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案
10 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本文是回憶錄。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難點是對本課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有條件的要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麼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這同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麼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裡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一。
②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里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④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
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教師應該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以及革命事業的發展情況。
(2)對詞語的理解。
軍閥:指擁有武裝部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輕易:本課指隨隨便便。
恐怖:驚慌、害怕。
一擁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時闖進門來。
嚴峻:嚴肅而厲害。
會意: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
沉著:鎮靜,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含糊、尖銳、僻靜、恐怖、粗暴、制服、憲兵、魔鬼、肥胖、苦刑、殘暴、匪徒、拘留、窩頭、姥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強調整體感知課文。本課的教學應強調從整體著眼,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教學時可以破題導入,以「憶」作統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後,可以進一步問學生「你覺得李大釗是個什麼樣的人?」,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總之,教學時,避免過早地主觀設定重點段落,造成對課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怎樣引導呢?要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如,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學本課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首先,要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查閱資料,了解當時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對重點句「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
3.引導學生體會按時間順序表達的寫法。由於課文比較長,要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可以把課文主體分成四個部分來學習: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時(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後(第30—32自然段)。教師在指導時,要有重點,多提統攬全文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李大釗是一位怎樣的革命先驅?他的高尚品格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課文中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教師不宜逐段講讀課文。
4.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採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例如,父親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提問所表現出的含糊、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形成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著、平和形成對比。找出這些對比描寫之後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寫的作用。
5.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開頭和最後三個自然段,找出它們之間內容上的聯系,在充分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寫法的好處: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在心的思想感情。課文還有不少地方是前後照應的,可讓學生舉出一些例子來說一說,體會一下。如,前面講到「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後面交待「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前後照應,讀者讀了就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需強化通過朗讀,再現李大釗烈士的光輝形象,在朗讀中感悟李大釗臨危不懼、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質。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表達了聽到父親遇害消息後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因為課文長,要分段進行朗讀指導,但要避免從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兩句話練習朗讀,違背朗讀的情境性。
四、教學案例
第 一 課 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單元學習
(播放歌曲《五月的鮮花》。)
當這優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響起,你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第三組課文為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幅幅難忘的歷史畫面,帶我們一起去緬懷革命先輩。
二、了解背景,簡介李大釗
1.了解背景: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0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請同學們結合題目,看看注釋,再讀讀第1自然段,說說自己知道了一些什麼?
(1)課文的作者是李星華,她是李大釗的女兒,文章是1943年寫的,回憶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釗的被難日是1927年4月28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3)理解「被難日」,在課文中就是指李大釗被殺害的日子。
2.簡介李大釗。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者和早期優秀領導者之一。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示威運動,被軍閥張作霖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三、默讀課文,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
1.標注自然段。(共32個自然段)
2.默讀2—32自然段並思考: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別是哪些自然段寫到的?可以小組討論。
3.小組通過交流討論,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融入重點片段的朗讀感悟。建議2—32自然段分為四個部分:
(1)2—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的經過(被捕時);
(3)18—29自然段:寫我們和父親最後一次見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寫父親被害後,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後)。
四、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朗讀課文: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注釋、查詞典等方式弄懂。
2.詞語學習。
(1)交流自己已懂的詞語。如:
軍閥:指當時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課文中的張作霖就是當時北方北洋奉系軍閥的首領。
憲兵:舊時國家的政治軍事警察。
(2)認讀生字新詞,把生字和下面的詞語抄寫兩遍。
書籍、含糊、尖銳、抽屜、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嚴峻、殘暴、匪徒、拘留、窩頭、亂蓬蓬。
第 二 課 時
一、聽寫新詞,對照課文,檢查改錯
二、回憶課文主要內容
三、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重點讀讀描寫李大釗的語句,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勾畫出來,然後和同學交流交流自己的體會。如:
1.被捕前:不顧局勢嚴重,堅決留在北京。
(1)局勢嚴重:從父親早出晚歸,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父親燒了一些書籍和文件,工友閻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堅決不離開北京:從第七自然段父親的話中的兩個反問句可以體會到。
引導學生體會父親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體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精神。
(3)有感情朗讀第7自然段父親說的話。
2.被捕時:與敵人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在:
(1)第8自然段寫到「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紛亂的喊叫」,敵人還沒進屋就先放槍,而且是紛亂的喊叫,可以看出敵人是虛張聲勢。而「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父親的「不慌不忙」與敵人的來勢洶洶形成了鮮明對比。
(2)來的人「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一把手槍,槍口對准父親和我」,僅僅是父親和我兩個人,敵人卻如此興師動眾,也是鮮明的對比。
(3)那些便衣、偵探的態度也和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方是「粗暴的吼聲」「滿臉橫肉」「冷笑著」。而第17自然段里寫到,「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這也是鮮明的對比。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李大釗作為革命者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精神。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8—17自然段。
四、體會李大釗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應寫法的好處
1.體會李大釗被害後家人的悲痛。自由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感受。
2.體會首尾照應寫法的好處。現在我們把第1自然段和最後3個自然段連起來讀讀,看看你又有什麼新的體會?
(1)這是首尾呼應的寫法。
(2)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五、了解李大釗墓碑上的評價,引導課外閱讀
1.李大釗的墓碑上刻著中共中央這樣的評價(齊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2.引導課外閱讀:在為革命勝利的斗爭中,還有很多像李大釗一樣的革命先輩。我們深情緬懷他們,我們的民族為他們而驕傲!下課後,同學們可以結合第65頁「課外書屋」的提示,去閱讀一兩本革命題材的小說。
五、相關鏈接
1.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2.李大釗被捕以後
李大釗被捕以後,受盡了敵人的殘酷拷打和折磨,敵人慘無人道地用竹簽敲進他的指縫里,最後竟剝去了他雙手的指甲。但他始終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
1927年4月8日《晨報》報道:李大釗受審問時,「態度甚為從容,毫不驚慌」,「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一共產黨領袖之氣概!」同日《順天時報》也報道:李大釗「精神甚為煥發,態度極為鎮靜,自稱為馬克思學說崇信者,對於其他之一切行為,則謂概不知曉」,「李無確供」!《晨報》1927年4月17日又報道:李大釗被捕10天來,受到了多次審訊。每次審訊,李大釗除對於「共產學理及主義,均承認不諱」外,其他一概不知,對所謂種種「罪名」「則竭力辯白,謂並無此項行動」。
他在監獄中的自述中,歷歷敘述了他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從事革命的抱負。他說:「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審訊和嚴刑拷打無濟於事,張作霖變換手法,企圖以高官厚祿進行收買,但遭到李大釗的嚴詞痛斥!
李大釗的被捕,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和廣泛的同情。京津「各報社評,皆暗為守常呼籲」。國民軍拍來電報,向奉系軍閥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學校長,聯名發表聲明,要求將此案移交法庭處理。學生群眾、社會名流和他的同鄉好友,多方設法營救。尤其是北方的鐵路工人,組織了劫獄隊,准備採取劫獄行動。李大釗得知後,堅決不同意這樣做。他說:「我個人為革命、為黨犧牲,是光榮而應當,但已是黨的損失。我不能再要同志們來作冒險事業,耗費革命力量,現在,你們應當保存我們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損失。」黨組織忍痛接受了李大釗的意見,說服鐵路工人放棄劫獄的行動。
㈡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案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後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三、教具准備 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李大剖嗎?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張作霖逮捕,被捕以後,受了種種酷刑,始終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派絞死了李大制。這篇文章是李大鍘的女兒李星華1943年在延安寫的,當時正是李大制遇難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題為《十六年前的回憶》。(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理解來回答,主要寫了李大例犧牲的經過。)
3.課文可以分成幾段來理解?、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分段,提示按事情發展順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講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段(從「那年春天一到「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講被捕前父親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從「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到「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里。)寫父親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從「十幾天過去了」到「想不到這竟是我們最後的一次見面」)講在法庭上父親與敵人作斗爭。
第五段(從「28日黃昏」到結束。),寫父親被害之後的情形。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一被難」是什麼意思?(遭受災難的意思,這里指李大鍘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佔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這一段是文章的開頭,主要講了什麼呢?(講我永遠忘不了十六年前父親被害這一天。)
2.指名讀第二段。
(1)父親平時是怎樣對待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總是耐心他講給「我」聽)這次為什麼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麼意思?(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峻,不是向孩子們談心的時候,而且燒毀文件的事情是很難向孩子說清楚的。「含糊」指說話的意思不清楚。)
(2)從哪些地方看出局勢越來越嚴重,李大鍘的工作越來越緊張?(父親早出晚歸,整理書籍和燒毀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勢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什麼堅決不離開北京?這說明了什麼?
(李大鍘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勢非常危急,個人處境十分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高度負責的精神。)
(4)這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局勢緊張,但李大鍘不離開工作崗位,說吩他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對工作高度負責。)
四、朗讀第一、二段。(要求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讀出語氣。)
五、布置作業
1.讀課文。
2.藉助「思考·練習」1理解第三、四段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人
1.指名讀第一、二段。
2.說說第一、二段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時是怎樣表現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說明了什麼?
(「不慌不忙」「沒有什麼,不要怕」「「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的表現從容不迫,沉著鎮定,說明他具有臨危不亂,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敵人是怎樣逮捕李大制的,說明了什麼?(「憲兵、偵探、警察一一擁而入,擠滿了小屋子」這些都說明敵人心虛,「為了抓一個人,動用了這么多人,『橫肉』是說相貌凶惡,不要放走一個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槍對著父親和我」這些都說明敵人的殘暴。)
4、「我」是怎樣表現的?(「劇烈的心跳」,劇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驚慌)害怕的意思。這說明作者年紀小,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感到害怕。)
5、練讀第三段。(要求讀出不同人不同的語氣。)
6、說說這段講了什麼?(講李大劊被捕時從容不迫,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段。
2.李大劊在法庭上是怎樣表現的,說明了什麼?(「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這說明李大劊即使受過刑,仍保持對革命事業的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對兒女的愛。對於親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心,使他在敵人酷刑下不動搖,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憂傷。這就是偉大革命家胸懷。)
3.「我」在法庭上是怎樣的?(為了保護哥哥,搶著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會意」是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這說明「我」在父親沉著、鎮定的影響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響下,由恐懼害怕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
4.練讀第四段課文,在讀中進一步理解內容。
四、學習第五段
1.指名朗讀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後的情形怎樣?從哪些詞句看出來?(舅老爺「哭著回來」,「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團雲霧,昏倒在床上」,母親「昏過去三次」這都說明李大劊的死給親人們帶來的巨大悲痛。母親醒來後問「我」昨天是幾號?「記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緊牙說「昨天是4月28」「這些是說家人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牢記親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敵人欠下的血債。)
3.練讀第五段,要求讀出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人
1.指名讀詞語。(出示詞語卡片)
2.結合上下文說說以下詞語的意思:含糊、恐怖、會意、一擁而入
3.朗讀課文。
二、深入理解課文
1.李大釗的女兒1943年寫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回憶1927年4月父親遇難前後的日子。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李大鍘是怎樣被害犧牲的,從中我們懂得了什麼呢?
2.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課文贊頌了李大劊忠於革命事業及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偉大精神,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凶惡的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格。)
三、了解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
1.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氣什麼關系?你從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中體會到什麼?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教師引導討論並總結。
(這篇課文是回憶錄,開頭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個日子就是4月28日。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永遠忘不了這一天。)
4.找出課文中前後照應的句子。(出示寫有「思考·練習」2的小黑板。)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答出:
課文的結尾與句子(1)照應。「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與句子(2)照應。
「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與句子(3)照應。
四、指導識記字形
1.說說哪些字可以在比較中記憶。
「劇」與「據」,「娛」與「誤」、「袍」與「抱」,字形有相似之處,要注意區別,在比較中記憶。
2.說說你是怎樣記生字的。
指名「閥」是形聲字。「舅」上部要寫正確。
五、完成「思考·練習」4
1.指名讀詞語。
2.書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每詞兩遍。
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㈢ 急急急!十六年前的回憶教案
-
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案示例《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說一說你對課題《十...
2十六年前的回憶
2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教材說明本課是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
十六年前的回憶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後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 2.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三、教具准備 生字生...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設計理念]精讀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 ,是學生在編者的啟示下(通過「預習」和「思考·練習」),在老師的引導、合作下,與課文對話的過程,即透過語言文字、感知思想內容,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接受課文美的熏陶。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學習策略掌握的越好,對課文的體驗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課教學設計...
2、十六年前的回憶
2、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教材說明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 年為紀念父親遇難十六周年而寫的。這篇課文通過回憶,記敘了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和在法庭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學習這篇課文,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從課文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
《十六年前的回憶》:
以下是從剛結束的前一段課堂教學之中擷取而來的一些鏡頭。《十六年前的回憶》:……師:局勢日趨嚴重,李大釗為何仍不願離開北京?生:他是北京革命活動的領導人,他若一走,勢必造成人心渙散,革命隊伍將不攻自破,所以他不能走。……《燈光》……師:郝副營長點燃那本破舊的書,給後續部隊指明突破的方向,你對此有何看法?生:郝副營長這...
13 十六年前的回憶
詞【解詞造句】[幼稚] 文中形容因年紀小,缺乏經驗,考慮問題比較簡單。例:你已經長大了,還這么幼稚,頭腦還這么簡單![被難] 遇難。本課指被敵人殺害。[軍閥] 指擁有部隊,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人。[含糊] 指說話的意思不明確,不清晰。例:做事要一絲不苟,絲毫含糊不得。[娛樂] &nb...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精讀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 ,是學生在編者的啟示下(通過「預習」和「思考·練習」),在老師的引導、合作下,與課文對話的過程,即透過語言文字、感知思想內容,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接受課文美的熏陶。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學習策略掌握的越好,對課文的體驗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引導學生根據「預習」...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五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五作者:李麟麗 一、訓練要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學時數: 三課時三、重點難點:1、讀寫重點: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方法。2、難點釋疑:「被捕」這一段,通過正面和側面的描寫,表現了李大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被審」這一段,通過李大釗...
學會與文本對話——《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學會與文本對話——《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鳳城中心小學 高青 設計理念「閱讀是一種對話」。對話,體現了閱讀的目的和本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無疑是課堂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正如《語文課程標准》里所說的那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鑒於嶄新的閱讀理念,審視閱讀教學的過程,筆者以...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二課時教學設計之一佚名 課前准備:閱讀革命故事(看錄象《烈火中永生》)讀熟課文教具准備:課文重點語句列印列出示屏展示儀教學要求:1、感受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2、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及這種寫法的好處。3、學習本課直接描寫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等和對比描寫不同...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三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三佚名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學習本課7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課時:2課時...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四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四佚名 一、教學要求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李大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後與敵人斗爭的事跡。2.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教學重點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2.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三、教具准備 生字生詞卡片。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第...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二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二佚名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了解李大釗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後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2.體會本課前後照應的寫法以及這種寫法的好處。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難點1.深入領會描寫李大釗同志革命精神的重點語句。2.體...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之一作者:陸星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
2《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1943年寫的,正值李大釗同志遇難十六周年所以題目為《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開頭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強調母親囑咐自己要記住父親被害的日子。這樣首尾呼應,充分顯示了敵人的兇殘和革命者的英勇。 學情分...
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案示例《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說一說你對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
六年級語文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 2、通過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嚴峻、恐怖、會意、一擁而人」等詞語。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邊,看到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3)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
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案示例《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說一說你對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
語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憶
教案示例《十六年前的回憶》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軍閥、娛樂、僻靜、恐怖、憲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爺、絞刑。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第二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誰能說一說你對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 >>的認識
2、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教材說明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 年為紀念父親遇難十六周年而寫的。這篇課文通過回憶,記敘了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和在法庭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學習這篇課文...
十六年前的回憶
十六年前的回憶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麼:-) 2、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教材說明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 年為紀念父親遇難十六周年而寫的。這篇課文通過回憶,記敘了李大釗同志被捕前、...
十六年前的回憶
2、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教材說明這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 年為紀念父親遇難十六周年而寫的。這篇課文通過回憶,記敘了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和在法庭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學習這篇課文,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從課文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二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李大釗,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三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李大釗,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一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憶,參考教案,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