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何謂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呢?難道就是我們在平常運用多媒體製作一些課件進行教學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其實就是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們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可以說是已經開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變革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學圍著教材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把教學學習資源整合轉變為了有效的「資源」,從而助「教」和助「學」,引導和幫助教師藉助與信息技術設計和實現優秀的教學過程。那麼我們的課程與信息技術究竟如何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呢?我們可以立足於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幫助是藉助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法和學法方面的借鑒和探究,使「資源」的助教和助學落實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同時也是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們英語教學來講,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上的資源,諸如英語歌曲、故事、單詞和游戲等。雖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做一些課件來輔助教學,但是這些課件常常是圍繞著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和單詞、句子為主,在剛開始以課件代替傳統圖片教學時,學生或許還比較新奇,所以還能較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原先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現在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有好多網站上都有較多與我們的教學內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們的生動、色彩鮮艷正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有了它們的幫忙就使我們教師在設計操練方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我們組織教學帶來了便捷,在課堂中的運用也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說、去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學科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譬如在家裡他們可以在家長的從旁協助下,根據教師提供給他們的網站進行預復習,預聽課文內容、聽讀網上故事等。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再以我們的校本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來講,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並與廣博的科學知識為友的學習環境。國際理解教育課就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知識為目的而開設的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但我們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還會把一些展示的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學生,我們往往會在課上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的作業,讓他們上網查閱下一節課所要講授的有關內容,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講課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讓他們來談談他們所獲得的一些資料,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不至於使他們被教師的觀點框住,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要通過使用探索法、發現法去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與知識;主動搜集並分析有關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其中的聯系認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是在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獲得了成就感。在網路環境下的"整合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然後,通過對主題的分析或者分解,幫助學生分析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識框架。在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以幫助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自已確認的主題,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成果。
B.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做到教學反思的有效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促使一線的教師努力學會反思。但事實表明,老師們在反思的方法、途徑、效果參差不齊。怎樣進行有利於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反思成為老師們關注的話題——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因為課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過課堂來實施的,加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正是切中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追求有效教學,同樣要探索教師的有效教學反思。用問題引發自己的課後思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 一問: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獲怎樣。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實效。 「我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備課時當然要思考,課後的思考更有特殊意義。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備課時制定的目標大多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現為三種傾向:一是資料型,目標大多依賴於教學參考資料,未作思考,直接抄錄教參;二是經驗型,依賴於自我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可能思考得還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課都有一個知識與基礎、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式主義,大而無當。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制定具體的、貼切的「這一課」的目標,課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收獲、有發展。 二問:這堂課學生收獲了沒有 這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有效教學實施水平的反思。「收獲了沒有」本身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執教者應學會從具體可感知的視角來檢驗學生的收獲。教師主要可以從學生的狀態入手進行反思: 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表現為課堂有沒有討論,是否熱烈? 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准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學生思維是膚淺的,還是深入的?是短暫的,還是持續的?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是否形成了師生、生生思維的碰撞等等,都可供教師反思。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是學生課堂收獲的直接反映,當然更可以成為教師反思的重要依據。三問:我是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也培養了情感態度。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通過反思,肯定會發現傳統的影子,甚至課堂教學是新鞋舊路兜圈子,這就需要執教者具備自我解剖的勇氣和膽量。要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才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執教者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為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群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 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鑒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教師應該學會這一技巧,敢於與名師比,與特級教師比,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經常舉辦同題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學個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台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為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C.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反思 最初我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操作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內學生便會慢慢地容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優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台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