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教具 博客
在數學教學中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技巧地使用學具,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教學的實際,我認為在教學中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起著以下一些作用:
一、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學具,起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
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就地取材:教師先讓學生分粉筆:有6粉筆,每3枝放在一個粉筆盒裡,需要幾個粉筆盒?這個知識是學生早已掌握的。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7粉筆,還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個粉筆盒裡,需要幾個盒?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後還剩下1枝粉筆,這時有的學生拿著剩下的1粉筆不知往哪裡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筆盒裡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單放1個粉筆盒吧,又不夠3枝,怎麼辦?從而產生了問題。這時教師提問題:「你知道這1枝粉筆叫什麼數?」話音剛落,有的學生便喊道:「余數。」教師馬上接著說:「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了新問題,使學生了解了問題的提出,認識了余數,並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使學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自己一定要學好數學。
二、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作用。
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並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可先讓學生把8個蘋果的圖片分成兩份,通過分圖片,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人得5個;兩個人各得4個。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徵——每份「同樣多」,並形成數學概念。
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這就要求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教具和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學習口算20以內加法時,教師先出示問題「學校買來9個白皮球,5個紅皮球,一共買來幾個皮球?」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把小皮球裝進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裝10個。學生經過討論,一般會出現兩種裝法:⑴9個白皮球與1個紅皮球裝滿一盒,還剩下4個紅皮球。⑵5個紅皮球與5個白皮球裝滿一盒,還剩下4個白皮球。然後,教師用教具演示或讓學生上講台演示裝法,引導學生根據這兩種不同的裝法列出算式,並思考:9+5怎樣計算?此時,學生已經歷了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學圓錐的體積,筆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等,用教具輔助教學,往往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的作用。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可有利於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時,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引出「平行四邊行」這個名詞,其中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教具的操作,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五、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作用。
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例如:學習「11減9」時,學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種方法:第一種,從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將剩下的1根與個位上的1根合起來是2根;第二種,把1捆小棒拆開變成10個單根的,與個位上的1根合起來是11根,從11根里去掉9根還剩2根;第三種,先把個位上的1根拿走,再從1捆小棒中拿走8根,還剩2根。學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結合教學有機的向學生滲透了全面看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探索、思維、創造的空間中發展了求異思維,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分組合作操作教具和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教學1升和1000毫升的關系時,可分組讓學生把l000毫升水倒進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幾次?同學們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記錄,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同時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一種相互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我覺得教具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我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各種能力。充分地引導學生與自己、同學與同學和諧互動把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得更精彩。
㈡ 如何利用儀器和自製教具進行數學課堂教學
教具是教學形象化的教學器具。自製教具與實驗教學的聯系十分密切,兩者「形同手足」。課改中出現一套好教材,必須有相映的教具與之配套,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才能完成新的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任務。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利用自製教具,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切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小學數 學課中的自製教具在實驗教學方法改革中有獨特的作用。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針對教學內容選出實驗教學新的教學方法,每一位教師又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只是把新課程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情感和數學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因此,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重運用自製教具為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操作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長方體認識》一節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比較自製教具—長方體(實物)的6個面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得出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接著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框架,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長方體的棱,得出長方體有l2條棱,這12條棱根據長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組,相對的棱平行且長短相同。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想一想,動手操作和動腦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很輕松的得出長方體的「面和棱」的特徵,滿足了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活動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引導、點撥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教學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切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自製教具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師生用自己研製的教具、學具做實驗,得心應手,教具的性能通過研製,師生了解,教師授課道理講的清楚,學生操作,加深了理解,記憶深刻,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自製教具,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多種器官參與活動,使學生產生親近感,促使學生親身探究,自己發現,理解驗證數學知識,認識內化,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最終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便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一節時,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對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學生也不容易理解。教學時,讓學生親手用l2個棱長是l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然後依照表1作好記錄。
小組分析討論,從記錄的數據中可以分析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長×寬×高。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運用自製教具,獨立思考,操作實驗,積極探索中得出非常抽象的計算公式,其知識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的,很容易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實驗能力。
三、自製教具的簡化原則,加快感知速度,提高學習效率
自製教具有利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自製教具活動使學生更加珍愛自己的作品,精心使用,養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通過開展自製教具活動,即培養學生愛護實驗器材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具不是越復雜越好,而是在教學中更適用,效果就越好。當教具的適用性正好符合學生心理的簡化水平時,就會加快學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學習效率。如在教學第五冊《面積與周長的比較》時,可以用鐵絲制一個長方形框,然後用紙板制一個長方形面,組合成一個長方形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一圈鐵絲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內部紙板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對照模型,對比面與線,學生很容易區分面積與周長的不同含義。這樣的自製教具雖然簡單,但用起來教學效果很好,簡單明了,學生一看即懂,是一種最經濟、最容易製作的教具。這種教具製作簡單,功效與多媒體教具不相上下,因其具有的可操作性而使學生也更易於理解。
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合理的使用自製教具,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操作運用,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牢固握數學知識,而且可以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恰當地使用自製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親手操作,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可以從中得到「靈感」,而且使跨越式抽象的問題變得簡單易懂,達到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梯形的面積」時,用紙板做成簡單的教具,根據教學內容用剪刀直接割補,親自動手操作實驗,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圖形的變換,然後通過討論、互學,從操作、比較、觀察中得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能透徹地、全面地、靈活地理解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善於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問題,從而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從接受型學習轉向探究型、體驗型、發現型和創新型學習。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些抽象知識的理解、定律性質的認識,具體測量操作方法等都需要學生親自體驗,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新知識。筆者總平時教學之體會,認為教師在製作、使用小學數學教具時,應加強如下幾點意識:
一、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教學與教具的關系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但這種初步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特徵。為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要善於抓住學生的思維的啟動和誘因,充分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的升華奠定基礎。同時,教師在使用教具時要分析它能否讓學生的思維啟動起來,能否鮮明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徵,能否解決學生急欲了解的共性問題。不能僅在常規教學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圖內畫圈圈,而要留心教材,留心學生,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教學與教具的關系,創意性地製作、使用好教具。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我改變了通常教法中讓學生推、拉斯變形、三角形木框來證實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然後根據課本中的插圖和課後練習題來說明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做法。課前,我給每個實驗小組准備好4根兩兩相等的木條和一根稍長的木條(木條兩端、中間有多個小孔,備以穿鐵釘用)及6根小
鐵釘。上課時先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演示,用兩兩相等的木條和4個小鐵釘製成一個長方形;接著讓學生拿著長方形的對角向相反的方向拉,會出現什麼情況?(長方形變成了四邊形)。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稍長的木條和鐵釘,怎樣才能使拿著長方形的對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不變形 。經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出現如下四種情況。再經師生共同演示發現:長方形分成的圖形中有三角形,長方形才穩定,否則長方形就不穩定了。從而學生會自悟了三角形有穩定的特徵。最後,我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電線桿的變化》,通過動態模擬演示,在擺動的電線桿支架上釘一根斜直木條,電線桿的支架就穩定了,如果換成四邊形的木條,電線桿的支架仍然變斜、擺動,易發生危險。從而進一步證實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樣教學不僅面向全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比較思維邏輯,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二、立足於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敢於改進正規教具。
在教學中常見的教具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國家教學儀器裝備司統一安排生產的正規教具;另一類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而自行設計、製作的簡易教具。正規教具性能可靠,能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傳授科學知識過程中的問題。但與簡易教具比,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不易解決教學中關鍵問題,強化某一知識點。因此,教師在使用正規教具時一定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能否面向全體學生,解決教學中的疑難點,突出、強化某一知識點。必要時,能結合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敢於對正規教具進行改進、完善,使教具使用效果達到最優化。如學生學習了量角的度數方法後,學生在量角的度數時往往會出現把銳角的度數量成了對應的鈍角的度數;鈍角量成了對應的銳角的度數(量出的度數與實際度數和為180°)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演示的量角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的。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首先對正規教具——量角器進行改進,來提高學生對這堂課教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能力:1、把右邊0刻度線和內圓圈刻讀數分別塗成紅顏色;2、把左邊0刻度線和外圓圈刻讀數分別塗成黃顏色;3、在量角器的圓心點上釘上一根小木條,並在木條的左邊塗上黃色;木條的右邊塗上紅色,與兩邊的零刻度線的顏色相對應的。在教學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如何使用量角器:1、現把量角器的圓心點對准角的頂點。2、把角的一邊與零刻度線重合。3、如果重合的黃色零刻度線,就旋轉木條,使黃顏色的木條左外側線與角的另一條邊重合,再看黃線所指的黃色刻度數;就是該角的度數;如果重合的是紅色零刻度線,就旋轉木條,使紅顏色的木條右外側線與角的另一條邊重合,再看紅線所指的紅色刻度數;就是該角的度數。這樣,通過量幾個角的度數的演示,學生會很快地領悟量角的度數的方法。量角時不會再出現上述不正確的情況,突出、強化了量角的度數的具體方法。(量角器是透明的效果最佳)
三、把握時機讓學生自主操作,自製教具,激發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學生提供大量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徵,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像,學會創造。如教學《圓柱體表面積》時,我未採用正規的圓柱體教具模型進行拆分模型,讓學生觀察發現圓柱體側面與長方形之間關系的教法(這種教法枯燥,模僅能展示圓柱體側面與長方形之間聯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是讓學生自製了底面半徑和高不等的一個個圓柱體,准備了直尺和剪刀,課中讓學生親自操作,把自製的圓柱體剪開觀察。學生發現側面展開後,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還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或,有時還能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這些發現令學生欣喜不已,都受到了啟發,一會兒,有個同學有提出了不同的剪法。他說:「我沒有直尺,是隨便剪的,所以剪出一個不規則的圖形,但是我試了試,這個圖形只要通過再一次剪拼,(做示範)也就會得到如同上面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此時,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我及時給予表揚:「你的設想真精彩,這是一種創新。」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發現了新知,掌握了新知,體驗到自己動手操作的樂趣與解決問題的快樂,提高了實踐能力,激發了創新意識。
總之,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把學生擺在主體的地位,能抓住學生思維啟發過程和誘因,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智力背景,充分考慮為學生提供演示、操作、實驗的機會,培養學生多向思維,逆向思維、集斂思維,形成合情猜想、合情推理的品質和習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㈢ 簡答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㈣ 如何利用自製教具完善小學科學的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設備的更新,實驗儀器也逐漸豐富和完善起來.這些一站式的實驗器材為我們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便利.可在專業實驗儀器的使用過程中,基於小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動手能力弱的特點,教學中存在著安全隱患.而自製實驗儀器則可以很好地補救這個缺陷.[關鍵 詞]:變廢為寶 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 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設備的更新,實驗儀器也逐漸豐富和完善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們會感嘆這些一站式的實驗器材給實驗教學提供便利,可在專業實驗儀器的使用過程中,基於小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動手能力弱的特點,教學中存在著安全隱患.而自製實驗儀器則可以很好地補救這個缺陷.在這種情況下我憑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為了使科學課教學走到科學的軌道上來,我探索出了一條用自製教具提高、創新科學教學的改革之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俗話說得好,耳聽十遍,不如手過一遍,在科學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研究科學的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思維、想像、觀察和推理能力,增強學生利用自然現象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科學課的興趣,就想方設法和動手製作了大量構思新穎、設計巧妙、簡便實用、有效的教具,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積極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用生活中的小常識去認識自然規律,去理解掌握科學知識.1、變廢為寶破損、丟失零部件以及老化的實驗儀器,他們總被遺棄在實驗儀器室櫃底或被廢品收購站接收.其實這些看似廢品的實驗儀器都可轉廢化為寶.如有裂痕的燒杯,雖不能裝水,但可盛裝儀器的固體零散部件;生銹的砝碼可作為不需要進行定量測量的工具使用,如在四年級下車《小車運動》一課中就可作為小車承載的重物.2、生活物品替代專業實驗儀器
以課本中《神奇的水》所設計的會托舉的水這個實驗為例說明.根據書本所提供的實驗設計,學生要使用到燒杯、砝碼等實驗儀器.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發現燒杯、砝碼這樣的專用儀器並不是實驗儀器的最佳選擇,並在課後對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用廢棄的塑料瓶代替燒杯來裝水;用小石塊來取代砝碼,從而避免砝碼生銹的可能.在實際的教學中,這些看似普通的建議,不但保護了專業儀器,甚至還消除了實驗中的安全隱患.這樣的例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勝枚舉.3、師生動手自製教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與科學探索精神.如:講固體熱脹冷縮實驗時,傳統的教具是銅球過圈,實驗中費時費力,為了改變這個實驗,研製了一件偏轉式指針實驗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實驗.學生設計的實驗裝置有偏轉軸式,滾動式、電路組合式,還有用新材料啟輝器的元器件製作的.
只這一件教具就有十幾種做法,教具的研製過程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並與教材和實驗教學內容緊密結合.4、自製教具有利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如:在講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很難講清,有的老師研製了即看的見又摸得著的實驗裝置.在傳統的實驗裝置上,又加了一個導管,插入燒杯的水中,當向漏斗注水時,水不入瓶.當打開插入燒杯中的導管開關時,同學們看到了水入瓶,空氣跑出.看不見的空氣,看得見了,說不清的道理講明了.5、自製教具活動使學生更加珍愛自己的作品,精心使用,養成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有些學校雖已配備了足夠的儀器,但學生且不知珍惜,所以造成儀器耗損嚴重.通過開展自製教具活動,即培養學生愛護實驗器材的良好行為習慣,又為實驗教學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6、自製教具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激趣新課的導入在教學中,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的思想和發展在某中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望濃,好學、好問、好動手是他們天生的心理品質,他們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敏感性和認識上的積極性,而這正是主動觀察事物、思索問題的內在動力,因此要依據這些特點,抓住時機,積極扶植,把他們引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軌道上來.利用自製教具適時適度地進行演示,有意識的創設好奇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入新課.比如我在教學《磁鐵的磁性》一課時,利用磁鐵的磁性為學生表演了一個小魔術用自製的教具神奇的釣鉤釣起一條條小魚,學生感到奇怪,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我接著釣起一個個紅的綠的辣椒、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孩子們新奇地看著這一切禁不住小聲贊嘆起來哇!太神了!真是不可思議!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習興趣來了.我相機提問:小小的鐵勾居然能釣起這些東西,你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孩子們一個個興致勃勃,爭先恐後的舉手發言,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釣竿上可能有吸鐵石.有的說:小魚上、葡萄辣椒上可能有吸鐵石.還有的說:也許是小魚等裡面藏有鐵,釣鉤上有吸鐵石,魚竿一動小魚就被吸上來了.有了猜測,當然要去弄個明白了,然後就是揭謎,自然而然地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下面的學習中去.(二)擴大視野變演示實驗、小實驗為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有資料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樂於接受老師採用實驗的方法上課,並且也想做老師做的實驗,但沒有合適的器材,只好作罷.可見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這需要的是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例如,我在液化演示實驗的改進教學課後,鼓勵學生課外收集材料,主動製作學具,共同探究液體的汽化以及氣體的液化等實驗,從而理解液化石油氣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在教學中利用自製教具鼓勵學生模仿、創新製作學具,注重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擴大了學生活動的視野.(三)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如:在講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很難講清,有的老師研製了即看的見又摸得著的實驗裝置.在傳統的實驗裝置上,又加了一個導管,插入燒杯的水中,當向漏斗注水時,水不入瓶.當打開插入燒杯中的導管開關時,同學們看到了水入瓶,空氣跑出.看不見的空氣,看得見了,說不清的道理講明了.
總之,自製教具既經濟實用,又直觀形象,對師生素質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學生既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也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對教好學好科學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和極為顯著的效果.而自製教具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種種困難.因此,我們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反復仔細地實驗研究,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用實踐來證明理論、鞏固理論.這樣,自製教具中所遇到的許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教具才會越做越多,越做越精.自製教具時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具,只要對自己的教學有利,仿製照搬也無妨;自己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成就,也應把其公開出來,給大家模仿學習,使人家少走彎路.當然,在製作的過程中,要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盡可能使教具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創新,做到務實爭先,使教具盡可能填補教學儀器配備上的空白.
㈤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使用教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一、創設競爭情景,引發小學興趣
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過:「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激發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景,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趕、超。例如在講授「8的認識」中,教師在做課堂練習時,拿出兩組0至8的數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隊、女隊進行比賽。雖然此刻教師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引發出來了。
二、利用語言,激發興趣
如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小小的表揚,「你坐得真端正」,都能使學生知道老師在關心他們從而努力學習。在批改作業中使用適當的語言,不僅能給學生指導方法,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小學生喜歡得到肯定。得到表揚就是得到老師的肯定,就有一種成功感。因此,對一些作業完成得好的學生,在作業本上寫上「你真棒!繼續努力!」等等。而對作業差,書寫馬虎的學生,也不能責罵他們,只能鼓勵。出示優秀的作業本作為示範,使他們有樣可學從內心暗暗努力,向優秀作業看齊。同事要抓住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寫上「有進步,加油啊!」等鼓勵語句,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利用好奇心激發求知慾,讓學生喜歡探索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是具有好奇心,對許多事情都喜歡問個「為什麼」。教師應鼓勵學生這種勤學好問、喜歡探索的精神,並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學習「能被2、5整除的數」,課的開始可以讓學生任意說出一些數,老師就知道能否被2、5整除。這種人為設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學生好奇、驚嘆、羨慕,然後利用這一特點指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
四、運用生活事例激發興趣,增強應用意識,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今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而對21世紀科技人才的需要,數學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註重數學應用的教育。數學教師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在於給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這就需要教師提出問題,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和解決。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挖掘課本中知識應用的素材,從而使學生能自覺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我還經常把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轉化為數學智力競賽題,充分鍛煉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如儲蓄、商品打折、糧食收成等。通過引入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變式訓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師生其樂融融。
五、發揮圖標、教具作用,重視直觀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於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因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直觀、生動給人印象深刻。所以,現行通用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說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同樣多」的概念時,先將兩隊小朋友進行拔河比賽的情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從畫面的觀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樣多」的概念。由於學生喜歡拔河比賽之類的游戲活動,所以學習就感興趣。在講比多(少)時,事先用白、黑紙板各剪兔子紙型9個和7個。教學中運用教學磁性板上出示,說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後又要學生依據「同樣多」「多多少」「少多少」來說明圖示或自己動手擺圖形,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不僅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這一類知識的有關概念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和愛好。
㈥ 運用任意一種蒙台梭利教具舉例說明蒙台梭利教學法中三段式教學法的重要性,跪求
一個人缺失了感情或沒有情感,沒有健全的人格人性。沒有健康的人文教育,其知識和專技能只會成為危害社屬會和人類的東西。因此,教育應當面向人文和人性,面向愛的真善美。一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給人文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人文教育理當更人文地在經濟建設活動中獲得發展的資源和發揮積極廣闊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看,工業的迅速崛起,不僅給人類生活帶來繁榮,也為社會帶來了經濟的發展。
㈦ 如何巧用自製教具增強教學效果
一、 自製教具不僅將重難點順利突破,而且成為課堂上的亮點
在物理教學中,很多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生成彷彿只能講或者藉助於模擬實驗才能完成,如果能自製教具,設計演示實驗,不僅能順利突破重難點,而且能極大的增強教學效果。
北京顧宏偉老師上的《浮力》一課,用自製教具很好的展示了浸沒在水中的正方體六個側面都受到壓力,並且前後、左右相等,而上下明顯不相等,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順利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武漢第三寄宿中學徐春霞老師講《升華和凝華》,用自製教具展示了燈絲的升華和凝華,由於現實生活中升華和凝華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她卻將只能講或做模擬實驗的知識用短時間的真實實驗非常明顯展現了出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成為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二、 自製教具將物理變成魔術,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
生活中魔術是最扣人心弦的,如果能恰當的應用在教學中,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雖然魔術都是假的,但是把蘊藏著的物理知識的魔術恰當的挖掘出來,奉獻給學生,這樣的設計會令學生興奮不已,從而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北京顧宏偉老師上的《浮力》一課,展示的「神奇水槽」魔術,把學生帶入了無限的遐想和迷惑之中,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梁麗娟老師上《浮力的應用》的「神奇小球」和自製的「浮沉子」都很好的展示了魔術的魅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勵著學生勇往直前、不斷的探索。
三、 自製教具將物理知識變成生活藝術
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如果教學設計中能讓物理主宰這門藝術,那將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而也向學生證實了一個真理:生活離不開物理。
哈爾濱第81中的蔣曉薇老師和寧夏二中楊慧老師在上《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都用自製教具很好的模擬了飛機起飛的過程,不僅將抽象知識變得極其簡單,而且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力量是巨大的,能讓我們的夢想變成現實。
武漢第三寄宿中學徐春霞老師講《升華和凝華》的結尾時,用自製教具展示乾冰增加舞台效果,伴隨著優美的音樂,七彩斑斕的燈光,若隱若幻的仙景,課堂立即變成了舞台,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就是生活中的藝術,而物理知識正是精彩藝術的主宰者!
四、 自製教具將知識結構簡單明了,並即時加以鞏固和應用
課堂脈絡是否清晰,簡單明了,是一堂好課的關鍵所在,如果設計一條主線串聯本節課所有的知識,將堂課簡間明析化,會大大增加教學效果。
石家莊第40中學馬劍老師講《串聯和並聯》,他把車燈喻為心靈的窗戶——眼睛。本節課僅以一輛小汽車為課堂主線,通過自己演示小汽車的頭燈和恰當的引導,學生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小組合作與討論,先畫電路圖後連接實物電路 ,讓學生輕松的建立了串聯和並聯的概念。然後教師進一步展示玩具車燈的左右轉彎燈,乘機讓學生設計電路:讓小汽車有雙會說話的眼睛。接著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確的電路圖,最後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馬劍老師講完《串聯和並聯》時還展示了自製的「加油」電路板,不僅能將剛學的知識加以即時鞏固和應用,還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很有趣,也很有用。他設計的這節課的整個活動,都圍繞一個中心——小汽車在學習和探究,這樣課堂脈絡很清晰,知識結構簡單明了,極大的增強了教學效果。
總之,這次大賽給了我許多啟迪和思索,尤其是如何巧用自製教具增強教學效果,雖然這次大賽中已有很好的示範,但長期的教學和更多的教學內容還要靠自已有更多的探索和發現。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