括教學提綱和內容、教學方法、師生活動方式,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9.3 礦業活動"一課的復習鞏固環節這部分教案就可以寫成:
復習鞏固(環節)
1. 復習舊知識:地球上的自然資源(P34)
【教師提問】
說出礦產資源的分類及例子。
〔(i) 金屬礦--錫、金、銅、鐵礬土、錳
(ii) 非金屬礦--石油、天然氣、煤〕
綜上所述,編寫課時計劃時,應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致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結構。
應該認識到,僅僅是掌握教案的一般編寫方法是很不夠的。因為編寫教案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教案編寫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實際狀況和設計教學方法的水平,取決於教師對地理學科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師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因此努力從上述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是提高教案編寫水平的關鍵所在。
5. 求幾篇初中語文優質課教案
蠟燭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版感悟權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蠟燭的特殊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 課內自讀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前准備:
1、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
2、 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於是,無論中俄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託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你可以參照一下別人比較成功的教案。例如火星學習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教案。你可以下載後看看,並體會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6. 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准備】
分組准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葯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2分鍾)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鍾)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鍾)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鍾)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准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致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獲。(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准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簽,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鍾)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發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鍾)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鍾)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鍾)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師生對比實驗:首先用滴管取幾滴土壤溶液(清水),將取來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著玻璃片在酒精燈上燃燒,直到水分蒸發完為止,那在加熱的過程中,要先均勻加熱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熱,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現在觀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麼?兩塊玻璃塊上留下的斑跡有什麼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鹽分。(板書:鹽分)
14.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燒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是怎樣的順序?試著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後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塗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3分鍾)
15.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麼?(教師總結並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強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鍾)
三、土壤和生命:(6分鍾)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2分鍾)
2.想一想: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麼?它們又為土壤做了什麼?(2分鍾)
3.閱讀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為它們不僅提供了棲息地,還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育必需的養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於生物的生長、生活。
4.那麼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2分鍾)
5.因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關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土壤為我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同意嗎?
四、總結引伸:(2分鍾)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麼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氣 腐殖質 鹽分 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
7. 湘教版《田野的色彩》教案
第一冊 第5課 田野的色彩(自編教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用多種色彩描繪田野;
2、能力目標:記憶、想像能力和以線布局以色構成的表現力;
3、情義目標:體驗線與色有機結合的造型樂趣,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學習內容:
本課屬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水筆的流暢,油畫棒的厚重),嘗試使用各種線條、形狀和色彩進行繪畫表現活動,藉助色彩表達自己的想法:能流暢穩定地畫出較長的線條,進行隨意交織的布局劃分;認識常用的顏色,在劃分的各區域中塗畫田地的色彩,表現出一片想像中的田野。
三、教學重點:
1、認識顏色,用各種顏色塗畫出一片田野。
四、教學難點:
1、流暢的運用曲線或直線交織出田地;
2、運用各種顏色效果表現出不同的田地。
五、教學准備:
課件、水彩筆、油畫棒、展示板
六、教學程序:
(一)線線交織,構成田野:
1、我們把畫紙想像成一片肥沃的土地,現在熊老師牽著大家在這畫紙上散步,我們隨意的走著,踩出了一條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再從另一個方向走一走?三條路,把這片土地分成了好多塊田地了,這幾塊太大了點,誰能畫條小路再分一下?謝謝你,又多了幾塊地了。
2、現在我們換一種走法,在這片更廣闊平整的土地上,我們快速的直直的開墾農田,老師快速示範用直線分割田地。請一位喜歡直線的同學幫我再分分。
(二)色彩認知,參觀田野:
有了這么多田地,種點啥呢?
1、我們來向農民伯伯學習學習。農民伯伯說要先要考考大家——知識搶答。(課件出示幾種代表性的田地)認識它嗎?是什麼顏色的?
1)、這幾塊田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田?——藍色,剛剛插秧的水田。
2)、這是什麼顏色?生長的是什麼?——綠色,沒有成熟的水稻
3)、這一片呢?——橙色,成熟的水稻
4)、這是什麼顏色?——棕色的土壤。
5)、這個呢?——油菜花、紅高粱、紫雲英,這些都是田裡的莊稼,沒想到有這么多顏色!
2、現在農民伯伯請我們坐飛機,去參觀他們耕耘的田野,出發吧!(課件飛機飛,綜合圖)
你最喜歡哪塊田野?為什麼?
(三)啟發想像,塗畫田野:
看完了農民伯伯的田野,農民伯伯也想看看我們小朋友心中的田野,那我們的田野里種些什麼呢,是什麼顏色的?我們一起來試試。
1、 師生共同嘗試大片塗色(哪裡也種這個呢?)、線條排列(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線)、點點播種(表現苗、花、果子)、顏色疊加(色彩更豐富)等方法畫出幾片田野。
2、 這幾片中間還留了一塊畫什麼顏色好呢?相鄰的顏色要有變化。
3、 如果你想還可以在一個田裡畫個田野守護精靈或者是收割機、稻草人、谷倉。
(四)欣賞范作,明確目標:
1、看看小朋友的畫作,他們希望的田野是什麼樣子。
2、作業要求:線線交織、塊塊塗色,畫出一片心中的田野。
(五)學生作業,巡行指導
(六)展評作業,在歌聲中結束本課。(製作「希望的田野」展示板)
看到這么美麗充滿希望的田野,農民伯伯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間小調了,我們來聽一聽,學一學。
課後小記:
這一課是我在一年級教學時自編的教材,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讓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體驗各種繪畫工具的使用效果(水筆的流暢,油畫棒的厚重),嘗試使用或彎或直的線條、形成多變的形狀和七種常見色彩進行繪畫表現活動,主要藉助色彩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本課學習能流暢穩定地畫出較長的線條,進行隨意交織的布局劃分;認識常用的顏色,在劃分的各區域中塗畫田地的色彩,表現出一片想像中的田野。
在教學設計中,我以直觀示範、嘗試添加、設問觀察、感受抒發、出謀劃策、共同創作、欣賞拓寬、音樂移情等教學策略實現老師教與學生學的共生共存,將知識的認知融入到具體的體驗和感受中,同時用有典型性的圖片讓城市的學生了解田野,在愉悅的感受中受到審美的熏陶,品味鄉間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對色彩的認知通過七塊小田地和八塊田野的認知感受來學習。
教學難點線的劃分和色的運用通過教師直接示範,學生參與嘗試來突破。
在教學組織上,以向農民伯伯學習的情境牽線,貫穿課堂,由線劃分田塊、到色彩的認知、由單塊到整體、由感受到運用為邏輯序列,步步深入,最後在歌聲中淺出,留有餘味。
教學中還有諸多不足,希望老師專家們多與指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