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主要有哪些具體方法
如何開展好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設計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點,利用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勢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當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建構實驗教學新模式,不斷誘導學生建立新的目標,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並採取一定的輔助教學途徑,實現初中化學實驗的有效教學。並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這一實踐活動來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學習學生能力是最佳選擇。一、讓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唱主角通過化學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的感性認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理性認識而忽視感性認識的錯誤做法。在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尋找操作錯誤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明白了知識的結論重要,獲取知識的過程、手段更重要。通過化學實驗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分析現象的能力,讓學生透過簡單現象發現內在的本質。若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的意識,協作的精神,這也是素質教育最新要求。通過化學實驗使學生能提高環保意識,節能降耗的意識。例如在實驗結束時,對實驗廢棄物(包括用剩的葯品,取葯品用的紙槽等)的處理,以及實驗室制氧氣後對催化劑的回收再利用,能讓學生懂得環保是每一個人的義務,節約是有理論依據的,通過實驗可培養學生的科學作風,科學習慣。利用好化學實驗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素質,要使之落在實處。二、讓化學實驗貼近現實生活現行課本中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有典型性,實驗現象也很吸引人,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於課本中所列實驗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沒法在生活中得以親身體驗。所以學生往往把教師的演示實驗看成一次精彩的魔術表演,而學生只不過是一名觀眾。為了避免化學實驗脫離實際,使學生不僅喜歡看演示實驗,更喜歡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合適的物品自己設計方案自己親手做實驗。例如在歸納物質的物理性質時,通過日常生活中人人離不開的食醋、食鹽、醬油的對比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者的區別後,再歸納物理性質包括的范圍;利用兩張廢紙,一張撕成碎片,另一張點燃,來推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利用廢電池的金屬外殼,水垢來製取氫氣和二氧化碳;到學校附近的化工廠考察化學變化在工業上的應用;到大自然中採集土壤樣品;利用植物來製取酸鹼指示劑;通過調節水樣的酸鹼度現象觀察牽牛花顏色的變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滅火比賽,教師製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災,讓學生自己尋找滅火的材料,設計滅火的方案,通過親身的體驗讓學生明白滅火的原理。同時也增強消防意識,還可以讓學生從家中自製一些溶液互換後通過簡單的實驗推出溶液的名稱。指導學生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進行科技小發明,利用木炭的吸附製作凈水裝置。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創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實驗情境,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在實驗中收獲知識,得到樂趣。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學習的過程關鍵在於學習者認識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存在不足或者錯誤,然後在外界和內部的推動下形成完善和優化認知結構的意識,形成預期的認知目標,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轉變。教師作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在化學實驗課堂上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通過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進行指引。首先,問題導入設置問題情境;其次,建構概念創設判斷條件;再次,問題解決形成最近發展區,獲得獨立概念和結果;最後,歸納總結,通過獲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認知結構進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許多實例進行有意識的應用和嘗試。例如在進行下面的實驗時,就可以進行嘗試。在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氧氣,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氧氣接觸後,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後,引導學生思考3個問題:在介紹上面的問題後,繼續向同學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先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然後使用酒精燈進行加熱,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思考現象背後原因和規律。藉助於這種方法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由於實驗現象饒有趣味,所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四、讓化學實驗成為探究性課題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最好方法。選擇合適的實驗項目是關鍵,要求教師把握好尺度,所定實驗用品從生活中能找到、實驗操作簡易無危險、實驗目標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實驗方案要求多樣化、實驗內容融合相關學科,例如可以設置如下實驗項目:(1)證明自來水不是純凈物(2)驗證白酒中含有水(3)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氣樣品(4)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製得的氧氣(5)測定蘋果、桔子的酸鹼度(7)證明紙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氫元素對教材中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進,讓學生利用物理中學過的電學知識設計一套檢驗酸、鹼、鹽溶液導電性的裝置。讓學生利用實驗中破損儀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飲料瓶、葯瓶、輸液管、廢筆桿等製作簡單的儀器。例如可製作簡易的啟普發生器,洗氣瓶,沖洗瓶,集氣瓶等儀器。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認識的源泉,是訓練科學方法的有效途徑,是養成科學態度的必由之路。在素質教育全面的今天,化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獨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構建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習平台,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展示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獲取真知,收獲樂趣。
『貳』 台灣小學科學教材示例《水能溶解多少鹽》教學設計與思考
一、教學資源和教學現狀分析《水能溶解多少鹽》是台灣小學科學教材五內年級的一則教學容內容,它通過讓學生觀察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認識水的溶解特點,探究水的最大溶解能力,獲得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過飽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識的概念,著重圍繞「溶劑(水)、溶質(食鹽)」兩個因素(變數)設計觀察實驗。本課有以下6個教學活動:①觀察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②觀察、比較食鹽在水中的完全溶解和不完全溶解的現象;③討論制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鹽」實驗計劃;④依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鹽」實驗計劃進行實驗研究;⑤分析、比較實驗數據,了解水溶解食鹽的最大溶解能力,初步感知溶劑與溶質之間的比例關系;⑥預測增加食鹽溶解量的方法。理想的教育期望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單位質量的水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二、教學設計科學概念:1、認識水的溶解特點,了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2、了解每100毫升的水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3、初步獲得「溶解度」、「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過飽和溶液」的前概念。
『叄』 四年級上冊科學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在室溫下,在一定量的水中食鹽並不能無限量地溶解下去,它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過程與方法:能設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並能根據計劃開展研究,經歷簡單的探究性實驗過程
『肆』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設計任務、目的、原則、方法
1.傳統的教師備課寫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的比較
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與教學改革相伴產生和發展,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或操作規程,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傳統的教師備課,是以教案為標志的,教案的編制又按照統一的模式突出「三備三寫」,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和寫「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始終捍衛著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觀念,守著自己的傳統經驗不敢放手,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認為「我都給你講了多次,你還不懂?」學生的知識是教師給予的,教師傳授多少知識信息,學生就應該獲得多少知識信息,完全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自主建構,沒有意義的建構,不是有效的教學,有的學校更是將教案統一標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級同學科任課教師之間,要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目的、統一方法、統一評價等,更是把教學活動的主體一一學生放到了腦後,作為一種沒有生命的知識容器,完全失缺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足夠關注。
2.倡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導教學實踐的一門教育實用技術,是聯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其中,教學目標設計又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一環,課堂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將要預期達到的結果,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調節、檢測、評價的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只有確定了科學、合理、良好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才有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才會成為可能。
三、由教學目標向學習目標轉變
要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一方面需要廣大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精心設計出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以學期為時間單位,以一冊教材為內容單位,教師精心設計、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細化到每個單兒、每節課,它既包含知識與能力,也包含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每個學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教研組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制定出本學校、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在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長以及學生的情況,將教學目標更加細化為教學目標的落實打下基礎,在制定學期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防止不顧學生情況的「閉門造車」現象,也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學個性而由教師隨意制定教學目標的「各自為政」的傾向。
另一方面,應該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制定的、讓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的結果或發生的變化。在過去,教學目的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教學、評估等主動權都操持在教師的手中,現在的教學目標制定出來後,也不能只有教師知道,如果教學目標只停留在教師的備課本上,只有教師知道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而學生本身處於盲目的狀態,學生就不能夠知道自己應該通過學習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就無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只有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讓學生切切實實明確自己應該達到哪些要求,學生才會掌握自己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教師應該給學生講明學習目標的重要作用,對學生進行指導、跟蹤調查訪談,進行個案研究,督促學生學會利用學習目標,檢查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使他們真正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
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如何展示,何時展示,既是一項教學技術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此處不在贅述,設計好評價程序和工具,是落實教學目標、檢測學習目標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過去,我們將命制試題看成是一項比較簡單的工作,缺乏科學的程序,更缺乏考試後的科學分析和反思性總結,不論是用什麼試題來考試,我們都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對學生評價、排名的最主要依據,而很少有人去質疑試題本身是否科學,更沒有人去研究這套試題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評價工具或標準的科學化。
測評工具和程序,應該包括課堂檢測工具,單元檢測工具、期中期末階段檢測工具以及這些工具所測出的結果各占什麼地位、怎樣進行測評、如何分析測評結果等內容,評估工具的設計應該嚴格遵循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評價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檢測之後,要對檢測工具進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標准差,看到分數分布的離散程度,對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根據試題中具體的題型、題目,進行科學的歸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學的不足,以及今後的對策。
『伍』 提供一個簡易、可行的實驗教學設計方案。
。。。。。。
『陸』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設計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的食鹽。
2、過程與方法:設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實驗,經歷簡單的探究性實驗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發展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②嚴格按規范進行實驗操作,實事求是地觀察記錄。
二、教學准備:
每個合作小組2個裝100毫升水的燒杯、1根攪拌棒、1個葯匙、探究記錄表若干。教師准備1架天平、2袋精鹽、分好的食鹽若干份。
三、教學過程:
1、導課:鹽能溶解與水嗎?能溶解會出現什麼現象?假如不能溶解,會出現什麼現象?
2、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①教師介紹量杯。做食鹽溶解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不斷加鹽,食鹽能不斷溶解嗎?做與已經溶解了30克鹽的鹽水的對比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②你估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呢?
3、合作討論,設計研究計劃
①學生獨立估算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准備如何加鹽。抽樣匯報。
②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小組結論。分組匯報。
4、合作探究
①每小組按自己小組的設想進行實驗。
②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③師生共同比較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6、小結:
①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②出示鹽水混合物,你能解釋鹽不溶解的現象嗎?(食鹽能溶解,但是不能無限溶解,到一定量的時候他就不溶解了,就像人吃飯一樣吃飽了。)
③你有什麼問題嗎?
7、課外延伸:①如果改為100毫升的開水,你認為實驗結果會一樣嗎?
②試一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糖?
『柒』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設計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這節課,我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經歷了「提出問題——預測——制定實驗計劃——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堂上,我非常關注學生實驗方案的制定,首先讓學生做出預測,引導學生不能瞎猜,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測;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根據自己小組推測制定出實驗計劃;最後,全班交流實驗計劃,讓學生在交流當中碰撞思維的火花,讓學生不斷完善實驗方案,提高實驗的可操作性。
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准備了100毫升水,玻璃棒,每包為1克,2克,5克,10克包裝的食鹽若干。根據自己的實驗計劃領取材料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可以臨時改變計劃,並且需要不同包裝克數的食鹽可以自由上台領取。
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學生在實驗中能做到認真實驗,仔細觀察,積極的思考。課堂上,學生精確的分析,深化了科學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液面比原來高了」;「在攪拌過程中溶液會變白,靜置後又變成透明了」;「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食鹽量是有限的」;
「100毫升水裡能溶解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
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發現,也是很寶貴的東西。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有發現。
『捌』 10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設計
1、量取100ml純凈水;
2、量取10g鹽,稱取4份;
3、分四次像水中加鹽,每次間隔充分攪拌,讓學生看到鹽完全溶解,第四後沒有溶解。說明此時鹽水為飽和液體。
4、抽取飽和溶液若干毫升。
5准備坩堝測得重量1,將若干飽和鹽水放入坩堝中測得重量2.准備石棉網酒精燈,加熱干鍋至水分完全蒸發。承重重量3。
7、重量2減去重量3 為飽和鹽水中水的重量。 重量3減去重量1 為飽和鹽水中鹽的重量。
8、測得鹽在水中的溶解度
『玖』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了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2、了解100毫升的回水大約答能溶解36克食鹽。
3、初步獲得「飽和溶液」的前概念。
過程與方法:
1、設計「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計劃。
2、經歷簡單地探究性實驗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發展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2、嚴格按規范進行實驗操作,實事求是的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什麼是溶解,那你還記得那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嗎?
2、生:食鹽、味精、雞精、、、、、
3、是的,這些物質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老師這里有一杯水,如果我把一小勺食鹽放入水中,並用攪拌棒攪拌,結果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