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要注重中西方課堂教學差異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四.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貳』 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
一、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
奈斯比特曾說:「處於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而傳統的英語教學則是以教為中心,以學生為知識容器,嚴重壓抑學生的創新慾望。由於對學生的興趣及個性差異重視不夠,使學生把一門極具教學美感的課當成了「苦差事」,全無愉悅感。教師也希望通過「苦幹」出成果。千篇一律的語言分析和機械模仿形成了沉悶壓抑的教學環境。所以,轉變舊觀念,建立新思想,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種重要的、急需的變革。
轉變教育觀念不應當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應當有具體的內涵。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方面看,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切實的轉變:?
1.轉變學生觀。教師要以人為本,相信潛能,相信學生能夠獨立學習,自主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的個體,是具有發展潛能和獨立個性的人。
2.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在教學內容上,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既學語言,又學文化和科技知識,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精神;
4.在教學方法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應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不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學法,這些方法都要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為出發點,以便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保證
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對個人創造力提出了十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與集體活動相補充的「單獨性」,與緊張學習工作狀態相對比的「閑散狀態」,與理性思維相反的「幻想」,以及擺脫禁錮的「自由思維」,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關愛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師生間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身心愉悅,有安全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斷創設這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思維才會不受束縛,他們才會自主學習,才可能去探索、去創造。?試想一個冷言厲色的教師,加上死板,威嚴,命令,訓斥加懲罰的課堂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交際慾望,發揮創新的思維,開掘創造的潛力呢?因此,要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充滿自信,積極思維,大膽發言,使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與探索的基礎上。同時,經常在課內外採用肯定性和激勵性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注意發現其閃光點,並及時反饋給學生。對表現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責或冷嘲熱諷,可以說「Make it easy.」(別緊張)、「Try it again.」(再試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這類鼓勵性的話。這樣我們才能順利地實施創新教育,使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不斷激發和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獲得成功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其次,要加強課堂討論,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用英語討論。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的碰撞和新信息獲取的過程。課堂上開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學活動,要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准,以小組成績獎勵為評價依據,師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啟發、激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四、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正確看待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飽,中差生吃好。使全體學生自主參與,激勵競爭,形成一個「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全班學生共同提高的統一整體。
其次,備好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把好備課關。
(1)巧設問題,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任何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問題又是創新的前提,創新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科學的發展史就是對奧秘的探索和對問題的解答的歷史。在中小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漣漪碧波激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在於善於設疑、巧於設疑,善於激疑,撞擊學生思維火花。同時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於無疑處覓有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精心設計一組類似的問題,使學生沿著教師引導的邏輯思路步步深入,達到恍然大悟、觸類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學生按教師的指導自己去發現、探索,並得出結論。
『叄』 國外最早對課堂語言的研究是誰
恰好是新形勢下我國外語教育與研究改革30年,在高校外語專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它本身也正專經歷著深刻的變屬革,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把問題變課題的極好機會,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外國語分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外語學術交流會則為討論這些問題提供了適時的場所,並由此誕生了這本多視角、多維度的學術論文專著。
『肆』 外國是怎樣對小學音樂課堂趣味歌唱教學進行研究
只說重點:
外國是怎樣對小學音樂課堂趣味歌唱教學進行研究,
這個題目太大了。
到書店買本書看吧。
『伍』 欣賞國外創意美術課堂教學有什麼啟示
新課程標准將美術教材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欣賞評述」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並重,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害擔憤桿蒞訪縫詩俯澗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像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而在我們通常的課堂教學中,會產生「重繪畫、輕欣賞」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對欣賞課的重視的態度,認為欣賞就是看看,不重要,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欣賞的教學研究。改變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後了解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選擇合適的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教師不光要備好課,寫好教案,對於搜集到的美術欣賞作品一定要先選好題材內容。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應該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這樣就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舊的「一言堂」、「滿堂灌」、保姆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習慣於坐享其成的聽權威答案,是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使他們習慣了當「配角」。新課程理念強調「啟」和「導」。學生經過了探究過程,必然要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歸納、推理、演繹的提升過程。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對過程的體驗,運用談話、提問、研討等方法,指導學生得出問題的結論。教師應該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服務者。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每個同學運用美術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看法,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美術課程的價值首先應體現在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另外,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後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於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採取以下策略:(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對欣賞作品產生距離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賞的興趣也就又提上來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了,還怕學不好嗎?
『陸』 跪求國內外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數學課堂教學仍存在不容樂觀的現狀,課堂氣氛比較呆板,老師的創新精神不回夠強,課堂自主探索積極性不答夠強,雖在賽教中也使用了課件等現在先進的手段,但大多流於形式,為上課而上課,平時的課,還是缺乏創新精神,新的理念不能貫穿課堂,主要表現為,學生提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突出,教師教,學生學的現象普遍存在,課堂中學生間的活動很少,基本上都是教師問,學生答,評價的語言等比較單一,學生學習的氛圍不濃厚,積極性和創造性都不能很好凸顯出來。
『柒』 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多媒體與復網路技術充分體制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拼茂的特點。所以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捌』 國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哪些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其他課程中專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屬的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因此,在地理學科課程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要形成優勢互補,既要重視隱性的信息環境,又要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效,還要注意在活動課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的能力,補充和完善學校課程中的不足。
『玖』 2017年國外的小學課堂教學是怎樣的
1.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促進學習
.
教師給學生提供信內息
,
讓學生做出批評性判容斷。在這里
,
信息被看作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
即做出批評性的
結論
),
而不是目的本身
.
而且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將信息運用於他們自身
,
並確定他
們個人能利用哪些信息
.
個人洞察力和應用能力是學習過程中的期望的最終結
果。
2.
教師對各種不同觀點是開放的。美國教師認為知識是多側面的
,
可有不同
的解釋。因此
,
教師提的問題往往是解釋性的
,
而不是事實性的。在一定限度內
,
每人可做出不同的解釋。
3.
認為教室環境應是舒適的
,
沒有畏懼感
.
美國教師一般認為正面教育比批
評好
,
故教師盡量表現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師生之間的距離
,
不論是身體上的
還是心理上的都是極小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在學生中走動
,
課堂氣氛是無拘
無束的
,
教師很少站在講桌後
,
學校也根本沒有講台。
4.
活動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
理論很少脫離實際。每節課都進行著某種應用
,
寫作課上
,
學生寫文章
;
歷史課上
,
學生演歷史劇
,
以歷史人物的身份寫信
,
或對某些
歷史性決策展開爭論
;
經濟課上
,
學生用假想的錢在股票市上投資或為假想的家庭
作消費預算。一直到大學
,
很少時間用在講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