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案及教學反思(全冊)
一、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並由此想像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二、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像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三、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藉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四、教學過程:
1、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2、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3、分組學習讀熟三首詩,藉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4、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5、指導朗讀。
五、教學反思:
我在黑板上給孩子們抄了一首劉禹錫的《望洞庭》,指導學生朗讀並初步理解,然後指導背誦。一節課,不僅學會了教材上的古詩,還積累了課外書上的古詩一首。這樣的課堂拓展,教一帶一,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課後,我進行了教學反思認為,「課堂拓展,教一帶一」的方法,符合《語文課程標准》所倡導的「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
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情緒也很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在這堂課上,在一些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在一個環節上媒體沒有同步,比如板書當中的一些失誤,以及在隨機問答中的不夠嚴密等,都是因為准備的不夠充分,或者說是設想的不夠嚴密。
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課後充滿懊惱,並一次次告誡自己:今後上課務必要認真、再認真,做到百密而無一疏。
『貳』 小學四年級英語下教學反思
在單詞的學習中, 單詞的呈現方式為Show the picture. 本課缺少情景的設計, 練習的形式專過於單調.教學環節屬缺少Warm-up 環節, 應把教學框架稍做調整;Let』s do 部分應讓學生多做幾遍, 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叄』 四年級下冊人教版雞兔同籠練習課教學反思
一、本課的亮點
首先,選題有趣,學生愛學。《雞兔同籠》這一主題來源於我國古代 1500 年前的數學 名著《孫子算經》。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挑戰性。開課伊始,一句「今天的數學課,讓我們 一起坐上時光飛船,穿越到 1500 年前,看一看古人研究的數學是怎樣的!」既點出了這節 課的與眾不同,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慾望。 第二,從一而終,孕伏「假設」。處理表格法時,有意找了從雞、兔各 4 開始的,一來 體現了從平均分即中間查找的優越性, 二來根據腿數少了說明誰的只數少了伏筆假設法中需 要的算理,表格並不是與假設法隔離,一分為二的。表格里蘊涵著「假設」,從表格里就滲 透「假設」的思想,讓學生的思維沒有斷層,從一開始思維就在同一條線上,循序漸進,螺 旋上升。 第三,歡樂游戲,激發思維。面對「10÷2=5」這個算式時,學生不理解,不僅不理解 整個算式的意思,包括算式中「10」、「2」代表的意思也不明白,所以鑒於本課題的「重 點」「難點」具有不直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喪失了學習興趣,我此時引入了游戲, 當背手站立當 「大公雞」 的學生, 突然伸出手來, 學生立刻感受到了有雞變兔的鮮活與形象, 成功攻破了「2」的含義,剛開始也想直接在圖上給「雞」添腿,但與游戲比起來,少了趣 味,更更重要的,是游戲突破了難題不難,打破了和學生距離感,活生生發生的身邊事情, 更能使人印象深刻,易於理解。以至於後來脫離圖抽象說算式的含義時,學生用抬起來的兩 只手錶示添加的兩條腿,從這點看出,游戲超長發揮了它的價值。 第四,數形結合,理解算理。在理解「假設」法的算理時,借住圖和小棒引導學生理 解算理。如果說游戲是為突破「2」的含義,但對於「10」的處理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首 要一點就是「10」在游戲中隱匿性和不直觀。所以借生成的錯誤資源,有些不該添「2」變 兔的大公雞也伸出手來變成了兔,以此引發學生討論,問題出在哪?找出病名,由此順理成 章藉助直觀、可操作的小棒來驗證,與其說是驗證,其實是貨真價實看這名學生 2 根 2 根給 雞添小棒的過程,每個孩子的眼睛全神貫注的看向她的手來回移動著,貼有 10 根小棒的卡 紙慢慢從有變無,由多到少,,「總共再添 10 根小棒」「2 根 2 根的添」「能添給 5 只雞, 讓他們變成兔」 , 此時的無聲勝有聲, 這些難處理的點隨著孩子的彈指一揮間, 開始發了芽, 慢慢長出根。 第五,有扶到放,建立模型。畫圖是算理的一個保護傘,是為了理解算理。那麼脫離圖的建模則讓假設法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的思維層次,通過一系列的說理,學生建立了解決 此類問題的模型,這個模型不是憑空建起,而是在數形結合的算理地基之上建立,這樣循序 漸進的抽象過程,學生已於接受,易於理解。
二、今後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以往上完課,全憑印象去反思,去找不足,本次是錄課,可以看著視頻,細致的發現自 己的問題和不足,收獲頗豐。 第一、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盡量做到簡練,一針見血,少重復學生說了的話,學生說 的話,其他學生自然能聽到,教師再說一遍,既無意又費時,以後在語言上多下功夫。 第二、在處理第 6 只公雞該不該添腿時,學生說:「我再添就多了,我再添就成 28 條 腿」,我藉此拿起空了的卡紙說「還有腿嗎?」其實和她的意思是樣的,但如果以學生的這 句話為點,「你再添就多了,那麼腿都添給了誰?」引申過來會更好。 第三、如果把古題在課堂上處理了會更好。奔著 40 分鍾的課去的,而且心中堅信一個 信念,即使後面的古題處理不了,前邊的算理任何一個環節和處理點都不能少,新授部分處 理不好,後面的練習學生也是一知半解,或是單純的模仿,不知其意。那麼本節課就失去了 他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我應從語言的簡練度上提純,在處理熟練度和靈活度上提速,上好高 效精緻的課堂!
『肆』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習作指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根據我校「網路環境下的作文教學」課題研究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組專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屬和作文寫作,我在此次教學前事先從互聯網上下載了有關仿生學的視頻短片,同時布置學生自己查找「有關大自然啟示的、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發」的資料和自己從自然中得到啟示所產生的奇思妙想,這些准備工作既是本單元教學資源的整合,同時又有效地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學生有話可說,有據可依,寫起作文來思路更為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