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學習環境與資源設計
有些語文教育專家說:上語文課,不朗讀,怎麼叫上語文課呢?聽了這句話後,再聽語文課,就比較留心這方面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是對的。曾聽過這樣一節語文課。這個班的學生很愛讀書,讀書能力很強,很多老師也有體會。有一天,一位老師到這班試講,一節課下來,老師在不停的啟發學生回答問題,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回答。結果,老師佔去了學生大量讀書時間,只是偶爾讓學生讀一點書。下課後,一個學生馬上對同桌說:「真不過癮,我還沒讀過呢。」另一個馬上說:「老師放那段音樂真美,老師跟著音樂讀得多美呀,我當時也特別想跟著音樂讀。」聽到這,我想:其實,這個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很好的,課堂結構安排得也很合理。但可以看出,學生並不領情。他們平時喜歡讀書,他們更願意展示於自己的朗讀才能,老師還是應該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並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好書呢?首先,我們要捨得放手,相信學生。將每篇課文交給學生,通過他們自己收集有關資料、分析、閱讀、運用工具書去讀懂、弄明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探究性。我想:使學生讀好書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一、老師的范讀很重要 聽課當中,很少能聽到老師的范讀。課下和老師討論此事,有些老師說自己小時候就很少在別人面前讀書,所以平時也就想不起來范讀課文了。有些老師說怕自己讀得不好聽,擔心起不到示範作用。還有些老師說范讀耽誤上課時間。再說,不是要把上課時間還給學生嗎?乾脆多讓學生讀幾遍吧。當然還有其他各種理由。其實,范讀真的很重要。老師聲情並茂的范讀,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去的。尤其是低、中年級,更需要老師的范讀。我們經常說:什麼樣的老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一個熱愛朗讀的老師,一定會教出熱愛朗讀的學生,也一定會教出一個熱愛朗讀的集體。趙之林老師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在泛讀中整體感知文章 這里的泛讀,是指學生對課文粗淺的讀。 根據《新課程標准》從整體入手、部分剖析、再到整體歸納的教學要求,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兩遍。第一遍,掃清文章的字詞讀音的障礙。如生字讀音、多音字、平翹舌音等,達到讀通順;第二遍,邊讀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麼,有個總的印象。這樣安排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如同看一棵大樹,我們先看到的是樹的外形,然後看到的是樹的枝葉。 三、帶著問題邊讀邊畫批 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大腦,在理解、分析、認識一個個問題中培養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敢放手,相信學生,教給學生方法後,讓學生自己來進行圈點批劃,進行閱讀體驗。在這一步的教學中,由學生帶著學習提示邊讀邊思考批劃,並找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在學生自學時,來回巡視指導,尋找全班大多數同學存在的共性問題,以便在全班及時講解糾正。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想:狐狸對烏鴉說了幾次好話?把狐狸每次說的話劃下來。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劃,積極思考。學生真正當上了學習的主人。
『貳』 我愛家鄉的楊梅,領悟到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領悟到的學習方法是:抓住特點描寫景物。
《我愛故鄉的楊專梅》這篇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屬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課文篇幅短小,層次清楚。
作者按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裡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十分精練、簡潔,朴實、親切。
(2)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寫景物的手法:
一、正與側的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
二、動與靜的結合:
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聲與色的結合:
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
『叄』 我愛故鄉的楊梅 教案課件
http://www.xkb1.com/plus/download.php?open=0&aid=9022&cid=3
http://down.teachercn.com/Kj/Ywkj/Xxywkj/2006/200612178485.html
你可以自己下載看看,希望能專幫到你。屬
『肆』 我愛故鄉的楊梅教案設計誰有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13 個,認識生字 3 個。能正確讀寫「狹長、嘴唇、甜津津、酸味、雖然」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貪婪、吮吸、甘露、細膩」等詞語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了解故鄉楊梅的可愛,體會作者愛故鄉,愛楊梅的情感,與此同時,注意積累語言。
4 .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生字新詞。
2 .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江南盛產一種水果——楊梅。這是一種圓圓的小果子,遍身生著小刺,果子是紫紅色的,味道又酸又甜。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寫楊梅的文章——《我愛故鄉的楊梅》。
二、初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讀前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作者為什麼喜愛楊梅?是從幾方面來寫楊梅的?找出課文中有關的自然段。
讀後明確:因為故鄉的楊梅有著它的可愛之處,所以,作者從楊梅樹、楊梅果這兩方面寫出了對楊梅的喜愛。第二自然段寫楊梅樹,三至六自然段寫楊梅果。
三、再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
1 .字的交流。
( 1 )指名認讀生字,注意強調「腐」的字形結構。
( 2 )區別字形組詞:
汁一汗 狹一峽
2 .詞的交流。
( 1 )指名讀生詞。
( 2 )引導學生理解。
細雨如絲:指春雨輕輕的、細細的、象頭發絲一樣。
細膩:精細光滑。
甘露:原指甜美的露水。在本文中比喻春雨的甜美。
伸展:原指向一定方向延長、擴展。本文指楊梅樹得到雨水澆灌,枝葉生長迅速。
貪婪:本文指楊梅樹不知滿足。
( 3 )歸類。
對於詞語的理解可按三種方法進行:①先理解單個詞,再理解詞語。如:細雨如絲、細膩。②先查字典,再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甘露」等。③結合生活實際理解。
四 、理解課文一、二自然段。
1 .講讀第一自然段。
( 1 )指名讀,思考: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開門見山地點出我的故鄉所在地及我愛故鄉的楊梅,在全文起強調、突出的作用)。
( 2 )感情讀文,要讀出對故鄉深深的愛。
同學們能讀出作者對故鄉的一片深情,作者愛故鄉,愛楊梅。細雨如絲的季節來了,楊梅樹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第二自然段。
2 .自學課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學提示,指名讀。
( 1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 2 )故鄉的楊梅樹是什麼樣子的?從文中勾畫出有關的語句並理解。
小組討論學習,教師巡迴指導,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交流第一個問題:
(這一段寫出了雨中楊梅的可愛。)
交流第二個問題(重點):
提問:這一段中描寫楊梅樹樣子的話有幾句?(兩句)
交流第一句話:
①第一句話中的「春天的甘露」指什麼?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表示什麼?
(春天的甘露是對春雨的比喻,貪婪地吮吸是說楊梅不知滿足地吸收著春天的雨水)
②在這句話中,作者採用恰當的比喻,把春雨比作甘露,而且把楊梅樹當作人來寫,從表面看是說楊梅樹不知滿足地吸收著春雨,而實際是在寫楊梅樹的什麼?(長得快、茂盛、生長旺盛……)作者這樣寫說明了什麼?(說明作者非常喜歡楊梅)因此,我們在讀這句話時一定要注意語氣的歡快。
③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理解交流第二句話:
①文中的第二句話又是怎樣寫楊梅樹樣子的?(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②楊梅樹真的會像人一樣「伸展」和「歡笑」嗎?作者這樣寫是為了突出什麼?請同學們認真比較下面兩組句子,找出答案。
A 楊梅樹四季常綠的枝條和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生長著。
B 楊梅樹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教師引導理解第二句里作者把楊梅樹當作人來寫,是為了形象具體地突出楊梅樹在雨霧中旺盛生長的樣子,因為作者非常喜歡楊梅,所以這樣寫。因此,我們在讀句時應用贊美、歡快的語氣來讀。
③有感情朗讀第二句。
五、課後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大意,知道了作者是從楊梅樹和楊梅果這兩個方面來寫楊梅的;在理解詞語方面,能利用平時常用的三種方法進行理解。但在今後,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六、作業
1 .抄寫課文中生詞 1 遍。
2 .預習課文三至六自然段,思考:楊梅果哪些地方惹人喜愛?
3 .預習課後 70 頁練筆:選好一種家鄉的特產,先說一說,按一定順序把特點說清楚。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了解故鄉楊梅的可愛,體會作者愛故鄉,愛楊梅的情感,與此同時,注意積累語言。
2 .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楊梅的?楊梅樹是什麼樣子的?
二、學習三至六自然段
指名讀文,思考:楊梅果的哪些地方惹人喜愛?
(課文是從形狀、顏色、味道這三個方面寫出了楊梅果的可愛。)
惹人喜愛的楊梅樹在春雨的滋潤下生長旺盛。那麼,楊梅結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答案。
1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這一段寫出了楊梅的結果時間,在全文中起到了橋梁的連接作用。)
2 .自學課文四至六自然段(重點、難點)
出示自學提示:課文是怎樣把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點具體描寫出來的?
交流第四自然段:
( 1 )這一段主要寫什麼?找出課文有關的語句。
(這一段主要寫楊梅形狀的特點:圓圓的、遍身生著小刺)
( 2 )這段共幾句話?每句話在寫什麼?
教師指導理解(這段共 3 句話,第一句寫楊梅圓圓的、遍身生著小刺。第二句寫楊梅果的刺隨著果實的成熟會變軟變平。第三句寫舌尖觸到楊梅刺的感覺)
( 3 )作者是怎樣把楊梅形狀的特點寫具體的?
(作者為了把這一特點寫具體,並不是單一的只描寫楊梅的形狀,而是同桂圓進行了比較)
( 4 )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請同學們認真分析下面兩句話。
(通過比較,理解第一種寫法更生動、直觀、形象,讀了以後,使我們感覺到像真的看見了一顆楊梅)
教師指導:圓圓的楊梅遍身生著小刺,毛茸茸的,非常可愛。而且,舌尖觸到小刺時會有一種舒服爽口的感覺,同學們喜不喜歡?想不想把這段帶著喜愛之請讀給大家聽一聽?
( 5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教師范讀後指名讀。
按自學提示自學第五自然段,自學提示:
①這一段主要寫什麼?從書中找出有關的語句。
②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麼?
③作者是怎樣把這一特點寫具體的?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教師引導理解:
( 1 )這一段主要寫楊梅顏色的特點。楊梅的顏色由生到熟是變化的,先是淡紅,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
( 2 )這段共三句,第一句寫楊梅果顏色的變化;第二句進一步說明楊梅果的顏色,因為太紅像黑的;第三句寫果肉及汁水的顏色。
( 3 )作者為了把楊梅顏色的變化寫清楚,抓住了楊梅顏色變化先後順序的詞語(「先……隨後……最後……」)。
( 4 )仿照第一句進行說話練習
指導:請同學們用這組詞語較連貫地說一說蘋果由生到熟或太陽升起時顏色的變化。
( 5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並交流
教師指導:這一自然段從楊梅果的外面寫起,寫出了顏色的變化,然後從外到內,又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顏色。作者按一定順序寫出了楊梅顏色的變化,既具體又可愛,作者這樣寫,說明了什麼?(對楊梅有一種喜愛之情)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讀這一段呢?
①教師有感情地背誦這一段。
②再指一學生讀。
自學第六自然段
( 1 )總結四、五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答出(先弄懂這個自然段講什麼,再看看這段共幾句話及每句話的意思,最後分析作者是怎樣把這一特點寫具體的。)
( 2 )小組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問題:
①這一段寫出了楊梅味道的特點是又酸又甜。
②這一段共 4 句話。第一句講楊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 2 至 4 句寫「我」小時候由於貪吃楊梅,牙齒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這一段中為把楊梅味道的特點寫具體,用「我」小時候貪吃楊梅,牙齒被酸倒的實例加以證明。
④提問: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樣寫,讀後讓人感到親切、真實,我們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嘗到了楊梅那惹人喜愛的味道,這樣寫說明作者愛楊梅、喜歡楊梅。)
⑤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學生練讀後指名讀。
( 3 )配樂朗讀三至六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具體生動的描寫。
三、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思考:作者為什麼能圍繞「可愛」這個意思,把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寫得具體生動呢?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明確(這篇文章之所以寫得具體生動,親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作者對楊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進行了細致地觀察。不僅觀察了楊梅樹,而且觀察了楊梅果,不僅觀察了楊梅的靜止狀態,而且留心楊梅的發展變化,不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裡品嘗了。因此,同學們在今後一定要注意留心觀察,學習作者這種觀察事物的方法。)
四、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師引導明確(作者能把楊梅的特點寫得具體生動,一方面注意了按一定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另一方面因為作者對楊梅有一種喜愛之情,作者只是單單喜愛楊梅嗎?還對故鄉有熱愛之情、熱愛故鄉。)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三至六自然段, 1 .理解了課文內容,並知道了作者圍繞「可愛」這個意思,把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寫得具體生動。 2 .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
六、課堂練筆
1 .指導學生練筆的要求:寫一種家鄉特產,按一定順序把特點說清楚。
2 .全班交流:你想寫什麼?
3 .教師再次明確要求。
( 1 )要按一定順序寫出特產的特點,從而表達自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 2 )把要說的話寫下來,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
4 .小組內練習說。
5 .指名試說,師生共同評議。
6 .學生動筆寫。
『伍』 我急用三年級下冊<我愛故鄉的楊梅>的說課稿和教案.十萬火急!!
一、課文簡析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敘文,文章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楊梅、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著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楊梅樹生動形象地描述之中,然後著重描寫了楊梅的可愛。
了解楊梅的形、色、味,從中學習作者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第二自然段擬人句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關於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變式法、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變式法:
先指導學生學習寫「果」,著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再由「果」講到「樹」,最後回顧全篇。這種改變課文敘述順序,直奔重點段落的方法,既突破了重點,以兼顧了全篇。
直觀演示法:
為了將楊梅生長過程由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形象,增強學生感情體驗,在教中,我採用多媒體再現楊梅的生長過程,讓學生輕松地感知楊梅果形、色、味的特點。由於CAI集圖文音形於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聲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由於課文詞句優美,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而且通過朗讀還可能加速語言文字內化的過程。
三、關於學法的選定: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只有學習得法,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獲取自能讀書、自我發展的能力。由於這篇課文寫楊梅果「形、色、味」的三個段落結構基本相同,我抓住這一特點,設計了「教學法、正向遷移、鞏固深化」三個教學環節來重點訓練鞏固學生掌握「讀→找→說」的學法指導。使他們朝著「自能」讀書的目標前進。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體現學法指導的層次性。
四、教學程序的安排:
如果說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那麼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了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如下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明確重點
帶著問題進行聽讀課文:
問題: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寫楊梅樹?哪些自然段是寫楊梅果的?重點寫什麼?
這一設計,使學生可藉助圖像進行圖文對照,將文字形象化。從視覺、聽覺上體驗課文情感,並在輕松的情境中找到問題答案,這樣既讓學生理清文章記敘順序,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重點。
(二)滲透學法,突出重點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教學目的關鍵是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讀方方法,使學生脫離老師,逐漸進入自然讀書狀態,因此,我根據課文段落結構相似特性,安排了一個「讀→找→說」的讀書方法訓練,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
1、老師總結學法:學習這一段時首先讀課文,然後找特點,最後說特點,簡單來說就是「讀→找→說」,(邊說邊出示課件:學習方法:讀→找→說)這一課件簡結明了,有助於學生迅速掌握方法。
2、定向遷移:
通過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了解「讀→找→說」三步讀書法,但要達到熟練程度還需訓練,因此學習楊梅果顏色這一段時,我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用學法來學習,從而鞏固學法。
a.首先出示學法指導的課件:
b.強化訓練。運用多媒體展示楊梅顏色變化過程,讓學生用「先……隨後……最後練習說一段話,對於程度高的學生,還可鼓勵他給這一課件配音。
以上步驟,既可以鞏固學法,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促進語言內化,而且給課件配音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應用深化
如果前兩段「扶、「半扶半放」的教學落實了,基礎打牢了,學生應基本掌握了學法,在此基礎上,我再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進行自能讀書練習,期望通過這一練習或多或少內化一些讀書技能。
①直觀展示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可愛的楊梅果的樣子,讓學生產生直觀的印象和想說的慾望。
②分組討論
學生現根據自學提示分組進行討論
a.按照學習方法自學第六自然段。
b.這一段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③檢驗效果
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效果。
④鞏固練習
這一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作者怎機關報圍繞「可愛」這個意思,寫出「楊梅果」的特點,而且讓學生從整體來分析楊梅果各部分的變化特點,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作者寫楊梅果各部分變化,都是按「初生—成長—成熟」的順序來寫的,既解決了教學重點,又為練筆打下了基礎。
(三)品味語言,解決難點
體會楊梅樹的美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准備運用以下方法突破這一難點:
1、運用多媒體展示楊梅樹在春雨滋潤下的美景,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楊梅樹的美,這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並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審文情趣和慾望。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片
①讓學生在讀中找出對本段不理解的詞語;
當學生提出如「貪婪、吮吸」等詞語時,我將這些詞用紅色字體顯示出來,根據學生講的順序,隨機顯示這些詞語,這也是期貨媒體難以達到的。
②提問:這些詞一般是用來描寫什麼,文中描寫什麼?讓學生了解是運用了擬人手法。這樣會形象地描繪出楊梅樹在春雨中茁壯成長的樣子。
③指導朗讀全篇,體會感情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課新授完時,再一次指導學生有感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把楊梅樹和楊梅果寫得那麼美麗可愛?從而引導學生體會這與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平時仔細地觀察分不開的。
(五)提供材料,舉一反三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小學生不同於成年人,要使他們學過的東西得到鞏固,就要千方百計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練筆是一種好形式,有利於學生鞏固學法,進行能力轉化。三年級學生因年齡的限制,對家鄉特產知之甚少,為此我運用了直觀形象法。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語言內化型訓練,將長沙的一些特產的特點及生長過程資料收集起來,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看。這樣做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平時難以全程觀察到的變化過程,即運用媒體,延伸了學生觀察的時空,在觀察基礎上讓學生選一種特產為經配上文字或解說。為下一節課練筆打下基礎。
愛故鄉 枝:伸展著
樹
葉:歡笑著
我愛楊梅 形:圓 桂圓大小 小刺
果 色:淡紅→深紅→幾乎變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陸』 小學課本中《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寫的是那裡的楊梅
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柒』 三年級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一個語段。
我建議抄主要通過感情朗讀去體襲現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楊梅樹的喜愛之情。
1、看課件(楊梅樹)。
2、畫出描寫楊梅樹的句子。
3、你喜歡哪些描寫楊梅樹的詞語?為什麼呢?
匯報交流:通過細雨如絲、狹長,貪婪、吮吸著、春天的甘露、雨霧中歡笑,伸展、四季常綠的枝條等重點詞語,體會楊梅樹的可愛。
4、「一片片狹長的葉子」怎麼會在雨霧中歡笑呢?
5、如果你是春雨中的楊梅樹,請做一做「舒展」的動作,體會楊梅樹的快樂。
(引導學生想像風吹葉動、雨落枝搖、嫩葉如洗的情境,體會枝葉舒服、高興的心情。)
6、指名感情朗讀,配樂背誦(或用給音樂片配音的方式試背。)
『捌』 我愛故鄉的楊梅從中領悟到的學習方法是
我愛故鄉的楊梅我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吸吮著版春天的甘權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裡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沾滿了鮮紅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的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牙齒被它酸倒了。我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