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赤壁教學設計

赤壁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9 17:18:33

『壹』 赤壁賦教案描寫與朋友喝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版求.(2)分析每課教材權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貳』 赤壁之戰教案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並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准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 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於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盪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並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對當前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劉備雖在長坂戰敗,但仍有一定實力,現在收攏的部隊和關羽的水軍精兵尚有萬餘人,劉琦的部隊也不下萬人,如果與東吳的軍隊聯合作戰,實力相當可觀。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上只有十五六萬人,加之後方不穩,遠征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只要善於利用曹軍的這些弱點,聯合抗曹,定能取勝。孫權因而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領3萬精銳水師,與劉備軍會合約5萬,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沖、斗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系於蒙沖、斗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鑒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點評:此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叄』 要小學人教版《赤壁之戰》優秀教案,明天要,急!!!!!!

《赤壁之戰》教案
赤壁之戰
【學習目標】
1, 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譴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 讀懂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情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准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導語:三國故事,人人皆知.如"單刀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部分內容改編的《赤壁之戰》.(板書課題)
2,你對"赤壁之戰"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3,你還有哪些疑問?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小組學習:
(1) 自學生字新詞.
(2) 圍繞課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 對課文進行二次質疑,並由記錄員負責記錄.
2,全班交流:
(1) 學習生字新詞,注意字音,字形,字義.
(2) 分小組指讀課文.
(3) 交流已經讀懂的問題.
(4) 各小組交流提出的新問題.
三, 了解梗概,分清條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連起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 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 解題.
(1) 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 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2)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系?(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 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張幻燈片:(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後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 度( )駐( )瑜( )

遺(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竄(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 80萬(多) 過於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南岸 東吳3萬(少)准備充分,有智有謀

《赤壁之戰》優秀教案

一、 課文特點介紹: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採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這是我國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並能看圖詳細復述課文。

2、 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揚長避短。

三 、 教學重點:

1 、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教學難點:學生缺少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及古代戰爭的知識。有關知識,老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做些簡單介紹。

四、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 、故事裡主要寫了戰役雙方的哪幾代人?

2、 這次戰役結果怎樣?周瑜用什麼方法取勝了曹操。

(二)、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讀書、討論、歸納、按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經過。

第四段:(11):故事的結果。

(三)、再讀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曹操攻打東吳,做了那些准備,當時參戰雙方的局勢怎樣?

板書: 北岸 曹軍80萬

~~~~~~~~~~~~~~~~~~~~~~~~~~~~~~~~~~~~~~

~~~~~~~~長~~~~~~~~~江~~~~~~~~~~~~~~~~~

~~~~~~~~~~~~~~~~~~~~~~~~~~~~~~~~~~~~~~

南岸 東吳3萬

概括段意:曹軍南下攻打東吳,因兵士坐不慣船,就用鐵索把船連起來,准備渡江。

2.學習第二段,指名讀課文。

思考:著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概括段意: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軍的主意,並且獻出了一個如何打的計策。

3.學習第三段,讀課文

思考:東吳採用了正確的進攻策略,採取了幾個步驟?

[1]、黃蓋詐降

[2]、准備20條船,都用幔子遮著,裡面裝著蘆葦,上面撲上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後面。(說明東吳准備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營

概括段意:黃蓋寫信給曹操,加意投降,趁東南風,讓裝滿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沖去,使曹操的船和軍營全燒了起來。

4.學習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勝追擊,曹操大敗而逃。

(四)、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讀一讀所寫的各段段意,(縱觀全文,得到整體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連起來,刪去重復,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內容。

3、為了把句子連貫起來,句與句之間可少許加一些必要的詞語,有些詞句可調換位置,使之成為完整通順明白的一段話。

主要內容: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兵干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綱了

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營,曹操大敗而逃。

(五)、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六)、課後練習: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 度( )駐( )瑜( )

遺(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竄(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 80萬(多) 過於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南岸 東吳3萬(少)准備充分,有智有謀。

閱讀全文

與赤壁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