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三化學第六單元所有知識點
一. 本周教學內容:
第六章 鐵
1. 鐵的物理性質
2. 鐵的化學性質
3. 生鐵和鋼
4. 幾種常見的金屬
二. 重點和難點
1. 鐵的化學性質
2. 生鐵和鋼的區別
三. 教學過程
1. 鐵的物理性質
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能導電,能傳熱,鐵的密度為7.86克/厘米3,
熔點1535℃,沸點2750℃,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 鐵的化學性質
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跟多種非金屬單質及某些化合物反應。
⑴鐵跟氧氣反應
①在純氧中,鐵能劇烈燃燒,放出大量熱並火星四射,這是生成的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被熔化並濺落。
注意:鐵在空氣中難燃燒
②在常溫和乾燥空氣中,鐵很難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故不容易生銹。
③在潮濕的空氣中(或水中),鐵跟氧氣發生緩慢氧化而生銹,鐵銹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因此,鐵生銹是鐵、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鐵生銹對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性和浪費。防止鐵製品生銹的措施有:保持鐵製品表面潔凈和乾燥,在鐵製品表面塗上一層保護膜,如刷油漆,塗油、鍍其它金屬;或通過化學方法在鐵製品表面生成緻密的氧化膜(如鋸條上的烤藍,主要是四氧化三鐵)。
⑵鐵跟酸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Fe + 2HCl====FeCl2 + H2 ↑
Fe + H2SO4 =====FeSO4 + H2 ↑
實驗現象:鐵逐漸溶解、有氣泡生成、溶液變為淺綠色------Fe2+在水中呈現的顏色。
⑶鐵跟硫酸銅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
古代利用這個反應制銅。
3. 生鐵和鋼
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生鐵含碳量2~4.3% ,鋼的含碳量0.03~2% 。
煉鐵原理是一氧化碳和鐵的氧化物反應。煉鋼是用氧氣或鐵的氧化物除去生鐵中多餘的碳元素。
4. 幾種常見金屬
鋅、鋁、銅、鈦。
5. 雜質不參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是根據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均為純凈物)的質量比進行的,計算出來的質量也是純凈物的質量。但實際生產中,原料和產品都不可能是純凈物,而計算中必須轉化為純凈物。
例1. 含Fe2O3質量分數為80%的赤鐵礦5000噸,經高爐冶煉可煉取含雜質為3.5%的生鐵多少噸?
分析:本題給出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不純的。在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中,必須是純凈物的質量,因此必須把不純的物質的質量轉化為純物質的質量。
解:設5000噸赤鐵礦煉出生鐵的質量為X。
160 112
5000噸*80% X×96.5%
X=2901.5噸
答:略。
例2. 下列有關鐵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B. Fe + H2SO4 =====FeSO4 + H2 ↑
C. 2Fe +6HCl ====2FeCl3 +3H2 ↑
D. 2Fe + 3CuSO4 ====Fe2(SO4)3 + 3Cu
分析:鐵在常溫下的乾燥空氣中相對比較穩定,點燃後在純凈的氧氣中劇烈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而不是三氧化二鐵。鐵具有可變的化合價,但在置換反應中鐵通常生成+2價的化合物,因此A、C、D不正確。答案為B。
例3. 將鐵片分別插入下列溶液中,過一會兒溶液質量減少的是
A. 稀硫酸 B. 硫酸亞鐵溶液 C. 硫酸銅溶液 D. 食鹽水
分析:鐵片插入到硫酸亞鐵溶液和食鹽水中,由於不發生化學變化,所以溶液質量不變。鐵片插入稀硫酸中,發生置換反應,由於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大於生成的氫氣的質量,因此,溶液質量增加,每56克鐵參加反應生成2克氫氣,故溶液會增加54克。鐵片插入硫酸銅溶液中,每56克鐵參加反應生成64克銅,故溶液會減少8克。答案為C。
例4. 將100克的鐵片插入50克硫酸銅溶液中,反應完全後,取出鐵片,稱量質量為100.8克。計算⑴反應完全後鐵片上附著的銅的質量,⑵硫酸銅溶液中含硫酸銅的質量。
分析:反應後鐵片的總質量比反應前的鐵片多0.8克,是因為生成的銅的質量比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多0.8克。
解:設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為X,硫酸銅的質量為Y。
Fe + CuSO4 === FeSO4 + Cu
56 160 64
X Y (X+0.8克)
X=5.6克 Y=16克
答:略。
② 初三下學期化學第六章總結單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溶液概念的關鍵詞是:均一、穩定、混合物。「均一」是指溶液的各部分性質一樣;「穩定」是指只要外界條件不改變,就不發生溶質下沉、上浮等變化;「混合物」是指溶液由不同種物質組成。 2.溶液的組成。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溶質、溶劑是相對而言的,有的也是人為規定的。初中階段可以根據下表來理解、判斷和區分溶質和溶劑: 溶液溶劑溶質在有水的溶液中水其他物質在沒有水的溶液中氣體-液體混合液體氣體固體-液體混合液體固體液體-液體混合量多的液體量少的液體 3.溶液的命名。溶液一般是依據溶質和溶劑的名稱來命名的:「溶質的名稱+的+溶劑的名稱+溶液」,若溶劑為水時還可以這樣命名:「溶質的名稱+溶液」。例如: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叫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鈉溶於水形成的溶液叫氯化鈉的水溶液或氯化鈉溶液。 4.影響溶解能力的因素。 溶解能力與溶劑的性質有關,碘難溶於水而易溶於汽油的事實說明溶解能力與溶劑的性質有關。 溶解能力與溶質的性質有關,碘難溶於水而高錳酸鉀易溶於水的事實說明溶解能力與溶質的性質有關。 5.乳化現象。 油與水等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穩定,靜置要分層,這種由小液滴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濁液。水、植物油、洗滌劑混合振盪後形成均一的泡沫,靜置後泡沫仍均勻,不分層,這種現象叫乳化現象。二、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 物質在溶解的過程包括擴散和水合兩種變化。「擴散過程」是溶質的分子(或離子)向水中擴散,這一過程吸收熱量,是物理變化;「水合過程」是溶質的分子(或離子)與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這一過程放出熱量,是化學變化。溶解過程最終溫度的升高、降低或幾乎不變,取決於吸收和放出熱量的大小。一、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2.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改變溫度或改變溶質的質量或溶劑的質量,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里,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才有確定的意義。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通常有以下轉化關系:3.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溶液的「濃」「稀」之間的關系:溶液是否飽和與溶液的「濃」「稀」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能根據溶液的「濃」「稀」來判斷溶液是否飽和。只有當溶質、溶劑、溫度相同時,飽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二、溶解度 1.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物質在100 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溫度、100 g溶劑、飽和狀態、溶質質量。 3.影響因素:影響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質、溶劑的本性,其次是溫度(固體溶質)或溫度和壓強(氣體溶質)等。固體物質的溶解度一般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變化較大的如硝酸鉀、變化不大的如氯化鈉,但氫氧化鈣等少數物質比較特殊,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反而減小。 4.溶解度曲線: (1)表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 (2)意義:①表示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較同一溫度時,不同物質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的大小等。 5.氣體的溶解度 (1)定義:在壓強為101 kPa和一定溫度時,氣體溶解在1體積水裡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溫度、1體積水、飽和狀態、氣體體積。 (3)影響因素:溫度、壓強。 升高溫度,氣體溶解度減小;降低溫度,氣體溶解度增大。 增大壓強,氣體溶解度增大;減小壓強,氣體溶解度減小。一、溶質的質量分數 1.定義: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指溶質的質量與溶液的質量之比。2.計算式:溶質的質量分數3.使用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式時必須注意: (1)上下質量單位一致; (2)溶質是指溶液中的溶質,沒有溶解的固體或析出的晶體要除外;二、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類型 1.已知溶質、溶劑、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四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求其餘量。解答這類習題時可直接應用公式進行求解。三、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間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和聯系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 區別概念一定溫度時,100 g溶劑中最多溶解溶質的質量任意溶液中,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表示意義某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任一溶液中溶質含量的多少條件一定溫度不定溫度狀態飽和狀態可飽和,可不飽和聯系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100% 四、配製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儀器:托盤天平、葯匙、量筒、燒杯、玻璃棒。 步驟:1.計算;2.稱量(固體配溶液)、量取(濃溶液配稀溶液);3.溶解。</SPAN>就找到這么多了! </p> 希望能給你學習帶來幫助!(*^__^*) 嘻嘻,滿意的話請採納!
③ 我是初三現在化學成績特別差,平時考了10分,現在課程學的快,還有2個單元就學完了,前面的有6個單元
實際我初三上半期化學也不好,那是有一次老師罵了我,當時我就想,以內後絕不讓他看不容起,我就抱著化學書本讀上面的化學工式,上課呢,就認真聽老師講解,我記得從那以後化學就沒吃過低分。所以不要擔心,重點是背化學公式,因為初三的化學涉及的東西淺。說那麼多,就是一句千萬別讓別人看不起,尤其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