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長城的教學設計

長城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8 23:40:27

A. 幼兒教案《畫祖國》藝術活動

活動由來: 幼兒通過過國慶節回來,互相交流外出遊玩的感受和體會,孩子們都說我們的國家真大,幼兒都有強烈的認識了解祖國的慾望,為了滿足幼兒的慾望和要求,於是產生了我們的祖國的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問題板塊主題壁報區域游戲相關內容家園合作資源利用 1、 培養幼兒愛祖國的...情緒、情感及做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2、 了解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國家。 3、 知道了解母親河(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4、 知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創造過世界奇跡。 5、 知道了解四大發明。 1、 中國地圖什麼樣,它象什麼? 2、 五十六個民族服裝服飾展,民族娃娃展。 3、 閱兵圖片軍儀仗隊圖片。 4、 布置長江、黃河的圖片展。 5、 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6、 搜集四大發明的相關資料,布置展牆。 1、 布置了中國地圖的拼圖牆。 2、 五十六個民族服裝服飾展,民族娃娃展。 3、 閱兵圖片,三軍儀仗隊圖片。 4、 布置長江、黃河的圖片展。 5、 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6、 搜集四大發明的相關資料,布置展牆。 1、 中國地圖拼圖。 2、 製作繪畫民族娃娃。 3、 繪畫天安門。 4、 歌舞表演,我愛天安門學唱國歌畫國旗。 5、 搭建長城。 6、 創編歌舞。 7、 手工製作長城。 8、 實驗活動。 9、 紙的超市。 1、 向家長介紹本網路的活動內容。 2、 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資料。 3、 家園共同配合帶幼兒參觀天安門、長城。 4、 請家長給幼兒布置相關適宜的環境。 5、 教師家長幼兒共創風格牆。 6、 讓家長幫助尋找提供資料。 1、 看錄相、光碟。 2、 從網上下載的照片。 3、 利用家長外出參觀給幼兒提供錄制的材料、照片、解說詞等。 4、 活動區活動。 5、 利用周邊的社區的環境和資源。 6、 參觀紙箱廠,尋找各種紙。 活動網路圖 主要活動: 1、認識中國地圖 2、56個民族 3、母親河長江黃河 4、天安門廣場 5、長城 6、 國旗國徽國歌 7、四大發明 8、認識紙 活動一:認識中國地圖 活動目標: 1 初步了解祖國地域的遼闊,地圖板圖形和雄雞的特點。 2 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祖國的名稱。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准備:、中國地圖一幅、中國地圖拼圖數個。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1、 認識中國地圖,了解地圖上的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1 讓幼兒知道了解我國地域的遼闊,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 1 請幼兒觀察中國地圖,並提問幼兒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 2地圖上都有什麼?各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 3幼兒對地圖觀察比較仔細,顏色分別代表什麼大部分幼兒初步掌握。 1 幼兒操作拼圖,找到北京和自己家鄉的位置培養幼兒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感。 2 在拼圖上找出祖國寶島台灣的位置。 請幼兒操作拼圖,並找到北京和自己家鄉的位置。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4幼兒能很快找到北京的位置,對家鄉的位置在哪個別幼兒尋找較慢。 1教師能與幼兒共同互動觀察地圖的形狀和顏色。 2 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了有序的觀察。 1教師指導個別幼兒找到家鄉的位置。 2 活動中幼兒互相合作進行語言和操作上的交流。 活動二:56個民族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了解部分民族的主要風土人情。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准備:布置五十六民族的牆飾、照片、參觀中華民族園。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1、 通過設計這次活動,讓幼兒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2、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及風俗。 1、 談話,請幼兒分別說說參觀後的體會。 2、 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6個民族。 3、 談話:你知道哪些少數民族及它們的風土人情。 4、 你是哪個民族的?這個民族有什麼風俗習慣,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5、 手工製作及繪畫,民族娃娃。 6、 幼兒能結合此活動把外出參觀後的所見所聞進行講述。 7、 通過本次活動加深了對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熱愛。 8、 幼兒通過製作繪畫民族娃娃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1、 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同幼兒一起對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通過本次活動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2、 教師在這次活動中與幼兒互動製作民族娃娃,欠缺的是幼兒對一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的不夠。 活動三:母親河長江黃河 活動目標: 1認識長江、黃河、了解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活動三:母親河長江黃河 活動目標:1認識長江、黃河、了解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2初步知道長江、黃河與中華民族發展的關系,激發幼兒對母親河熱 愛的情感。 活動形式:看錄相,談話。 活動准備:光碟(長江、黃河三峽的圖片等)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知道了解中國的兩條著名的河流。 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 了解長江、黃河與民族發展的關系,說說母親河治理後的變化。 一看錄相,讓幼兒初步了解長江,黃河的雄偉,壯觀。 1、 幼兒觀察自帶圖片,請幼兒進行相關的講述。 2、通過觀察圖片,使幼兒知道哪個是長江、哪個是黃河、哪個是三峽發電站及壺口瀑布。 3、幼兒看錄象時都非常認真仔細,並不時的互相交流。 二、分辨長江黃河的圖片。 1、師生共同探討長江、黃河與中華民族的關系,激發幼兒熱愛母親河的情感,及治理後長江黃河給人民帶來得好處。 2幼兒渴望了解更多的母親河治理後的情況。 教師能在幼兒看錄象時向幼兒進行重點的介紹說明。 幼兒對此活動有很高的興趣,渴望了解黃河長江的更多知識。 通過師幼互動,幼兒的環保意識加強了。 幼兒通過次此活動激發了對母親河熱愛的情感。 活動四:天安門廣場 活動目標 1 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 2 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3 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准備:幼兒去天安門參觀、天安門的照片、圖片、閱兵儀式圖片錄象帶 活動設計意圖師幼互動教育反思 請幼兒說說去天安門參觀的體會,了解天安門廣場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讓幼兒了解天安門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讓幼兒對天安門城樓的外觀進行描述和繪畫。 一、談話:幼兒介紹參觀後的見聞。 二、看錄相,讓幼兒知道天安門廣場是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國旗每天從這里升起。 1、幼兒參觀時對天安門廣場看的比較仔細,要求教師為他們留影。 2、了解並知道天安門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廣場,並了解相關的建築(人民英雄紀念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 3、幼兒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4、能簡單說出天安門城樓外觀 5、繪畫天安門。 6、幼兒基本上能對天安門的外觀進行描述。 幼兒通過組織活動,每周一升旗的時候幼兒都有一種作為中國人的神聖自豪感。 教

B. 小學語文四年級公開課教案

長城

執教人:余亞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認識8個生字。正確讀寫新學詞語。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重、難點: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具准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學習單元導讀;
我們要學習第5組課文「我國的世界遺產」,我們要認真讀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表達的方法。
2、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板題、讀課
同學們 ,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
二、 初步讀文,學習生字詞
1、指名讀課文,正音、師:讀課文時,邊讀課文,邊想畫面那是個很好的讀書習慣。我們班上絕大多數同學沒有到過長城,那麼我們運用這個方法在課文中盡情地游覽吧。
2、檢查字詞:第一組:崇山峻嶺、蜿蜒盤旋、高大堅固、氣魄雄偉。理解詞意,結合課文插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知道「崇」和「峻」都是「高」的意思,了解構詞方式。
出示第二組詞: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讀一讀,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出示長城結構圖,由學生板圖標注「垛子、瞭望口、射口、」這些位置,說一說它們有什麼作用?。
3、 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三、小結
長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重點:抓住重點詞句,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
難點:在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的同時,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教具准備:課件(或圖片)、歌曲《長城長》
一、 音樂導入,渲染氛圍
1、昨天,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長城,你們還記得作者是怎樣贊美長城的嗎?[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這句話。]
生:(出示)讀「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我們再一起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2、我們都知道奇跡是指(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 、不平凡的業績。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難能可貴的)。
過渡:為什麼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讓我們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看錄象走進長城。(播放錄象)
二、 圖文結合,感知長城——學習第一自然段
1、 現在,長城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 (出示長城遠景圖片):如果要為剛才那個短片配上一兩句話,你覺得哪些句子比較合適?
3、A:生: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1) 讀了這句話後,你體會到了什麼 ?哪個詞讓你體會最深刻?
(2) 看完了圖片後,你一定更明白「崇山峻嶺」這個詞的意思了吧?再看一看圖中的長城的樣子, 「蜿蜒盤旋」也不難理解了吧?
(3) 這句話用了什麼方法來體現長城長這一特點的呢?你覺得這樣寫好嗎?好在哪?
(4) 同學們越來越善於思考了。誰能再來讀一讀這句話?大家說讀得怎樣,你能把它的氣魄雄偉讀出來嗎?
過渡:還有哪句話可以做這些圖的解說詞?
4、B:生: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長城長)作者是用了什麼方法介紹長城「長」這個特點的?(列數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長城長而壯觀的氣勢,這也是我們今後在習作中需要學習的把事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這兩個地方。(出示圖片:山海關、嘉峪關)
(1) 我們再看看要從山海關到達嘉峪關一共要經過哪些地方?(出示地圖)[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轄市、自治區]
(2) 現在你會用一個什麼詞來評價長城?(真是氣勢雄偉……)
(3) 讓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讀,相信更能把長城的氣魄雄偉讀出來。
過渡:讓我們繼續隨著作者從更近的角度去認識長城。
三、品讀詞句,品味長城——學習第二自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長城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從課文中找出一個詞來概括。(高大堅固)
2、長城的高大堅固體現在哪兒?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
生:這一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成的。
生:城牆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
生: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A、在讀的過程中,有什麼句子或詞語令你感到很新奇嗎?
(1)老師邊出示課件邊解釋垛口、嘹望口、射口
(2)、 聽了老師說的後,你們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3)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當士兵從嘹望口發現敵情時,便迅速來到城台頂上燃煙放炮,遠遠的地方都能看到聽到,這樣一座傳給一座,幾千里外的敵情在幾個時辰內就可以傳到朝廷。]
C、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重新感受一下長城的巧妙設計和高大堅固。
{資料:八達嶺城牆高6-9米,最高處達到10米:牆體都用抗腐蝕、抗風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崗岩包砌,石條最長達3.1米,重1.5-1.7噸;牆體填滿泥土、石塊、用夯築實;牆的上面填三四層方磚封頂,用糯米汁摻石灰粘結灌縫,城牆三面風雨不透。)
過渡:長城作為古時候用來防禦敵人進攻的城牆,不僅建得高大堅固,而且設計有方,設施齊全。對長城了解了這么多後,你想到什麼?
四 披文入情,傾情長城——學習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作者想到了什麼?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畫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3、你是怎麼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句話的呢?
A、想想古代勞動人民修長城會遇到哪些困難?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1)建長城的材料: 一塊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我想問一下,你們的體重是多少斤?(50斤)兩三千斤重的條石相當於多少個同學的重量?(60個)
(2)建長城的工具: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3)長城的長度:一萬三千里、或前不見頭,後不見尾。
出示:據記載,單是公元555年,北齊王朝修築從居庸關到大同一段約900里的長城,就征調民工180萬。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如果將其磚石、土方用來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現在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多少:許許多多,無數)能想像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辛了嗎?讓我們再把勞動人民的艱辛讀出來。
4、文中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 「 智慧 」 的結晶 ? 智慧體現在哪裡 ?(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長城的長、高大堅固、設施齊全,能防禦敵人又能進攻敵人。)
5、此刻你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什麼?讓我們把這千言萬語轉變成一種崇敬之情把這句話讀一讀。
6、小結全段:逶迤綿延的山峰記錄了勤勞勇敢的古代勞動人民一個個堅實的足印,遼闊無邊的天空記錄了聰明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一聲聲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號子。
五、拓展,激發自豪之情
1、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的最後一段:「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2、同學們,學到這里,你明白長城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六、拓展,激發自豪之情:
長城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象徵著中華民族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意志,更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中外遊人,許多海內外的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長城作為自己的夢想,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的元首曾登上過長城。
1、讓我們來看看下面幾位國家領導人發自肺腑的贊譽之詞,指名讀。
出示: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以色列總理拉賓」
2、長城,她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七、布置課外選做任務:
搜集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圖片資料。
板書:
勞 血汗 高大堅固 偉
動 凝成 長城 = 大
人 智慧 防禦、進攻 奇
民 氣魄雄偉 跡

C. 中班開心識字長城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 感受兔媽媽與小兔子間濃濃的情意。

版2、發展擴散性思維,權嘗試以具體的動作、語言來表達情感。

3、感悟真摯深切的「愛」,勇敢表達出來。能感受父母長輩的愛,懂得感恩。

活動准備:

繪本課件;故事配樂;大海、柳樹、月亮星星、圍巾等圖片;合肥字卡。

D. 長城贊的教案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回典型性,不要事答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E.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夠區分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了解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的作用;
(2)領會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不同價值,了解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3)掌握發現歷史認識社會的方法,學會利用各種資料辨別信息的價值;
(4)了解歷史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明白歷史記載的困難和重要性,從而關注歷史,關注現實生活,珍惜現實生活。
●教學難點分析
如何運用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體驗探究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區域在不斷地變化,身邊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人類社會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類的過去就是人類的歷史,要想了解人類自己,首先要從了解人類的過去入手。可見過去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復返的,那麼後人是怎樣探尋歷史發展的蹤跡的呢?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第四課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
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
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新課教學)
(文獻資料)
【提問】我們知道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們是怎樣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呢?
學生發言。
【總結】對,人們就是通過存留下來的或考古發掘出來的各種資料來努力重現歷史。這些資料是我們發現歷史、了解過去的重要依據。那麼,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資料來了解歷史呢?也就是說人類的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呢?
【敘述】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鴻門宴。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講述「鴻門宴」的故事。
【提問】我們是怎樣了解鴻門宴的故事的呢?(通過司馬遷《史記》上的記載。)
【總結】可見,歷史雖然不能重現,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文獻資料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板書】文獻資料
【提問】什麼叫文獻資料?
學生發言。
【總結】文獻是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文獻不但包括現代圖書館的全部館藏,也包括檔案館、博物館、聲像館、及情報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館藏。文獻資料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
【敘述】但最早的文獻資料還不是書籍。
【展示】甲骨文的資料圖片。
【提問】他們為什麼把字刻寫在龜甲、獸骨上?
【總結】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稱作「史」的官,將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時間、結果等刻寫在龜甲、獸骨上,並加以保存,這就是中國相當古老的文獻記載。這些記載使後人能夠了解到商代的社會生活。
【敘述】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學家還陸續發現了戰國、秦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的大量竹木簡。這些竹木簡上的文字,使人們對當時的歷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總結】可見,這些寫在竹簡上的文字也屬於文獻資料。
【展示】居延漢簡圖片。
【敘述】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在不斷的變化,書寫材料也不斷的發生變化,書寫材料由龜甲獸骨變為竹簡、木牘,進而,進步到紙張。人們將文字書寫在某種材料上,製成書。因此書籍就成為人們了解過去的重要資料。
【提問】當時的歷史是由什麼人來記載的呢?(當時的歷史是由史官和少數文人學者撰寫的。)
然後,請學生閱讀第124頁閱讀卡:秉筆直書的史官)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國古代歷史的主要記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養有德、才、學、識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筆直書的史德。正因為有很多這樣的史官,才能使人們看到相對客觀的文字資料,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文獻去研究久遠的過去。)
【總結】隨著科技的進步,書籍也在不斷變化之中,現在出現了不用紙張的電子書籍。而且,撰寫歷史的人也不僅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書寫歷史。比如說寫自傳,實際上就是寫個人的歷史;有些人對自己的家庭、家族感興趣,就可以撰寫家庭史、家族史。如果我們想了解身邊生活的來龍去脈,就可以去調查研究,撰寫我們學校的歷史,社區的歷史,村落的歷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歷史。
【提問】史官的記載和普通人的記載有什麼不同呢?史官主要記載的是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事件等,但是對於民間的歷史、對於老百姓的生活卻不關注,那麼如何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呢?
(實物資料)
【展示】《漢代舞女畫像磚》。
【提問】通過畫像磚,你能了解漢代的哪些情況?(了解漢代的舞蹈服飾和社會生活等。)
【總結】所以,文獻資料的范圍還是很廣泛的,除了書籍之外,還包括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資料。
【提問】文字產生之後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那麼文字產生之前的歷史我們如何認識呢?
【總結】對於沒有書籍和文字傳世的遠古時代,文物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它。
【板書】實物資料
【提問】文物指的是什麼?
學生討論。
【總結】文物指的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的或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存的總稱。比如說遺物、遺跡等。
【提問】文物是怎樣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的呢?
【展示】山頂洞人的骨針、裝飾品和頭蓋骨圖片資料。
【提問】從這些文物中你能了解到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提問】這是一根針,但是它卻不是一根普通的針,它是用骨頭做成的,並且經過考古學家的測定,這根針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國遠古先民們使用過的,根據剛才老師的描述,你會想到什麼?
學生思考並展開討論:這說明我國遠古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針了;這說明他們已經有衣服穿了。
【提問】這根針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學生回答:骨頭。
【提問】我們知道骨頭這種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況且針上還有小孔,看到這細細的針和針上的小孔,你又會想到什麼?(這說明當時人的磨製技術很高,並且鑽孔技術已經出現了。說明了當時的居民已經很聰明了。)
【提問】針是用來做什麼用的?(縫衣服。)
【提問】有了衣服穿,說明了什麼問題?(更暖和了、更美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得出: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美的意識,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展示】「裝飾品」的圖片。
【提問】這些裝飾品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獸骨、貝殼、海蚶殼等。)
【提問】這些材料的使用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當時人的飲食當中有野獸的肉和海鮮等。)
【提問】當時人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有高山、有森林、有河流。)
【提問】當時人的生活范圍如何?(當時人的生活范圍很廣泛。)
【提問】這組裝飾品是用來做什麼的?(把這些東西穿在一起,可以做成項鏈,戴在脖子上。)
【提問】當時人為什麼佩戴裝飾品?(因為戴上裝飾品顯得很漂亮,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有了美的觀念和意識。)
【提問】請仔細觀察裝飾品,思考這組裝飾品體現了一種怎樣的美?(對稱美。)
【提問】裝飾品的出現還能說明什麼問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當時的人們還吃不飽肚子,就不可能想到製造裝飾品,而且從獸牙、貝殼和海蚶殼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當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變化。)
【展示】山頂洞人頭蓋骨及其復原像。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骨針和裝飾品的主人。
【展示】司母戊鼎的圖片。
【提問】從中你能看出什麼?(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況、商朝的青銅藝術。)
【總結】文物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還能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學生閱讀125頁閱讀卡:「碑文的破譯揭開古埃及神秘的面紗」,讓學生找到關鍵詞並分析。
【總結】可見,文物對於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發現古老的文物,還需要考古學家的幫助。
【展示】125頁圖5-62考古學家在進行野外發掘。
【總結】考古學家不但要長年對歷史遺跡進行地下發掘,有時還要進行水下考古,尋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遺跡。就是由於他們辛勤的勞動,才換來人們對歷史的更加全面的認識。
【敘述】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一定,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和今天的微機、筆記本電腦比起來就稱得上文物了。
【提問】文物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討論。
【總結】第一,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第二,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第三,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破譯古老的文字,再現歷史。
【提問】文獻和文物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那麼口耳相傳的東西可不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過去呢?
(口述資料)
【提問】請學生看第一組資料中的資料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屬於什麼資料?(口述資料。)
【板書】口述資料
【敘述】實際上,口述資料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有些口述資料間接的曲折的反映了歷史,有些口述資料直接的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敘述】那麼,哪些屬於口述資料呢?原來許多民間傳說就屬於口述資料。比如端午節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等都屬於口述資料。口述資料中除了傳說外,還有口述歷史。
【總結】現在人們還經常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然後把這些東西記下來,這些記載大多是真的,可以彌補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
【承轉】可見,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口述資料可以記載歷史。
【提問】那麼,這三種資料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討論:第一組資料。
【提問】請大家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長城能被哭倒嗎?
【總結】對,不能。今天秦長城已經不存在了,也沒有被哭倒的痕跡,所以我們不可能通過倒塌了的長城證明孟姜女哭長城的真實性,可見口述資料和實物資料均有局限性。
【敘述】同樣,司馬遷史記中有沒有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呢?有些同學查閱了《史記》,沒有找到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所以文獻資料也無法印證。
【提問】但是長城我們都見過,請大家用幾個詞來描述長城。(工程浩大、雄偉壯觀。)
【提問】那麼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承擔呢?(男子。)
【提問】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會導致什麼?(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於是人們開始怨恨長城,怨恨長城恨不得把它哭倒,於是就演繹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提問】我們知道長城沒有被哭倒,可是強迫人民修築長城的秦王朝卻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所以我們可以從口述資料中了解一些文獻記載的不足,同時口述資料還可以使歷史邊的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傳說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
【提問】文獻資料:司馬遷對長城的記載,反映的是什麼?(長城的防禦作用。)
【提問】實物資料:城磚,反映的是什麼?(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的情況。)
【總結】這三種不同的資料,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長城的評價。反映的是長城的不同側面。
【提問】孫中山對長城的評價是怎樣的?(充分肯定了長城的防禦作用。)
【提問】魯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麼?(反映的是徭役的殘酷。)
【提問】那麼究竟應如何看待長城呢?(我們應把口述資料、文獻資料、實物資料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長城。)
【總結】可見,口述資料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實物資料可以驗證文獻資料記載的真實性,糾正文獻記載的錯誤,還可以填補文獻記載的空白。所以說:三種資料對我們認識歷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運用這三種資料,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貌。
訓練學生判斷三種資料。(過程略)
【提問】我們運用資料來解決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個案例。長期以來我國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許多地方都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敘述】傳說山西省洪洞縣有棵大槐樹,官府曾把人們騙到哪裡,然後又強迫他們遷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許多地方的人都說自己是大槐樹那個地方的子孫。河北有一位同學的父母告訴他,他們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樹下,這位同學想證實一下,請大家幫助他。
【提問】在《明太祖實錄》和《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在山西洪洞縣城西的大槐樹下共進行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而上百萬山西省的移民都經過設在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機構被遷往全國十幾個省區和400多個縣市,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明朝政府進行大批移民呢?然來,元末明初,由於中原地區戰亂頻繁,人口急劇減少,土地荒蕪。據史料統計,當時河北、河南、山東三個省加起來的總人口還不及山西一個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統治者為了休養生息,為了富國強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樁決策,主要就是從山西向河北地區,中原地區大量移民。
【總結】一棵大槐樹,魂系千百代,如今,始於漢代的古槐已不復存在,但發生在古槐下的大規模移民活動,卻永遠烙進了古槐樹下移民後裔的心目中。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演變,洪洞大槐樹已成為一種根的符號,一種家的標志。
【展示】大槐樹公園圖片。
【總結】所以,這些傳說雖有虛構的成分,但卻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情況,表達了人們被迫離開故鄉的痛苦,以及他們對想像中的家鄉的思念。這些傳說雖然並不等於歷史,但卻能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怎樣看待歷史的。
【總結】事實上,研究歷史並不容易,過去的事情畢竟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可能去重溫一遍歷史。因此要了解歷史,必須依靠歷史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
【承轉】根據史料記錄的不同方法,可以把歷史資料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
【板書】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
【敘述】在文字、實物和口頭資料中,由當事人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資料、又同時代的或者距離那個時代較近的人記錄下來的歐資料,都是第一手資料。後人寫的歷史著作都屬於第二手資料。
【提問】上述討論過的資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
【提問】那麼,如何運用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呢?
學生總結如何運用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總結】正是憑借和利用了這些資料,我們生活的故事才不斷被發現、被記載、被傳承下來。
【展示】長城的資料:長城城磚上的刻痕和老鄉家的城磚和石碑。
【提問】請同學判斷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並思考:你能想到什麼?(保護文物。)
【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做學習和生活的有心人,學會發現身邊的歷史,運用多種資料記載身邊的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下去。
(課堂作業)
寫班史或家族史。要求:運用文獻、實物、口述資料,800字以上。
附:關於長城的資料
第一組資料:
資料一: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們是一牆之隔的好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只結了一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共有的牆上。秋天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
兩家把葫蘆摘下來,當場就要鋸為兩半,但孟家找到鋸後怎麼也鋸不開,後經木匠師傅指點才總算鋸開。當鋸開後,眾人十分驚訝!裡面竟然端坐著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長得似仙女下凡。兩家一見這小姑娘都不爭著要那葫蘆了,卻搶著要抱那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眾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
從此之後,這個小姑娘就被孟、姜兩家養活著。一天,孟家對姜家說:「我們給她取個名吧。」經雙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了。等她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被徵召為民夫,修築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內,她便哭塌了長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這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資料二:
《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史記·楚世家》引《齊書》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資料三:
長城城磚上的文字:
第二組資料:
資料一:孫中山視長城為中國最偉大的工程說:「倘無長城之捍衛,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秦漢之時代矣。」
資料二:魯迅曾一言以蔽之:所謂長城,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現在不過是一種古跡了,但一時也不會滅盡,或者還要保存它。我總覺得周圍有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成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兩種東西聯為一體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F. 幼兒教案城牆有多高

活動來源:
「不到長城非好漢!」 朱彬琦帶來的長城留念照片留有這行字,而這行字引起了孩子們的強烈興趣:「為什麼不到長城就不是好漢?」「長城那麼長,是誰造的?」「長城是怎麼造起來的?」「烽火台上面為什麼要有小洞洞?」孩子們的問題如潮水般涌來,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們主動發起的、強烈的求知與探索的信號,所以我們在《我是中國人》主題中,延續孩子的興趣點生成了主題分支——長城,以支持孩子們這一探究的需要。
在研究前期,教師與孩子一起作為學習者與研究者,搜集大量的關於長城的主題資料,通過各種途徑:記錄問題,收集資料,觀看錄象,交流分享等積累主題經驗,但如何整合這些零星的經驗,讓孩子們引發新一輪的思考與探究,讓教師發現幼兒的內在需要與個別差異?讓長城再現!讓幼兒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運用整合已有經驗;讓幼兒在自發的建構中尋找合作夥伴發展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用多元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
在深入探究建構作品的階段,幼兒在對已有問題通過回憶逐步清晰之後,通過有目的的自由結伴進行小組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幼兒在相互學習中共同提高,建構完善理想中的長城。
活動目標:
運用已有經驗對自己搭建的長城進一步完善,並合作進行適當調整,體驗建構的樂趣。
活動准備:
一、環境創設:幼兒問題版面、資料收集版面、搭建長城場地。
二、各種建構材料及工具:大小、材質不同的積木;廢舊紙盒;大型紙張;剪刀及粘貼材料。
活動過程:
一、 話長城——交流分享已有成果。
1、 說說已搭建完成長城的特點。
(可針對搭建的對象與真實長城的匹配程度、搭建的材料選擇和方法等)
2、回憶已搭建完成長城需要改進的地方,討論改進方法。
(可針對建構技巧方面、合作方法方面、細節刻畫方面等)。
二、 造長城——深入探究建構作品。
1、根據已有問題協商自由分組。
2、 分組合作對長城進行調整完善。
三、 品長城——欣賞評價改進作品。
(可針對發現問題的解決效果、發現新一輪的爭議等)
長城長反思:
建構前:
在第一次建構中幼兒充分體驗了建構的樂趣,運用各種已有經驗追求著長城的「形似」,在建構之後的討論中提出的問題也大多停留在對於外型的改善上,幼兒們直觀的追求看的到的結果,是符合年齡特點的,但作為教師更關注的是探究氣質的培養——促進幼兒探究行為的變化。所以在二次建構的第一環節教師預設了一個話題,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經驗回憶的同時,還有重點的提升了幼兒在一次建構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同伴學習,女孩楊心婷在與同伴蘇振宇建構烽火台的過程中,通過對同伴的觀察與模仿,自己掌握了搭建中跨越的經驗,而同伴學習這一學習方式,對於我班幼兒個性鮮明、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個普遍的缺失點,教師期望通過這次提升不僅是對內向女孩楊心婷的挑戰,也是對眾幼兒的啟發。
建構中:
在之後建構的活動中,幼兒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烽火台的改造與城牆的改造,而教師的觀察重點是:幼兒對紙制磚塊堆砌而成的烽火台的改造;原因在於:一、一次建構中碰到問題的兩名幼兒能否繼續堅持完成自己的任務?二、在一次建構中兩名幼兒以感知到烽火台的不堅固,她們用了加粗的方法想使之牢固,但是沒有起到作用,在二次建構中幼兒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G. 幼兒蒙氏閱讀第六冊長城怎麼寫教案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內感態度價值觀。容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閱讀全文

與長城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