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結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把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加大投入力度,規范分類標准,強化宣傳教育,完善運行機制,在全縣確定了20個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單位,努力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牽頭、試點帶動、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運行格局。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縣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組織有關部門到江蘇、浙江和我市的屯留縣、長子縣、城區、郊區等先進地區和縣、區學習取經,成立了以常務副縣長秦元忠為組長,副縣長張志萍為副組長,25 個有關部門、各鄉鎮鄉鎮長和社區居委會為成員的領導組,專門負責全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統籌協調工作。印發了《壺關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指導各試點單位和試點鄉村,有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通過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證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二、規范分類標准。我們借鑒先進地區和縣區經驗,結合我縣實際,分別採取了生活垃圾「四分法」和「兩分法」,並明確了處置方式。在農村,將生活垃圾分為渣土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對煤球、煤灰等渣土垃圾,由村裡清運車收集,就地填埋; 對紙張、金屬類等可回收物,由農戶或村保潔員收集,回收公司上門有償回收; 對電池、電子類有害垃圾,每10天由村保潔員上門回收一次,每月由鄉鎮統一回收,送市清運車收集,送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縣城居民小區,對剩菜剩飯、瓜果皮核等濕垃圾,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送制肥廠發酵制肥;對可回收物,由居民或小區物業收集,回收公司定期上門有償回收;對有害垃圾,由環衛部門一月上門收集一次,統一 送市裡有害垃圾處理廠處置; 對其它垃圾,環衛部門逐日收集,送縣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機關單位、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單位實行「兩分法」,即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可回收物由公共單位自行收集,其它垃圾由環衛部門逐日收集,做到日產日清。城鄉生活垃圾的規范分類,為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完善運行機制。為保證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落地見效,我們重點建立完善了四項機制。宣傳發動機制。開展垃圾分類「進家庭、進學校、進小區、進機關、進公共場所」五進宣傳活動。根據不同場所、不同對象,印發了倡議書、分類指南、宣傳彩頁、指導手冊等多種宣傳資料3000套共10000餘份,並在電視台、報紙播放、刊登垃圾分類宣傳知識,在三路九街的LED顯示屏流播垃圾分類宣傳標語,讓垃圾分類理念和相關知識逐步深入人心。示範帶動機制。縣城選取3個居民小區、3個城中村、8個機關單位、2個醫院、1個賓館、1個超市、2個學校共20家和12個鄉村先行開展分類示範,積累經驗。對各示範點,試點期間先期賒欠一部分垃圾分類設施,向小區和住戶發放,確保分類投放硬體配置到位,示範先行,積累經驗。正向激勵機制。每年年底計劃以5%的比例評選小區(村) 住戶,列為「五好衛生戶」,媒體公開表揚,並給予每戶適當獎勵。監督考核機制。推行「雙五」模式。在農村實行鄉鎮抓總協調、包村幹部督導、兩委主幹主抓、村民小組負責、群眾自覺參與的「五級監管」模式,對鄉村兩級幹部及各小組長履職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工作好的除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外,還在評先評優中優先考慮;對履職較差的,實行評先評優一票否決。在縣城居民小區,實行領導小組抓總協調、物業督導、樓長主抓、組長負責、居民自覺參與的「五級監管」模式,對評為年度優秀物業、樓長和組長的,給予一定物質獎勵。通過獎懲措施,來調動各級主體抓好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中,我們盡管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客觀上講,仍然存在輿論宣傳氛圍不濃、群眾分類意識不強、相關配套設施不足、經費投入未予研究、垃圾分類中轉設施和終端處理未解決等問題。對此,我們將以試點為動力,把試點單位、居民小區、鄉村、學校、醫院的好經驗、好做法,逐一認真加以研究予以推廣。總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做好,以優異成績向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交上一份的滿意答卷。
❷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
近年來,錢學森之問叩響了中國教育沉重的大門,從而掀起了一場關於如何培養傑出人才的大討論。人們普遍承認,中國教育生病了,專家和民眾開出的葯方很多,不乏高見。我個人覺得,傑出人才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其他一般性人才是塔基,只有這個塔基足夠堅實,才能為傑出人才的涌現提供支撐。培養傑出人才需要倡導創新教育,培養一般性人才同樣需要倡導創新教育。
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能在自身的教學領域對創新教育作何探索呢?我覺得,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是比較適宜的,可以有以下幾條較為可行的路徑:
一、改革習作評價標准,凸顯「創新」的關鍵地位。
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創作活動。寫作的目的在於生產文章,這些產品由不同的大腦生產,必然會體現創作者的特性。這些特性是創新的表現,我們如何評價?怎樣在重要考試的評分標准中更好的體現這一特性?
眾所周知,語文作文評分標准,特別是中考高考中的作文評分標准具有強大的導向作用,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各地的作文評分標准,對其他的評分項目較為重視。我查閱了廣州市某年的中考作文評分標准,發現其有四大項,有「內容」、「結構」、「語言」、「文面」,下轄相應的評分細則,如一類文的具體要求有:「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情感真摯」;「語言准確、生動、流暢」;「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卷面整潔」、「字體工整」。其中,沒有一項評分標准明確指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我們都知道,創新才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否則其他表面功夫做得再完美,也掩飾不了內在的蒼白無力。
不過,就我個人了解到的情況而言,小學階段的語文習作評分標准受中考、高考的影響不是特別大,天河區小語試行的習作評價標准也沒有中考、高考那麼明確細致。我認為,我們可以在習作評價體系中樹立「創新」的關鍵地位,引導師生們重視「創新」。雖然升入中學要面對另一種評分標准,但兩者之間的共性要大於差異性,能很好的體現「創新」的文章,在其他評分項目上的得分也差不到哪裡去。
一篇文章怎樣才算得上是體現了「創新」,展現個性?與眾不同?立意高遠?觀點新奇?想像獨特?文采斐然?表達巧妙?……這些似乎都可以算是「創新」的體現,而這一評分項目如何細化,我覺得還要進行更充分的論證,限於篇幅,本文對此不做深入的探討。
二、 小學階段的習作訓練內容必須重新定位。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把小學階段的習作練習主要劃分為「寫實」與「想像」兩大類。在高年級,寫實類的習作訓練更是占據了實驗教材的主體位置,我認為這是不太合理的。本來學習生活就比較單調了,想像的空間都還那麼狹窄,寫來寫去就那些人和事,太過無趣。這樣的配置更加劇了一種現狀,那就是大多數的學生不愛寫作,尤其排斥教材和試題中的寫作,其書面表達的慾望受到了極大的抑制,這非常不利於學生綜合素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提升。
愛因斯坦說過:「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想像力。」想像力是孩子們最可寶貴的特質之一,小學階段的孩子,哪怕是高年級了,其與生俱來的想像力仍然極為豐富,好奇心極為強烈。我們應在習作中加強科幻、童話、詩歌、觀察日記等文體的寫作訓練,充分保護並提升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搭建習作傳播、分享的平台,為學生的思想碰撞、激發創意提供的媒介。
學生創作出了文章,在常規的習作評講課上,老師一般只能擇優、擇差進行全班的講評。現在,在前人的探索下,班報班刊(紙質版、電子版都有)成為了一種不錯的選擇。學生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對比、借鑒、探討、辯論等活動,互相促進。這對於凸顯創新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推力。
根據我本人在任教班級辦班報的情況來看,學生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寫作熱情高漲,創作慾望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還產生了有思維碰撞的火花,有一些學生創作了長文在班報上進行連載,彼此打起了擂台,斗一斗誰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的好評。
當然,班報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比如,班報出得期數多了,紙質的班報既也不夠低碳環保不便於保存,也很難體現類似於網路「回帖」這樣的評論功能。如果班報的互動性更強的話,爭鳴的氛圍就熱烈,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無疑更有促進作用。如何合理的充分利用新技術,把班報辦得更好,是我接下來要探索的課題。
四、重視積累。
如果過於強調創新而忽視了積累,那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源自厚積薄發,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少,人生閱歷淺,來自課外閱讀的積累就顯得極為重要,老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能激發創造力想像力的書籍、刊物。
單調的學習生活是壓抑探索慾望的,我們還可以跟其他學科的老師合作,在科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等課程中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做好活動記錄,進一步撰寫研究報告,引導其嘗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升思想境界,積淀對人生的感悟等等。這些,都可以歸入學生的素材積累包中,學生的閱讀所得與實踐經驗是其穩定可靠的寫作資源庫,也是非常珍貴的創新來源。
我的這些簡單的想法,可能現在還很不完善,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立足長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為國家培養真正優秀的人才考慮,我們應該努力去探索,如何才能在自身的教學領域更好的滲透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