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望廬山瀑布的讀後感
愛國是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一種誠摯的熱愛和深厚的情感,是一個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為一個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認為愛國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較渺茫的事。最近,我又重溫三年級學的《望廬山瀑布》,對愛國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是一首家喻戶曉、雅俗共賞、人人口熟之作。廬山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風景與文化勝地之一,有「無限風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觀」的飛流瀑布,還與遠處隱約可見的萬里長江和鄱陽湖,互為映襯,這一切自然而然地組成了一幅天然圖畫,不但如此,廬山還以它極為豐厚的歷史人文。古往今來,不知引發過多少文人的情懷,寫下無數歌詠詩篇,而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不過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絕句,卻在眾多詩作中,雄視古今,獨占鰲頭。
詩的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看上去是對香爐峰的描寫,與瀑布的關系不大,但是我們須知,此詩不是單純地寫「瀑布」而是寫的「望瀑布」這一動態過程,所以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輕描淡寫,它向讀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廬山上,香爐峰是在廬山西北,峰頂尖圓,終日煙雲繚繞聚散,如一個碩大的香爐,故稱為「香爐峰」。此句也點出瞭望瀑布的具體時間。因為在白天時分,「日照香爐」是望不到「生紫煙」的景觀的,只有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在香爐峰上時,那山間的嵐氣才會呈現出一種難得的紫色。刻畫出仙鏡般的夢幻世界。
到第二句時,詩人才把視線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遙看瀑布掛前川」,點明詩人是站在山腳之下,抬頭遠望。如果是近在眼前,那麼就會置身於瀑布的聲響、水勢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覺了,不過那樣就會與題目中的「望」字脫節了。只有「遙看」,也就是遠遠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遠帶著跳躍,遠望中的「廬山瀑布」。看似尋常的詞句,卻蘊藏了作者精心的構思與巧妙的組織。
詩歌的而後半段轉用比喻和奇特的想像,每當人們欣賞瀑布之際,都難免會被其深深打動,更不要說是李太白,他與這種永不停歇,不顧一切地只管向下沖去的宏偉景觀,具有與生俱來的心靈感應和共通之處。所以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才是「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比任何詩人所能想像的都更加精彩,更為獨到,一個「飛」字,把瀑布奔騰跳躍的態勢描繪得恰到好處,「直下」一詞,既顯山勢之高,又見瀑水之急。而「飛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對廬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一種特有的流動氣勢,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如果沒有這一句,《望廬山瀑布》詩可能就不會如此千古流傳、盡人皆知了。銀河是由無數顆星組成的,本來就是人們的想像浪漫之詞,瀑布又從"九天「落到」廬山,讓人恍惚覺得那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但其神韻依然,光采照舊,不論在何處,都給人以浪漫的想像和無窮的魅力,此外,由於用了"疑是"一詞,愈發為全詩蒙上了一種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藝術色彩。
全詩四句共用二十八個字,極為刻畫了瀑布的雄偉氣勢和壯麗景觀,抒發了詩仙李白對祖國河山充滿了熱愛激情。讀過《望廬山瀑布》後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所謂「愛國」,顧名思義,就是熱愛自己的國家。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B. 《望廬山瀑布》的分析
望廬山抄瀑布
李白
日照襲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文賞析】
三千飛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渾的氣魄與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詩仙李白一人。
這首詩中,有三個字用得十分精妙: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現出來:一個「掛」字描繪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一個「落」字點出了瀑布傾瀉的磅礴的氣勢。通過這三個字的融會貫穿,彷彿廬山瀑布就在眼前。「入乎其內,發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備。」這是古人對此詩的評價,在眾多的望瀑詩中此詩可謂佳品。
C. 望廬山瀑布中的一字( )可以看出用了誇張的手法
從「疑是銀河落復九天」看出,制把瀑布想像成銀河,描繪了瀑布從高處急速垂直流下的景象,表達詩人看到瀑布時激動驚喜的思想感情。
江雪描繪了冬天萬物凋零,雪地寒天里一位漁翁獨自垂釣江邊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情和堅強,不畏挫折和困難的性格。
D.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圖片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 望廬山瀑布課件
把郵箱發過啦
E. 《望廬山瀑布》的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岩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像,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F. 望廬山瀑布的心得
<
一直覺得,助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事實上,她帶給你的遠不止這些:通過助人,你版可以收獲寧靜權;通過助人,你會學到許多全新的東西;通過助人,你會發現你實際擁有的遠遠超乎你的想像;通過助人,你會明顯感受到眾人愛心的交匯,匯成一片愛的海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得以完全釋放……
二:我就是這樣一個助人為樂的孩子。我喜歡幫助別人,當我看到在自己的協助下,別人很順利地度過他們的困難的時候,我就會從心地里湧出一股難以言說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因為我感到了自己對他人的價值。而且,幫助人,讓我們親密地走在了一起,讓我們變得像一家人一樣。助人為樂真好!我願意繼續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七彩的陽光。
G. 五年級下冊語文a版古詩二首望廬山瀑布課後反思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查閱了大量資料,把深入感受廬山瀑布的壯美這條明線和初步感受詩人豪放、誇張、灑脫的詩風這條暗線相結合,讓這兩條線索貫穿始終。一節課上完,受益頗多,感慨頗多。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兩點:
1、魯迅先生說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運用多媒體,可以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激發學生審美的情感。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頓時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在教師啟發的情感體驗下談談:瀑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必將爭先發言。教師趁勢激起學生課文的慾望:唐代大詩人李白遊了廬山瀑布後詩性大發寫下了千古名詩《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想不想學?帶領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最佳狀態。這為整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就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是朗讀和領悟詩情。
2、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先緊扣詞句品意境,讓學生自由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生:先產生再升起,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紫煙:則可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踐,悟出那是香爐峰上的水氣蒸騰而上,在太陽光映照下,顯示出迷人的顏色。
掛:瀑布本是流動的,作者卻巧妙地將動態定格,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的美麗壯觀。
飛、落:寫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噴涌而下。
通過品味,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正是通過寫自己所看到的,所聯想的,表現了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反復誦讀體會情感。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精湛的語言藝術,指導反復誦讀,欣賞意境美,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相輔相成。
做得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1、把三、四句詩給分開品析了。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後,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2、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後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本來設計的學生練字也無法進行,總覺得結束得太匆忙。
3、對課堂的生成處理的不夠嫻熟,對學生的發言沒做到中肯的、帶鼓勵性的評價。
遺憾的地方還很多。總而言之,我覺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統一,關注學生在課堂中處處閃現的生成點,學習處理好生成點中的智慧火花,學習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是我以後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