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寫好鋼筆字視頻
要想學習好鋼筆字,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是很關鍵的。
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還有現在的硬筆書法家們的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❷ 我想學習小篆,該怎麼學呢
先解決「認識」問題,讀書法史,書法概論,書法鑒賞,書法字典,回讀帖,技法書……每天勤練…答…
若作為修身養性,篆刻,還好,但作為實用性,在現實中應用的范圍較窄……
當然,只要喜歡,就去做吧……你會體驗其中的美好感受的………
❸ 隸書書寫時要注意什麼啊怎樣臨摹才是正確的方法
一、注意事項
隸書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寫法與左點、右點寫法相似,不同處是末筆出鋒較長。
隸書豎的寫法於篆書相同。
隸書的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短橫起筆逆入平出,橫末護尾,略似篆書。長橫起筆藏鋒向上逆入,繼之用方筆折下轉向右,使之成蠶頭的起筆,繼而向右行筆,筆稍澀,不可浮滑,至橫的三分之二處,按筆帶出一向下的波凹,繼之提筆稍向上翹出鋒,形成燕尾。這一運筆又稱為波磔。
捺與長橫的寫法相似,只是筆勢向右下,較橫更舒展。
撇的寫法,與寫左下挑相同,起筆後用過筆向左下行筆,行中略增曲勢,至全畫三分之二以下處用力頓筆,到畫的末端捻筆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筆收鋒於線中。
鉤的寫法有幾種,這里只介紹常用的長鉤的寫法,出鋒後不提而是用過筆向下行筆,行至豎下端再依次蹲筆、挫筆、頓筆向左畫近似水平的圓弧,至弧末提筆出鋒。
PS:另外,隸書的書寫還應注意:
如一字中有數橫相迭時,通常是最末一橫寫成帶蠶頭燕尾其餘都是短橫;
如一字中既有長橫又有長捺,通常是長捺用蠶頭燕尾,長橫不用,如「大」的寫法就是。
二、臨摹方法
1、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 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 化弧為直
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 變連為斷
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
5、強化提按 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3)篆書書法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六國的異體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彎圓繚繞,筆畫復雜,書寫不便。為追求效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隸書。《說文解字》記載「秦書有八體」,隸書位列第八。
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稱:「隸書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說:「隸者,篆之行也。」篆書在書寫的過程中,演變出更簡潔化的「草體」即隸書。它比篆書更便捷縱逸,書寫更為簡便。
過去,由於史料的缺乏,人們對隸書的形成時間說法不一。廣為流傳的是秦朝獄吏程邈造隸書之說。唐代書論家張懷瓘在《書斷》里講到,程邈是秦朝一名縣獄吏,善寫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關進雲陽獄中。
在獄十年,他鑽研字體結構,把大小篆的圓轉改為方折,創造出三千個隸字。秦始皇見後,非常高興,不僅赦免程邈的罪,還提升他為御史。由於程邈的官小,屬於「隸」,所以人們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事實上,一種字體的產生不可能為某一人所造。
另一種看法影響較小,認為隸書起源於周朝,以酈道元為代表。他在《水經注》中稱,「證知隸自出古,非始於秦」。直到近現代大量簡牘帛書出土,人們才發現,戰國時期的秦國已有早期隸書。
1980年,在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出土了《青川木牘》,年代約公元前309年。木牘採用墨書秦隸,筆法流暢。
與以前及當時的金文相比,減少盤曲,化繁為簡,圓者漸方;字形從狹長漸變為正方或扁形;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簡書寫章法形式的發展。《青川木牘》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簡牘。這一時期的隸書體被稱為秦隸,又稱古隸。
從《青川木牘》,到《天水放馬灘戰國秦簡》,再到《雲夢睡虎地秦簡》,發掘出土的文物,記錄了隸書日臻成熟的過程,反映了這一時期「隸變」的大趨勢。
到西漢時,隸書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書寫「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古隸歷經多年發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❹ 怎樣寫篆書(竹簡),吳玉陽書法篆書視頻講座 在線
篆字種類很多,概括起來講,也有甲骨、金文、小篆三體。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統稱之為大篆,小篆是經過秦代統一文字後的書體,還有秦漢專供製印人使用的繆篆。
篆字在今天的實用性比較小了,因為現在這種字體不易為群眾識別,但是由於書體結構充滿了裝飾性,並有很大的書法藝術價值,所以仍被保留在書法園地里,作為書法家的書寫字體形式之一。
這里只簡略的介紹一下大小篆的結構和運筆。
篆字的特點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方法很多,大多屬於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彎腰勞動,也可以表現成跪著的人。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才比較趨於統一,但是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形文字。
2.體正勢圓
小篆形體要憑、要正,橫畫逼平、豎畫必直,是嚴緊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於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小篆的字勢,凡方折處都是弧形線,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繆篆和秦詔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體勢,但細細觀察,仍多是方中有圓,與隸字體勢的以方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見撇,右不見捺
篆字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書體,不像楷體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其基本組字的方法,有用點、直、弧三者,筆畫粗細一致,起止都要藏鋒,向左撇出的地方並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筆弧線結字。
❺ 書法中關於篆書的知識有哪些
篆書的基本筆法,可以用「玉箸縱橫」來比喻,意思是篆書的各版種筆畫,就是由像筷子一樣的權線條組合而成的。
雖然只有這么一筆,但要寫好它也是不容易的。一筆決不是隨便地畫一下,應在堅持中鋒運筆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
起筆,是一畫的開始。起筆要逆勢落筆,橫畫做到「欲右先左」,豎畫做到「欲下先上」,使筆鋒藏在筆跡之中。
行筆,是筆跡的延伸。行筆時,筆管稍帶逆勢;筆鋒需中正,筆毫均勻鋪開,切勿使其偏於一邊。這樣才能筆鋒著力,產生凝重渾厚的線條。
收筆,是行筆終止收鋒。收筆時不能將筆鋒輕易畫出,如果鋒毫外露,線條就會顯得輕薄。收筆時應注意回鋒,即所謂寫橫畫時要做到「無往不收」,豎畫時「無垂不縮」。這種藏鋒收筆,也叫「護鋒」。
篆書除了橫豎線之外,還有許多不同方向、長短的弧線。
不同方向圓弧線的運筆的基本原理,和橫、豎線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筆、行筆、收筆要隨弧勢的變化而變化,基本弧線的變化,可以理解為是左右半圓線。
在這直線與弧線的基礎上,可以引申出各種直線與弧線組合變化的線條。
❻ 篆書的書字怎麼寫
如下圖:
篆書,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
篆書的演變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註:「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❼ 初學書法的人學篆書有什麼利弊
初學書法不宜先學篆書。
首先,初學者是通過練字來體會和掌握書法版工權具的,熟悉紙張、毛筆、墨各自的性能,並通過使用它們熟練地書寫漢字。先秦的篆書多是使用刻寫工具書寫的,並非現代書法的常見工具。因此,在沒有相應的書法基礎之前學寫篆書,特別是金文大篆等,無法領悟其點畫。
其次,書體與書寫工具的發展進步過程是緊密聯系的。有了毛筆,其後才可能有隸書、草書。後來的篆書,較多地保留在篆刻中,即所謂「金石」藝術。現代人一開始就去用現代工具模仿古人的雕刻文字,事半功倍。
再次,現代書法家的篆書作品,已經融合了篆的「體」、毛筆的「韻」,除了篆刻外,不再是原來意義的「刻」。這需要較高的書法素養,不是初入門者能夠領悟和駕馭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法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就可以學習篆書,這對探索漢字的來龍去脈、結字特點,追求古樸,甚至對糾正筆鋒走偏,都有好處。當書法技能需要突破以求更高層次時,練習篆書更為有益。
❽ 篆書四字成語書法作品圖片
❾ 書字在書法中有幾種寫法
書字主要寫法有5種分別是: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
1、「書」字篆書寫法: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9)篆書書法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書法是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發展,演變成今天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
❿ 請教書法大神,這上面篆書七個字念什麼
右讀:陰雲既後(這個應該是繁體的那個後,這個是太後皇後的後)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