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學教學設計
心理健康教案《請讓我來幫助你》教學目標:克服依賴心理,學會寬容別人。發現同學的缺點能當面指出。初步培養自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的能力。
教學難點:消除依賴心理,學會寬容別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我們在學校里一起生活、學習。你覺得開心嗎?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學犯錯誤了,你會怎麼辦? 引出:打小報告(板書)
2、如果,在學校里有人欺負你了,你又會怎麼辦?
3、你在哪些情況下,會去報告老師?(教師隨意板書)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課了,同學們在玩,小亮無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問緣由,就跑去向老師報告,說小亮打他,急得老師放下要批改的作業本,去處理這件事。
看完請學生說小明是怎麼做的?對不對?為什麼?
2、小品2:有一位家長在和老師交談,冬冬總是插進來說話,使老師和家長都無法談話。
看完請學生說冬冬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3、 教師小結
剛才兩位同學的做法,都是不對的,不僅把同學之間發生的一些小事誇大,還影響了老師辦公。所以我們「不要動不動就打小報告」(板書)
4、行為指導
如果你是他們,你會怎麼做?請你幫他們一下好嗎?
板書:請讓我來幫助你
三、行為指導。
剛才我們同學說了好多事都要報告老師。那我們現在再來想想,有哪些事我們可以不報告老師,讓我們來自己解決?
1、看板書指導。並貼上小紅花。
2、指名表演。
(1) 小亮和同學吵架了,小明看見了,進行勸阻。
(2) 老師在辦公,小艷看見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訴老師,但思考了一下就走過去勸阻。
(3) 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艷的鉛筆盒,摔斷了幾只鉛筆,小艷原諒了他。
四、表揚與獎勵
1、誇誇我們班能主動幫助同學的學生。
2、誇誇能寬容別人的學生。
3、誇誇能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學生。
五、總結、唱歌
今天這堂課,使你學到了什麼本領?是呀,只要我們都有一顆寬容別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們就會快快長大,變得更能幹,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美麗。
全班齊唱《請讓我來幫助你》
⑵ 教學設計時如何體現心理學知識
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布魯納與奧蘇貝爾的認知學習理論對此有著重要影響。其實,教師在上課前都是要備課的,這也可以看成是初級的教學設計,然而,傳統教學中的備課主要是以教材的內容為主,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主要憑借各人的經驗,缺乏科學依據。簡單地說,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開始之前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媒體設置等等),進行預先籌劃,精心構造,創設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化設計。要詳細地分析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對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操作過程進行系統研究,才能為靈活運用奠定基礎。 一、中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如果按時間分為長期與短期的兩種,也可分為學期、單元、課時設計三種。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一節課內的教學設計。如果按課堂教學的對象來分,可分為班級集體授課設計、班級小組授課設計、個別化教學設計等幾種。若按場地分,可分為教室授課設計、圖書館教學設計、室外考察的教學設計等等。當然還可以按教學的知識目標來區分,如陳述性知識的設計、程序性知識的設計、策略性知識的設計等。不論哪種教學設計,都應當服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一)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教學目標如何解決班級整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矛盾。如果教學內容的思考性比較強,個體學習的差異相對比較大時,這一矛盾就會更加突出。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傳統的做法是設計時以整體目標為依據,適當彌補個體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在提問時設計相對淺顯的問題,或者留出適當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個別點撥。然而,可以預見的事實是,淺顯的問題既會使學生們產生「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無能」的暗示,又會使他們很難有面對困難的機會與勇氣;而留出的時間常因教學內容較多而無法兌現。因此,這兩個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並不能解決問題。對某一段知識的學習不太適應的學生,常常上課時因為遇到一處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而影響了後面知識的學習,使學習進度落後於大多數學生,長此以往,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了。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設計的個別化要求,這一要求並不是說教學方式的個別化,而是強調在集體授課時,應當將幫助個體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目標,因為,並不只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課堂學習的困難,學習優秀的學生也會遇到,不過,他們的困難可能是教師教的內容他已經掌握了,或者他的某一個想法與眾不同,可又遇到了困難,不能當眾向老師提問。個別化要求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由於教學過程是多因素構成,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有時可能為了考慮某幾個因素,而忽視了其它因素的作用。教師的考慮越周到,設計的教學過程越會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但是,教師在大量考慮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時,必須對這些問題及可能在教學時發生的現象認真分析研究,篩選最值得與學生討論的問題與可能出現的現象,准備好方法與對策,尤其重要的時要明確每一個問題與方法的直接目標,在教學時通過及時反饋來了解個別學習的情況,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還要將每一個直接目標與長遠計劃相對比,以形成連貫性的教學設計,為實現長期設計奠定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人際互動要求 班級集體授課方式在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人際互動方面應當注意形成積極而協調的關系。首先在師生間,相互關系有這樣幾種方式:(1)主從型。即教師處於主導的支配地位,學生則處於被支配或服從的地位;(2)合作型。教師與學生有共同的目標,為達到目標,雙方能夠互相配合、相互讓步、忍耐;(3)主從—合作型。這是師生間一種互補、對稱的混合型的人際關系,如果合作因素超過主從因素,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4)競爭型。這是一種既使人興奮、緊張,又使人不安、消耗精力的人際關系;(5)主從—競爭型。這種關系常常包含主從型與競爭型中的缺點,關系變化不定,既讓人緊張又讓人不安。前四種方式都有其優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依據客觀因素給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位,關鍵在於將相互關系變成互動關系。教學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師在許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如:敢想敢幹、認真嚴謹的研究精神;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人生態度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個性品質方面目標在教學設計時不會考慮,人們更多地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師生互動的要求則提醒教師們注意自己的態度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某些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等等)都應當考慮在不同的情境中的作用。師生互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處於積極學習的狀態,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作出分析,了解用何種方法可以使他們處於積極的狀態。
(具體的就要結合實際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⑶ 用心理學知識點評一教案
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是一部天書,從他呱呱墮地時起,父母、鄰居、老師就天天讀他,可有幾個讀得懂?
1996年5月18日,沈陽鐵路局吉鐵一中的模擬考場上,發生了一起震動全國的血案。
這天上午,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高考,高三(一)班正在進行緊張的英語模擬考試。由於教室不夠用,在教室外面的走廓上也放了兩排考桌。
約9時許,在走廊里參加考試的男生衣磊走進了教室,他走到解東鑫、馬龍的背後,迅速掏出早已准備好的刀子,連刺了六刀,然後扔下刀逃走。
結果,馬龍因傷勢過重,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解東鑫被刺成重傷,雖經醫院救治脫險,但精神太受刺激,睡夢中常喊:「殺人了!殺人了」。
據調查,馬龍是該校文科班中9科成績都是A的學習尖子。解東鑫也是文科班最有希望考生重點大學的學習尖子。殺手衣磊的成績忽高忽低不穩定。他們都是高三(1)班的同學,又都是全班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
據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好像是因為在競爭中的失敗,加上爭風吃醋等心理問題,導致衣磊走上犯罪行凶之路。因此,我們呼籲加強學校教育,加強學生心理教育,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據新華社1995年6月11日電訊,國家「八五」重點科研項目,「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題組」的專家學者對東北76所學校的萬余名學生進行心理檢測發現: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的表現,近30%的小學生心理素質處於不及格的水平,而優秀或良好者僅佔8.2%。
看到這么慘不忍睹的數據:你心裡有何感觸?是悲哀、是憂慮還是難以置信。也許你還在為那僅有的8.2%而感到欣慰,可是現在距離1995年是多麼的遙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父母、教師、學校、教育工作者等等)他們互相要求把他們的孩子教育好,於是最終的壓力都擔在了這些無辜的學生身上。這些父母要求教育部改革教育方案,並且要求學校加強教育力度,最後要求老師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為所謂的「天才」!於是教育部開始欺壓學校,學校開始欺壓老師,老師開始欺壓學生,如此反復。這樣惡性循環讓孩子永遠生活在被壓迫之中。終歸有一天他們會爆發他們的不滿,繼而導致下面類似的案例。
「盧剛事件」, 毒 殺 雙 親;
十七歲女兒毒死親生母親; 逼子成才釀悲劇;
家庭暴力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這幾個案例中的共性就是,父母長期對孩子學習成績過於苛刻,管教過於嚴厲,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而這幾個案例中的學生性格內向,交往狹窄,學習方式封閉,獨立性差。
越來越多的類似案件正在蔓延,這些典型的案例正在為我們敲響警鍾!值得我們深思!從以上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教育制度、父母的教養方式、教師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環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為了下一代健康積極向上成長,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我們該是時候反思了。
因不滿學校教育而引起致命的後果讓人感到惋惜,可是比這還要可怕的就是我們這些沒有爆發的。他們發泄了,可是他們得到了解脫,可是我們卻無從發泄,也不知道該如何發泄。
現在我們班的學習風氣很積極,在老師看來這很好。可是他們卻看不出我們如此積極地真正蓄意。我們表面積極團結,勇於挑戰自己。實則我們只是為了那束縛我們的「加分」制度。有一次在馬克思主義課的討論課上,我們兩個班的積極態度頓時讓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嘆為觀止!我們班的學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跑到講台上,有時候甚至幾個人站在那裡為誰先講二爭論的喋喋不休,看到此景老師也是沒有辦法。我們就這樣搶占著而信息管理的在那畏縮。甚至有他們班的一個小組臨陣逃脫等到下次在發表討論。是的,我們將他們打敗了,可是我們真的贏了嗎?只有我們自己心裡明白。我們學心裡的善於偽裝,我們很團結,我們很積極,我們爭相站到講台去發表我們的觀點縱使下面沒有人再聽。以前也許有一些人會說我鼓起勇氣上講台是為了克服自己,這個可以理解,當然我們也提倡這樣。可是只是為了平時分而站到講台上那就違背了教學本來的目的。講台就是為了給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看法的舞台,可是我們卻用它來為自己獲得聲譽和獎勵。
當是小組合作的時候,就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當是個人的時候就形成了明爭暗鬥的戰場,在我看來,我們班表面是一個團結向上的集體,二隻有我們自己明白我們是什麼性質的集體。不可否然很多集體都是如此,只是我們比較趨於嚴重。
競爭讓我們提升自我價值,可是為了平時分而做的競爭未免太過虛假。這樣只會讓我們形成壞的風氣過於功利。現狀無法改變,唯一需要端正的就是我們的態度,不要過於功利性,這樣也不利於我們不健康的人際交往繼而釀成以上的苦果。
淺談中美教育的差異
美國學生為能從大學畢業,上了大學才開始認真學習。中國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拚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注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
美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輕松。因此他們大多數喜歡異想天開,想像力無比豐富。中國學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鴨」,辛苦得很。題海戰術他們不怕,怕就怕那種「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確實轉不過彎來。
美國學生一向不大有數學頭腦,不得不長期依賴電子計算器。中國學生都是數學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國學生告訴美國學生:我們能夠不用計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夠徒手平方根,那美國學生看中國學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見了撒謊的小木偶的長鼻子一樣。
如果老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12點整,時針和分針剛好重合在一起。請問,要經過多少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次重合?」老師話音剛落,美國學生的反應是不約而同地撥動腕上的手錶,用這種其實很聰明的「笨方法」,看時針和分針什麼時候能夠再次重合,而在場的中國學生肯定立即拿出筆和紙,埋頭列出一大堆公式並開始計算。
眾所周知各種教學理念各有利弊,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中國的教育方式有待提高,只是還需要時間和經驗,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方式,找到他們健康成長的心裡路線,為下一代的發展而共同努力。
還有就是各位家長也要改變你們的教育觀念,不要把孩子當天才用,發現孩子的興趣,不要威逼他們,讓他們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多和他們溝通交流。
⑷ 有沒有有趣的心理學教案
識別說謊人的實驗
「請你好好看我,我像是說謊的人嗎?」
常常聽到有人這么說。確實,當和對方相互注視著時,說謊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可能。
一個人要想掩飾自己的感情和聲音,首先要做的是調節自己的表情。那麼怎樣才能識破臉上一本正經的說謊者呢?
埃克曼和普利森兩位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拍下了一位正在說謊的人的照片,然後給人看,讓人判斷此人是否在說謊。
照片有三張,分別是這個人的頭部、頸部以下和全身。回答結果如下:
l.看過頭部照片的人,大多數對這個人給予較好的評價,諸如開朗。有人情味、友好、熱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頸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數給予否定的評價,諸如緊張、神經質、迷糊。有心計。令人擔憂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則評價為有活力、易變、機敏等等。
從實際情況來看,看到頸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評價最正確,看出了這個人在說謊。而看到頭部照片的人,則被巧妙地拖進了圈套。
據此埃克曼提出撒謊人的本來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顯露,尤其是腳部,接著是手,而臉上最難看出。 不管是什麼人,當他撒謊或擁有某種秘密時,多少都會陷入良心的譴責或不安,最易顯露其內心的地方則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體下半部。
從眾實驗
心理學家阿希(1952)做了一個從眾的經典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被實驗者,他面臨著來自其他幾個人的壓力。想像你參加了實驗組,任務是對線條的長短進行區分,7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大家圍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
研究者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報告三條線中哪一條與標准線一樣長(如圖),一共有三組。在第一組實驗中,你前面的5個人與你期待的回答一樣:A線與標准線一樣長,這個答案不是很明顯嗎?第二組線也很好判斷。怎麼,你感覺乏味了吧?
但是,在下一組實驗中,盡管答案還是那麼明顯,但是第一個人給出了錯誤答案,他說B線與標准線一樣長。當第二個人給出同樣的答案後,你突然會坐直身子,再次檢查那線的長度。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給出了同樣的錯誤答案,你開始懷疑到底是你瞎了還是他們瞎了。當輪到你的時候,你會怎樣報告呢?
什麼是正確答案,我現在不肯定?
正確答案到底是小組成員說的那條線還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條線呢?
是相信多數人的判斷,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
在確信多數人的判斷是錯誤時,能否堅持自己的獨立性?
這就是著名的阿希實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我們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與一個群體之中。阿希從1951年開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復這項實驗,結果發現:
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
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三分之一的從眾行為。
你和你的同學們也可以試驗一下,放學後,幾個人同時抬頭看天空,並不停地討論著什麼,不一會兒,相信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學像你們一樣,抬頭看天,雖然他們並沒有看到什麼!
⑸ 在教育心理學中,( )既是課堂管理研究的范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不容忽視的內容
教學環境 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不僅關繫到學生情版感和社會性的發展,權而且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有直接作用,因此教學環境既是課堂管理研究的范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不容忽視的內容。
⑹ 求老師發個現成的心理學教案,最好詳細專業點的,謝謝了。
心理學教案
學習方法:誰的發現多 [適用年級]
三年級
[理念闡述]
觀察力是構成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是人們獲得一切知識的首要步驟,也是開拓智慧的大門,發展創造才能的基礎。達爾文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正是這種觀察力,為他提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條件。可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於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對於開發學生的潛力及其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心理輔導活動的重要內容。
觀察力的形成和發展要經歷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小學生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常常會表現出不全面、不具體、不仔細的特點,他們往往見大不見小,見近不見遠,見顯不見隱、見粗不見細,並在整體和局部的綜合觀察上表現出不足。小學的觀察能力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步發展的,因此激發觀察興趣,指導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小學生心理輔導經常而持久的任務。
[活動目的]
1、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活動准備]
1、准備若干盒印泥
2、准備活動用圖片。
3、准備一首小詩歌。
[活動設計]
環節
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引題
《西遊記》里的美猴王孫悟空有一雙火眼金睛,什麼都瞞不過它的雙眼。當然,那是神話。但是一個人的眼力卻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眼力好,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觀察能力強,也就是看得清晰,看得准確,看得細致,看得完整。今天,我們就通過游戲來練練自己的觀察力。
以孩子喜歡的人物——孫悟空,談話引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活動(一)游戲
游戲方式:
准備一隻印泥盒,學生每組也准備一隻印泥盒,然後要求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的一舉一動並盡量進行模仿,看誰模仿得最正確。
教師用食指蘸上印泥給學生看一下,然後快速把中指按在臉上,要求學生也照著教師的樣子去做。當學生們把手指按在臉上後,教師又低下頭快速重復了三次上述的動作。學生模仿。(這時很多學生的臉上出現了紅印泥)
小結:
老師在按臉的時候,以將有印泥的食指換成了干凈的中指。臉上按上紅印的同學正是由於觀察不細致,只注意到老師按臉的大動作,而沒有看到換指的小動作。有些同學途中發現,為時以晚,臉上已經按上紅印了,而臉上沒有按紅印的同學觀察就比較細致。他們不僅認真看,而且注意到了老師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這才是正確的觀察方法。
此活動的目的是測測學生的觀察能力
通過游戲,
臉上一點印泥也沒有的學生說明觀察最細致,臉上按了紅指印的學生說明觀察就不夠細致了。
三、活動(二)看圖,
出示奇怪的公雞圖
1、先不同別人商量,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把答案寫在括弧里( )
2、再仔細看看,這幅圖有那幾種動物組成。答案( )
3、跟同伴交流,你的答案對不對,對了幾個?
4、與同伴交流得高分的原因:
A、 因為看的時候能按一定的順序。
B、 因為看的時候能集中注意力。
C、 因為看的時候比較仔細。
D、 因為看的時候能展開合理的想像。
通過看圖,再測學生的觀察力。同時讓學生明白:提高觀察能力,觀察時要集中注意力,並能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
四、活動(三)觀察力訓練
1、 觀察細致性訓練
(1)說出下面圖畫畫的是什麼?各處於什麼狀態?
指名說
(2)說出下面各圖中少了什麼東西,並把缺少的部分畫出來。
填表:在兩分鍾內,我畫出了幅圖中缺少的部分。
其中畫對了幅,畫錯了幅。
獎勵:教師給全對的同學戴上「紅」帽子,稱他們為「火眼金睛」。
小結:戴上小「紅」帽的同學觀察最細致。
2、觀察概括性訓練
(1)把下面兩幅畫的內容用一個成語寫下來。
你寫對了嗎?(學生把寫好的成語舉起,讓教師檢查)。
獎勵:教師給寫對的學生戴上「小獎牌」。
(2)把下面三幅畫的內容用一個成語說出來。
你說對了嗎?說對了請你也戴上「小獎牌」。
小結:戴上「小獎牌」的同學能把觀察到的東西概括出來,真能幹!
3、順序性觀察訓練
(1)今天是安安的生日。她請了英英、美麗、小鳳和貝貝來她家吃蛋糕。她們都來了,4個人的腳印清清楚楚的印在地上。請您當一回偵探,通過觀察地上的腳印,弄清4個人到達安安家的先後順序。
填表:先來到安安家的是、接著、然後是、最後是。
你填對了嗎?
獎勵:教師給填對的同學獎勵一面「小紅旗」。
(2)下面四幅畫的順序標號不對,請你仔細觀察一下,重新排列它們的順序。
正確的排序是、、、。
你排對了嗎?排對了請你也拿出一面「小紅旗」。
提高要求:
重排後,根據圖中內容說一個小故事。
小結:拿到小紅旗的同學,你們觀察時都能按一定的順序。真不錯!
人的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培養和鍛煉得到發展和提高的,本活動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觀察地指導和訓練,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
通過觀察,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對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五、學詩,總結。
學會觀察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又應該怎樣進行觀察,讓我們來學一首詩《我們愛觀察》
我們從小愛觀察,
學習觀察好處多:
增長知識靠觀察,
學習寫作靠觀察,
科技發明靠觀察。
我們從小愛觀察,
認認真真又細致,
全全面面又概括,
細心觀察有順序,
我們從小愛觀察,
勤動手來勤動腦,
長大成為科學家。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訓練,我們可以看到,原來臉上印上黑指印的同學,現在也帶上了「小紅帽」,「小獎牌」或拿到了「小紅旗」。說明大家的觀察力都提高了。今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使我們成為真正的火眼金睛。
通過學習小詩來理解觀察的好處和方法,並對全文做了很好的總結。
自控能力的培養:做情緒的主人
一、教學目的:情緒對人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很大,教育學生要做情緒的主人,才能適應社會生活;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做一個快樂的小學生。
二、教學准備准備活動中所要用的各種情景問題。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三年級小學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對交往過程中的糾紛、誤會不善於處理,表現為遇事容易沖動,感情用事,從而影響同學關系,自己也很苦惱。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控制情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做一個令人喜歡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情感,遇到不同的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這樣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才不會感情用事,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