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學科教學的區別如果是想當老師的話讀哪個比較好
1.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是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和教育版部有關文件精神而設立權的。
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
2.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兩者都可以當老師,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更具教育性質,推薦思政學科教學專業。
❷ 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思政)哪個好
首先兩個專業拿得學位不一樣思政是學術性碩士,拿的是法學碩士學位,學科教版學(思政)是專業性碩士,拿的權是教育學碩士學位。其次,分數也不一樣,一般的思政的分數要比較高,報的人數也比較多,但是找的人數也比較多,學科教學的有很多都是從思政這邊調劑過去的。再次,培養的人才是不同的,上的課也不同,思政是三年,思政學科教學是兩年。思政培養的人大多是去做輔導員了,也有去做高中老師的;學科教學論培養的人一般是做中學老師。實習的話也不一樣,思政的人去實習輔導員,學科教學的人去實習高中政治教學。
要分好壞的話,就看你到底想從事什麼職業了
❸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哪個學科哪一級別的學科
主幹學科:法學
門類:政治學類
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與方法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
6.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政治學、教育學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思想政治道德觀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倫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專業實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如學生政治輔導員、少先隊輔導員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或教育學學士
❹ 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有什麼區別
思想政抄治教育考研與學科思襲想政治教育考研的區別是:
1、所屬學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屬於法學;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屬於教育學。
2、考試科目不同:學科需要考333教育綜合。具體查看專業目錄。
3、分數線不同:分別查看法學和教育學的分數線。
4、培養目標不同:學科是培養中學政治老師,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❺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業方向,重點,難點,怎樣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重點與難點辨析
鄭永廷
(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教育系, 廣東廣州510275)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 要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 以主導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為重點、難點, 進行突破與深化, 這既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需要, 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的根本途徑。
[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重點; 難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 5707( 2007) 05- 0003- 05
當前, 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是推進學科發展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的二級學科, 是一個既具有理論性, 又具有應用性的學科, 即它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和教育內容, 堅持以理服人, 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立足於解決人們的思想與實際問題。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必須根據實踐與理論發展的需要, 確立研究重點,突破研究難點, 在促進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豐富完善學科體系。如果脫離實踐與理論發展的需要而單純進行學科理論建構, 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可能有效解決人們現實的思想與實際問題, 也難以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 一直以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因為大學生作為正在成長的青年群體, 集中而敏銳地反映著社會實際, 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德、育人。因而, 本文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與難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的確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涉及的范圍廣泛, 教育的內容豐富, 教育的方式多樣, 需要研究的領域、問題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基礎與特長, 確立研究方向與研究課題。同時,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必須明確研究重點, 並組織力量深化重點研究, 以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需要。沒有研究重點或重點研究不能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就會止步不前, 就會滯後於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廣大青年學生的迅速成長。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確立與形成階段, 學科研究以我國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基礎, 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支持的實際出發, 一些理論工作者側重於學科理論體系研究是必要的。當學科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並得到多數人認同之後, 學科體系仍需要研究深化與完善。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要著重於當前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 特別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難題的研究, 這既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的需要, 也是深化與完善
學科體系的根本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是在廣泛、深入調查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戰略性與指導性的文件。文件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國際、國內新形勢與新問題, 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明確要求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 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 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核心」與「重點」的確立, 既由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所決定, 更是大學生現實的迫切需要。在開放、多樣、多變、復雜的社會背景下, 在市場體制所形成的競爭壓力與科技發展所形成的信息壓力下, 許多學生由於缺乏社會生活經驗,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與穩定,因而容易產生迷惘與困惑, 即迷途不知所向, 疑惑不知所解, 茫然不知所選。也就是面對開放、多樣、多變、復雜的社會因素, 發生了適應、取向、選擇上的困難。迷惘與困惑是大學生思想領域的矛盾, 而不是物質領域、知識領域的問題, 其實質是精神需要、價值訴求、目標訴求。因此, 幫助大學生認識迷惘與困惑的實質及產生原因, 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則是促進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不斷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關鍵。
同時,《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還強調,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是在課堂教育、學校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綜合作用、影響下進行的, 因而需要研究這些因素, 特別是一些新的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開辟多樣的、新的教育途徑。而影響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因素,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再不是過去單一的理論內容、現實途徑與課堂方式, 而是理論與實踐、現實與虛擬、社會與學校、課堂與課外等各個生活層面高度綜合化、社會化的體系。為此,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堅持以人為本, 即以育人為本的前提下, 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要求, 研究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基本的出發點。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實際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重點。前者側重面向社會、面向未來, 以引導學生形成社會理想為追求, 後者側重面向實際、面向生活, 以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 前者為後者提供導向與動力, 後者為前者提供前提與基礎。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乏前者, 實際生活將陷於實用、功利的自發狀態, 而缺少後者, 理想信念則抽象、空洞而難以真正形成。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的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題在哪裡? 歸根結底是當代社會的客觀影響以及如何運用理論分析、把握這些影響。客觀影響和可運用的理論( 包括西方理論、知識) 既是多因素的相互交織, 又有多重性( 客觀影響、西方理論的正面與負面作用) 的共同作用。市場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推進; 對外開放和多元文化激盪; 科技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環境; 社會民主化和個體特色化發展, 這些客觀因素既相互作用, 又發展很快, 廣泛滲透在社會和個體生活的各個領域與環節, 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內容、實際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 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 理論、西方價值理論等, 都在教育者和學生的可選擇、可運用之列, 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知識內容。環境內容與理論內容的不同結合, 形成了當代社會與個體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層面的發展狀態:
第一, 社會層面的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矛盾狀態。所謂社會層面的主導性與多樣性, 主要是指多元文化交匯背景下的中華民族文化主導; 多種意識形態並存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 多樣化價值取向過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 多樣化知識、信息影響下的人本主導。主導性與多樣性的矛盾, 在現實生活中,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已經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 正在影響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也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與效果。
應當看到, 以上四大客觀因素, 作為社會的基礎與客觀條件, 由於其發展快、變化大, 而且相互交織形成綜合效應, 極大賦予社會與個體多樣化發展機制。諸如市場體制的競爭機制、信息社會的選擇機制、民主發展進程中的參與機制等, 都極大地調動了人們, 特別是青年學生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從而為廣大青年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但是, 也應當看到, 社會的客觀因素與競爭機制、選擇機制, 雖然為社會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奠定了基礎, 但這些客觀因素與機制本身發揮作用、發展完善, 則需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上層建築的職能, 其中包括思想上層建築職能, 即通過思想( 價值取向) 、政治( 包括政治目標、原則與法制) 、道德( 規范) 的作用來保證多樣化大體都能遵循一致的方向、規范發展, 以維護社會的安定與秩序, 推動社會與個體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主體的多樣化發展如果脫離了思想、政治、道德的方向主導與規范, 主體相互之間必然產生矛盾、發生沖突, 甚至導致社會混亂, 主體的多樣化發展也喪失了條件。相反, 思想、政治、道德的主導, 離開了主體多樣化發展, 就會成為教條、形式, 甚至成為主體發展的障礙。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 就是運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論對大學生進行目標、規范引導。而當下的引導是在多種客觀因素、多樣化理論影響和多種機製作用下進行的, 是對多樣化的導向與規范。不研究客觀因素影響的性質與方式, 或不正確地選擇和運用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陷於空談,就是背離主導, 這兩種傾向十分突出地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 要綜合運用發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相關學科理論, 既要分別研究社會客觀因素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具體影響,更要研究這些因素對學生思想、行為的綜合影響。重點要研究市場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推進過程中的國家政治主導; 對外開放和多元文化激盪中的民族文化主導; 科技發展和社會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本主導; 社會民主化和個體特色化發展中的核心價值主導, 這就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導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態。
主導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對象上是對社會多樣化以及多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括、超越, 沒有對多樣性的抽象就沒有主導性; 在功能上就是形成共同理想、核心價值觀, 沒有對多樣性取向的規范就不可能有共同目標; 在性質上就是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 沒有對多樣化文化的合理選擇、吸納、鑒別、批判就不能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
第二, 個體層面的個性化與社會化的矛盾狀態。所謂個體的個性化與社會化, 是指大學生在市場體制條件下擁有自主權和民主發展條件下擁有自由性, 能夠獨立、自主和創造性地發展自己主體性與個性特點的同時, 必須融入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與道德生活, 接受社會政治、法制與道德規范。個性化與社會化的矛盾, 在一些大學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正在影響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也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與效果。
應當看到, 社會的客觀條件, 既賦予了個體個性化發展機制, 同時也提出了社會化發展的新要求。市場體制、社會民主、信息條件賦予學生自主權、自由性, 但有些學生往往只局限於自身范圍, 珍惜自身的自主權、自由性, 難以兼顧全局而忽視制約自主權與自由性的政治、法制與道德規范。也就是說, 擁有自主權、自由性的學生往往難以自發社會化, 需要教育、管理推進其個體社會化。
社會化的實質是促進學生認可、接受、融入社會的發展目標與規范,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就是運用思想、政治、道德的目標、規范來推進學生的社會化。當下高校學生的社會化, 是在學生擁有並追求主體性、而不是在過去依賴性條件下進行的。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獨立性、自主性與創造性三個層次。一些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擇業等實際活動中, 主體性顯示比較充分, 而對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價值性認識不充分, 即對社會化的發展取向有所忽視, 因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觀念、規范形成與掌握上主體性欠缺。
學生的生活, 包括學生的物質生活、學習生活、精神生活等, 都是實在的和必不可少的, 這些生活本身既是社會的一部分, 也需要社會規范。要使學生在各項生活中真正富有主體性, 必須以實際生活為基礎, 形成生活的正確目標, 遵循生活的規范, 自主地在生活過程中育德, 通過生活實現與社會的交流與融合。離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而空講社會化道理, 就會造成實際生活與社會化規范脫節。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 要研究當代社會背景下學生的生活內容、目標與方式, 把社會的政治、法制、道德目標、規范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 實現個性化與社會化的有機結合, 這就是「三貼近」所要求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態。
馬克思在談到人與動物區別的時候指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統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是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①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人的「生命活動」, 就是講人的生活, 人的「 生活」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 是創造「生存」意義的生命活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就是研究和賦予大學生生命活動的意義; 就是對大學生的生活進行科學性與價值性引導; 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價值。
主導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基於研究與教育的一種劃分, 兩者的區別是: 前者主要是面向社會與所有個體的理論教育, 後者重點是面向不同類型個體的咨詢教育。兩者的聯系是: 前者也要根據個體實際與特點進行內化、鑄塑教育, 後者也要運用社會理論進行社會化教育。光有前者而沒有後者, 難以實現理論向學生實際生活的轉化, 容易導致空泛; 相反, 光有後者而沒有前者, 就難以實現學生在實踐基礎上的超越, 容易導致局限。
❻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什麼類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法學門類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學科,是二級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中國文學當中一門終身學習的課程。
人格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一般被理解為由的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質。人格與人的先天秉賦密切相關,但更與後天的生活環境、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也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關。
因此,人格實際上是共性的人類文化和個性的心理特質的統一,人格的養成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標志。
(6)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理解擴展閱讀:
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否則,分裂的人格只能產生分裂的觀念。
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於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於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
人格具有品質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內在質地,不同的質地會適應不同的道德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於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當然,人格的這些基礎作用並不是絕對的,而往往是相對的,同時它還與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意識發生相互的影響和轉化作用。
因而,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總之,人格狀態可以說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❼ 思想政治教育屬不屬於文史類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文史類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版為的科學,它權以人的思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轉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是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個復雜的網路系統,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有:
(一)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二)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領導職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業務領域中去,以及促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問題。
❽ 考研學科教學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什麼區別
兩者內來容大同小異,只是自側重點不同而已。考研學科教學思政是以思想政治在考研中分布的重點為主,目標較應試化一些。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普及思想教育和政治知識教育為主,基礎性較強,沒有所謂的重點考點,而是重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如果想知道他們的具體區別就拿一本考研政治大綱和幾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課本相比照一下便知。
❾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學科教學的區別是什麼如果是想當老師的話讀哪個比較好
1.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是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回置方案》和教育部有答關文件精神而設立的。
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
2.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兩者都可以當老師,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更具教育性質,推薦思政學科教學專業。
❿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教學(思政)哪個好
1、如來果以後想到中學當政治老自師,建議報考學科教學(思政),屬於專業學位碩士的教育碩士,主要培養中學老師,基本上都是師范大學招生。
2、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均屬於學術型碩士,理論上當然也能到中學做老師,但部分學校或人事部門的相關人士可能在招聘時出現招聘條件設置的理解誤差問題,如所謂師范(教育)類專業等等,可能導致不符合他們的所謂招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