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兩篇文章的學習,比較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 學習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說說它們的異同。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
2. 教學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三、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 導入課文:
兩篇文章都是「記」,記下的是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兩篇文章都是「記」,記下的是作者的行蹤,讀課文時,我們感受著兩位作者獨特的心境。
2. 說說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 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先由學生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只要說出其中的一二。
可從兩篇文章的內容、結構、語言方面作比較。
參見教案後面的小論文《心情感受格調有其殊
描寫襯托較相似——〈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導讀比較》
4.品味語言
請同學可選擇兩篇文章中的字詞、句子、段落,品味它們的妙處。
5.質疑
請有疑問的同學說出還存在的疑問。然後學生討論。最後老師作點撥,總結。
6.探究
在中國歷史上,被貶官或遠調的人很多,請你說說他們的心情感受,以及他們的文化心態。
7.布置作業:選擇其中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賞析的文章。
描寫襯托較相似 心情感受格調有其殊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導讀比較
蘇州市文昌實驗中學 王宏興
兩篇文章,都放在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它們均寫景,一文摹寫潭中景色,一文摹寫院中月光。兩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們借景抒情,抒寫著自己的切身感受;它們托物言志,都因貶官,排遣著自己內心的郁悶。兩人這些較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們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寫作手法,較為相似。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描寫、襯托等手法。《小石潭記》一文,描寫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來襯托,以潭四周的環境氣氛來襯托心情;《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描寫的是月光,用積水空明與竹柏影來襯托此月光,當然最主要的是用來襯托作者在貶謫中感慨微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⑵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的劃分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記承天寺夜遊》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2011-05-09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准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 :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准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注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 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 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 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通過剛才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鍾准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准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1) 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 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面對所見夜景,蘇軾生發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麼?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改了之後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後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後,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台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理解「閑人」:
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閑」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著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閑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麼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凈,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⑶ 《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一)概述
• 課名是《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
• 本篇課文所需課時為1課時,45分鍾。
•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時與好友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後寫下的佳作,描寫了承天寺美麗的夜景,抒發了胸懷憤懣又自嘲自解的心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朗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
• 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策略
• 「雙主」教學法
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信息技術成為創設情境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加工的認知工具。
(四)學習者特徵分析
•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安海中學初二年七班的學生,這個班經過了兩年多的教學後,班上學生和老師較為熟悉,能很好的進行互動。
• 學生上了初二年,對文言文已經很熟悉。
•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錯,但對把握文章的主題能力還不夠。
(五)教學資源
供教師使用的資源:自製ppt課件。
供學生使用的資源:課本。
(六)活動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導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並導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設計意圖:初二的同學經過七年的語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很多詩句,特別是關於月亮的詩句,更是耳熟能詳,以月亮的詩句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想像和記憶,便於導入新課。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教師活動: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於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學生活動:討論所了解的關於蘇軾的故事或傳說。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在老師的幻燈片展示中進一步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及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這樣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題。學生討論蘇軾的故事和傳說,補充了教師幻燈片資料的不足,也體現了學生的互動交流。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並說說該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戶 窗戶
⑵欣然起行 高興地
⑶念無與為樂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於是、就
⑸相與步於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 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 原來
⑼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罷了
學生活動:
1、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2、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們根據註解和小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及翻譯,通過朗讀這一手段,加深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 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 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 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
4、 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並明確
1、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5、 明確1、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2、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設計意圖:第四環節的設計是充分發揮資源的作用,通過這些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問題的提出和同學們討論集思廣益,同學們在問題中學,在討論中深入,在總結中提高。進而對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賞析水平。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小結: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像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為最迷人的那一剎那。
學生活動:學生用5分鍾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後在書面上起草,10分鍾以後,老師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學以致用,通過寫作,進一步領會本文的主題,鍛煉學生們的想像能力。
六、作業。
1、流利地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2、閱讀有關寺廟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