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蘇教版四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一課時優秀教案及課件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選擇分析問題的思路,分析題目表示的數量關系,進而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養成認真審題,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發展學生連貫、有序、有層次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如何從問題開始想,根據問題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根據問題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談話:同學們,你們有去過商場購物嗎?
出示商場購物情境圖,提問:如果你有100元,這些商品你想買什麼?還剩多少元?
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啟發引導。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27頁例1情境圖。
談話: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場購物,它們帶300元去運動服飾商店購物。他們可能買什麼?
利用課件把畫面集中放大到運動服飾和運動鞋的場景中,讓學生認真觀察畫面。
提問:小明和爸爸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可能花多少元?
學生計算,並說出多種可能,教師相應板書。
明確: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因為選擇不同,有多種選法。購買不同價格的運動服和運動鞋,剩下的錢是不同的。
(2)出示問題:小明和爸爸帶300元,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讓學生同桌互相討論: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匯報。
師小結:購買的商品價格最低,剩下的錢就最多。
提問:你能根據問題說出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先算什麼嗎?
學生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①剩下的錢等於帶來的錢減去用去的錢,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購買價格最低的運動服和運動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導: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樣算,再列式解答。
學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買3頂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問:你能根據問題說出數量之間的關系,確定先算什麼嗎?
學生匯報交流。
引導: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樣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麼體會?
學生自由發言,師小結:我們要在讀題後要弄清題目里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可以從問題開始想,根據問題分析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麼。要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選擇分析問題的思路。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頁「想想做做」第1題。
根據問題說出數量關系式,並說說缺少什麼條件。
(1)出示問題(1),引導分析:從「桃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想到的數量關系是什麼?
追問:有了這樣的數量關系,要求這個問題,還缺少什麼條件?
(2)學生獨立分析問題(2),先根據問題寫出數量關系,再說說缺少什麼條件。
教師強調:在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關鍵是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完成教材第28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觀察表格,並說明題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獨立列式解答。然後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得到啟發。
提示:要求足球組的人數,可以先算籃球組和田徑組的人數之和,再將總人數減去籃球組和田徑組的人數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組的人數。
3.完成教材第29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並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加深理解。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讓學生說說每道的數量關系。
師提示:這兩題都要先算四個茶杯的總價。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答:剩下85元。
教學反思:本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去分析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數學的逆向思維,從問題想起,根據問題分析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