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詩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活動建議與評價
一.選材及設計思路
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本節課,我抓住對重點字詞來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像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背送別詩導入
課前我讓同學們搜集一些關於送別的古詩,因此本課教學就從背送別詩導入,讓學生知道表達離愁別緒是古詩常見的一種主題,從而體會詩人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環節,我還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題目來理解詩題。同時,對詩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簡單的交流和介紹。
(二)解題
針對本首詩的標題,我首先問同學們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然後結合學生回答分別簡單介紹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來,和學生一起交流詩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們的友情,這樣同學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詩標題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准字音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的讀一讀古詩,藉助拼音和字典讀准字音,讀通古詩,然後指名朗讀,師生正音並進行恰當的評價。
(四)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都學過了哪些好的方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總結、歸納學習古詩的好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首先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什麼是「故人」、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地圖來理解什麼是「西辭」,並結合畫面猜一猜誰是李白,誰是孟浩然,通過看兩位詩人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圖片並配上流水的聲音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讓同學們想像面對著滔滔的江水,此時此刻他們在告別的時候會說些什麼,然後找同學到前面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來演一演,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講到「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時,我讓學生在課件中欣賞陽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麗圖片,通過觀看畫面拓展學生想像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三月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奠定基礎。
在後兩句詩中,我主要抓住「孤」和「盡」這兩個關鍵字來理解。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麼?「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麼?同時,我重點進行了朗讀指導,通過學生個別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五)回顧全文,歸納升華
本環節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學生個別讀、全班齊背誦等方式,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導寫字、擴詞和書寫
寫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一環,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課文中需要會寫的六個生字,並進行擴詞,同時指導書寫「陵」字,讓學生們在本上用正確的寫字姿勢練習抄寫。
(七)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課後,讓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三.課堂生成與不足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想像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通過朗讀、想像、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像思維的能力。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范讀上還要多揣摩,從而更好的進行朗讀指導。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單一,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多元的評價。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❷ 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設計一個導入語
陽春三月,離黃鶴樓,往廣陵,摯友離別,難免感懷,兩位唐代大詩人互慕互贊,望著那漸漸遠去的孤帆,李白的惆悵油然而生……
❸ 中班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安怎麼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詞句注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白話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盪盪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❹ (急急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走進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准備:
學生:搜集相關的人物、地點的資料,讀熟詩句。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感悟。
1、談話激趣入題。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進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檢查預習情況,校正讀音。
4、 初步走進詩篇。(大體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送)
二、誦讀詩文,把握詩意。
1、總結理解古詩的辦法(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學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說說詩的大意。
3、 理解詩意。、
4、整體把握詩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詩人和朋友告別時的地方。
(出示地圖:黃鶴樓)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讓學生通過結合地圖理解「西辭」的意思。
3、以「煙花三月」為切入口,讓學生展開想像。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詩人和朋友離別的情景。讓學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誦讀這兩句詩,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
(1)讓學生想像詩人站在江邊久久不離去,看著友人漸漸遠去,詩人此時會有何感想 。
(引導體會朋友之間情誼之深。)
(2)想像「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朋友之間那種「海內存知己」的情誼。)
(4)分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品讀詩句,感悟詩情。
1、誦讀詩句。
(提倡換位賞讀,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身臨其境地感悟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的深情厚誼。)
2、有感情地背讀。
3、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是充滿深情厚誼的)
五、布置作業。
查找有關送別的詩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背誦第一首詩。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學習上首詩的辦法,學生自主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2、匯報交流學習情況。
(在合作中學習。共同發揮自己的特點,互相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3、誦讀詩句,整體把握詩句的意境。
三、 拓展思維,舉一反三。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在詩句中深深體會到:人的一生不能沒有朋友,友情讓人生更加美麗。
3、初步總結古人是怎麼樣表達對朋友的思念、愛。
四、布置作業。
1、寫兩句表達有情的話。(也可以是詩句)
2.查找有關友情的名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