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試卷分析範文 語文 生物 地理 政治 英語 歷史 數學500字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地理學情分析
一、試題分析
1、總體評價
A、試題突出教材重點,考點覆蓋了課程標准所列的重要知識點。
B、試題難易適中,無偏題、怪題、超標準的題。
2、試題的優點:
A、注重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大部分考點都能達到是課本知識的再現。
B、體現地理讀圖能力的考查,引導學生會用所學知識簡單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第四大題(世界人口分布圖、三大宗教建築圖)
3、試題的不足之處:
等高線、等溫線、大洲大洋、國家和地區知識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而試題中沒有出現類似的讀圖題。
二、學生答卷情況分析
1、選擇題分析
共有17小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較好,得分率高;個別學生知識不扎實,理解能力差,導致失分。較突出的有第14題,學生對自然增長率的換算較差;第6 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不好;第3題,學生對東西半球劃分特點理解不夠;第9題,對海陸氣溫的變化理解的錯誤。
2、非選擇題分析
第二題:10分。
本題考察學生課本知識的易錯點,得6分以上的佔40%,得3分以下的佔20%。答題出現問題:學生不能准確找出題干中的錯誤點。
第三題:4分。
本題為連線題主要考查世界著名聚落。滿分佔95%,得8分以上的佔15%,本題是非選擇題中最容易的。失分原因是有些同學不仔細看題。
第四大題:15分。
本題第一小題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及其稠密的原因,並根據圖形分析回答幾個簡單問題。第三空錯誤較多,原因在於學生圖文結合能力差。
本題第二小題考查三大宗教名稱及其建築風格建築,本題中三大建築特點學生錯誤較多,原因在於書本對三大宗教建築特點沒做要求,在講解中未講解。
第五大題:14分。
本題兩小題,第一題考查自然環境和聚落的關系學生答題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1)學生繪圖能力較差,不能將知識轉化為圖形。(2)語言表述能力差。第二題是一道拓展性的題目,學生在小學時已經接觸過此類問題,學生得分情況較好。
三、意見與建議
1、改進教學方法。
A、創造性使用教材。
要求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准,創造性使用教材。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刪減和補充,避免「教」教材。對教材知識點的講授力求全面,讓學生理解,學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B、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有針對性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讀圖教學在地理教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讀圖教學的地位,加大了讀圖教學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讀圖訓練,重視探究活動,加強動手能力,強化平時訓練。
C、落實好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夯實基礎,盡量創設情景,寓基礎知識與生活、生產的實際問題之中,多讓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提高學生分析、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D、改進課堂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提高教學效率。
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
地
理
學
情
分
析
地理組:張文昌
㈡ 初中歷史試卷分析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是什麼,有什麼解決辦法
(1)教學目標不明確。(2)教學方法不得當。(3)課堂教學缺乏趣回味性、針對性。
解決辦法:答(1)提高教師素質。(2)創新教育改革。(3)注重提高教學技巧。(4)明確教育目標。
要從根本上解決初中歷史教學上的問題,就要徹底的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確定教學目標,為學生引導和創造思維環境,允許學生大膽發言。但是也不能逼的太緊,我們應循序漸進的引導,啟發他們的創新性思維,使得歷史的學習更有趣
㈢ 初中七年級歷史試卷分析怎麼寫
一、試題分析 1、試卷的基本情況:歷史考試時間為:90分鍾 卷面總分為:100分,歷史學科的題型包括: 單項選擇題、填空題、材料題、在思維鏈接中運用歷史識圖題、材料分析題、列舉題。 2、試卷所涉及的教材內容: 試卷考查的歷史知識點,分布於七年級下前八課教材內容。 3、試卷的基本特點: (1)依綱據本,據初一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 (2)基礎性強,試題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 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3)標高適度,前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初中歷史教學的 現狀,試卷沒出現較大的偏題、怪題,只有個別題目稍難點。整卷的試題難度應該說是適中的。 (4)題目設計具有簡明性。題意指向明確,題目的表述較清楚, 簡單明了,學生審題時一目瞭然。
二、學生考試成績情況分析: 通過本次考試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 基本上能依託已知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並按質按量完成考試。從試題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學生在歷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比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當大提 高。開始注重歷史與社會,歷史與個人生活的聯系,特別是在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但通過本次考試仍暴露出一些問題:1.審題不認真。①、對題目的限定詞或關鍵詞沒有認真審讀 沒有注意分析,導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題的解答中,有的學生沒 有對材料內容及設問進行認真閱讀,沒有抓住關鍵詞回答問題而影響 了得分。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如選擇題的第5,6、8小題,小字部分的題,材料解析題等這些都是課本出現或平時練習過的基礎知識,但錯誤的學生還比較多。3.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包括識記能力、材料的閱讀、分析及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分析和比較能力。特別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應足夠的重視。
三、改進措施。 1、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虛心接 受學生提出的有益建議,使教與學兩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 學質量。 2、每個單元教學任務完成後,及時進行單元測試,測試題目應 做到難度適中,知識覆蓋面廣,以良好的導向督促學生加強對基礎知 識的掌握。 3、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 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4、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 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師 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5、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 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6、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後主觀性題目還 會適當增加,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㈣ 歷史的試卷分析怎麼寫
歷史試卷分析(一):
一、試卷分析
本試題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知識的覆蓋面大,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適中,試題依據新教材、課標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系實際為背景設置題目,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試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試卷結構:滿分100分,時間是60分鍾。考查資料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試題分兩種類型題型。選取題,50分非選取題值50分。滿分100分。
二、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及原因
問題一:選取題共20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每單元的「之最累」「人物類」「文化類」。
問題二:非選取題21—24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偏難。「商業經濟」「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權特點」「和同為一家—民族祖先、與唐往來史實、對西藏管轄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時間歸類」「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評價」。
1、學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不夠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有關,部分學生偏科思想嚴重,認為歷史學平時不用學,考試之前看練習冊或單元過關題就能夠了。還有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對歷史學知識不理解,死記硬背,平時達標檢測反饋不及時有關,與平時訓練和鞏固練習少都有關系。
2、應用歷史學知識遷移的潛力差,不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對基礎知識在新課標下不能正確應用,對問題不善於分析。
3、審題潛力差,不能提取題目中的隱含信息,不能依據題目帶給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就憑經驗或印象答題。與學生閱讀理解潛力較差有關,不會找關鍵詞,不會總結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師要轉變歷史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歷史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下去並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鑽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展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潛力。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搞笑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扎扎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背下來。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恰當選取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製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帶給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慣用心性。
7、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心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透過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