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案五個手指頭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
活動設計背景 兒歌《手指謠》是讓幼兒認識並知道自己小手上的五個手指頭的名稱,並能將手指進行變形和想像。在活動開始部分的時候,我伸出畫有手指娃娃的手來向幼兒問好,讓幼兒一一說出手指娃娃的名稱,再讓幼兒聽著教師的口令相應地伸出自己的手指娃娃來讓幼兒熟悉手指的名稱。兒歌的內容中用兩個手指進行變形的時候都用到了動詞「碰、並、捏、翹」,這是幼兒學習兒歌時要重點掌握的一個點,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用到了「重點前置」,把這一重點部分以和幼兒一起來做手指游戲的形式進行了前期的鋪墊,為幼兒學習兒歌打下了基礎,也符合了小班幼兒「愛游戲」的年齡特點。 活動目標 1、熟悉手指的名稱,樂意用手指進行變形和想像。 2、學念兒歌,掌握動詞:碰、並、捏、翹。 3、結合手指變形和想像嘗試創編兒歌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手指,喜歡有一雙能乾的手。 活動准備 簡易圖譜、手指上畫上娃娃頭像。 活動過程 一、熟悉手指名稱。 1、老師伸出一隻手,彎曲手指向小朋友問好:小朋友們好! 剛才是誰向我們問好? 2、小手有幾個手指娃娃?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我們來向它們一個個問好。 二、學做動作,理解動詞 1、你們的小手上有沒有手指娃娃呀?讓我來認識一下你們的手指娃娃吧! 2、游戲:聽口令:老師說「食指食指碰碰」等,幼兒就作出相應的動作 三、理解兒歌內容,學習兒歌。 1、看看老師的手指娃娃變出了什麼?怎麼變的?(老師按兒歌內容做動作,引導幼兒用兒歌的語言表達) 2、老師邊做動作邊完整朗誦兒歌。 3、教師邊帶領幼兒做動作邊把兒歌念一遍。 4、請幼兒分組學念兒歌。 四、嘗試仿編兒歌。 1、老師的手指還會變許多的東西呢,看看老師的手指,又變了什麼呢?是用什麼手指變的呢?這兩個手指是怎麼變的呀? 2、我們的手指還可以變出些什麼呢?(幼兒自由進行手指變形) 你是用什麼手指變的呢?怎麼變的?(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兒歌的創編)。 3、完整朗誦創編兒歌。 4、我們再把這首手指謠去念給沒來的小朋友聽聽吧!教師帶領幼兒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我用手指進行變形,讓幼兒來說出變出了什麼?是用什麼手指變的?是怎麼變的?由於前期在玩手指游戲的時候,幼兒已經先接觸到了手指變形時所說到過的手指名稱和動詞,所以在學習兒歌的時候會顯得主動,樂意,學習起來也會更感興趣更容易。兒歌的內容生動有趣,想像模仿的物體又是幼兒平日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易被幼兒接受,但是兒歌在變形模仿物體中都用到了個「做」字,很方言的一個字,不易被幼兒所理解,而且兒歌每次變形的物體都是不一樣的,好象在玩游戲那樣的變這個變那個,我在設計的時候就乾脆用「變」字替代了「做」,使幼兒學習起來變得更易理解更順口一點。由於考慮到是小班的下半學期,而且幼兒對變出來的物體很感興趣,所以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嘗試讓幼兒進行了兒歌的創編,先以教師用手指做動作,讓幼兒進行想像,逐步引導幼兒創編出兒歌的內容,再以幼兒用手指做動作,我及時引導幼兒創編兒歌這兩個層次來進行展開。
B. 中班認識手指教案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活動目標:
1、認識手的外形特徵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雙手,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3、體會手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活動准備:
花片、圖畫紙,水彩筆開始部分:
引出課題(1)教師帶幼兒玩"請你照我這樣做"的模仿游戲,最後把雙手放在背後。
(2)啟發誘導,你們把什麼放在背後去啦?告訴幼兒,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
基本部分:
一、觀察手的外形特徵:
①數手指及手指的名稱。
②比較手指的長短及粗細。
③觀察手指上長著什麼?(指甲)並教育幼兒指甲長了要剪,進行衛生教育。
④引導幼兒再觀察,每隻手除了有手指外,還有什麼?(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合起來就是手掌。
教育幼兒手臟了要洗干凈,洗手時,要把手心、手背、手指都要洗干凈。
⑤鞏固練習:發給每人一個花片,教師分別說用手指把花先拿起來,把花片放在手心、手背上。
二、認識手的功能:
我們都有一雙手,手是我們的好朋友,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你的小手會做什麼?(讓幼兒自己說)你用小手都做了什麼?
教師小結:你們的小手本領真大,用自己的小手做了很多的事情,以後,我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飯、穿衣服、穿鞋襪、洗臉、刷牙還要幫助別人做事情,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畫手的圖形畫:老師把手放在紙上花出手的輪廓。幼兒也畫出自己的手的輪廓畫。?
結束部分:小朋友的畫和老師的比一比看看誰的手大?誰的手小?
活動延伸: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手花變成其他的東西,看老師的把它變成了手套·······小朋友可以自己想像變化自己的畫,可以添畫可以加畫。
C. 手指律動三條魚的教案
設計意圖
在幼兒的生活中時時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幼兒對數學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此開展了《小貓釣魚》活動。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構建連續、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教育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幫助他們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廣泛的基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游戲目的:
1、訓練幼兒點數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礎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訓練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確的判斷力。
游戲內容:
1、家長先要准備好小貓釣魚的玩具一套。
2、家長告訴幼兒。"你今天扮演小貓,看看你能釣多少條魚?"幼兒拿起釣桿開始釣魚(這種玩具是一直轉動的,而且魚的嘴巴一張一合,可以鍛煉幼兒)當幼兒釣到一條時,家長就問"釣到幾條?"幼兒會回答"1"條。當幼兒再釣到一條魚時,家長說"一條與再添上一條魚是幾條?"幼兒回答"2條"。第三條時引導幼兒說出"2條魚再添上一條魚是3條魚"當幼兒釣到第4條魚時,家長問幼兒:一共釣了幾條魚?並且讓幼兒仔細數釣到魚的個數,說出總數,"3條魚加上1條魚是4條魚"。
游戲指導:
1、幼兒釣魚時,家長要鼓勵幼兒不慌不忙的釣魚,鍛煉耐心。對於釣不到魚的幼兒,家長可以手把手的幫助。
2、幼兒在達到游戲目標時,若有興趣,把魚放在裡面重新進行。
活動反思
活動中幼兒思維還是很活躍的,參與積極性比較高。針對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他們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及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性。活動關鍵在於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匪淺。
數學活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幼兒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數學活動中教師要能及時肯定他們在生活中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培養幼兒有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D. 中班科學活動我會數手指教案
活動目標:
1.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2.會手口一致的點數,並說出總數。
3.能按數拿取相等數量的物體。
活動准備:
1.幼兒人手一份:實物紐扣、樹葉、珠子等一到5個,圓點卡片一到五個。
2.圖片一幅,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復習"5"以內的數數。
1.出示圖片,幼兒觀察、自由討論。
教師:開學了,小兔要送花給我們小朋友。大家看一看,上面都有些什麼?小朋友們一起數一數圖中各種東西的數量(一輛小車、一隻小兔、兩個車輪、三個氣球、四隻蝴蝶、五朵花)。
1.教師說圖中的任一內容,幼兒出示相應數量的圓點卡片。
2.幼兒操作練習:按數取物。
1.請幼兒觀察籃子里的物品,說一說哪些可以放在一起數,哪些不可以放在一起數。為什麼?
2.請幼兒拿出各種實物,數一數,各有幾個,說出總數。
3.教師報數,請幼兒拿相等數量的物品。
3.玩"手指游戲"。
游戲開始,教師和幼兒邊說兒歌邊做動作:拍拍手,藏小手(雙手放背後)。你出"5"(教師伸出5個手指),我出"5"(幼兒伸出5個手指)。數一數。對不對?(幼兒點數手指,並說出總數。)對,對,對。(用同樣方法,教師分別出示1個、2個、3個、4個手指,游戲反復進行。)
4.完成幼兒操作材料《我會數》。
E. 小班種子發芽手指教案
活動名稱:
建構活動——手指兄弟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手的外部結構,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引導幼兒發現可以做各種基本動作。
2、培養幼兒關心自己的身體,知道怎樣運用手和保護手。
活動准備:
1、手套一隻,每個手指裝飾成臉的摸樣。
2、可供幼兒操作的材料:毛豆,筷子和鑰匙,筆和紙,油泥,皮球,積木等。
活動過程:
一、謎語引入,引起幼兒對手的興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趣的謎語,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謎
語:五個小兄弟,高矮不一樣,天天在一起,齊心把活干。)這是什麼呢?引導幼兒猜出是小手。
二、認識手的結構。
2、教師出示戴上手套的一隻手,引導幼兒認識手。
師:對了,這就是小手,你們都有手嗎?有幾只小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能乾的小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是什麼樣子的?
(啟發幼兒說出手指,手心,手背,指甲等名稱,並發現手指的長短,粗細不一樣)
師:我們的手心和手背有什麼不一樣呢?(手心裡有一條一條的叫做手掌紋,手背比較的摸起來比較的粗糙)。
師:我們有幾個手指呢?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叫什麼呢?(引導幼兒知道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是五個手指兄弟的名字)。
教師小結;我們都有兩只小手,共有十個手指頭,手指不僅長短不一樣,粗細不一樣,它們的名字也不一樣。手指上還有手指甲,有關節。手分為手心和手背。
三、認識手指的名稱。
1、出示手。你們發現了我們手指兄弟長得不一樣,我們的名字也不一樣。
師:以手指兄弟的口吻說:你們想知道我們的名字嗎?那小朋友聽好了。
我最矮又最粗,但我最大,所以我叫大拇指。而我最瘦小,所以叫小拇指。我呢?我靠在老大的旁邊,我叫食指。我是最中間的,你們可以猜猜我的名字是什麼呢?就叫中指。最後剩下最後一位了,我即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又不在中間,不好取名字,所以就叫無名指吧!
2、讓幼兒用自己的手練習說手指的名稱。
師;小朋友的手指也有名字了,你們的手指兄弟非常的高興,我們一起請它們來跳跳舞吧!(先握好拳頭,請到哪個手指就哪個手指站起來)。
師:老師舉起手指,小朋友來說出它們的名字。
3、引導幼兒知道手的作用。知道自己的小手真能幹。
師:我們的小手有什麼作用呢?(引導幼兒說說小手的作用)。
4、通過玩游戲「看誰摸的對」來讓幼兒知道手的用處很大。不僅可以拿出物品,還可以感知出物品的特徵,如,軟,熱,光滑,粗糙等。
5、組織幼兒討論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
師:我們的小手的用處可真大呀!不僅可以拿物品,而且可以感覺出物體的特徵,還可以畫畫,幹活!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呢!(引導幼兒討論)。
老師小結:小朋友都知道保護小手要在天冷的時候及時的擦油。不能玩刀,玻璃,不玩火,不咬指甲等辦法。那小朋友一定要記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