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滬科版九年級物理電是什麼教學設計
電是什麼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實驗探究中,領會物體帶電的概念,知道電荷有兩種和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2、能通過"交流與討論"認識驗電器,通過觀察能說出驗電器各部分的名稱。 3、能通過"試一試"歸納驗電器怎樣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及帶電多少。 過程與方法:
1、 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 2、 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
3、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教育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 【教學重點】
從實驗探究中,領會物體帶電的概念,知道電荷有兩種和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規律,認識驗電器,能說出驗電器各部分的名稱,歸納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原理及帶電的多少。在實驗探究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和表達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實驗過程中,學習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並能從實驗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分析得出兩種電荷的邏輯推理和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及帶電多少的原理。 【教學准備】
玻璃棒兩根、橡膠棒兩根、絲綢一塊、毛皮一塊、支架兩個、驗電器一個、碎屑若干、氣球兩個、塑料棒一根。
學生實驗: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鉛筆、圓珠筆、毛皮、玻璃棒兩根、橡膠棒兩根、絲綢一塊、支架兩個、驗電器一個。
【教學方法】講授,實驗探究,組織交流討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電?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上圖13-1至圖13-5,加深學生對電和我們生活的認識。(學生觀察課本彩圖,思考電的用途)。
2、延伸提問:假設一座城市完全斷電,同學們想像一下可能會出現哪些現象?(學生積極思考回答。) 3、引出課題:既然電對我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那麼什麼是電呢? [說明]聯系實際使學生在頭腦中對"電"有初步認識 二、摩擦起電
1、提出問題:電是什麼?通常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辦法使物體帶電?(學生思考、回答) 2、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電現象。 3、教師巡視觀察指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動手做實驗)
4、教師歸納總結各小組實驗情況,並引導學生總結結論。(回答實驗情況,並歸納結論)
結論:一些物體被摩擦後,能夠吸引輕小物體。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物體帶了"電",或者說帶了電荷。 5、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體會到摩擦起電現象嗎?請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回答) 三、電荷的種類和相互作用規律
1、提出問題:自然界中有幾種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是否相同?(學生猜想)
2、指導學生依據教材圖13-7進行實驗探究。(學生動手實驗、認真觀察)
3、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按照實驗順序進行實驗,並歸納實驗結論。(學生思考歸納實驗現象) 4、教師歸納各小組實驗情況,並引導學生總結結論。
結論: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不 同。 [說明]實驗探究中要教育學生與別人合作,分析歸納結論時要分步驟
5、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正、負電荷的規定和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同時演示"迷你實驗室"的實驗。(學生閱讀課本、明確概念、觀察實驗、加深認識)
6、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信息窗並介紹摩擦起電的原因和實質:摩擦起電不是產生了電,而是電子在物體之間的轉移。 四、驗電器:
1、提出問題:驗電器的構造有哪些?依據什麼原理構成的?怎樣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學生閱讀、觀察、思考)
2、讓學生觀察實物、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回答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思考、回答) 3、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如何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和粗略比較物體帶電的多少。(學生進行實驗) 4、教師通過"加油站"介紹靜電感應現象。
5、指導學生閱讀"信息窗",了解人們對電的最初認識。 五、例題
[例1]乾燥的天氣里,在陽光下用塑料梳子梳乾燥的頭發,越梳頭發越蓬鬆,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摩擦起電,越梳頭發積聚的同種電荷越多,同種電荷相排斥。
[例2]三個帶電或不帶電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帶正電,則( ) A.甲一定帶負電 B.丙一定帶負電 C.丙可能不帶電 D.甲可能不帶電 答案:C
[例3]:用經過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一個驗電器的金屬球時,發現金屬箔先合攏後張開,這表明驗電器原來( )
A.帶正電 B.帶負電
C.不帶電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答案:A
六、課堂練習: P64 1、2。(完成練習,反饋矯正) 七、小結:出示目標,讓學生小結。(依據目標小結) 八、作業:課後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十三章 了解電路 第一節 電是什麼
一、實驗探究(一) 二、實驗探究(二) 三、驗電器 1、摩擦起電 1、兩種電荷:正電荷 1、原理 2、物體帶電 負電荷 2、構造 3、電荷間作用規律 3、使用
【教學反思】 課堂實驗:
1.細水流做實驗時需要加入顏料,使效果更明顯。並在裝置背後加單色擋板,效果更明顯
2.一些物體摩擦起電的實驗,強調一些來做實驗:用身邊你能想到的所有東西來做摩擦起電的實驗,描述你所看到的效果。(一些物體摩擦不起電)
3.不同顏色氣球摩擦起電可以貼在牆上。並用來驗證那個氣球帶了電。方法一:帶電物體的性質。方法二:將它靠近驗電器用驗電器驗證。
4.拿帶正電、負電、不帶電的符號,學生形象的反映排斥和吸引的效果。 科學性問題:
在製作課件時,可以有電子的移動,但是不能製作正電荷的移動。因為原子核不會產生移動。 使用驗電器時,不能將帶電物體在驗電器上停留太久,或者會產生漏電,沒有該有的效果。驗電器也不宜用手接觸。
電的重要性可以關閉電源來做個反差性的效果,更顯示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