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游戲里的科學教案
一、問題的提出對於小學生有沒有對一分鍾的概念,一分鍾有多長?一分鍾對於生命,對於生活的價值是什麼?一分鍾看起來很短暫,可能不夠做一道數學題,不夠吃一頓飯,因此不被人重視,很少有人按分鍾來計算時間。可是無數個一分鍾加到一起,會等於什麼呢?讓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感受一分鍾吧。二、課題活動任務及目標1、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一分鍾的長短,學會珍惜時間,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2、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3、通過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實踐與研究能力,形成從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三、課題准備階段(開題課1-2課時)(一)、方法指導1、收集資料和信息;2、參觀、調查和訪問;3、研究、設計和勞動;4、小組及班級合作和交流;5、規劃、表達和反思。(二)、活動分組指導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適應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該課題的實施要為發揮自主性、探索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空,營造寬松的環境。主要做法:1、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相結合;2、分組分工:一組主要負責對一分鍾作用的調查分析;二組主要自己體驗日常生活中一分鍾的作用;三組主要搜集珍惜時間的名言;四組主要搜集珍惜時間的故事;3、大家一起活動。四、活動過程及實施指導(交流課,2-3課時)其中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一)、引入同學們經過前一段時間對生活中一分鍾的調查、體驗以及對珍惜時間的名言、故事的收集和積累,大家一定已經收獲了不少的資料,那我們今天就以「生活中的一分鍾」為主題,把你們進行的調查研究情況交流匯報一下吧。(二)調查研究(討論匯報,以小組為單位,其他同學適當補充)1、提出交流要求:每一位同學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你的成果,組長把本組做得最好的一項找出來,組織本組同學總結完善,准備全班交流。
『貳』 寫教案時,初中科學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怎麼寫
通過·····(活動或者是科學探究、實驗),提高表達、合作等等能力方面,學會什麼科學方法等等。例如,通過對晶體熔化實驗以及表格的繪制,提高表達見解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叄』 浙江初中科學現在用的是哪本教案
我之前用的是孟建平系列,但教材從去年開始有變動,我想孟建平系列叢書應該回也有相應調整答的吧!
我之前用感覺還好,你可以三年的都買齊,教材雖然有調整,但是基本都還在原來三年的教材中,只是順序有變化,老教參絕大多數章節還是能用的。
『肆』 初中科學《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教學設計
1、知識和技能目標
通過對吸氣和呼氣成分的比較,來培養學生的讀圖及分析能力,從回而答進一步了解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統一認識,以及氣體交換的過程及原理。
通過模型分析,幫助理解呼吸運動產生及尋找認識復雜事物的運動規律。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感受空氣中氧氣對生命的重要意義,既感受自己對整個的呼吸過程的體驗和認識的深化的過程。
『伍』 初中科學教案
八年級科學(下)第三章復習提綱
1 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我們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氣、有機物(腐殖質)、無機物(礦物質顆粒)。土壤是由這些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於生物的排泄物與死亡的生物體。 無機物是由岩石風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變成了石礫與沙粒,最後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機物、水、空氣等物質的土壤。
5 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顆粒的分類: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為砂土類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細)、黏土類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顆粒細)、壤土類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8 沙土類土壤(疏鬆、不易黏結,通氣、通水性能強,易乾旱。)、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差)、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易於耕種)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能力主要與土壤的結構有關系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無機鹽)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顯發達的主根與側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樹,大豆)。沒有明顯區分的叫作須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與土壤的結構、肥力、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等有關。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區(區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區(吸水)、伸長區(細胞生長)、分生區(細胞分裂,使根的細胞數不斷增加,細胞核大)、根冠(保護作用,利於根不斷生長)。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吸收土壤中的養分。
7 植物跟毛細胞的細胞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般高於土壤中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因此它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會因為是水過多而發生「燒苗」現象。
8 N—葉 青菜 P---果實 西紅柿 K—莖 馬鈴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類繁殖(富營養化:水華、赤潮)水生動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莖可分為直立莖(樹)、攀緣莖(變形的葉或莖纏繞在其他物體上:爬山虎、絲瓜、葡萄)、匍匐莖(西瓜、草莓)、纏繞莖(常春藤、牽牛花)。
2 莖的橫切結構(由外向內)外樹皮(死亡的細胞)――韌皮部(篩管:輸送有機物,自上而下)――形成層(最活躍的地方)――木質部(導管:輸送水和無機鹽)――髓
3 水稻、小麥、竹因沒有形成層而不能加粗。
1 蒸騰作用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溫度 2、促進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 根吸收的水約有 99%是通過蒸騰作用撒發的。(下表皮散發的多於上表皮)
3 濕度小,氣溫高,光照強 蒸騰作用強.
4 植物體內水的運輸途徑 根毛----根的導管----莖的導管-----葉中的導管。
1 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
2廢水和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會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 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和性質。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也會對土壤產生生物污染。
3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土地沙漠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一帶)和鹽漬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都影響土壤的開發和利用。
葉細胞液濃度>莖細胞液濃度>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
『陸』 浙教版初中科學教案哪一套比較好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20/sort0365/down-12034.html
教學課題:浙教版初中科學第一冊第一章第五節 《質量的測量》
一、 教材教法分析
1、 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知道質量的大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及質量是物體的一
個基本屬性
掌握質量的單位
了解托盤天平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標:學會用托盤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3) 情感目標:使學生體驗不同物體的質量大小,體驗科學實驗是人們認識世
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經,感受實驗的嚴謹和成功的樂趣,提
高表達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
2、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
(2) 教學難點:質量的概念,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基本屬性
3、 教具及課件
(1) 教師演示用具:鐵錘一把、鐵釘幾枚、大小燒杯兩只(已裝水)、木尺一把、托盤天 平一台、砝碼一盒 相關課件
(2) 學生實驗器材:托盤天平和砝碼
4、 教學方法
......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20/sort0400/down-12033.html
浙教版《科學》教案
第3節 大氣的壓強
[課標解讀]
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使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存在,了解大氣壓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活動感知氣體、液體壓強與流速的定性關系,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學情分析]
雖然我們生活在大氣中,但卻很難感受大氣的存在,因此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讓學生體驗到大氣壓的存在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於氣體、液體壓強與流速的定性關系,做好探究實驗引導學生體會是關鍵。學好本節知識,有利於加深對已學的固體、液體壓強知識的理解,還能加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對大氣壓的測定只介紹空盒氣壓計的刻度,水銀氣壓計的主要部件和讀數單位。通過探究實驗感知氣體、液體流速與壓強的定性關系。
......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20/sort0365/down-12032.html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教案
——新生命的誕生(第二課時)
理論依據
「為學習設計教學」,這是當代傑出的教學設計理論家加涅倡導的系統設計教學的一個基本理念。其基本涵義是指「教學應努力將外部的教學事件與內部的學習條件聯系起來,旨在為學習者提供一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動,用以激發、支持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加強針對性,力戒見物不見人,要結合學生的年齡、閱歷、知識基礎,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確定教材的深、難、易度和重點,有的放矢,做到「目中有人」。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初一學生,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人的誕生過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們認為生殖問題太敏感,往往對孩子的提問避而不談,有些父母自己也說不清楚。有的學生可能會從不正規的途徑中去尋找答案,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及時以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的語言來解答學生心目中的疑問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新生命的誕生」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學》(七年級)第二冊第三章「代代相傳的生命」中第2節的內容,主要包括新生命誕生的條件和過程。本節內容涉及到以下幾部分內容
1、 受精:受精是新生命形成的第一步,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受精過程的參與者是精子與卵子,受精的實質是一個精子頭部的核與卵子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建議 ......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1/sort0320/sort0365/down-12031.html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教學案例
——力的存在
【理論依據】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實踐、即動手又動腦,創設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景,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學情分析】
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們不覺得生疏是因為常用「力」這個詞語的緣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學中力的定義是很困難的。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
【教材分析】
考慮到初一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差,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難度,教材因此沒有對力下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出現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等概念,而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 ......
『柒』 初中科學的教案一般怎麼寫啊求指教
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這個內容最多,主要寫你准備把課怎麼進行,圍繞教學上述兩塊展開) 具體你可以自己去看一篇範文
『捌』 十萬個為什麼(植物園地),初中科學教案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版的編寫意圖、完成教權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