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將進酒教學設計

將進酒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9 15:17:39

❶ 請提供一個李白將進酒的詩歌教案!

教學目標1.通過李白「借酒澆愁」的虛無消沉的消極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對現實的憂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涵義。2.鑒賞「將進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內心的詩歌特色。3.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大膽的誇張和豐富的想像。教學重點: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跡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把握本詩的題旨。。2.把握本體意境張揚、誇張大膽、想像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手法。教學難點: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並對其內涵有所了解。教學方法:賞析與討論【教時安排】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1、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2、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二、寫作背景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此時,詩人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將進酒》,樂府舊題,內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三.誦讀感知1.詩中一會兒「高堂明鏡悲白發」「與爾同銷萬古愁」,一會兒又「人生得意須盡歡」「烹羊宰牛且為樂」,到底是「悲愁」還是「歡樂」?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於豪放不羈之中深蘊情才不遇、時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讀的時候要於狂飲縱歌之中把握好詩人深沉的愁緒。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感慨時光流逝,應該用什麼語調來讀?深沉悲愴,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有氣勢。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應該怎樣讀?這幾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體現,於深沉的悲緒中洋溢著暫時的歡樂,應讀得充滿喜悅,而且是稍帶誇張的喜悅。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四個三字句,酒酣之時,喜悅之至,短句疊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要讀得充滿喜悅之情,節奏要快,聲音有力。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後兩句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詩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該怎樣去讀?「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是明志的主旨句,表達了蔑視榮華富貴的高潔志向,也滿懷著懷才不遇的悲情,因而前句要斬釘截鐵,後句要深沉悲愴。5.「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如何讀?這幾句又恢復了詩人的狷狂和豪放,要讀出狂放的情感來。6.最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收束全文,大家討論該怎樣讀才能充分地表現出詩人的情感?「與爾同銷萬古愁」與狂放轉入深沉的悲哀,應悲愴深沉。四、通讀全詩,描畫出詩人情感的變化曲線圖。時光易逝→自信狂放→志向高潔→古來聖賢→同銷萬古愁(悲壯)→(喜悅)→(決絕)→(狂放)→(悲愴)五、課堂小結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二、合作探究、鑒賞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1.用長句開篇,有挾天風海雨而來之勢,詩人是怎樣營造這種氣勢的?選擇「黃河水」和「海」兩個意象,用「天上來」和「奔流」兩詞修飾,運用誇張的手法,為我們營造了一幅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的雄渾壯闊的畫面,有挾天風海雨而來之勢。2.結合第3和第4句來看,作者寫黃河之水,目的何在?運用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時間像生命的流逝如同黃河之水一樣,勢不可擋地一去不復回,作者是借用此意象表達時如白駒過隙的感慨。運用了起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3.「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選用了「明鏡」這一意象來寫人生苦短之意,你認為寫得如何?運用誇張的手法,將「朝」與「暮」、「青絲」與「雪」對比,極寫人生易老之感慨,極寫了人生苦短,很有沖擊力。而且也蘊含著詩人渴望建功立業但又才美不得用的渴望與失望。4.賞析「悲」字的表現力。運用擬人的手法,似乎「高堂明鏡」看到詩人無為而老的樣子,也不禁悲從中來,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深化了人生苦短、老大無成的深沉愁緒。三、李詩鑒賞,師生共同研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1.詩人所說的「人生得意」,你是如何理解的?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這種「得意」並不是作者才能為國所用,自己建立不朽的功業,而是與處境類似的三兩知已千里相聚。詩人之所以盡歡,並不是真正的「盡歡」,而是無力改變不被任用現狀的豪放之語,這也反映出李白狂放的性格。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李白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啟示可以自由發揮,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成理)3.賞析詩人筵席描寫。一是體現豐盛,二是體現熱烈,三是體現「酣暢快樂」,運用誇張的手法,活脫脫地為我們塑造了一位狂放的李白。但「且」字還是帶出來了悲愁,只是暫時忘卻了不得志。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4.賞析短句的表達效果。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忘形到爾汝」。5.如何理解「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所包含的感情?由狂放轉而為憤激。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6.詩人說到「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時,為什麼單舉曹植為例?陳王」與酒聯系較多。再者,「陳王」曹植於丕、叡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7.賞析「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結尾藝術。A、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B、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C、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四、總結:《將進酒》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與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李白的其他飲酒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行路難》)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梁園吟》)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 (《襄陽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附:杜甫詩中關於李白飲酒的描寫:
A.「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B.「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
C.「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3.嗜酒反映著李白的失意人生,聯系李白的人生經歷,分析他為何會如此失意?
探究學習:這個問題可以從李白的思想世界入手分析。李白少年即勤奮讀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也。」青年時師從有經世致用思想的隱士趙蕤,隱居深山刻苦攻讀兩年,這段經歷對李白思想影響很大,後來他經常以管仲、諸葛亮自許,暢談王霸之道,縱橫之術。在《大鵬與希有鳥賦》一文中,以大鵬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表現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遠大的人生抱負,嘲笑現實社會中的權貴和墨守成規者,蔑視封建權貴和封建秩序,追求個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性格的內核是積極人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青年時期的李白就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人生目標。而趙蕤思想中順應自然、鄙視虛偽世俗的道家意識,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種子,孕育了他崇尚坦盪的性格。儒、道思想構成了他矛盾的內心世界,影響著他的一生。李白生活在玄宗、肅宗時代,唐玄宗溺愛聲色犬馬,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小人,許多有識之士被擋在政治大門之外。李白首次人長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結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顯赫人物,希望他們能向皇帝引薦自己,但這些努力並沒有實現目的,反而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後來李白又干謁韓朝宗等人,也沒有實現他步入仕途的夢想,只好四處雲游。等到玄宗詔用天下有才華的人時,李白才又一次人長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語。開始時他也確實得到了玄宗的寵信,替皇帝寫寫詩做做賦,但他的才華不久就受到皇帝身邊的佞巨權貴嫉妒詆毀,他的狂放傲岸也讓皇帝吃不消,升遷的大門自然被悄悄地關上了。當他發現自己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時,不滿情緒漸生,要求還鄉,玄宗順水推舟准許他的請求「賜金放還」。肅宗時,李白參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認為可以「暫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了,並自比謝安,輔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亂,當永王篡權的叛亂被鎮壓後,自己也身陷牢獄被流放,險些丟了性命,後經親友的全力營救遇赦才脫險。李白的夢想和希望從此徹底破滅了。這次也使他認識到了當時的統治者顛倒是非,寵愛佞臣奸人,排擠打擊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現實。仕途坎坷,抱負難伸,使得他的心靈世界總是處於痛苦的境地,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成了李白的摯友。
4.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呢?
探究學習:李白嗜酒,我覺得更多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體現。他曾經兩次進入京師,與達官貴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為他傲岸的個性,出眾的才華,而觸犯權貴,遭到讒毀排擠。借飲酒來反抗險惡的現實社會,寄託情懷,是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處世的常用方法。陶淵明曾經這樣談論酒趣「試酌百情遠,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種種世俗之情都遠離而去;連飲幾杯,就忘了自己。飲酒可以使人進入忘物忘己的境地。魏晉人喜歡飲酒,認為酒能引人人勝,陶淵明則更獨特地領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飲時,俗念沒了,思慮沒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兩忘,盡情飲酒,然後借酒排遣,醉後寫詩自娛。李白也繼承了這種做法,借酒澆愁,發泄情感,寫了許多借酒詠懷的詩,以表達自己心中的郁悶。這嗜酒的行為是一種無奈的排遣,內心苦悶的發泄。

5.在李白的「酒詩」中也能看出他想像奇特及豪放飄逸的詩風,試找出一些詩句加以說明。
探究學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李白這些詩句的想像是如此的奇特,誇張是如此的大膽,足見李詩的雄奇、奔放、飄逸的風格。
五、布置作業

❷ 6年級課文黃河之水天上來教案及課後習題答案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麼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麼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鍾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鍾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願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

❸ 求 李白《將進酒》教案

《將進酒》優秀教案 2009-08-09 07:54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借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為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為液態食品,人稱「水中之寶」,能滿足人們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不是「餓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 「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寫下 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過心理反應後留下的結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於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從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 相待以詩見招》一詩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飲過,這首詩可能就是在這次飲酒宴中寫的。
二、誦讀指導:
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誦讀時應適應著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擇不同的聲調,要注意詩中節奏的變化。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出, 要讀得從容、親切。「黃河」一聯用了比興手法,「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說及人生,「悲白發」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 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奏要逐漸加快。「人生」一聯,「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一聯顯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會須」句要用升調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鍾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 也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不足貴」「不復醒」用極強音讀。「古來」兩句以抒情方式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陳王」兩句援引古人飲酒情形,用敘述語調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 「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後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沽酒,宜重讀。「五花馬」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並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誇張語調讀。
三、學生自由朗讀,誦讀感悟
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可先指導個別同學朗讀,再採用齊讀的方式。教師可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誘發,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後了解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悟程度。並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學生練習朗讀。
方法:①分層進行,每段分兩層,依次是:起興、入題、舉杯勸酒、勸酒辭。②學生邊讀邊看課本注釋,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現李白狂放的詩句。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歸納各層大意。⑤練習背誦。
四、整體把握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從空間誇張,一從時間誇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
2. 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2)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
3. 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4. 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
(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
(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
(3)憤激之情:如「鍾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恣歡謔」。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賞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賞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不是李白的獨創, 早在春秋時代問世的《論語》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記載;漢樂府《長歌行》有詩雲:「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告誡世人:光陰易逝難回頭,莫讓年華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是我國古代「流水文化」的擴展和延續。《將進酒》一開篇,就把作者的視線引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描寫了大河奔騰的壯觀景象,又抒發作者「逝者如斯」的傷感。至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與作者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開頭這兩句,不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賞析:這是後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但在唐代,李白初進長安,確實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信心,這在他的《行路難》略有表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作者想「渡黃河」、「登泰山」,無奈巨冰塞川,大雪滿山,要奔赴前程,可謂舉步維艱啊。但作者並沒有心灰意冷,相反,他還從姜子牙(曾輔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輔佐商湯)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雖然困難,但終究有長風破浪之時,到那時便可「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寫《行路難》, 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時候,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後,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並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盡還復來」實際上並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面豪爽,暗藏憂愁。
名句三: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賞析: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鍾鼓」本是一種樂器,在這里是擊鼓作樂之意,「饌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時代,只有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才有閑情逸致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權貴們的一種蔑視,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最可寶貴的性格。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所表現:「……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然,有骨氣,不等於沒有憂愁。李白在蔑視權貴的同時,一種難言的惆悵也在心中涌動,他想通過"長醉不復醒"來忘卻懷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嗎?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這就是《將進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賞析:在《將進酒》中,李白像一個大哲學家,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哲學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飲」與「名」的問題上作出的結論。李白彷彿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指點古代聖賢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他那「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高見帶有多少歷史依據,只說他與「陳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聖賢不可勝數,作者為什麼就提到「陳王」呢?我們從陳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 陳王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植,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於「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曹植一樣,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長安,抱濟世之志,卻為小人排擠,最後落個「賜金還山」的下場。 他對曹植情有獨鍾,大加贊賞,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2.藝術手法 :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
(1)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yǐng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 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誇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 「莫使」「空」的雙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作者寫了盛宴,「一飲三百杯」。
③「鍾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藉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鍾鼓饌玉」「不足貴」是出於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 說到「惟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誇張的寫法。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誇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有些誇張是憑數字表現的,有些屬於感覺的誇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讀者在領略詩句內含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六、課外引伸、拓展
(一)討論李白的飲酒
1.李白是「詩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在詩文中哪些內容說明李白不愧於「酒仙」這個稱號?
探究學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五花馬,千斤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澆愁,及時行樂,是他無奈的選擇。正如他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所寫:「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酒並不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憂愁,但是酒可以暫時麻痹痛苦的靈魂,尋得暫時的內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來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也,兩壺也?」而是整隻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寧願舍棄一切,也要換得美酒。在誇張的語言背後,是痛飲豪邁的李白,所以時人稱李白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賦詩,慷慨悲歌,抒發胸中郁悶,酒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舉出李白的其他酒詩嗎?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客中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把酒問月》「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著李白的失意人生,聯系李白的人生經歷,分析他為何會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飲性格也許與生俱來,但後天的生活經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奮讀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也」。青年時師從有經世致用思想的隱士趙蕤,隱居深山刻苦攻讀兩年,這段經歷對李白思想影響很大,後來他經常以管仲、諸葛亮自許,暢談王霸之道,縱橫之術。在《大鵬與希有鳥賦》一文中,以大鵬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表現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遠大的人生抱負,嘲笑現實社會中的權貴和墨守成規者,蔑視封建權貴和封建秩序,追求個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性格的內核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青年時期的李白就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人生目標。而趙蕤思想中順應自然、鄙視虛偽世俗的道家意識,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種子,孕育了他崇尚坦盪的性格。儒、道思想構成了他矛盾的內心世界,影響著他的一生。他脫不掉儒家「濟天下」的心願,想當政治家,但當時的唐朝官場容不下飄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歷經三年的長安之行後,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有「仙風」,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個有喜怒哀樂悲恐驚的正常人,他不能沒有惆悵。
② 政治上的黑暗,懷才不遇的結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肅宗時代,唐玄宗溺愛聲色犬馬,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小人,許多有識之士被擋在政治大門之外。李白首次入長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結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顯赫人物,希望他們能向皇帝引薦自己,但這些努力並沒有實現目的,反而招來一些人的嫉妒,沒有實現步入仕途的夢想,他只好四處雲游。等到玄宗詔用天下有才華的人時,李白才又一次入長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語。開始時他也確實得到了玄宗的寵信,替皇帝寫寫詩做做賦,但他的才華不久就受到皇帝身邊的佞巨權貴嫉妒詆毀,他的狂放傲岸也讓皇帝吃不消,升遷的大門自然被悄悄地關上了。當他發現自己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時,不滿情緒漸生,要求還鄉,玄宗順水推舟准許他的請求「賜金放還」。肅宗時,李白參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認為可以「暫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了,並自比謝安,輔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亂,當永王篡權的叛亂被鎮壓後,自己也身陷牢獄被流放,險些丟了性命,後經親友的全力營救遇赦才脫險。李白的夢想和希望從此徹底破滅了。這次也使他認識到了當時的統治者顛倒是非,寵愛佞臣奸人,排擠打擊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現實。仕途坎坷,抱負難伸,使得他的心靈世界總是處於痛苦的境地,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摯友。
4.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呢?
李白嗜酒,我覺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體現。他曾兩次進入京師,與達官貴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為他傲岸的個性,出眾的才華,而又觸犯權貴,遭到讒毀排擠。借飲酒來反抗險惡的現實社會,寄託情懷,是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淵明曾經這樣談論酒趣「試酌百情遠,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種種世俗之情都遠離而去;連飲幾杯,就忘了自己。飲酒可以使人進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晉人喜歡飲酒,認為酒能引人入勝。陶淵明則更獨特的領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飲時,俗念沒了,思慮沒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兩忘,盡情飲酒,然後借酒排遣,醉後寫詩自娛,李白也繼承了這種做法,借酒澆愁,發泄情感,寫了許多借酒詠懷的詩,以表達自己心中的郁悶。這嗜酒的行為是一種無奈的排遣,內心苦悶的發泄。
(二) 精彩課堂教學片斷賞析
……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面對滾滾東流的黃河水,不禁悲從中來。啊!黃河,來自天上的黃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無窮,人生的短暫。想我李白,滿腹經綸,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誰料竟落得如此下場:年過半百,青絲成雪,浪跡江湖,一事無成。也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我講到這時,腦子里突然閃現這樣一段歌詞: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美人,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呀,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於是我順口說道:此時此刻的李白,認為人生只要能開懷暢飲,便無所遺憾了,此時的"得意",並非伴君王左右,經邦濟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會,李白率意而為,面對美酒,面對摯友,不僅由悲轉樂,高聲唱到「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美人,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呀,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其實是我在唱),唱完學生鼓掌,於是我就問學生,你們為么鼓掌呀,有的學生說,老師唱得太棒了,我搖了搖頭,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學說,老師此時引用這段歌詞符合李白當時的心情。我聽了點點頭,問這個學生,你說為什麼符合李白的心情呀,這個學生回答道:面對滾滾的黃河水,詩人感到人生的短暫,詩人年過半百,政治上極度失意,詩人以為摯友聚會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應該另外去尋找寄託,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煩事一邊扔。該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熱烈的掌聲,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補充道,李白此時的消沉,並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對政治還沒有完全絕望,他對皇上還抱有幻想,他確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說到這里,我沒有接著往下講,我問道,老師剛才引用《愛江山更愛美人》裡面的幾句,又沒有不合適的地方。我一說歌的題目給學生提了醒,紛紛說,李白的「美人」是誰,說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學生不壞好意地想,看你怎麼收場。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個問題:古代詩人在詩歌中,經常有「美人」出現,的確不少「美人」是詩人生活中的摯友或情人,但詩歌中的「美人」僅僅指這些嗎?大家好好想想。一兩分鍾之後,有個學生站起來回答,老師,古代詩歌中的「美人」有時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如屈原,他在「離騷」里有這樣的詩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眾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這些。我對該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並補充道,古代詩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時候是詩人自比,除屈原外,還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寵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貶棄,曹植寫的《洛神賦》就是「托辭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時「美人」也還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說到這里我繼續問,李白的「美人」指什麼,大家紛紛說,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學說,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補充道,大家想,東邊李白的政治理想渺無蹤跡,西邊黃河水不停的滾滾東流,作者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借酒澆愁。
講到這時,下課了。沒想到偶爾的一個靈感閃現,居然有如此豐富的內容。我今後在教學中更得捕捉靈感。
編輯短評:作者對《將進酒》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准,體會得深,講課時旁徵博引,教學內容豐富,如果能更多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更好了。(劉真福)

閱讀全文

與將進酒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