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柳先生傳初中二年級教案
課文說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從傳中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贊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贊揚。
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錢鍾書所說:「『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錢先生說:「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見「有關資料」《錢鍾書論〈五柳先生傳〉》)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王夫之《思問錄》評論說:「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二、問題研究
1.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著文章。
通過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然貧困,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
2.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一答案。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畫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背誦,增加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文中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等等。「說說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是開放性練習,沒有統一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語。
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指書中的旨意。)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輒,就。期,期望。)
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
5.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三、△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拓展性練習,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系,溝通本課與學生以前讀過的陶淵明詩作的聯系。此題沒有統一答案,重在引導學生課外查找有關資料,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資料的能力。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又是一種口語表達的練習。
四、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這是一道要求學生動手寫的練習。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翻譯的過程,事實上也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過程。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動手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同時也能認識到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的語言特點,從而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貳』 初三短文兩篇教案中不求甚解應該怎麼理解
【釋 義】
甚:過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功夫,只領會文章的精髓。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
【出 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示 例】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粗枝大葉。
【例句】
在學習上,我們要理解透徹,不能不求甚解。
【近義詞】
囫圇吞棗、淺嘗輒止、食古不化
【反義詞】
窮原竟委、咬文嚼字、尋根究底
【語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編輯本段]【課文】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陶淵明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麼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對於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謂未曉處且放過,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過是暫時的,最後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