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人對環境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討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說出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專。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屬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圖表數據的能力;通過辯論賽舉例說明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既有有利影響也有有害的影響,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確立我國計劃生育必要性觀點;培養熱愛大自然,養成節能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2、教學難點: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組織課堂辯論賽活動。
㈡ 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才能省力》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麼條件下省力?在什麼條件下費力?在什麼條件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能夠積極的想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怎樣用較小的力解決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操作實驗、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 — —
2、難點:認識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分析、歸納、杠桿工作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地面上是一些舊旗桿基座用的部份鋼筋混凝土塊。由於它們很重,瓦工們暫時還沒有設法將它們運走。同學們有什麼方法,把它們搬運到操場的一角去嗎?
(二)學習新課
1、建立「杠桿」的概念
(1)請力氣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塊。
(2)學生思考:搬不動、移不走怎麼辦?(引導學生說出用木棍式的東西來撬)
(3)請體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塊。
a. 大家想:怎麼撬? B. 一女生動手用木棍撬。
(4)教者把准備好的12根木棍,發給各實驗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來一次,都來感受下下先搬後撬的親身體驗。
(5)建立「杠桿」的概念
我們剛才用來撬移鋼筋混凝土塊用的木棍,在實際運用中,人們常常會先在木棍下墊上磚塊、石塊、鐵塊之類的能夠支撐木棍用的物體,再用木棍來撬重物。這時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種簡單的機械—杠桿。
(6)講解:杠桿上的「三點」:支點、重點、力點。
2、認識「杠桿的作用」
(1)發現杠桿的省力原理
a. 提問:運用杠桿作工具時有什麼作用?B. 學生舉例
c. 學生比較:動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塊的兩種不同效果,並交流操作實踐中的體會。
d. 名人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一個人把地球撬動」。
e. 歸納得出結論:杠桿有省力作用。
(2)實驗認識,用杠桿作工具時,還有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a. 提問:是不是一旦應用了杠桿就能省力?
b. 學生用杠桿尺實驗研究。
c. 學生匯報實驗研究的結果。
d. 學生演示:(1)用鑷子取瓶中的彈子;(2)用天平稱彈子。
e. 歸納小結:用杠桿作工具時,除了省力的情況外,還有「費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費力」兩種情況。
3、探索研究杠桿工作規律
(1)提問:你能否利用人們應用「杠桿原理」製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桿的工作規律?
(3)學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桿工作規律。
A、看課文中插圖,認識人們應用「杠桿原理」製造的工具(釘錘、剪刀、鉗子、鑷子)
B、利用實物分析:「釘錘、剪刀、鉗子、鑷子」上哪是「支點」?哪是「重點」?哪是「力點」?
C、利用工具操作:
a. 用「起釘錘」拔木板上的釘子; b. 用「剪刀」剪硬紙板;
c. 用「鉗子」剪斷鐵絲;d. 用「鑷子」取出瓶中的彈子。
D、說一說:
a.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省力?
b.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費力?
c. 杠桿在什麼條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E、思考、討論:
a. 常用的表示數量關系的符號有幾種?
b. 怎樣運用其中的一種符號,把杠桿上的「三點」,在什麼條件下省力、在什麼條件下費力、在什麼條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表示出來?
F、歸納總結:杠桿的工作規律
當支點到力點的距離— — —
4、小結:
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杠桿的外形是可以改變的,它並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點、力點、重點,工作時力點與重點圍繞支點轉動的裝置,都是利用了杠桿的原理。
杠桿的工具並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費力的,這主要是為了工作方便。
人們一旦掌握了杠桿的規律,就可以根據需要,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杠桿類的工具。
(三)鞏固應用
1、(出示小黑板)請你舉例,說說杠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交流。
(四)布置作業
課外應用杠桿原理做一些實事,並把所做的經過等記入日記,向大家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