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裝備與實驗教學的論文怎麼寫
在裝備實來驗教學中有許多概念、原理自是在理想狀態下推導出來的,用一般的實驗設備無法驗證或顯示。對於這類知識,學員很難理解和掌握,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模擬裝備教學中要求的理想狀態,將高度抽象化的內容具體化,有利於學員理解概念、原理,方便記憶,從而減輕學員的學習負擔,提高學員的學習能力。比如,在旋翼槳葉軌跡檢查和調整的實驗課上,分析直升機在垂直飛行狀態下旋翼旋轉過程中槳葉在揮舞平面上的受力情況和錐角變化時採用了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了各片槳葉旋轉過程中的受力情況和錐角大小,使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便於掌握。
㈡ 實驗教育學的誕生
1901年,德國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將實驗教育思想稱為「實驗教育學」,回1907年,德國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答實驗教育學》一書,系統闡釋了實驗教育思想。隨後眾多的教育學家加以發展。實驗教育學家認為,應該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採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教育問題。
梅伊曼認為,以往的教育理論缺乏精確的根據,只不過是倫理的構造或個人經驗的集合,容易導致將錯誤主張指導實踐的後果。為了使人們了解採用某種教育手段的理由,梅伊曼強調以實驗的方式研究教育問題,並首先把心理實驗的方法應用到教育研究中,開了實驗教育學之先河。
與梅伊曼同時代的拉伊,認為以往的教育學之所以失之空泛,其原因全在於未經實驗。他從實驗心理學出發運用觀察、實驗、統計等科學方法,對教育學原理和教學法的根據進行了探索,並在此基礎上首著了《實驗教育學》。
梅伊曼和拉伊的工作迅即引起了熱烈響應,實驗教育思潮風行一時,並從德國迅速擴展到英、美等國,形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美教育實驗熱潮。
㈢ 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學法」的教育家是
通常招教考試都比較靈活,通常結合實際的比較多。。。按照您說的,比如教育理論就是教育教學法。。而專業知識考的就是該專業所結合的教學方法,,,不會考很死,都是結合實際的
㈣ 如何利用實驗教學開展創新教育
一、「創新精神」的培養
1.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是培養「創新」的前提。
聯系實際,就是指在教學中把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課堂活動,直接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所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自覺樹立知識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的意識,從而培養了科學意識創新精神。如講解碘的性質時,可補充做「從海帶中提取碘」的實驗,經過晾曬、灼燒成灰、溶解、萃取等步驟,從大家熟悉的海帶,得到了單質碘。做出後學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這個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是極為有力的。
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會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存在於生活中,只要多觀察、多思考,就能有所發現。這樣做,既可以啟動他們的探索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又可以打破學生對「發明」的盲目崇拜。
2.適時介紹古今中外的發明、發現,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廣泛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因素,不失時機地講述一些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科情感,培養創新精神品質。
二、「創新精神」的鍛煉
「創新能力」就是運用已知信息,得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就中學階段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學生自我實現的創造能力,包括獨特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1.設置「課題研究」式作業,鍛煉學生的設計與動手能力。
在高三總復習中,針對設計性試驗思維跨度大、知識容量多而學生難以描述的特點,我嘗試布置了以下「課題研究」式作業:
(1)如何設計一套實驗裝置,證明SO2的化學性質?
(2)如何證明CO2氣體中混有SO2?
(3)有下列反應:2NaOH+CO2=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其中後一反應很容易發生且無明顯現象,現僅用CO2和NaOH兩種葯品,量筒和試管兩個儀器,如何製取純凈的Na2CO3?
其中(1)題要求一天設計完成,而後兩道題一周內設計完成。「作業」上交後,批閱中發現第(3)題問題較多,但也有設計正確的方案。老師將各種方案都拋給學生,再給一天的時間研究。課堂上請一名學生上台講解:將NaOH溶液用量筒分成二等份,向其中一份中通入足量的CO2氣體使之變成NaHCO3溶液,然後將它與另一份NaOH溶液混合即可,聽完後,大家茅塞頓開。其他題的設計也別開生面,各有千秋,一些疑點可以到實驗室驗證。課後同學反映說這種作業費力、費時,但有趣,一旦完成後,感到自己充實很多。而且學會了怎樣整理知識、應用知識,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即指教者把部分驗證實驗的順序(實驗—觀察—解釋—結論)進行重新調整,變成「探索性」設計。如「原電池」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將鋅片和銅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引導學生觀察後提問:「如用導線將兩金屬片連接會如何?」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再問:「怎樣證明電子在導線上通過?」討論後並實施方案。然後問:「銅片上為什麼有氣泡?氣泡成分是什麼?電子為什麼從鋅片流向銅片?再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兩極上各發生什麼變化?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原電池是一種什麼裝置?」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原電池的組成、原理、能量轉化。通過「探索性」實驗,不僅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關系,而且激發探索興趣,訓練創新能力。
三、「創新思維」的訓練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統一,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巧妙結合。培養創新思維,重點就是結合實驗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興奮點,在良好、敏銳的觀察力的基礎上,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正確的結論,最終可能得出創造性結論。
1.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訓練「創新思維」的關鍵所在。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某些現成的基礎知識,已經不適應教育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對知識的掌握不僅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注意知識的階段性,又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因材施教,注意觀察能力的訓練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
2.分析「意外實驗」的結果,是訓練「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學生在實驗時,常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和始料不及的意外結果,教師如果採取搪塞或迴避的態度,勢必會失去一次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良機。我在教學中採取的方法是正確引導、積極參與、共同分析。這種做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師生共同對「異常」實驗結果的分析,尋找「異常」結果的可能原因,然後讓學生動手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自己的結論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索慾望。他們在設計驗證自己的實驗方案時,積極主動地查找資料,認真探討,把思維引向了更新、更廣闊的領域。然後,由這些「小設計者」向全班介紹經驗、體會,帶領全班同學共同進步。這種成功的「愉悅感「又可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和探討。學生從異常現象和意外實驗結果中想到的問題越多,思維的容量和空間就越大,思維就越敏捷和嚴密,思維就會有所創新。當然,面對異常實驗結果,教師還應不失時機地介紹一些在意外實驗結果中的意外發現,研究意外發現可成為科學理論的起點的事例。
㈤ 簡述實驗教育學的基本觀點
(1)實驗教育學
代表人物:德國的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觀點:第一,反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思辨教育學;第二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應用於教育研究;第三、劃分教育實驗的基本階段;第四,主張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發展過程的特點及其智力發展水平,用實驗數據作為改革學制、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
基本評價: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進了教育科學的發展;第二,由於受實證主義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其提倡的實驗科學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學(精神科學教育學)
代表人物: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基本觀點:第一,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第二,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須採用精神科學或文化科學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個體的主觀文化的轉變,並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引導向博大的客觀文化世界,培養完整的人格;第五,培養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徑就是「陶冶」與「喚醒」,建構對話的師生關系.
基本評價:第一,文化教育學深刻影響了德國乃至世界20 世紀的教育學發展,在教育的本質等問題上給人以許多啟發;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於思辨氣息太濃,在解決現實的教育問題上很難給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定義;忽略了教育受制與政治、經濟及個人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用理解作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實用主義教育學(▲):簡答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觀點: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贊成教育是為未來生活做准備的觀點,而認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與當前的生活緊密相連;第二,教育即學生個體繼續不斷的增長,杜威認為經驗與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可以通過傳播而為眾人所共有,而經驗具有個體性和情境性.這表明教育不是從外在方面讓學生學習與他們生活無關的一些知識,而是促進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不斷改造和改組.第三,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杜威認為學校不應該是一個與社會隔絕的象牙塔,而應該是社會的一部分,與社會緊密相連;第四,從做中學,這是教育方法,杜威認為兒童應該從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知識經驗等;第五,以學生為中心;第六,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和興趣為中心.
基本評價:第一,實用主義教育學以美國實用主義文化為基礎,是美國文化精神的反映,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批判,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第二,其不足之處在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4)制度教育學
代表人物:烏里、A·瓦斯凱等.
基本觀點:第一,教育學研究應該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闡明制度對於教育情境中的個體行為的影響;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義、師生與行政人員間的隔離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實現社會變遷,為實現這個目的,學校教育要幫助教育者與學習者把學校中「給定的」(即從外面強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據個人間的自由交往而導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僅要分析那些顯在的制度,如教育組織的制度、學生生活制度等,而且還要分析那些隱性的制度,如學校的建築、技術手段的運用等.
基本評價:積極方面:制度教育學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重視教育外部環境特別是制度問題對教育的影響,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消極方面:由於制度教育學過分依賴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簡答
代表人物:家裡寧、凱洛夫、楊賢江等
基本觀點:第一、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於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不僅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繫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於它們,對於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堅持運用馬克思方法論研究教育問題.
基本評價: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方法論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現實運用中往往容易被簡單化、機械化和過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學
代表人物:鮑爾斯、阿普爾、布迪爾等
基本觀點: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會差別、社會歧視和社會對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地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學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產出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文化關系和經濟結構;第三,社會大眾已經對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喪失了「意識」,將其看作是一種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團故意製造的結果;第四,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要素敏感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 以達到意識「解放」的目的,從而積極地尋找克服教育及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現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觀的,而是充滿著利益紛爭的,教育理論研究不能採取唯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而要採用實踐批判的態度和方法.
基本評價:第一,批判教育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基本觀點和方法;第二,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資本主義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強的戰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㈥ 最早倡導教育實驗並提出「實驗教學法」的教育家是
梅伊曼
㈦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這個時代的發展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高中化學教學是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學科。因此,我們化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研究和實施創新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下面對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談一下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創新教育需要教師有新的教育觀念
以往的教學是以單純的知識講解為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會停留在教師講什麼就聽什麼的階段。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學到的知識都較為死板,缺乏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已經不適應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也不適應高考的考試模式。我們迫切需要打破舊有觀念,從學生角度出發,創設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首先我們要改變的就是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學習的狀態,要靈活設計教學方式、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課堂。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教學觀念。新時期下,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關鍵。只有創建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課堂、教學氛圍,學生能力的激發才能成為現實。新課程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師高高在上的階段,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的現在,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選擇多種多樣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更是創新教育的基礎。
二、創新教育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創新教育中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化學與生活實際相關的例子來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利用與化學相關的科技前沿信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焰色反應」時,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炒菜時不慎將食鹽濺在火焰上呈現黃色的事實,增強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急於想知道原因的條件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做完鈉、鉀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之後,又補充做了鋰、鈣、鋇、銅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用色彩鮮艷、明亮絢麗的焰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接著又利用教科書中的彩圖給學生展示美麗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繽紛的節日焰火更可使學生享受到通過學習化學獲得的美感。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學習中來,這就為我們開展創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三、注重創設有利於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氛圍
創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支持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創新思維,輕松自由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需要好的氛圍來激發創新動機和創新慾望。因此,良好的教學氛圍是開展創新教育的必備條件。首先教師應改變高高在上的形象,要與學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作為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共同開展學習。其次,教師要經常鼓勵、肯定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夠有勇氣、有信心開展學習。哪怕是學生有一點點的進步,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更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當學生有錯誤的想法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批評、遏制,先要肯定學生敢想敢說的態度,然後再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思路上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我們的化學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高中化學離不開實驗教學,我們在設計實驗教學時就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入手開展化學實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創新教育需要更新學教學方法
實施創新教育後,以往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就不再適應教學需求了。當然無論實施怎樣的教育,講授式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教學方式。我們化學教師應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氯氣和水反應」的教學中,傳統方法僅以講述法說明氯氣的溶解度,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這樣講法必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引起學生思考,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取
㈧ 教育學的基本內容
教育學基本內容:
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
(8)實驗教學教育內容擴展閱讀:
教育學的主要流派:
1、實驗教育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入門講義》(1907)、《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及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908)。
2、文化教育類
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代表人物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爾泰的《關於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與文化》(1919)、利特的《職業陶冶與一般陶冶》(1947)等。
3、實用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條》(1897)、《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1918)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學
㈨ 如何發揮實驗教學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幫您找了一篇做參考~
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實驗探究教學的實施
摘 要:本文就課堂教學中實施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主要原則、基本策略、一般模式和
實施過程等方面,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關鍵詞: 實驗探究教學 主要原則 教學構想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探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具有主體性和開放性的特徵。就高中化學教學而言,探究性教學一般可分為:實驗探究教學、問題探究教學和習題探究教學等教學形式。
實驗探究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化學實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形式,是探究性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探究性教學的特徵。實驗探究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課堂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主要原則
1.1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實施實驗探究教學必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結論的接授型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過程的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盡可能將探究的時空和交流與評價留給學生,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1.2 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在實驗探究教學設計上教師必須開放教學要求,實行因材施教;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在適當調控下讓學生得以充分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實行開放式教學。
1.3 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指實施實驗探究教學必須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和知識的生長點設計探究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利於知識拓展和能力發展的情景,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融合。
1.4 簡易性原則
簡易性是指在目標性原則前提下教師必須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簡單易行探究內容,充分利用身邊的簡易器材,設計的便於實驗操作、實驗數據採集和處理的探究方案。
2 課堂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構想
2.1 課堂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基本策略
課堂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目的是利用化學實驗的探究活動,將創造性、主體性、開放性等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以達到化學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師必須充分挖掘適合課堂教學、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有利於能力培養的探究內容,精心設計探究方案,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適當調控、引導、點評和激勵,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基礎,以過程為重點,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基本策略。
2.2 課堂教學中實驗探究教學的一般模式
實驗探究教學的模式應適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變通,不求千篇一律。
2.3 課堂教學中實驗探究教學的實施(以探究乙醇分子結構的活動為案例)
(1)創設情景
創設情境是教師在目標性原則的基礎上,以教材、習題、日常生活、生產實際的素材創設探究情景,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探究氛圍的過程。創設的情景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利於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培養,必須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探性,便於學生發現問題,引發其探究的慾望。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乙醇的化學式——C2H6O,引導學生運用價鍵原理拼裝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當學生得出乙醇有兩種可能的分子模型後,要求學生書寫乙
醇分子兩種可能結構的結構式—— ,
引導學生分析兩種分子結構中化學鍵的異同,並及時提出「乙醇是純凈物,乙醇分子不可能具有兩種結構」, 為實驗探究創設情景。
(2)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學生對探究的事物產生疑問、或因探究的事物跟已掌握的認知相矛盾而產生疑問的過程。
學生在「乙醇分子有兩種可能的結構」和 「乙醇是純凈物,乙醇分子不可能具有兩種結構」的認知沖突中,必然產生「乙醇分子究竟具有哪一種結構?」的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出「證明乙醇的分子結構」實驗探究的主題。
(3)提出假設
提出假設是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經驗,對事物的成因、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及事物變化和發展的結果作出可能性的預測,確立探究目標的過程。
教師可運用「結構相似性質相似」原理適當引導,引發學生對已學的具有O―H鍵的H2O和只具有C―H鍵的烴(柴油)的結構與性質的聯想,經實驗小組的討論,提出以下幾種假設,確立探究的目標。
假設1:若乙醇能跟金屬Na反應產生H2,說明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A。
假設2:若乙醇不能跟Na反應,說明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B。
(4)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學生針對探究的目標運用已學知識和經驗確定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步驟的過程。
學生針對以上的假設,設計實驗步驟,確定以下幾個實驗方案(代表性方案):
方案1:將一小塊金屬Na加到盛有少量無水乙醇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方案2:將一小塊金屬Na加到盛有少量無水乙醇的試管中,觀察現象;若發生反應,收集氣體,進行檢驗。
方案3:向盛有少量無水乙醇的試管和盛有少量水的試管中各加入一小塊金屬Na,觀察現象;若發生反應,收集氣體,進行檢驗。
方案 4:向分別盛有少量無水乙醇、少量水和少量煤油的三支試管中各加入一小塊金屬Na,觀察現象;若發生反應,收集氣體,進行檢驗。
(5)實施實驗
實施實驗是學生依據實驗方案合理選擇實驗儀器,運用已學知識和技能動手探究的過程。
學生自主選擇或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儀器和實驗用品,依據各自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觀察並記錄現象。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調控,對學生的操作進行適當的指導。
(6)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是指學生對各自的實驗方案所產生的各自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交流互動得出符合實際結論,達到增長知識和提升能力的過程。
經過分析現象,討論交流,得出相應的結論:
結論1:乙醇能跟金屬Na反應,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A。
結論2:乙醇能跟金屬Na反應放出H2,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A。
結論3:乙醇與水均能跟金屬Na反應放出H2,乙醇分子結構具有與水相似的結構,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A。
結論4:乙醇與水均能跟金屬Na反應放出H2,而煤油不能跟金屬Na反應,乙醇分子結構具有與水相似的結構,與煤油的分子結構不相似,乙醇分子結構為結構A。
(7) 質疑問題,評點整合
質疑問題,評點整合是指學生對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和實驗結論進行自我評價,教師評點實驗,整合知識,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並通過師生的互動,消除實驗過程產生的新疑,得出正確結論,或繼續探究直至得出正確結論,是一個知識整合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
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對以上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操作性、實驗結論的嚴密性以及實驗操作的准確性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及時進行點評、整合和評價。對少數學生提出的「結構 B不等同與烷烴的結構,C—H鍵可能受C—O鍵的影響而發生性質的改變」以及「為什麼H2O與金屬Na反應比無水乙醇強烈」等新的疑問進行必要的解答,消除學生的疑惑。
通過以上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充分感受探究的樂趣,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及探究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3 課堂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幾點思考
3.1 必須落實主體性和開放性原則,充分體現以學為主的理念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實因材施教,注重師生互動交流,盡可能將探究的時空和交流與評價留給學生,教師應適當引導和激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2 必須落實目標性原則,准確把握教學的重心和標高
在探究方案設計上必須把握教學的重心,注重能力的培養,避免探究形式化和表面化;注意循序漸進,准確把握教學的標高,避免探究內容偏難和偏易,削弱學生探究的熱情;在探究內容選擇上應注意探究的時效,選擇簡單易行的適合課堂教學的探究內容。
3.3 充分挖掘探究資源,注重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探究方法的訓練
充分挖掘教材、試題、日常生活和實際生產中的探究資源,在目標性和簡易性原則基礎上精心篩選,選擇有利於培養能力和訓練方法的素材,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同時獲得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4 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必須精心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盡可能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感官上的刺激,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實施實驗探究教學的關鍵環節,創設的問題情景是否新穎和奇特直接關繫到學生探究興趣能否充分激發,直接關繫到整個探究過程能否順利地進行。因此,如何更好地創設問題情景是每一教師必須認真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
[2]錢秋萍.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初探[J].化學教學,2003(5):14~16
[3]覃劍軍.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1~2):31~33
[4]曾國瓊.化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性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1~2):45~47
㈩ 實驗教育學的影響
實驗教育學的影響抄幾乎遍及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和美國尤甚。法國、美國、蘇聯、日本等國家翻譯出版了《實驗教育學》,有些國家建立了教育研究所和實驗學校。歐美一些國家,在實驗教育學的影響下還發展了兒童學和智力測驗等學科。法國的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A.比內和T.西蒙。他們認為,兒童從 5~13歲每個年齡都有相當的智慧程度,並可通過測驗來推斷和確定。他們制定了《比內 -西蒙智力測驗量表》,用以測定兒童「智力年齡」。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L.M.特曼認為,《量表》測定的智力年齡只能表示兒童智力的絕對水平,不能表明兒童聰明程度,從而提出以實際年齡而求取智商,藉以評定兒童智力的優劣。美國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L.桑代克認為,判定兒童學習成績天資的高低,不能只用各科成績的分數為根據,而要考查兒童各科成績是否達到智力和學習能力的一般標准。別的實驗教育學者還把實驗方法推廣應用於課程編制、教學方法改革和班級教學中。
實驗教育學提出,教育工作要研究兒童,要進行實驗與觀察,提出制訂測量兒童知識與能力的客觀標准等,這是有可取之處的。但它忽視人的社會性,他們的「實驗」和「測驗」具有很大的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