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比值與化簡比教學反思
首先在起始教學中,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化簡比。這是比簡比的依據與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理解,不可一筆帶過。之後,讓學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對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分類練習化簡。讓學生體驗化簡過程,讓他感受到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過程煩瑣,難於掌握。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的化簡方法。
(1)整數比化簡成分數形式化簡。
(2)分數比則利用比的前項除以後項後進行化簡。
(3)小數比先寫成分數形式,然後移動小數點、再按整數比形式化簡。
這時再讓學生用新方法將剛才的練習重新化簡一次,比較一下兩次結果是否一致,並且體驗新方法的便利。
在這三類基礎類型訓練後,再教學整分數比化簡、整小數比化簡、分小數比化簡。引導學生歸納:
(1)整分數比化簡同分數比化簡。
(2)整小數比化簡同小數比化簡。
(3)分小數比化簡則可以先將小數化成分數後同分數比化簡。
通過以上歸類後,學生就對化簡比的幾種情況比較清楚了,練習中也就游刃有餘了。
2、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
對於化簡比與求比值要讓學生分辨的十分清楚,首先要加強概念的教學。在概念教學中加強對比,著重強調,尤其是分數形式。因為分數形式既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比,也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比值。那什麼時候這個分數形式是用來表示比的,什麼時候這個分數是用來表示比值的,這就需要注意了。對此,我為了避免混淆,起始教學階段一律要求學生將比寫成比的形式,不準寫成分數形式,以示區別。
㈡ 比較大小,多少,輕重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這一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不僅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四十分鍾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教學相長,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利用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且,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都玩過蹺蹺板),本課創設了兩只小動物坐蹺蹺板的情境,比較直觀形象地演示出比較輕重的過程。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如誰比誰輕,誰比誰重等,讓他們主動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體驗輕重。
《標准》指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所注重的不僅是比較的結果,更關注學生比較的過程,主要採取了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去領悟比較的方法。課堂上設計了「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步驟,安排了比較兩個物體輕重的環節,讓學生感到輕松、有趣,使他們很快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活動中,小朋友們一起掂、一起稱,感受物體的輕和重,從而掌握比較的方法,他們發現的有些方法還非常有創意。
3.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的體會頗深。首先,學生的天真活潑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響了我。師生互動,學生學得高興,我教得也輕松愉快,上課過程中,我時常忍俊不禁地笑出聲來。其次,也讓我認識到學生的語言也很豐富,如一位學生竟然會用「平衡」一詞,讓我很是驚訝。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㈢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扎實,基本上都能正確的列式解答,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23頁第9題中出現三個條件時出錯。但是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復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里既然是復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同樣多的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著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為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里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
(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
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23頁的5,7,9題),都是圍繞著「比多少」的實際問題展開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確列式。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15表示什麼?9表示什麼?2、23頁第5題,可以再追問「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幾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幾箱呢?」3、23頁第7題,可以先出示兩只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4、23頁第9題(3個條件的),也是先出示條件,老師提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再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與第7題相比,又提高了一個難度。
㈣ 《比較多少,一樣多》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對於數量的比較,沒有一定的方法,多數是通過直觀的觀察得來的。而要將兩組物體的數量在頭腦中進行比較,或將兩組物體的數目抽象為數,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這對於依賴於動作進行思維甚至還不會逐一點數物體的小班幼兒而言是不現實的,而一一對應的排序方法是比較物體多少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次活動我們讓幼兒通過實物操作來判斷出兩種物體之間多、少和等量關系,有利於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通過活動初步引導幼兒感知理解「多少」和「一樣多」,並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本次教學活動後,反思如下:
活動開始我用兔寶寶們的生日到了,兔媽媽給她們買了一些禮物,一隻兔寶寶要一條裙子,可是兔媽媽不知道這些裙子夠不夠分給每一隻兔寶寶,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學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然後通過再一次「送禮物」進一步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感知一樣多,完成重難點的掌握。引導幼兒在寬松、愉快的游戲情景氛圍中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我並沒有告訴幼兒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針對小班的數學教育目標:讓幼兒將數量有差異的兩組物體一一對應的排列,然後再確定它們誰多誰少。最後,為幼兒安排操作活動,讓幼兒通過喜歡的操作活動,更好地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以「兔媽媽請了這么多的客人,她也不知道食物夠不夠,想請小朋友幫幫忙,比一比什麼食物少了,什麼食物多了,什麼食物不多也不少。」通過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和一樣多,感知一一對應的概念。
不足之處:忽略了大膽表述的重要作用。讓幼兒除了觀察以外,表達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與同伴共同學習的一個過程,但在教學中我忽略了這一點,讓自己的說變成了主體。其實幼兒的表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的形式,個人的回答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個別問題,從而當場糾正,集體的回答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關注全面,促使幼兒集中注意力。
㈤ 一年級上冊數學 比多少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在看頭和尾對齊的圖形時,容易錯判斷為「同樣多」內因此在教學容時我就把這類題目出在了黑板上,讓學生觀察、比較,突出了「一一對應」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整個教學過程環節設計還不錯,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有學生玩學具,爭取下次在常規方面多下工夫。
㈥ 小班《比較多少》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幼兒(特別是剛入園不久)對數概念還不清晰,不會運用數數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本班幼兒已初步學會運用重疊法對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聯的兩組數量一樣的物體進行比較,會初步了解一樣多的含義,但對不一樣數量的兩組物體進行重疊比較時,並不能理解數量的多與少,只是隨意地判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慣用重疊對應的比較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積累有關一一對應的感性經驗。
2,學習應用「多些」、「少些」、「一樣多」等詞。
3,提高觀察判斷、對應比較、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學習運用並放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一樣多;
2,難點是能正確判斷並說出兩組物體誰多誰少。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已學過運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數量的一樣多。 2、材料准備: 紅皮球4個,綠皮球3個;飯碗3個,小勺3把,盆子4個,小弟弟圖像4個,帽子4頂,紅花3朵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玩的東西,(出示4個紅皮球)這是什麼?(紅皮球)對,(教師貼好紅皮球,出示綠皮球)這是什麼?(綠皮球)我們把紅皮球和綠皮球來比一比,(教師邊講邊將綠皮球一一對應地貼在紅皮球的下面)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紅皮球多,綠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現在老師看哪一個小朋友本領最大,能一個人回答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請個別幼兒回答)
2,教師出示飯碗,小勺和盆子 。
小朋友,這是什麼? (飯碗)老師還帶來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別放在3個碗里)小朋友,你們看。碗和勺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
現在老師又帶來了盆子,邊說邊拿出4個盆子,一一墊在飯下面。然後用教棒指著一個上面沒有飯碗和勺子的盆子問:這個盆子上面有飯碗嗎?(沒有)那麼盆子和飯碗哪個多?哪個少?(盆子多,飯碗少)教師依次問幼兒:飯碗,勺子和盆子哪個多?哪個少?
3,教師出示弟弟、帽子、紅花。
小朋友,現在看誰來了?(小弟弟)天氣很冷,老師給小弟弟戴帽子了。邊講邊把帽子一一對應地戴在小弟弟頭上。小朋友,我們來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一樣多)現在我們來給小弟弟戴紅花,邊講邊給3個小弟弟戴紅花。我們來比一比,小弟弟和紅花哪個多?哪個少?(小弟弟多,紅花少)。
4,引導幼兒看教材做練習。
(1)用一對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頭連起來。比一比,哪個多,哪個少?
(2) 熊貓和竹筍,哪個多?哪個少?
5,延伸活動。
玩「找椅子「的游戲。
把小椅子擺成一圈,幼兒站在椅子後面聽教師拍手聲,拍手聲一停,幼兒立即找到椅子坐下來。第一次教師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兩把椅子,每次游戲結束後提問:什麼多?什麼少?第三次可讓幼兒與椅子一樣多。啟發幼兒說出「一樣多「。
教學反思
這節課講的是小班數學比較多少,目的是讓孩子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
活動開始,我拿出兩種顏色的氣球來引起幼兒的注意。讓孩子說出是紅顏色的多,還是綠顏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確地說出來,接著我進行小結,讓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對應的方法。
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還准備了小弟弟圖像,帽子,紅花等教具。帽子四頂,紅花三朵。整節課下來感覺課堂氣氛比較好,幼兒也較積極的參與,效果較理想,不足之處就是沒有讓每位幼兒都操作,還有少部分幼兒沒有完全掌握。對於這一點還需改進。
目的是基本達到了,輕度學生基本掌握,中度學生初步掌握,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戲這一環節,學生的情緒激昂,他們可能注重的是游戲本身的趣味,而忽視了活動能給他們所帶來的認識。還有鼓勵做得太少,雖然知道有些學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應該給與表揚,至少參與其中了,不能給予忽視。這節課突出的瑕庇是玩與學的結合不是那麼的理想。通過不斷的反思,我想今後,我會在教學中不斷有突破的。
㈦ 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准備課比多少教學反思
《比多少》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比一比》中的一個內容,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利用教材主題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物體的多少,重點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節課的知識要點,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創設故事情境,引入課題。對於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生動有趣的故事更能吸引注意力。首先展示主題圖,然後結合《三隻小豬》的故事介紹本節課內容的背景。在這一環節中,故事講解的較為生動有趣,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故事只是作為一個引入課題的起始點,簡潔干練即可。
2、教授「同樣多」。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出「兔子有幾只?磚頭有幾塊?」這兩個問題。學生積極性很高,很快數出的兔子和磚頭的數量。這時,將兔子和磚頭一一對應起來,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我們說「兔子和磚頭的數量同樣多」。利用教具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出同樣多的兩個圖,其餘學生判斷擺出的圖對不對,並在學生擺的東西旁邊板書「多」「少」突出重點。在練習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讓所有的學生擺一擺,在動手的過程中更能體會「同樣多」這個概念。
3、教授「多」和「少」。有了「同樣多」這個概念,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豬和木頭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數量不是同樣多,一一對應後發現木頭還有剩餘,此時告訴學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說「木頭多,豬少」。緊接著,由學生自由擺出一個物體比另一個物體多,並能夠說出「誰多誰少」。在學生擺的東西旁邊板書「多」「少」突出重點。
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豬和木頭的數量除了用「誰多誰少」來形容,還可以怎麼說?「豬比木頭少,木頭比豬多。」這里的關鍵是誰跟誰比,參照物不同,多少關系也就發生了變化。帶著學生一起找出豬和兔子的數量關系,並引導學生說「兔子比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