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9 00:21:19

㈠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為什麼要退秦師而不是退晉軍

:因復為秦、晉圍鄭制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隨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秦、晉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秦、晉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成為自然了。

㈡ 急!高一 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

有成語叫秦晉之好。就是起源於此

「秦晉之好」的來歷:
我們常用永結秦晉之好來比喻聯姻,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秦晉之好的來歷,更不知曉歷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各民族處於迅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的時代。在這期間,我國各民族以華夏族各諸侯國為中心,經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爭斗和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秦晉之好」就是這種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僅僅是華夏族內部聯姻,更反映了當時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廣泛交流與融合。
當時,秦國和晉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秦國地處今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地區,在戎狄中發展壯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習俗,因而受到華夏諸國的歧視,被稱之為「秦戎」、「狄秦」等。但經過不懈努力,秦國勢力比較強大,而當時的晉國已經是中原的強國。
秦穆公為了實現霸業,主動與晉國結好。晉獻公於公元前654年將其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他國避難。晉獻公死後,夷吾許以割讓河東五城作為條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順利繼承了王位,稱為晉惠公。但他不僅不履行與秦國的獻城承諾,而且三番五次挑釁秦國邊境。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飢荒,晉惠公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不計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後晉惠公並未感恩圖報,反而在兩年後趁秦國發生旱災之際,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秦穆公派軍與晉戰於韓原,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晉國被迫割讓河東五城歸秦,同時晉惠公以太子圉入秦為人質才得以脫身回國。太子圉到秦國後,秦穆公為了籠絡他,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由此兩國親上加親,秦國歸還了晉國河東五城。秦晉兩國以黃河為界重修舊好。
按理兩國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可是當太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晉惠公病重時,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於是就扔下妻子懷贏,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死後,太子圉就成為晉國君主,這就是晉懷公。從此晉國跟秦國不相往來。
秦穆公聞知此事後大怒,立即決定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當時公子重耳尚在國外避難。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東渡黃河,佔領狐。秦國和重耳的代表在郇會盟和談。晉國同意立重耳為國君,遂入都城絳,公子重耳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秦晉兩國遂和好如初。

㈢ 求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3.辨析多義詞。

4.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點導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軍事外交的發展史,在我國歷史上出

現了許多的軍事外交家,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既保國家人民安全,又為中國歷史寫下

一篇篇瑰麗詩章。燭之武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預習檢測:

1.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選自《左傳》。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

所作,又稱《左氏春秋》,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的史實,也是優秀的散文著

作。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③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麼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麼文化常識?)

答: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

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1.第一段中兩個「於」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個是「對」,後一個是「向」。

2.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麼意思?它用法是什麼用法?

答: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3.晉侯、秦伯為什麼圍攻鄭國?

答: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4.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答: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於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5.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為後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小結: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

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麼用法?怎樣翻譯?

答: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

「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

2.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麼理解?

答:「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

「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3.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答: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餘是直接描寫,

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4.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麼?

答: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小結: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

三.作業:

1.練習一(背誦課文)

2.補充作業:印發資料。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並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

字還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後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

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

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3.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答:「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

人。「往來」則與現代漢語相同。

4.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

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5.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答: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6.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範之心。③鄭國

滅亡後,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小結: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答: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麼?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答:「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於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

②根據(因地制宜)

3.「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麼?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後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小結: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

評書。

五.作業:

1.課後練習2、3。

2.補充作業:同步訓練。

六.教學後記: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這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麼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裡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鄭國。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㈣ 必修一學案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掌握若、說、辭、鄙、微、之六個文言詞的用法。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讀懂課文,並體會其寫作特點及燭之武說秦的語言藝術。

3.熟讀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課文第三段即說秦部分。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及特點。

教學課型:講讀課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和講讀第一、二段。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題和釋題(5分鍾)

1.標題重點釋「退」和「師」兩個詞,然後理解標題的含義。

2.簡介《左傳》。這可讓學生自己完成,師只作扼要的補充。

二、展示並簡釋教學要求。(5分鍾)

三、初讀全文,處理生字讀音,試析文章的結構和層次。(4分鍾)

原則上計劃由教師完成,也可視具體情況抽學生來完成。

四、講讀第一段(10分鍾)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譯釋由學生完成,師只作扼要補糾和簡要分析。分析內容包括伏筆手法和語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讓學生齊讀全段。

4.處理練習一之中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試譯回答,然後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五、講讀第二段(15分鍾)

1.抽生朗讀本段,注意生字詞讀音。

2.講析本段

① 重點講析三個文言詞「若」、「之」、「辭」的用法和人物對話。


字詞句的理解仍然注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完成為主,師糾補為輔。對要求掌握的三個文言詞的用法要板書列於黑板上,對話部分要讓學生試作語氣練習。

③ 小結的內容包括情節的曲折性、寫法的詳略和表達的特點。

3.生齊讀本段,然後處理相關練習。

4.指導學生背誦本段。

六、指導並檢查學生背誦這兩段。(3分鍾)

七、指導學生預習後面的兩段。(3分鍾)

方法是讀熟和背誦(包括生字詞讀音的認定)

(下課)

第二課時

講讀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5分鍾)

1.檢查前兩段的背誦情況及對內容的理解。2.檢查三個文言詞的用法。3.檢查三、四段的通讀情況。

二、講讀第三段(25分鍾)

1.講讀重點包括「說」、「鄙」、「之」三個文言詞的用法和關鍵語句的語氣及特點。難點是說辭的語言藝術性。

2.語句的疏通仍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重點部分的教學方法同前課時。說辭的藝術性藉助於層次的劃分去理解。講析完畢注意讓學生齊讀全段。

3.處理課後相關練習,方法同前。

4.布置學生試背本段。

三、講讀第四段(10分鍾)

1.抽生讀文。

2.講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強調「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晉文公話語的結構特點。切莫忘末尾要齊讀本段。

3.背誦本段。

4.處理課後練習一(4)

四、小結全文(5分鍾)

1.寫作特點

① 結構線索:單線,時間為序。

② 寫法:詳略分明,詳寫說辭,略寫情節。

③ 表達:語言(對話)描寫為主。

2.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① 熟讀成誦。②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下課)

附:板書設計

說退 軍隊

↑↑

13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注釋

要求:

1.若、說、辭、鄙、微、之

2.字詞句,寫作特點、語言藝術。

3.熟讀、背誦。

第一課時:若、辭、之
第二課時:鄙、微




1.(彷彿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邊遠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國以鄙遠)邊境

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淺陋




1.(辭曰)推辭
1.(則名微而眾寡)微小

2.(辭去)告別
2.(微聞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辭勞苦)推託
3.(但微頷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1.(輟耕之壟上)到、往(謂動)

2.(子犯請擊之)他們(秦軍)(動後作代) ★釋詞譯詞要訣:
★譯法要訣:

3.(是寡人之過也)的(名前作助)
實詞看上下文 直譯為主,

4.(臣之壯也)不譯(主謂之間) 虛詞看語法
意譯為輔。

第三課時

朗讀、背誦訓練和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10分鍾)

1.朗讀要求:對話的朗讀要表現人物的情緒和思想、態度。敘述朗讀要體現伏筆和照應這樣的寫作手法運用上的作用。

2.朗讀要逐段進行,要結合課文的練習進行。

二、背誦指導(15分鍾)

1.在朗讀熟讀的基礎上進行,還要注意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注意背誦要講究方法,長段要分層,特別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錯的地方的區別方法,訓練要突出重點,力爭在課內完成。

三、完成課後練習(15分鍾)

1.審題、做題方法的指導。2.注意為答案找理由。

四、師生一起交流總結本課文學習的方法、心得。(5分鍾)

師最後作歸納:1.知識要點的學習。2.學習方法的運用。

(下課)

教後記:

1.文言文講讀課教學須強化讀背的訓練,把教與讀和背有機統一起來。

2.文言虛實詞的教學要結合文言文的語法知識的教學進行,確保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會方法,掌握其中的規律,直到能夠舉一反三。

3.教學步驟要簡明扼要,安排要有條不紊,特別是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內容與規律合理規劃和分配好各步驟的教學時間。

㈤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課堂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左傳》,是我國先秦史傳中一部重要著作。《左傳》在記述事件、刻畫人物和運用語言方面,都有較高成就。作者善於運用簡潔的語言,把紛繁復雜的事件,條理清晰、生動形象地敘述出來。《左傳》描寫人物,以極少的筆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心活動和某些細節的描寫,展示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筆下的外交人物更為突出。他們或語挾風雷,慷慨陳辭於大國之間,或委婉機智,從容游說於諸王之中,論理敘事,進退有節,出色完成外交使命。因之,欣賞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探討作品深邃的思想內容,理解《左傳》獨有的語言特色,是閱讀的首要任務。同時,作為一篇文言短文,理解常用實詞,辨析常見虛詞,亦是教學要點之一。本篇教學設計,力求准、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設計提要】

本設計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研究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一個層面是根據文言文教學,落實文言字詞知識。

【設計實施】

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那麼,請問:

1.課文哪些語句最能顯示燭之武高超的游說藝術?你能否透過語言表述探討其深刻底蘊?

〔明確〕文章第2段對秦伯的說辭最具說服力。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單刀直入,先言「鄭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替對方的利害著想。一下子縮短了二者的距離,可謂出言不凡!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再言亡鄭無益。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鄭有害。

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繼言舍鄭有益於秦。

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縱觀歷史,歷數晉國言而無信。

⑥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展望未來,預言晉將闕秦。

⑦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擺事實,講道理,提請秦伯定奪。最終使「秦伯說,與鄭人盟」,解了鄭圍。

〔點撥〕這種點評式賞析,可使學生認識燭之武高妙的勸說藝術:一是援古例今。有歷史的回顧,有現實的分析;二是善於作比,本意是為保全鄭國,言語上處處為秦國打算。從反面強調亡鄭結果,只能使「鄰厚」「君薄」;從正面陳說保全了鄭國,對秦不僅無害,反而「利秦」,便於「取晉」。三是語言得體。本是求人,卻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範。可謂有理有利有節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2.課文選取哪些內容完成了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確〕文章雖短,在人物塑造上卻頗具匠心。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願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突出一個「義」字。「夜縋而出」,寥寥四字,用語簡潔,內涵豐富,有場景,有動作,便將垂垂老矣的燭之武形象躍然紙上,真真切切突出一個「勇」字。至於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實實在在體現一個「智」字。——大義大勇大智。《左傳》善於通過人物語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板書〕人物
情節

性格

3.難詞點撥。

(1)辨析下面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板書〕

①A.既東封鄭( )
B.又欲肆其西封( )

②A.越國以鄙遠( )
B.蜀之鄙有二僧( )

〔明確〕此題著重考查實詞理解。第①組「封」,會意字,從土從寸,表示帝王向諸侯分封土地。本義封賜。如蘇洵《六國論》:「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還可引申作名詞,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詞,即當「疆界」解。A句「封」作意動詞,「以……為疆界」的意思。第②組「鄙」,形聲字,從邑,表示它是地域區劃的名稱,啚聲。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鄉,遠處叫遂。鄙是遂所屬的一級居民單位,也泛指邊遠地區或農村。如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詞講,A句「鄙」屬詞類活用,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把偏遠的地方當做邊邑」。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板書)

A.許之( )

B.是寡人之過也( )

C.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d.何厭之有( )

E.輟耕之壟上( )

〔明確〕此題著重考查虛詞「之」的用法。答案依次為:A.代詞,他(指鄭文公);B.助詞,的;C.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化句子為主謂短語,作句子的某個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語,作全句主語;d.助詞,作用是將賓語提前,即「有何厭」;E.動詞,往,到。

閱讀全文

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