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實錄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對王昌齡《蕪蓉樓送辛漸》一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A、第一句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渲染出離別的黔淡氣氛。
B、第二句寫清晨辛漸即將登舟北歸,「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隱沒於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兩句是作者以冰壺設喻贈勉,寄望於洛陽親友:日後依然冰清玉潔,永遠堅持操守。
D、全詩既有唐詩中常見的「即景生情,情蘊景中」的特點,又有「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的獨特風格。
[說詩]
王昌齡(698一約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歷任把水尉、校書郎,謫嶺南。北還後又於天寶初貶江寧丞,天寶七年再貶龍標尉。安史之亂中被閭丘曉所殺『編選《唐詩別裁》的清代詩人、詩論家沈德潛《說詩語》雲:「王龍標絕句,深情幽怨……」這里講的「王龍標」即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其七言絕句成就最高,「絕倫逸群」,被謄為「七絕聖手」。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論盛唐七絕,認為只有他可與李白爭勝,列其七絕為「神品」。
《蕪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的七絕名作之一。昌齡的詩「縝密而思清」。這首七絕便是典型一例。芙蓉樓遺址在江蘇鎮江,那一帶舊時系吳、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漸回洛陽,在此餞別。絕句從夜裡滿江寒雨悄然而來,寫到隔日天亮江邊送別。一「入」一「送」,相承相應,有情境,有過程。由於辛漸此去將與詩人洛陽的親友相會,引起詩人的一種推想,推想他們會相問近況,從而導出臨別寄語,其間轉折過渡,自然渾成。四個七言詩句,把至為豐富的內容安排得這樣周密,其思路多麼清晰!不用說是寫詩,就是為文,也可從中得到寶貴的啟發。
王昌齡的送別詩在盛唐詩人中獨樹一幟。這一點我們只要把他送別辛漸的這一首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加以比較,就能有所領會。詩人寫到與好友辛漸離別之際楚山也感到孤單,其依依惜別之情便躍然紙上。當然,臨別寄語也是送別詩中尋常之筆。但王昌齡在此卻另出新意。他不直寫懷念之情或報平安以慰親友,而是借臨別囑咐,自明心志。冰心,像冰一樣瑩潔的心。南朝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的詩句比喻人品的高潔清白,但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歷來更為人們傳頌。從整體構思來看,王昌齡的寫法有獨特之處,其思想內容也深深切合這位詩人的遭遇與心境。王昌齡因「不謹細行」,競致「謗議沸騰」,被貶謫嶺南。有人說這首詩是他再度被貶為江寧丞後不久寫的。他要辛漸轉告洛陽親友的,是自己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王昌齡到晚年還被貶為龍標尉,最後競於安史之亂期間為刺史閭丘曉所忌殺。了解了他這些悲慘遭遇,回頭再讀此詩,更要為這「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情操所感動。雖然遭受貶斥,依舊冰清玉潔,堅持操守;即使積毀能夠銷骨,眾口可以銥金,也銷熔不了他的一顆「冰心」,何況又是置之於「玉壺」,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聯。他要用以告慰親友的,就是這樣一顆表裡澄澈的純潔之冰心!
[解題]
C項不確切。這里的「相」是偏義復詞,「相問」是指「問起我來」。這兩句的意思是:「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近況),就說我的一顆心(依然)如同冰在玉壺(那樣瑩潔)!」這顯然是詩人在表明自己堅貞的品德和高潔的志操,表明他心地光明磊落,蔑視謗議,雖遭貶滴仍「內懷冰清,外涵玉潤」。盡管有人還體會到其中也有與友人共勉的意思,但若離開他自明心志這一要旨去講他寄希望於友人,那就有悖原意了。
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准備: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於送別的詩歌。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 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於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 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於送別的詩歌?
3 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於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 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 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 再讀,要求:連貫。
4 賽讀,(分小組進行)。
5 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裡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 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像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 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鏈接: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
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③ 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五代-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