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是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以及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
本節課的課題是《鉛筆有多長》,本節課所用的學具是我自製的「吸管」,它們是統一長度單位10厘米。這是因為在備課時。我認為教材設計的第一次「讓學生估測10厘米長的鉛筆」不夠現實,於是用自製的吸管代替。這樣便於課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更有效的節約了課堂學習時間。本節課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1分米」的長度,孩子們很輕松的學習了新知識,成功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之一,也體現了生命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讓我的課堂更好的為孩子服務。
由於長度單位的認識、長度空間觀念的建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在認識「1分米大約有多長」的活動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長度的空間觀念。第一步,我先讓學生估測吸管大約有多長,再用工具准確測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藉助尺子、吸管用手勢反復比出1分米的長短,建立1分米長度的觀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接著又通過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從哪兒到哪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長度單位分米。在找的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從0—10是1分米,從30—40厘米是1分米,從15到25厘米也是1分米,不僅是數感的培養,更為學生創造了開放式探究學習的方式,這同樣也是生命課堂的體現。
在認識毫米時,學生鉛筆的長度是不同的,在學生動手測量發現不一定是整數時,在內心能產生一種思索,需要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來表示,於是就自然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另外,學生有了「1分米」的知識作為基礎,在認識毫米時,可以適當的縮短時間,使課堂節奏有松有馳。
數學來自生活,自然最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們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之後,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估計和測量,將數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這樣有利於孩子們進一步培養長度觀念,而且也讓孩子們對數學更加有興趣,讓孩子們樂於學數學,在動手中學數學,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學數學。
本節課依然存在著很多不足,雖然孩子們自己動手的機會很多,但是總的來說課堂依然稍顯單調,所以如何更好地去綜合課堂中的各個活動,需要我不斷的去探索。
B. 小學數學《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米的認識》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動手操作,激發學習動機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設計,採用多種途徑理解和區分單位:厘米和米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課後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
C. 小學三年級數學案例分析
《分米的認識》教學案例
一、教學內容:
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科書。
二、教學目標:
1、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引入分米,使學生明確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通過測量與觀察,發現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3、在操作與交流中,使學生學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三、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並能根據這三個單位間的進率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和計算。
四、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正確表象。
五、教學方法:
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
六、教具准備:
米尺圖,尺子,紙條,小黑板。
七、教學過程:
(一)學前准備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劃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嗎?(學生比劃,教師評點)
2、填空。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一根跳繩的長約2( ) 直尺的厚約(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1)學生估算課桌的長和寬,匯報估算結果。
(2)以小組為單位用學生尺測量課桌(雙人桌)的長。
(3)匯報測量方法:
①以15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8+18+18+18+18+7=97(厘米)
③以12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導學生比較這四種測量方法,小結: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為一段連續量,這樣量的次數比較少,但計算比較麻煩;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量,這樣量的次數比較多,但計算比較簡單。
(4)引導學生認識分米。
針對學生中的以10厘米為一段連續測量的方法,師:10厘米的這一段,可以用一個比厘米較大的單位來表示,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由此引出分米。(板書課題)
2、探索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師:你們能發現分米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
通過測量、交流及引導,學生找出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匯報時提問:1分米裡面有幾個1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離嗎?(出示1分米的紙條與1米長的直尺)這1米長的直尺可以分成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3、單位間的換算。
師:我們已經推導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據推導出來的進率獨自填空嗎?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①學生比劃1分米的長度,相互之間進行驗證。
②舉出生活中長、寬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③在練習本上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
(三)課堂練習
1、量一量:課桌的寬是( )分米( )厘米;數學作業本的長約是( )分米。
2、小組合作用作業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數一數有多少本。
3、獨立完成練習一的習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關於本節課學習的長度單位----分米,你有哪些認識?有什麼要提醒我們同學注意的?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5+15+15+15+15+15+7=97(厘米)
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教學分米?分米這個長度單位有什麼產生的實際意義?如何讓學生確實認識到分米產生的必要性?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我終於明白了:分米作為介於米和厘米之間的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可以完善學生的長度觀念。為了讓學生確實體會到分米產生的需要,我通過讓學生自主測量課桌的長,並讓他們進行計算,再通過四種方法的比較,製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切實體會到10厘米、10厘米為一段的測量方法在計算過程中要簡便得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創造出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計算、體驗感受到分米產生的意義,深刻地認識了分米這一長度單位。動態生成式的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發揮良好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學生進行單位的換算問題不太,但對於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空,仍會混淆。如:長頸鹿的高約55( ),學生想像不出具體高度,分不清要填米還是分米。而對於練習一的第6題:將2米長的木料截成同樣長的四段,要算2÷4,學生不會計算,這就需要把2米換算成20分米再計算,但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從這一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可見在以後的學習中還需加強這一方面的訓練。
求採納~~~
D.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 1米有多長 教學反思
這種題明顯不是讓你回答1米等多少分米或者等多少厘米的問題,應該是用實物進行比較
比如1米大概是書桌的高度,或者是書桌的長度那麼長,或者說小朋友兩手伸開,大概就是1米的長度等等
E. 小學二年級數學 1米有多上 教學反思 博客
1、《長度單位》對於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於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這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
2、估測中發展初步的空間想像能力。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它讓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所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估測有助於對長度的把握。實踐中認識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測量體驗長度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3、我覺得一節好的課堂,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