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 海南省東方市第二中學 王隆科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在其前進的步伐中也與時俱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產生,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新課改隨之產生,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課改當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注重角色轉變,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為了能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均作了大量的積極的探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也努力研究與探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膚淺的認識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意識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已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可,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沒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的教學為中心,讓學生圍繞著自己轉,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參與討論或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體。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自身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這純粹是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上冊第三課第二框講到中學生早戀的問題時,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中學生談戀愛利大還是弊大」。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中學生談戀愛利大於弊,反方則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弊大於利。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中學生早戀的害處,不要試圖去嘗試。 2.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及現狀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森林資源情況。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森林的作用」「森林保護及招毀之現狀」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通過這種活動教育學生如何去珍惜和保護森林資源,特別是從我們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增強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各種植樹造林活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只是聽的多說的少,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沒能充分地得到發展。 1.教會學生如何「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有的同學認為,開卷考試不必看書,考試時再帶書進考場「翻」就得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學生在政治科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追溯問題的根源,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社會上的各種熱點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才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㈡ 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㈢ 什麼是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
胡 唐 明 一、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內涵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模式。 區別於其他模式,其顯著特徵是教師和學生兩者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大主體交互在一起,共同參與課堂中的教和學。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有機系統。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的動態平衡關系。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系統就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及課堂環境有機構成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精神,重視了人格培養。通過主體的全員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生成及問題的解決,提高了課堂整體效率。 第一,課堂環境是模式實施的基礎。布置環境必須保證其民主性要求與和諧特徵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氣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過程中,要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合理分配。一般來說,每小組中要盡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組織能力和參與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有利於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助,以期學習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學內容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每堂課教學內容的確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體班級學情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要求,由教師在課前備課時確定的內容。教學內容有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變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堂生成問題作及時應對。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它是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不求統一,視學校教學條件而定,通常呈現在黑板上、教案上、學案上或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 第三,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的教學行為通常有:參與、設計、引導、梳理、點撥、示範、質疑、釋疑、輔導、生成、指導、督促、檢查、評價等。主體參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最關鍵的作用,不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導」,「教師」就是「導師」。對於教師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問題情境的創設者;課堂生成問題的激發者、發現者和參與解決者;思維的啟發者。教師是教學環境的「設計師」,是學習途徑中的「引路人」,是課堂上的「導演」兼「配角」,偶爾也串客「主角」。 「講」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學」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練」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評」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學科《課程標准》江蘇省《教學要求》各版本教 材學科《考試說明》學科大型考試試卷「測」的內容及主體的確定 第四,學生是學習主體,是兩大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的行為通常有:學習、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動、接受、享受、質疑、釋疑、評價等。學生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最高級「消費者」,既藉助教師主體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又可以直接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主動參與是主體參與的基礎。這種模式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和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者之間就必須保證民主與平等;既然兩大主體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兩者就得合作、互動,師生之間就必須雙向影響、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發現,共同體驗;既然兩大主體是通過合作形式來交互,師生關系就得和諧融洽,以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共同發展。二、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既繼承了傳統教學之精華,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問題,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是批判與繼承的關系。第一,繼承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性,也重視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並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如,解決了以「教」為主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等低效課堂教學問題;第三,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樂意學;第四,重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解決;第五,讓教師更了解學情,促使教師的問題應對水平和應對能力的提高;第六,幫助教學管理人員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學管理更符合實際;第七,促進了教學其他環節的有效性,如解決了如集體備課形式化、備課筆記教條化、課堂教學低效化、早讀晚讀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教學環節問題。 三、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歸類指導 前提:不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據教學內容綜合各種模式,以學生課堂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與變化。以下提供幾種模式供參考: 記憶教學模式歸納思維模式概念獲得模式探究訓練模式先行組織者模式發散思維訓練模式 1.形成概念2.詮釋資料3.應用原理 1.呈現資料,確認概念屬性2.學生對獲得的概念進行檢驗3.學生對以上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 1.教師提供問題情境,講解探究步驟2.收集資料(確認階段)3.收集資料(實驗階段)4.提出解釋5.分析探究過程所使用的方法論 一、創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當前狀況,教師布置學生討論熟悉的觀點2.直接類比法3.擬人類比法4.矛盾壓縮法5.重返直接類比法6.重新檢查任務,請學生進行比較,回到最初的問題或任務上 二、認識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變得熟悉) 1.教師提供新信息2.教師或學生直接類比並對此作出描述3.擬人類比。幫助學生熟悉未知事物4.對類比進行比較5.解釋不同點。學生解釋類比對象的不同之處6.再研究。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對最初的問題重新進行研究。7.產生類比。學生提出自己的直接類比並探索其相同點與不同點。 1.提出先行組織者2.提出學習任務或材料3.鞏固學生的認知結構 1.識記材料2.建立聯系3.擴展感覺表象4.練習回憶 角式扮演模式小組預備活動;挑選扮演者;布置場景;組織觀眾;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討論和評價;總結。 群體調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訓練模式社會探究模式疑難情境;探索學生對情境的各種反應;系統陳述研究的任務,並將這些任務組織起來。獨立探究和群體研究;分析進步與過程;循環活動提出事件;認清問題;選擇立場;探究所選擇的立場;明確進一步穩固的立場;驗證關於事例、定義和後果的假設。依賴—脫離;反依賴—脫離;解決—疏通;迷戀—依賴;迷戀—脫離;交感—效應;情境提出和明確;提出假說;明確假說;探索;搜集證據;概括。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課堂會議模式確定幫助情境;學生主動積極地陳述和探究面臨的問題;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生開始作出問題有關的計劃和決定;學生報告他們採取的行動,進一步發展。形成會議氣氛;揭示有待討論的問題;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確定可供選擇的行動步驟;深化會議主題,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強化學生認識。 掌握學習模式 教學前的准備階段;教學實施階段;教學評價階段。 程序教學模式 直線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爾德程序。 直接指導模式 導向,建立該學習任務的框架;講解;練習(組織練習、指導練習、獨立練習)。 模擬訓練模式 導向;對參與者的培訓;參加模擬訓練;學生對模擬訓練的總結和問詢。 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是理論與實踐溝通、聯結的橋梁,是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的有效措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執行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了有效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有法、妙於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實驗中學等學校為實驗基地,嘗試實踐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並得到驗證,有力地證明了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所表現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
㈣ 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摘要: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戰場,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程標准強調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學生智力、能力、創造力的培養,並以學生主體性
㈤ 課堂教學中應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專學質量的必屬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㈥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習看成是有待寫字著色的白紙,或者是等著往裡塞知識的口袋。內在課堂教容學中,不少教師上課時總是習慣於一成不變的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案開展教學,常常是「一言堂」,把課堂當作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場所,教師包辦代替太多,總是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記不牢,掌握不住,對一個問題或是一篇課文反反復復進行講解、分析,對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提示又提示,總是擔心學生會不按照某個特點或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從而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強加給學生,以致出現教師主導一邊倒的課堂教學。可見,傳統的課堂教學嚴重的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事實上,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教學應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應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與教育的主體(教師)交互作用的過程,應是構建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過程。
㈦ 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探討了一些具體做法。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的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和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習慣於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力,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知識一種被動接受,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的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定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著、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可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屋而寡聞」。新的課堂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信任不夠 ,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講得多,而學生說得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看懂、看透教材,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的內容,在新中構建出基本框架,知道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能力。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提取有效信息不準,以致失分過多。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㈧ 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課程中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適應這一發展,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想,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總是不理想,其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例如:在講到「地球村生活很不錯」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開展一次以「環保」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我們身邊看到的環境問題聯繫到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通過討論,許多同學談到一些新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來加以概括,通過交流,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更能體會到地球村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得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這樣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就會被埋沒。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㈨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1.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主體意識和主體思維方式
首先,必須轉變教育只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其次,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准評價學生的質量觀,樹立綜合素質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揮的教育質量觀。再次,轉變只重視少數尖子學生,而輕視大多數學生,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知識學習和潛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並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用主體性發展去衡量學生的發展,用主體性思想來設計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覺、自信、自強,做學習的主人。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才能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是實現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
要給學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摯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做到既是他們的老師同時也是他們的朋友。教師要充分發揮「期待效應」,對學生採用激勵式教育,對其點滴進步或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計地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並以各種形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等)給予表揚。
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平等的師生情感關系還體現在教師要敢於把講台讓給學生,把結論置後,讓其思維並充分展示才華。如讓學生板演、讓學生矯正、讓學生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等。
3.改革優化課程體系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從優化課程體系做起。要改革過去教學內容單一的學科課程,形成以必修課、活動課、選修課和研究課三大板塊的課程體系。
4.改革教學模式,實施綜合模式教學
教學過程本身的復雜多變性及學生主體發展的豐富多樣性也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普遍適用的。如啟發式、探究式、自學輔導式、復習課的研究性復習模式、講評課的雙研式模式、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不僅會使教學結構豐富多樣,課堂生動活潑,而且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完善學生的主體人格。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無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都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學內容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結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相一致,以利於學生接受、內化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外化為能力;都應特別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情景的設計、學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 「動」起來、「活」起來,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5.實施分層教學,促進主動發展
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性,區別對待地設計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指導,以便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化的發展。或理解為,分層次教學就是在班級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優、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學習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6.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高課堂效率,優化心理環境,優化思維過程,優化信息反饋,優化教學效果和節奏。使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地傳輸給學生。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具體,變重結論為知過程,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將教學內容內化為意識材料,促進思維活動,不斷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7.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評價應做到:①有彈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應肯定。②不僅評價活動結果,而且更要評價活動過程。尤其是對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及表現出的良好個性品質給予評價、鼓勵。這樣,更能發揮評價的教育與激勵作用。③變學生評價的客體為評價的主體。對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情況及結果不僅僅是教師去評,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