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教學設計的依據

教學設計的依據

發布時間:2020-12-21 01:26:51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是什麼

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地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可以說多年的試驗以來,老師們的思想觀念已基本上可以接受這種理念了,但是具體在實際教學當中的運用,可能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究竟應怎樣去設計教學才能有助於這種方式的形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得重新學學新課程標准。所謂語文素養就是既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培養,也包括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的養成和提高。而「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學生應對學習有濃厚的求知慾、好奇心、並在它們的驅使下積極主動的去思維、學習;「合作」就是與其他同學一起解決問題,學會敢於發言,能有條理的述說自己的觀點,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而「探究」則是「探究」就是「探索研究」,也就是努力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通過探究滿足學生的求知慾,獲得關於身邊世界的理解,培養對探索世界、探討問題的興趣。就文本解讀而言是指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並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在老師的指導下收集、分析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獲得對文學世界、語文世界的感受與理解。 再次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我們就會明白教學設計應有什麼目標,應培養什麼能力,朝哪方面努力,應採取何種教學手段才有助於形成這些能力,就不會出現還是「舊瓶裝新酒」的現象;就不會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理解成老師設計好問題、學生討論回答、老師再明確答案的問答式的教學;或者還是以學生能否出色回答問題為目的,而忽視了培養學生能力;還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獨特感受的現象。 為了配合新課改的實驗,教育部還編寫了好幾套新課程標准語文實驗教材,這些教材的編寫理念很先進:選文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注意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材內容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教材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具有開放性、彈性,注意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故決不能將理念這樣先進、思想這樣明確、內容這樣新穎的教材在舊的教學設計中備受煎熬,更何況教學設計是形成這種新學習方式的有力的保證,這就關繫到這次課程改革能否達到如期的目的;學生能否如願的形成較好的語文素養;能否以這次改革給全民族來一次學習方式的革命。 圍繞著「自主、合作、探究」這個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應遵循以下的幾條原則: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教師自始至終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原則。閱讀首先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後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再然後,才是教師的參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一定要讓學生先讀、多讀,這樣才會有所領悟。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切不可在學生都課文還沒有充分的閱讀,甚至是還沒閱讀的情況之下匆匆開講。 3、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原則。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良好的語感是「悟」出來「讀」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故而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離破碎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尊重他們想表達與述說的慾望,讓他們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即使他們的問題與見解有時看來是粗淺白幼稚的,但是要從他們的經歷及認知能力出發尊重他們的體驗。 4、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起到關鍵作用的原則。堅信在學生們「亂哄哄」的討論中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堅信這種「爭吵」對他們意識的影響:敢於發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讓別人樂於傾聽自己,接受自己的觀點;堅信他們在合作中會認識到:樂於與別人合作,如何合作得更愉快,更出色的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為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基礎;為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 但在課堂上運用合作原則,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高討論的效率與質量,不然,小組討論會變成閑聊、鬧哄哄的機會。這可從小組組隊的成員、討論的時間長度上做些變化,如成員可二個、三個、四個有所變化,討論的時間一次不宜過長等。 5、隨時提供探究性學習材料的原則。探究性學習不一定要在語文實踐活動課里提供的素材才能訓練,也不是如有關於文學與人生、於藝術、與自然等大課題的研究。我們還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因而可把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難度降低,它可是以閱讀材料為基點而引出的對其語言特點、結構劃分、課文主題的討論等,也可是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而進行的文化內涵、科學內涵豐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步驟一一作好周密。詳細的設計,這固然是一種極為負責任的做法,但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這也是一種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個人閱讀體驗的做法。因為即使我們在備課時充分考慮了教學對象,仍會有一些意料不到的問題的提出,因為學生的個人經驗及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為這些學生給予提出解決的機會。因而筆者提倡在我們的教案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記錄學生的問題,並把作為一個教學設計應考慮的要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一個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權的、有更多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的學習氛圍,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努力營造這樣的氛圍,要有助於形成這種學習方式。

㈡ 在如何把握《課程標准》的問題上,你認為教學設計的依據應當主要著眼於什麼

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准》最大的發展和貢獻就是系統地提出了三個維內度的課程目標容,
也稱「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這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屬於顯性目標,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於隱性目標。

㈢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什麼意思

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建立於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等基礎之上,決定了教學過程、教學資源選擇與使用形式等。它不僅貫穿了整個教學設計環節,而且是體現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主要形式,不同的教育理念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它是整個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
在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時,教師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考慮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當知識掌握是教學的核心目標時,可以更多採用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系統講授和系統訓練。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實際能力或方法的培養,那就要在教學中更多採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某種態度或價值觀,那就要更多採用突出社會互動、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當然,一門課、一個單元的教學往往同時會涉及多個目標,所以,要在教學中適當對不同模式加以組合。
第二,學習過程的復雜性。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必須通過激發學生的某種學習過程才能實現,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考慮將讓學生進行何種學習活動,其過程是怎樣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學習活動的認知復雜性是不同的
(1)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包含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是一種絕對的、非白即黑式的思維模式,其中會盡量減少矛盾沖突。
(2)中等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對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思考,避免絕對化,不盲目相信權威。
(3)高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則體現了更多的辯證思維,需要靈活地、多角度地看問題,需要深刻地進行思考,且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具有較高的認知復雜性,就需要選擇採用結構較鬆散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及教學程序的控制性較低,允許學生進行更主動的、更開放的探索性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的模式、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模式、非指導性教學等。相反,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主要依賴於較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那就可以選擇結構更嚴格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教學程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詳細嚴格的規定,比如程序教學等。
第三,學生的特點。教學模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低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上更多依賴於動作和具體形象,依賴於直觀經驗,所以應採用突出學生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而高年齡階段的學生則可以更好地進行抽象概括,可以藉助於語言符號獲得更多的間接性經驗,所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模式在這一年齡段上更為有效。另外,在選擇教學模式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而且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第四,各種教學模式對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客觀條件的要求。

㈣ 教學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教學設計的意義: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4)教學設計的依據擴展閱讀:

教案設計格式:

一、教學內容,要有章節序號及內容,明示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位置。

二、教學目標

①目標的設置要包含有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通常有3個左右即可。

②要具體、可操作,只能用於本節課,而不能用於其它課,應具有唯一性。

三、活動主題,用一個片語、短語,或一句話,來表述要做的一件具體事情。

四、活動指導思想,參見《課標》的理念部分,結合本節課的實際內容。

五、教學重點 要准確、清晰。有時常與節的名稱相同。

六、教學難點 應為(這些)學生在本節課中的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

七、教學方法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可以寫出本節課中,使用的幾種主要教學方法。

八、教學用具如:計算機、網路、投影機。操作系統、應用軟體。

教學設計優點與不足:

一、優點: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按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這種理論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領域中有很大的影響.是教學設計的主流。

二、不足:這種理論設計的教學系統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五成份目標陳述理論等,對新課程實施中教學目標的製成和如何備課有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

㈤ switch語句本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switch語句和if語句最為相似,語法接近C語言。

switch(expression)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case value: statement

break

default: statement

語句中的每一個case的含義是:如果專表達式等於屬這個value,則之後後面的語句(statement)。

break的作用: break關鍵字會導致代碼執行流 switch語句。如果省略不寫,則會導致執行完當前的case後,執行下一個case。

default:用於表達不匹配前面case中任何一個條件,然後執行statement ,相當於一個else

㈥ 現代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形式選擇依據是什麼

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內、學科性質、容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㈦ 體育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體育教學設計是依據教學對象和目標,明確當前教學起點與確定合適的教學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

㈧ 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內容

小學來語文教學設計的依源據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的課程目標。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准》最大的發展和貢獻就是系統地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也稱「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這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屬於顯性目標,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於隱性目標。

小學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依據和步驟是什麼簡答題

(1)應闡明習行主體;
(2)要用行詞賓結構短語表達教目標;
(3)要說明達該目標條件;
(4)於目標相關行狀況要定判別標准
注意事項
1:確定位目標象 教目標析與設計象習者教目標闡述習者習結指教師與同伴幫助利用資源工具指教師應該做或者通該課教給 默認行主語
2:目標編寫應盡能明確、具體 p應力求具體、明確、觀察測量
3:教/習目標描述要評價便於教師自教程解否已達目標便及調整教/習策略

㈩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1、學習需要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2、學習內容分析,確定教學資源
3、學習者分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4、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課堂環節
5、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
6、教學情況分析
7、教學反思

閱讀全文

與教學設計的依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