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解析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著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敬愛的感情。(2課時)
二、教學目的:
1、通過"讀《水滸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這四件事,初步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魯迅著作和魯迅精神打下基礎。
2、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通過幾件具體事例,反映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
難點:1、能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
2、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主,讀中悟情,討論式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人物。
提起魯迅先生,我國甚至世界上有許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稱頌,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尋找答案。(板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文題中的"我"是作者周曄,是魯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時寫的回憶錄。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課文採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內容是什麼?並自學生字、新詞。
三、掃清文字障礙。
1、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水滸傳:"滸"與"許"區別。
小約翰:"翰"不要多寫一筆成""。
女傭:佣讀y#ng。
敷葯:"敷"與"縛"區別。
追悼:悼(d4o)與"掉"音、形、義的區別。
弔唁:祭奠死者並慰問家屬。
囫圇吞棗:把棗整個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讀書不認真、不仔細、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與"綳"區別。
殯儀館:停放靈柩、辦理喪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學生質疑。
四、按段朗讀課文,指導列小標題。
1、講列小標題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兩種:
(1)找本段中最能體現主要內容的原話。(可從一句話中摘取。)
(2)用自己的語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確;(2)要簡練;(3)要相應的整齊。
2、按段指名朗讀課文,讀後列小標題。(下面小標題供參考。)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速讀課文後指名用自己的話給課文加小標題。
板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二、學習第一段。
1、默讀課文,思考:
伯父在世時,作者對他有何看法?伯父逝世時,作者驚異什麼?
2、讀後討論。
3、"愛戴"與"愛撫"有何不同?
4、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魯迅深受愛戴?
(許多人、甚至、數不清、堆滿、各色各樣)
5、過渡:魯迅為什麼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三、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
談《水滸傳》怎麼能說明伯父值得人愛戴呢?
2、引導學生討論。
"能不能說明"?為什麼?
(能說明。①伯父借談《水滸傳》,教育作者看書要認真。②伯父批評的方法極其巧妙"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既不傷害人的自尊心,又達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馬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頭教育,還送書給她看。④伯父關心的人,除侄女外,還有很多很多,真可謂是關心下一代的學習。)板書:關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義。
伯父說"還是我的記性好。""我"聽後為什麼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4、小結。
伯父這樣關心下一代,必然要得到人們的愛戴。請大家注意,作者寫第一段,目的是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伯父為什麼會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寫第二段伯父關心下一代的學習,目的是具體說明伯父受人愛戴的原因。想一想,作者寫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目的又是什麼呢?
(也是具體說明伯父受人愛戴的原因。)
四、學習第三段。
1、分角色朗讀後,質疑。
2、分組討論。
①"碰壁"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碰壁"?
(因為當時社會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沒有言論自由。而魯迅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寫出了一篇篇猶如匕首的雜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社會太黑暗了,人民沒有絲毫自由,革命者處處遭受迫害和打擊。)
③在座的為什麼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理解錯了。)
④談"碰壁"能不能體現魯迅值得人們愛戴呢?為什麼?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魯迅不顧個人的一切,與敵人斗爭的不屈精神。他為了人民為了祖國而頑強戰斗,怎能不值得人們愛戴呢?)
板書:憎恨舊社會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用自己話說說各段小標題。
2、1~3段各段主要講的什麼?
二、學習第四段。
1、分角色朗讀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樣救車夫的?
②車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樣關心的?
2、讀後討論:重點體會伯父的動作、行為。
3、默讀下文,思考討論:
"我"問他車夫這么冷的天為什麼拉車的問題時,伯父為什麼變得那麼嚴肅同時又深深嘆氣呢?
(伯父想到這位車夫冒嚴寒出來拉車,是多麼可憐,家庭生活是多麼困苦。伯父由這位車夫又想到了千千萬萬的窮苦人,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都是社會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無法解除窮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臉色變得嚴肅;伯父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嘆氣,深表同情。)
板書:同情勞動人民。
三、學習第五段。
1、指名讀。思考:
魯迅先生寫文章干什麼?"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不在乎"表明什麼?再從他對女傭的態度,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麼人?
2、討論後小結:
(他寫文章,主要是為喚起民眾對敵斗爭,拯救人民,拯救祖國。)
(表明他為了人民,為了祖國,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教學小結:
《三味書屋》一課讓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初步的認識,而本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所寫的回憶性的文章,內容真實,便於我們了解生活中的魯迅。要了解更多,請同學們課後翻閱有關書籍獲取。
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分段
1、(第1自然段):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逝世後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追悼他,向他致敬,表現了魯迅先生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2、(第2-3自然段):魯迅與我談論《水滸傳》,表現了魯迅先生關心青少年。
3、(第4-13自然段):魯迅妙語諷刺舊社會。
4、(第14-22自然段):魯迅救助一位黃包車車夫。表現了魯迅先生理解和同情下層民眾。
5、(第23-24自然段):女傭阿三回憶伯父魯迅生前的事情.表現了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45年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周曄作為魯迅的親侄女,從小即親身感受了魯迅的關心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無微不至地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作斗爭。
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在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著魯迅,所以在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作者更是情難自抑,寫下了這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
二、賞析
此文從小處落筆,結合作者個人的感受,回憶了伯父魯迅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了魯迅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全文脈絡清晰,敘事清楚,具體親切,給人印象深刻。
從內在的思想感情線索看,是按自身——身邊——身外(他人)的體驗,來反映文章中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為別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兒童、車夫、女傭及勞苦大眾;「為自己想得少」,即為揭露社會黑暗,抨擊反動派的罪惡,同情救助勞動人民,不怕「碰壁」、「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為這樣伯父才會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從外在的敘事線索看,大體上是按近期——遠期——近期的時間安排,從魯迅逝世、萬眾哀悼這件事寫起,然後觸景生情地轉入對伯父生前的點滴回憶,分別敘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談《水滸傳》啟發教育作者認真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
伯父熱情地救護和幫助黃包車車夫;伯父關心女傭阿三。最後則是總結伯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點明主題。五個片段看似並無緊密聯系,實際結構相當完整。第一段是果——魯迅受到人民的愛戴,後幾段是因——魯迅受到愛戴的原因。最後總結,呼應開頭主題。
③ 觀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對這堂課進行評課,根據教學目標、教材處理、教學程序……
分享
內容概述
課文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的幾件事以及他給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讀書一絲不苟,憎惡舊社會,同情和關懷勞動人民的性格特徵,贊揚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敬愛與敬仰之情。
文章內容
悼念伯父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我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魯迅是誰,以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樣。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大禮堂里,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數不清的輓聯掛滿了牆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送輓聯、花圈的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麼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我獃獃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笑談「碰壁」》
有一次,在伯父家裡,大夥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嘴裡嚼著,嘴唇上的鬍子跟著一動一動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們半天才說。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麼——」
「可是到了後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說,「您怎麼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④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課程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課稿說課稿說課稿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屬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個主題單元「往事」的第一篇課文。這是周曄在伯父魯迅逝世九周年之際回憶回憶回憶回憶寫下的紀念性文章,全文共回憶了她與伯父魯迅先生在一起的「笑談《水滸》,趣談『碰壁』,關心女傭」以及從女傭阿三口中得知的「關心女傭」四件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周曄對伯父魯迅先生的無限懷念與崇敬,以及感謝!透過文本,一位愛孩子孩子孩子孩子、愛憎分明、堅持斗爭,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魯迅形象躍然紙上。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教學教學教學教學中需引導學生學生學生學生反復朗讀,並藉助當時的社會背景細細體味魯迅帶給我們的光芒。 二、說教學目標 有道是「讀是語文教學的法寶」,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文,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力保證,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本課,我確立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透過含義深刻句子的解讀,充分感悟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語文是感性的存在,通過讀文悟文,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形象,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故此,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3、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作者通過動作、神情等細節描寫表現人物人物人物人物高尚品質的寫作方法。(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學習文本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也是增進學生知識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本課,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人物動作、神情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難點為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高尚品質。 為有效達成以上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難點,教學本課,我預計分兩課時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本課內容:第一課時:側重整體感知文本,重點研讀「救護車夫」部分,感受魯迅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第二課時:研讀「笑談《水滸》、趣談『碰壁』、關心女傭」三部分內容,進一步引領學生感受魯迅高大形象,對魯迅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四、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因此教學本課之前,我預先設置這樣的預習內容,引導學生對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體感知:1、認真讀文,讀正確讀通順,注意幾個多音字,如冠、號、血,給它們註上拼音;2、思考:文本主要寫了什麼?試著給每一部分歸納一個小標題;3、想一想:讀過文本,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特別由哪裡感受到他的這一形象的?試著劃一劃,寫一寫。 2、讀讀悟悟,讀悟結合 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與重要方式,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讀讀悟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情感情感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感悟魯迅高大形象。 3、引導發現法 五、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學習、理解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奮點。因此,對本課的教學,老師從「悟」字出發,以讀為本,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讓有不同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讓課堂真正動起來。 良好的教學設想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我們安排了以下教學程序: 六、說教學流程 下面我主要就本課第一學時的學習來作交流: 教學目標:1、讀通讀順文本,初步交流魯迅留給自己的印象;2、深入研讀「救護車夫」部分,感受魯迅崇高品質;3、學習作者抓住動作、神情等細節描寫刻畫人物高大形象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研讀「救護車夫」部分,學習作者抓動作、神情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一)、直揭課題,檢查預習,感知整體 1、引導讀好課題 孩子們,這節課開始我們要共同學習的是魯迅侄女周曄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前我們都讀過文本,魯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 (師)這樣的魯迅讓你——,帶著這種心情讀題! 生)幽默、同情勞動人民…… (師)…… 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後,我欲引導學生讀好課題:周曄同我們一樣,也感謝、敬佩,感動於她的伯父魯迅先生,讓我們同周曄一起,再叫一叫——,能叫得更深情、親切些嗎? 2、歸納小標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際回憶寫下的紀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間均飽含她對伯父的無限懷念與敬佩。孩子們,周曄於文中主要回憶了伯父生前的幾件事情,分別在哪幾段?師生共同提煉小標題並板書; 3、小結並過渡:文章主要回憶了這四件事,解開了周心中的疑惑:伯父為什麼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引導給「愛戴」換詞。 為什麼呢?我們到文中找答案去!「救護車夫」片段內容最長,我們就先來讀它! (設計以上環節,一主要為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都說「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已至高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加之教師教師教師教師的任務驅動,相信學生能讀好、學好,這樣課堂上就可節省許多時間,為研讀重點部分留有時間與空間;2、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以順利且輕松進入文本重點內容學習。) (二)、重點研讀「救護車夫」 1、走近魯迅 要求:用心讀課文第四部分前四個小節,思考: a、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車夫?他的哪一個動作或神態特別讓你有話想說? b、面對這樣的一位車夫,爸爸和伯父是怎麼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個動作也特別讓你有話想說,把它圈劃出來,寫上批註。 1)、學生讀文,圈劃、批註; 2)、交流:…… 預設學生的回答1、受傷的車夫,引:車夫傷得重嗎?特別從——讀出?待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後,引導學生給「捧」換詞,品味;2、飽經風霜的車夫,調侃:飽經風霜是說車夫風里來,日里去,吃飽了風和霜嗎?那這個「飽經風霜」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待學生交流到一定階段,教師作小結:是的,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的艱辛、困苦,無形中寫在了車夫的臉上,加上她此時的痛,致使車夫心力交瘁!再讀,感受車夫的痛與苦。 引領:①扶、半跪,——「俯首甘為孺子牛」; 2、導讀:此時此刻,在車夫的心中,魯迅已不僅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車夫的—— 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還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補充資料:魯迅,出生在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又久病不愈。作為長子,魯迅為了給父親治病,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飽受人們的冷眼。在鄉下外婆家裡,他有機會接觸農村社會,和農民的孩子親密相處,從中感受到農民生活的困苦和他們勤勞、純朴的性格。這些經歷使他對勞動人民有著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導想像:魯迅此時應該想到了什麼,他還可能想到了什麼?交流:說說你此時的心情、感受? ③兩個「清清楚楚」,可見—— 引讀下面句子:——,引導質疑,猜:伯父的神情為何嚴肅?他的手半天沒動,應該想了些什麼? 點撥:這個黃昏,看見車夫受傷的難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嗎?——橫眉冷對千夫指; 4、引讀:這樣的伯父在小周曄長大成人後才漸漸讀懂!這樣的伯父走了,難怪我——(獃獃地望著來來往往的人……) 前來弔唁的有——,有——,巴金在《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中這樣寫道:(補充資料:我看見了穿粗布短衫的勞動者,我看見了抱著課本的男女學生,我也看見了綠衣的郵差,黃衣的童子軍,還有小商人,小店員,以及國籍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種各類的人。在這無數不同的人的臉上,我看見了一種相同的悲戚的表情。這一切的人都是被這一顆心從遠近的地方牽引到這里來的。 ……) 感謝周曄,感謝巴金,為我們記下永恆的感動。下節課繼續學習,繼續深入感悟魯迅的高大形象。 (學習這一環節,我是這樣理解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則是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教學「救護車夫」部分內容,我主要引導學生由車夫、魯迅的動作、神情,感悟魯迅的高尚品質,同時滲透寫作方法。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實現「先學後教」,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作業本》5 (有道是「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課堂練習能幫助學生梳理課堂交流內容,將知識、情感積淀下來,同時及時鞏固新知。) 四、作業:1、認真讀課文,質疑,寫下來;(愛因斯坦曾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可貴,於是我設置這樣的一個作業,為驅動學生認真讀文,更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2、收集魯迅生平資料及著作讀一讀。(有道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的外延即生活」,語文學習要向開放的生活要內容,故布置此一作業。) 板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笑談《水滸》 愛戴 趣談「碰壁」 為自己想得少 救護車夫 情勞苦人民 為別人想得多 關心女傭 板書是一種教學藝術,既要醒目,又要悅目,對教學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板書首先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技術,它最大的優勢在於其與教學隨時可以保持同步的自由性與交互性。所謂「醒目」,是指能將課文的重點、難點一覽無余,能將學生的疑問盡收眼底。所謂「悅目」,是指一篇課文用幾堂課上完了,學生腦海中留下了無數的葉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這些葉片組合成的體現文章的樹乾的「圖像」。板書成為一篇課文濃縮的精華,它是令人受益匪淺的「壓縮餅干」。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板書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生薑末,而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效益的長流水.本板書集學生學路與教師教路為一體,簡潔形象,脈絡清晰,能幫助學生學習文本,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