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莊鎮東營學校 段瑞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應體現出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確定了我們教育教學的定位: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個觀點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我們教師就必須牢牢佔領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一理論。一、 教師角色轉變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以前我們教師站在講台上嚴肅認真地講解,學生規規矩矩地坐在座位專心聽講。而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精深的學問、濃厚的教學興趣、高尚的人格、友好的態度以及合理言行,都將成為學生觀察、注意和模仿的對象。二、 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的教學理念呼喚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怎樣學習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以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融洽關系相處,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准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後延伸教育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成為受教育的主體,增強主人翁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主動參與的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改進教學模式,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定、傳統、模板、發號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而教師要當好教學的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就必須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空間,以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比如在課上,一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了一點偏差,教師立刻打斷學生的話想予以糾正,但又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完全可以誠懇地對那個學生說:「我打斷了你的話,對不起!請你繼續說下去!」所以,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不妨蹲下身來或坐在學生中與他們談話,不妨耐心聽完他們那不夠流暢甚至答非所問的話,不要讓他們仰視我們……這樣,學生會加倍地向我們教師學習,學會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並且使師生的心融為一體,產生共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權利。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倡學生展開思維碰撞,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創造性的解題觀點或看法,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教師要尊重這些差異,在教育教學中要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使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都得以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五、正確評價學生教師在對學生實施評價時要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顯性的、靜止的評價轉變為多元的、隱性的、發展性評價,注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切實以「人性化」為原則,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教師評價學生要注意把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態度的投入程度,看其獲得的知識程度和能力發展是否與態度的投入相符合。學生的頭腦是一個待點燃的火種,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把這火種點燃。「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我們教育者,務必端正教育教學思想,豐富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切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為培養建設祖國的棟梁,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B.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學生為本的思想論述題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學生為本?我們可以做的事,比方說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主了,老師起的作用只是啟發引導
C. 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教學要以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知識、能力、創造性等為出發點,教什麼和怎樣教都要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三是把學生的發展情況尤其是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作為評價教學的重點。實施新課程,任課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的探究。
教學導入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引入新知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我國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的注入,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益不高。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必須精心設疑,巧設懸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豐富的聯想。
2. 探究新知——積極思維,質疑創新的探究。
教學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創造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質疑、釋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3. 鞏固練習——形式新穎,由淺入深的探究。
4. 課堂總結——突出重點,強化難點,教學相長的探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總結,能引人深思,拓展想像的空間,使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更能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埋下伏筆。因此,課堂小結不能千篇一律,教師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整理、歸納,開闊學生的思路,在和藹、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把一堂課推向高潮。
5. 課堂教學環節模式的建構。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秩序。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會以教學活動中諸要素的不同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學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學規律,顯現不同的教學功能,獲取不同的教學效果。原來的課堂教學環節一般是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學習新授、鞏固練習、課堂小結。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推進,課堂教學環節也在不斷變化,但並沒有也不應有固定的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建構。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僅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對教師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本人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對學生充滿關愛,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工作充滿動力,對人生充滿嚮往……常言說,只有幸福快樂的老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從這一點上來講,「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細節著手,就一定能達到「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D.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它主張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人的發展。而學校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簡單說就是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那麼,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筆者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將更加關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價值,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為時代的呼喚。以人為本就是要從人的本位出發,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體現人性,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以人為本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普遍尊重,是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會的價值訴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作為人的培養的主體,學校教育承擔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創造與價值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眾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擔著傳遞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文明的偉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負著開發個體潛能、擴大個體生命的內涵,為個體的發展奠基的重要任務。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正是開發潛能、革新天賦,擴大生命內涵,為人的發展奠礎的教育。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權利,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實施對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曾說:「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待被點燃的火種。」這句話說明,以人為本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充分發掘學生的智慧潛能。
第一,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以人為本,首先就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師立足於學生個體的現實發展情況和需要,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各種具體措施,為學生排除通往未來的路障,盡可能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使學生能在未來的道路上主動地、積極地完善和發展自己。我們平時所講的「甘為人梯」指的就是這種理念。而要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就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反映到師生關繫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僅要學生尊重老師,更要教師尊重學生,這就要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做起。現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無一不是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來的。總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完成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轉換,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全身心地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第二,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的弊端,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人為本,教師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學生具有各自
生,尋找最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能,。
第三,構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積極倡導情感教學。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強大動力。情感教學是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保持師生間誠摯的感情,沒有任何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干擾和破壞。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礎。要使情感教學取得良好效果,要求教師做到: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躬親示範,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威信;其次,要增進師生間的相互理解。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當中,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性格特點,對於學生的良好表現要及時表揚,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實行鼓勵機制。林肯說:「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說:「人類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學生更是具有樂於被人稱贊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對學生的回答應積極的給予肯定和幫助,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個鼓勵,一個表揚,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使他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由此產生學習的動力。尤其對一些基礎較差,不愛學習的學生來說,鼓勵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宜採取靈活的評價標准,即對不同學生在不同學習環境中的表現給予適時的評價鼓勵,從而在心理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第五,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體現「以人為本「的愉快教學思想。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更易於接受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嚴肅、緊張的課堂氛圍顯然是不適合語言教學中的交際性,實踐性等原
則的。相反,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教師親切的語言、信任的目光等,綜合運用這些切實可行的方法,積極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恐懼感,消除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勞,積極調動學生的想像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達到學生對知識的自然接受和鞏固的目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大多是走到學生中間,面對面的與學生交流,而不是在講台上高高在上,造成一種「緊張感」。
總之,在學校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這既有利於基礎教育的科學、均衡發展,也能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E. 舉例說明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堅持一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回答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人為本,就是說,與制度、規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關注。對於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關注學生主體,就要以學定教,就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的「灌輸式」、「聽話式」的教育。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謂主體性是指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主體性,必須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首先,師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愛。尊師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關於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這是單向的要求,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敬,互相愛護。其次,師生在教學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師,則信其道」。師生之間的互敬互愛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快樂友愛的享受,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積極營造一種以真誠、熱愛、理解為特徵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自由表達,自由參與,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和價值。另外,教師還可通過表揚、激勵等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其主體意識。教育要以人為本,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才是教育的本質和核心。
F. 教學中經常提到以學生為本,你是如何理解的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生本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現代教學理念要內求我們在教學的各個環容節中努力實施生本教育,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應用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生本教育」,從字面意義來看,就是以學生為本。
G. 如何在教學管理中落實「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主張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提升學生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如何貫徹實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重視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所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慾,順勢引導。在學生豐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慾十分強烈。學生的這種求知願望會在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教育下得到強化。反之,不適當的教育會終結這種求知願望。所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積極加以引導。●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改變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體制下,學生們習慣於把教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的話就是聖旨,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學生沒有自我主體意識,更談不上主體性的發揮了。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從單純的學知識到自覺主動地掌握知識。
對於教師來說,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雙向過程。教師在講知識時,不能像過去那樣,滔滔不絕、按部就班地講解,而是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基本知識,收集相關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講講所了解的知識和經驗,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接著,教師再糾正錯誤、補充說明、答疑解惑等。或者是教師設置情景或現場教學,讓學生積極參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知識。●重視校園物質文化景觀設計,建設美麗和諧的校園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都會說話。學校的每個牆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可成為會「說話」的老師,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染與熏陶,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建立健康的校園人文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對促進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影響著學生思想、價值觀、意識等精神取向。學校精神文化一般可通過學校的辦學目標、管理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考風等形式表現出來。他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並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平台,提升學生的潛能。學校應搭建各種健康向上的課外活動平台,如社團組織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參與相關的社團組織活動。在活動中相互交流與探討,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課堂教學達不到的教育效果。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國外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都普遍重視社團組織活動,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連一個社團都沒有參加,就認為該學生在社會上肯定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構或組織。走向社會後,也難以為社會所接受。另外,國外企業在招聘畢業生時,也非常重視學生參加的社團活動,認為不參與社團組織的學生缺少團隊精神和交流與溝通能力。
H.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呢
我個人認為,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你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學內生是學習的主體,容他們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及時了解學生喜怒情緒的內外因,並做必要的引導。。。以學生為本,是個很泛的概念,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到我們能做的事——促進他們各方面的進步。
I.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深化"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感悟
一是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德是做人的根本。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教育核心價值觀的重中之重,把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教育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素,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是堅持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只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人的能力和人格培養的傾向,注重人的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以及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入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堅持以人的成長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堅持學校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學校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學習樂園。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學生整體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原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幸福快樂地成長。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觀念貫穿教育全過程、貫穿社會各行各業。
四是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讓學校成為教師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園。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核心。以教師為本,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辦學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則,也是辦好學校的重要因素。從教育發展的實踐看,所有制約性因素最後都歸結到教師資源的配置上,這是當前我國教育制度創新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推進教育發展過程中必須抓住教師隊伍這個核心,通過制度創新,激發教師和校長的職業活力、專業創造力和教育教學熱情;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不斷增強學校的發展動力、活力。
五是堅持尊重個性和承認差別,辦好適合每個學生成長需要的教育。堅持育人為本,要求在教育發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規律,更要尊重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育人為本的教育應該是能夠體現多樣性、個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為每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學生提供相適應的學習和成才機會。
六是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是社會建設之重,改善民生之首,從根本上說,教育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過發展教育,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七是堅持以終身學習理念引領教育改革,為人一生學習發展奠定基礎。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為人的發展提供全面、長久與強勁的發展能力,為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