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合歡樹教學設計

合歡樹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1 13:37:23

① 課文《合歡樹》的教案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把握母親的形象,理解合歡樹的深刻內涵,理解以小見大和象徵的寫作手法。
2、情感目標:感受母愛,理解母愛,珍惜母愛。
教學重點:1、母親的形象
2、合歡樹的涵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課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照片,這個人是誰?(ppt1)——史鐵生。他的職業是什麼?——作家,不對,(ppt1)他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為什麼這么說?1972年,就在他21歲生日那天,一場大病讓他住進了醫院,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此後又患有腎病,發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析維持生命。接踵而來的疾病逼他走上創作的道路,在創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與命運,殘缺與愛情,生命與苦難,愛與被愛等精神食糧來擺脫生命的苦難。他用殘缺的生命軀體釋放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難點亮思想的光芒。用燦爛的笑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後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麼?今天我們走進他的散文名作《合歡樹》,或許能得到啟發。

二:曲徑通幽 整體把握

• 這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

• 課文描寫合歡樹的段落主要是?

• 合歡樹是___________種的?
三:入境 感受摯熱的母愛
史鐵生筆下的母親是怎樣的形象?讓我們沉浸到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摯熱的母愛,同學們先聽一段朗誦,聽的同時用筆勾畫出最打動你的細節,從這些細節歸納母親形象的關鍵詞。
母親(偉大)
有趣 聰明 美麗
堅強 執著 樂觀
艱辛 無私 慈愛
(作者為什麼要寫母親愛美?每個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權利,每個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更何況像母親這樣聰慧美麗的女子,她本來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隨著兒子的癱瘓而劃上句點,她開始有白發,她因心力交瘁而過早地離開人世,作為一個母親,她放棄了作為人,作為女人應有的幸福,活潑、有趣、美麗的缺失成就了母愛的偉大。)
問:面對這樣母親的愛,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
作者的對母親情感經歷從10、20歲的不理解 漠視,到母親去世後的愧疚,再到對母愛的理解。
四:出關 探討寫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親的事跡寫了,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也寫了,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為什麼還要寫第二部分,還要寫合歡樹,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綜觀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見大:親情是個很大的主題,母愛是種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歡樹為線記敘的那些瑣碎的小事統一了母親的深愛和兒子的真情,愛與被愛的真情借細小的片段和樸素的文字緩緩流淌,這就是以小見大,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創作手法。
象徵:同學思考對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長經歷和合歡樹的成長歷程;母親培育合歡樹的經過與母親支持我的過程;我對母親的情感與我對合歡樹的情感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其實合歡樹就是我,合歡樹就是母親,合歡樹就是母子間愛與被愛達成理解後的深情,同學們思考,這叫什麼手法?象徵(溫固知新,我們以前學的哪些文章用過象徵,《白楊樹》《行道樹》《雨巷》,什麼叫象徵?
五:回顧 悟出愛的哲理
史鐵生把深沉的母愛和對母愛的贊頌幻化為一顆合歡樹,茂盛地長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後的時候,作者又說到了小孩和樹影,請同學把這段齊讀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後一段孩子的「會」與「不會」?
母愛是普遍的,可以延綿
母愛是獨特的,不可復制
……
結束語: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愛是以何種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應該珍惜,感謝史鐵生,他提醒了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愛,用理解去培養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他也讓我們明白,歲月永逝,無可挽回,但母愛永存,生命不息。愛,其實你們一直都在獲得,為了不要失去後才感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愛 你們也需要懂得,最後送一首歌給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個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回報別人愛的「達人」。

人教版的吧???

② 合歡樹的教案

合歡樹》是史鐵生用朴實無華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憶母愛之曲。曲中音符如行雲流水般演繹著,敲擊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款款文字滲透著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跳動著對母親的真切懷念之心。 乍一看去,覺得文章應是狀物類散文,因為題為《合歡樹》;然而,初讀文章,有心生奇異:怎麼是寫人敘事文章?通讀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構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為過渡段,乘轉結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憶母親,後部分是思索合歡樹。對母親的回憶為合歡樹的意義作好了鋪墊,打下了感情基調。兩部分銜接流暢,渾然一體。 作者在前部分沿著回憶的路徑重現定格了母親身影的兩個鏡頭,以時間為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無不滲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質朴中顯風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個鏡頭是:10歲時,「我」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寫得還要好。「我」不服氣,故意氣她。年幼的「我」想來是還沒讀懂一位母親對自己的良好稟賦能傳給兒子的那份喜悅與自豪的。最後兩句話「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體現出「我」重新回首這件事時,內心充滿對母親的敬意與眷戀。 第二個鏡頭是:20歲時,「我」兩腿殘廢後,母親為了讓「我」重新站起來,不辭勞苦,「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當時,醫院放棄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親從不肯放棄。這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生命是可貴的,母親把兒子帶到了這個世界,兒子成了她另一個生命,她又怎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鮮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說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葯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人生在世,能為自己瘋,為自己痛的人有幾個? 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忠實而堅定的支持者。當母親發現「我」想寫小說時,鼓勵幫助「我」。「她到處給忘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當一個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堅持時,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 終於,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總是默默地為兒女無私的付出。卻從不記回報,甚至連分享兒女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被無情的生命剝奪。「我」懷念母親,遙想母親,靜靜地在樹林里遙問上帝,「風正在樹林里吹過」,母親似乎曾回來過。也許母親從未離開過,她活在兒子的心靈里,陪伴他一生。 細心讀來,可以發現作者選擇的三個時間段分別是10歲,20歲,30歲,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母親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30歲時,母親已逝世了,但30歲的成就是母親用一生的付出為「我」收獲的。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了。這也體現了作者在選材組織上的獨具匠心。 在前部分里,我們始終不見合歡樹的半點蹤跡,從文中看來,第八段有一句話「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合歡樹似乎已在作者記憶中遺失了。記憶的閘門在曾經的鄰居的一句話中打開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嗎,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當時「我心裡一陣抖」,「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易「,拒絕與合歡樹見面。為什麼會「抖」?怕憶起母親?怕難以乘受悲傷?史鐵生內心的疼痛在一個「抖」字傾瀉而出。 接著,作者追憶合歡樹的由來,從追憶可見,母親無意栽種合歡樹的時候是「我」已兩腿殘廢。想來那時母親內心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她挖回這棵「剛出土的綠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種生命常青的願望。因為綠是生命的象徵。 我們可以細細品味這段話「母親從來喜歡這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為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叼,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這似乎是母親全心為「我」找葯方到支持「我」寫作的過程的寫照。我想這位母親在料理合歡樹時定是充滿了對兒子的痊癒的希望的。 合歡樹被棄置在路邊,在被無意栽種的一年裡,無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卻「長出了葉子」,還比較茂盛。這是一個頑強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勇於面對才能擁有充滿陽光的將來。 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下的,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它的身上有著母親的影子,凝聚著深沉的母愛。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暗喻著母愛長青,母愛永恆。 文中三次提到那個「剛來世上的孩子」,前兩次說他「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就是合歡樹的影子,最後說到「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他自己的媽媽」,一言道出,合歡樹上處處是母愛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滅的。 作者始終對合歡樹懷著一種復雜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也許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失去這一份厚重的母親吧。也許他只想把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獨自咀嚼,「悲傷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正面描寫過「合歡樹」,只是借回憶之手,托他人之語,一一交代「合歡樹」的情況,不著一筆,卻盡顯風采,果然不悅是大師手筆。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娓娓道來深切母愛,就彷彿和讀者在聊天是不經意談起母親,說起合歡樹一般,內心的深情沒有像蓄勢待發的洪水噴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細流,閑話家常一一道來,懷念、悲痛之情潛藏於字里行間,除卻華麗辭藻與刻意雕飾,思緒所至,筆觸所到,深切雋永的真情蘊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細嚼。

③ 課文《合歡樹》的教案

教學目標: 1、體驗並感悟參透在字里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人世間賜予自己的一切平凡普通的恩澤,並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美德芳澤造福於他人。 2、悼念亡母,是威信中外文學作品中永恆而普遍的主題之一。引導學生對作品朴實的文風、精美的構思,以及巧妙的象徵手法等進行有選擇的主體性研討和品味。 教學重點: 合歡樹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情感內涵和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作者並示沉默地描寫合歡樹,只是輕描淡寫地通過鄰人的話語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歡樹,此為其構思立意所在。 教學方法: 研討、爭論。 作業布置:課課練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享受母愛的滋潤,卻很少有人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們的母愛真的不如文學作品中描寫的那樣崇高,那樣偉大嗎?請用心感受,用心體驗。殘疾作家史鐵生以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母愛,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教讀新課: (1)、你覺得本文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 討論明確: 濃濃的母子情感人至深。如果我不殘疾的話,而像我十歲時的光景,母親完全可以像絕大多數的母親一樣,愛美,愛生活,可以和子女弄點小別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可是,二十歲時,我殘疾了,對於母親來說,這簡直是要命的事情。母親一下子改變了她原有的生活。她已經不在年輕,頭上開始有了白發。她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葯,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最後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於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葯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後來她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我聽出來,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於絕望。「我年輕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從這些動人細節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母親用她柔弱的身軀承擔生活的重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母親不愧是一位無私無怨、堅強執著、寬厚仁慈、犧牲自我的偉大母親。母愛如一條涓涓小溪,流進了作者的心田,撫慰著作者那顆受傷的心靈,也滋潤著讀者的心田。 文中也流露著兒子對母親的情感。當鄰居無意間提到合歡樹時,我心裡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這表明兒子對母親有一種深深的愧疚之情,兒子拖累了母親,母親過早地衰老與死亡,子欲養而親不在,還有一種無限痛惜之情。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是母愛的召喚吧,作者鼓起勇氣,再度回去要看看那棵合歡樹,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之情。 (2)、你覺得合歡樹象徵著誰,有什麼象徵意義,你們覺得有爭議嗎? 討論明確: 第一種意見: 合歡樹象徵著作者自己。理由是合歡樹的經歷與我的經歷極其相似,第一年母親帶我去勞動局找工作,顯然是在我殘疾以後,在路邊挖了出來,它是那樣弱小,母親還以為它是一顆含羞草,把它種在花盆裡,合歡樹就像我殘疾,不健壯。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但捨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我和合歡樹一樣,母親是不會絕望的,是扔不得放棄的。第三年,合歡樹又長出葉子了,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歡樹就像我一樣,又顯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從事寫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母親鼓勵我,說我小時候作文得過第一,到處去給我借書,頂頭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又過一年,合歡樹被移栽在地上。說明合歡樹已經充滿生機,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樣,生活的信念堅定了,生活的處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堅強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後,母親去世了,合歡樹卻長成了參天大樹,我的作品發表了,也獲獎了,我已步入中年,身體雖殘疾,可思想經歷磨煉,意志更加堅定,性格更加成熟,對生命感悟更加透徹,事業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歡樹象徵著我,象徵著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堅定,象徵著事業的成就。 第二種意見: 合歡樹象徵著母親。理由是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種的,在合歡樹中融入了母親的辛勤、母親的慈愛、母親的希望。前者,說象徵是注意到了象徵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而象徵體和本體之間除了相似性之外,還有相關性。像一碗陽春面,面和人根本沒有什麼相似性,只有相關性,是因為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合吃了一碗陽春面,第二年,母子三人又在除夕夜吃了合二碗陽春面,且在這一年,母子三人終於把實情全盤托出,老闆第一年在給面的時候,為了不讓母子三人當場因付不起二碗陽春面錢的尷尬,暗中把二碗的面放進了一隻碗里,第二年,仍然用同樣的辦法,第三年,老闆已經在二號桌擺了預約席的牌子,並且把母子三人的故事向所有來食麵的人訴說了這件事,且把這二號桌定為幸福之桌,食客們深受感染,平時,都爭先恐後地搶著坐在二號桌食麵,所以,這一碗陽春面已經關連了這么多的故事,融入了相關人物的品質,一碗陽春面,象徵著母子三人的團結、拼搏、奮進、剛強、向上,也象徵著大各民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幫助、樂善好施、潤物無聲。文中母親雖然去世了,但合歡樹在,所以,合歡樹是母親的物化,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是無私母愛的象徵。 (3)、你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讀起來不大好懂?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本文一開頭就寫了兒子小時候與母親的一場小沖突。你認為這樣寫有什麼特別的作用? 提示: ①突出母親年輕時爭強好勝、不免孩子氣的性格,使母親的形象一開始就顯得率真可愛,這與後文中母親因操勞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構成對比。②展現母子倆曾經有過一段輕鬆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種快樂的生活氣氛和輕松筆調,與後來的生活困境及後文奪魁的氣氛形成對照。③這樣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如此開頭,非常別致,增強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藝術吸引力。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麼?這種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什麼?提示:想表現的是:①母愛是普遍的②母愛又是獨特的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①以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韻味悠長 怎樣理解「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的含義。 提示:因母親的去世而悲傷,又因獨自一人回憶往事,想起和母親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溫馨,從而產生一種享受感,所以,悲傷也成享受。 小結:合歡樹,既象徵著母親,又象徵著兒子,它既是無私母愛的象徵,又是著生命的頑強、意志的堅定、事業成就的象徵,它還是母子合歡的象徵。亦子亦母合歡樹,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後感: 老師可千萬試圖去如何深挖這篇課文,學生完全可以解讀此文,不要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回答,倒不如,就讓學生讀課文,談感受,談感悟,談疑惑,上課的思路,體現以學生為本就可以落實到了實處,這才不是一句空話。

閱讀全文

與合歡樹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