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研究的視角

課堂教學研究的視角

發布時間:2021-01-12 22:56:07

① 從核心素養提升的視角談如何打造閱讀教學精品課堂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新課改理念對高中數
學教學提出的最重要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目的是提高學
生用數學視角看待世界、思考世界、表達世界的能力

② 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行為應做怎樣的改變

: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本質、數學四基、數學四能以及數學思考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抽象與概括。在教學實踐層面上,從數學本質的角度挖掘教材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

③ 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詞彙板塊、故事板塊和語音板塊的教學實例,生動講述如何滲透內語言核心素養:容英語教學中要做到在語境和語篇中呈現目標語言,提高語言輸入的整體性;語言運用任務設計要遵守對等原則,確保語言產出實效;關注師生話語交往的數量與質量,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最後,潘老師還提醒老師們在英語課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課堂用語,要使自己的課堂用語真實有效。

④ 視角下如何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

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詞彙板塊、故事板塊和語音板塊的教學實例,生動講述如何滲透語言核回心素養:英答語教學中要做到在語境和語篇中呈現目標語言,提高語言輸入的整體性;語言運用任務設計要遵守對等原則,確保語言產出實效;關注師生話語交往的數量與質量,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最後,潘老師還提醒老師們在英語課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課堂用語,要使自己的課堂用語真實有效。

⑤ 如何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性靈派倡導者袁枚主張:「詩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詩不可無我。」文壇巨匠巴金老也曾說過:「我們寫作,只是因為我們有話要說,有感情要傾吐,我們用文字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大家的論斷告知我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的靈魂在於情真。勿庸置疑,抒發真情、論述真理、表白真我,最可用且最該用的材料非自己親身經歷莫屬。同理可推,若論習作素材,學生自己的生活當屬第一源泉。 因此,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感悟、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幫助學生「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的首要任務。
然而,「首要」不等於「全部」,「情真」的內容也並非只囿於個人的直接生活。不僅寫作大家,要努力開掘寫作的第二乃至第三源泉——獲取間接生活或其他樣式文本的素材,就是不以創作為目的的寫作教學,面對著直接生活閱歷較為薄弱的學生,也得拓寬尋找素材的視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思維及寫作訓練。這與《課程標准》提出的:要「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要使學生「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要「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的理念是一致的。下面,擬就如何拓寬寫作素材的視野,幫助學生找米下鍋,如何進行讓思維與語言同步發展的寫作課堂教學等方面,說幾點看法。
一,巧覓妙用,變非素材為素材
1,向「早前積累」要素材。新的課程理念認為學生個體的一切經驗都應成為課程資源。當學生苦於無話可說,無料可寫時,不妨激發他們翻檢經驗,反芻早前閱讀或聽聞的材料,包括口誦默會的詩詞、耳熟能詳的故事等,進行改寫、創編。
2,向「當下信息」要素材 。這里所指的「當下信息」包括學生的一切課外閱讀、視聽所獲取的信息。如果引導學生巧用這些信息,指導他們將獲取信息的過程變成發現的過程,變成開啟創造潛能的過程。這里的發現,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要鼓勵他們時時張開想像的翅膀,體認信息的空白並以自己的經驗加以完善、彌補;進入信息的情境、圖像並加以渲染、發揮;關注人物的命運、故事的發展,並加以跌宕起伏的續接,那麼,這些信息就不僅成為了學生寫作的「米」,更成了他們思維與語言同步發展的載體了。
3,向「課堂文本」要素材。除了課外信息,語文課堂所用的教材同樣是可利用的寫作資源,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補寫、擴寫、續寫、改寫,甚至評寫,也是一種尋求素材的途徑,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二,「再造作文」的教學價值
為了強化這類作文與命題作文及其它各種練筆作文的區別,我們姑且為它定名為「再造作文」,並進行如下界定:「再造作文」是學習者以聽讀信息(含文字類及非文字類)為依據,以其中某一信息為觸發點,進行擴展、補白、改式、續接後,寫出既與原作有關,但又不同於原作的新片斷或新篇章的一種自由練筆習作。
「再造作文」具有以下教學價值。
1,可拓寬寫作素材的視野,解決學生無素材進行寫作練習的困難;更可培養和強化學生盤活經驗、重組資源、換向思考、巧取妙用的創新意識。
2,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這類作文不僅有解決材料之能,更有開啟潛能,培養想像能力之功。我們知道,想像是人們在已有的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推理、聯想、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在「再造作文」中,想像是指我們將原作中「未出場」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內在聯系的生活現象進行藝術概括,熔鑄到一個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環境中去的思維活動,常用的方法有:
①特徵想像。按照事物內在和外在特徵,即抓住事物的本質內涵或外部特點進行想像的一種方法。如後文《買笑臉》
②推測想像。根據現有的、已知的材料推斷、預測可能出現的、未知的事物。如後文《泛舟》
③創造想像。不靠現成的描述或某種示意,而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意圖在頭腦中進行獨立創造全新形象的一種方法。如後文《這條小魚在乎》
④幻化想像。指對現實中尚未出現的事物和人類生活遠景的一種想像方法。如後文《奇遇》
當然,想像不是空想,空想一定會違反真實。想像是要紮根於現實土壤的,它必須以習作者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理解及創新能力為基礎。它讓各種人物、事件彼此發生某種「好似沒有」卻又「可能有」的聯系,以構成一個生動而完整的形象世界。一句話,豐富的想像力來源於作者豐富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形象積累,來源於對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的關切和熱愛之情。
3,可強化學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是一種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是人對於客體(包括人事物景、情慾理識)在刺激作用下所引發的綜合性情感反映和主觀體驗,是在感知基礎上對客體的感觸、發現和認識。「再造作文」寫作中的感受則是學生通過感官並經由腦神經的分析、綜合,認識寫作客體(原文本信息),從而捕捉思維信息和感情體驗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
感覺與感受有聯系也有區別。感覺是一種先天的、人人都相似的簡單心理反映,感受則是在感覺基礎上,再經過感知、表象心理階段形成的比較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後天才有的。古人所說「觀則同於外,感則異於外」,即是對感受的最好說明。
感受是運用感受能力的結果。感受能力需要培養和訓練。首先要對社會、對人生有飽滿的熱情,只有多情,才能善感;其次要有靈敏的感覺,能迅速而敏銳地捕捉感覺,並通過聯想將感覺升華為感受;三要積累豐富的感想,增強感受中的理知成分;四要溝通多種感官反應,促進各種刺激整合為一體的衍化過程;五要追求獨特的感觸,使寫作內容獲得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表現角度。
三,「再造作文」的實施策略
(1)指導安排整體化。指導課程可有以下程式:①橫式。即將巧用素材以橫向(如,早前、課外、課內等)切開,依次指導。②縱式。即依寫作方法(如,擴寫、補寫、改寫、續寫、評寫等)縱向進行。③先橫後縱。即在橫向的取材中相機進行方法教學,如後文教例即為此式;當然還有先縱後橫式,這里就不贅述了。
(2)指導教學「課堂化」。人們經常說,作文是寫出來的,不是改出來的,這話強調了「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的一面;但如果因此而放棄寫作指導的課堂教學就失之偏頗了。因此,我認為首先要糾正作文「去教學化」的偏向,探討可操作的作文教學策略,教會學生一些寫作知識和方法,當然,要「力求精要有用。」在「再造作文」的教學中,可教會學生從原作中選擇「再造點」,即,抓未展開的略點、隱點;抓情節跳動處的觸發點;抓情節發展趨勢的續接點;抓最動人心魄的場景;抓人與背景的當下沖突及未來沖突;抓人物心理邏輯的必然軌道;抓思維角度的轉換;抓表達方式的改裝等等。此外,還可教給學生以下具體寫作方法。
1.擴展寫:巧借原作中已寫出但由於謀篇或布局的需要尚未展開的部分進行擴展思維,寫出合於原作立意、但又不重復於原作的新段、章的習作方法。它不求篇章完整,無須要素齊全,因而被譽為短、平、快的練筆途徑。
方法是:①仔細閱讀,精心掃描。②把握全篇,擴展思維。檢索出可展開的「點」後再審原作,既想清作者不展開的理由,又想清如果展開,可寫哪些內容。③清理思緒,速練成文。
必須注意:①展開的內容不能與原作無關。②展開的內容不能與原作立意(包括環境設置、人物基本性格、情節大致框架)相悖。③展開的習作不論是片段還是篇章,仍然要注意材料處理、過渡銜接等問題。
2.補白寫:指在整體領悟原作的基礎上,對作品中雖未提及,但根據情節推理可能有或一定有的情節進行補白的一種寫法。它似乎無原始信息作依託,也可能無法借用原作中的材料,唯其如此,它的思維層次才愈高,練筆價值才愈大。(如後文《買笑臉》)
方法是:①根據整體作品進行推理。這是一個邏輯思維的過程,即習作者須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以某人、某事、某情節為前提,進行推理,得出「雖未寫此情節但卻一定會有此情節」的結論;②抓住結論,展開想像。這是一個形象思維的過程,即要求作者對上述推理結論進行想像。③復位核查,診斷成文。即將想像的情節放到原文中進行可能性、必然性的核查,調整思路後即可成文。
要防止:①推理錯誤導致錯誤的補白。②鋪敘開的情節與原文主旨不符。③展開敘寫類似交代,無情節波瀾,無細膩描寫。
3.改式寫:指對原作的體裁樣式、結構順序、敘述人稱等進行改換,寫出一篇與原作內容相似、表達有異的新作品的習作方法。它不僅要求作者根據不同的敘述角度對素材進行不同剪裁,而且要求作者有溝通各文學樣式的能力(如將詩歌改為散文,將小說改寫為戲劇等),因而是培養創造思維的途徑之一。
進行此項練習,要注意:①進行改換結構順序(如將倒敘改為順序,或將順敘改為插敘或倒敘)時,要注意過渡自然,接榫圓合。②進行改換作品樣式時,既要注意符合原作的意境,符合原作人物的性格特徵,符合原作的主要矛盾沖突,又要注意符合新作品樣式的特點。③進行改換人物的練習時,要注意根據新的人稱特點,對原作材料進行增刪、剪接。
要防止的是:①將詩歌改寫為散文成了詩句拉長(加一些有可可無的虛詞)的連接。②將小說改寫為劇本時,仍不忍割捨原作中大量的描寫(尤其是心理描寫)。③改換人稱後不能改變人物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合身份的語言,不合人稱的引語,不合情理的心理描寫等。
4.續接寫:指將文本情節向前延伸,續編出合於情理發展但又不拘泥於原文的新習作的方法。與「補白法」「擴展法」相比,此法為作者提供的思維空間更大,因而也備受學習者的青睞。
進行續接寫的步驟是:①復讀文本,展開想像。即在重讀文本的基礎上,沿著「此人後來可能又會遇到些什麼事」「這人和那人之間還會有什麼新矛盾沖突等思路展開想像。②擬定提綱,復檢原文。即在想像的基礎上擬定情節提綱,再將人物性格的發展、情節矛盾的新沖突與原文情節進行復查,看看推想是否合乎情理。③妙用文本,尋找「隱點」,所謂「隱點」,即在原文中處於情節大起大落的隱蔽處,因作者捎帶而過,而易被讀者忽略的隱蔽的「可寫作點」。
(3)寫作實踐平台化。僅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仍然是不夠的,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堅持課外練筆、搭建表達平台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四,教師角色的轉化與更新。
新課程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再造作文的指導過程中,教師應作如下努力:
1, 做好學長。在示範學習中教會學生選點及創編的方法。
2, 做好粉絲。 以極大的愛心去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每一成果。建議每周都能用欣賞性的語調評講學生的練筆。
3, 做好導航。防止對原作的惡搞,防止冷落了源於直接生活的「真情」。

⑥ 新課改視角下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1.導入要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桑代克關於學習理論的准備律科學的揭示了在學習活動之前激起學生興趣和動機的重要性,相比傳統教學單刀直入的方式,良好的導入能讓學生有一個生理准備和心理鋪墊過程,有助於學習效果的提升和鞏固。在導入環節,老師要盡可能的創設與本節課主題相關的情境或問題,以問題,圖片,音樂,故事,教具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主題,例如我們在講《桂林山水》這節課時,老師便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美景的圖片,配以寧靜自然的輕音樂,讓學生先以直觀的形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和大自然的神奇,在學生有了主觀感受時再學習課文,掌握的內容就能更加生動,理解也更加深刻。
2.教學過程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則
新課改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轉換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要從講授者變為引導者和組織者,這就要求我們考生在試講過程中,即不能一講到底,也不能滿堂提問,要將課程的內容以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和歸納,在分配好重難點之後以適當的形式和恰當的時間比重組織學生探究學習,例如組織學生討論,做實驗,角色扮演,自我創作,互評互講,促使學生不僅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體驗到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感,並鍛煉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發散思維等各個方面的能力。
3.作業布置要注重實踐
傳統教學理念下作業多以文字練習的形式出現,以鞏固知識為目標,而新課改後更加註重學生實踐,創作,探究等方面能力,因此考生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傾向於將課堂知識延展到學生生活實踐運用中去,在鍛煉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鞏固課程內容。

⑦ 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版,思維能力,而且應權該促進人的心智的發展,塑造良好品格,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採用靈活變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其思維能力

⑧ 我喜歡教育學,是因為教育學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課堂教學.請問:英語怎樣翻譯

I like ecation,because ecation can enrich my knowledge,broaden my horizons,and vivify the classroom teaching.
我用了vivify是使生動的意思,意為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因為豐富ENRICH和前面重了.你要是不喜歡可以把vivify改成內enrich
另外...我用的容是最淺的語法.要是不滿意,可【追問】下你是用在哪裡,我酌情改

⑨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之外,以下現象也大量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請

優秀例文
魂兮,歸來
沒有核的果實無法在自然界生存,沒有米粒的稻穗總是揚著無知的頭顱。那麼失卻了魂魄的人呢?在這個傳媒眾聲喧嘩的年代,在這個真文化、偽文化魚目混珠的年代,我們是否已被繁華迷了眼,丟了心?
康德有雲: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與日更新;上則為星辰,下則為德性。但是在今天,當我們只會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長的朵朵浮雲時(郭敬明),誰還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當「簡單」的《老鼠愛大米》唱紅大江南北時,誰還會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黃的感動?
當下的文化生活常流於簡單、幼稚。無可否認,青春文學確實能帶來夢幻般的感動,通俗歌曲也不失為茶餘飯後的消遣,但倘若這一切成為文化的主流,當一個人沉浸於其中難以自拔時,很難想像他能直面現實,讓心智與身體共同健康的成長。
當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囂。每天,大量的娛樂新聞讓人們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緋聞瑣事,各類「速讀名著」「小故事裡的大智慧」常駐暢銷書之列。以至於有人不無憂心地說,當綠蒂主動投懷送抱時,維特還有什麼煩惱?
一個人可以忍受物質生活的貧困,卻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貴。類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暫時的聲色之娛,還有什麼能留駐心田,在心湖裡回盪幾許波紋的呢?
個體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遺憾,但當其成為整體性的精神信仰缺席時,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中國舊有的三綱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我們,是否也成為了迷惘的一代?所幸的是,人文精神並未完全流失。當年輕志願者馬驊在梅里雪山間失去生命時,便將詩人的理想主義帶到了那裡,成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標桿。當崑曲在大學校園引起轟動時,不由讓人相信,傳統的文化經典對於麥當勞下長大的年輕人們仍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個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擁有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對於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許並不在遠處,而在被重重偽文化掩蓋的內心深處。
魂兮,歸來。

⑩ 學生視角是什麼梗 從學生視角看地方高校英語課堂教學

一、認識學生特徵
(1)感知方式
學生通過「視、聽、動」來感知外界事物。教師布置作業的作業方式不同。其一,教師把作業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看作業。盡管學生看著作業,卻什麼也沒看見,視而不見。其二,教師講明作業,盡管學生聽著,卻跟沒聽見一樣,聽而不聞。其三,有些學生的活動能力很強。某位學生在國內考英語四級,怎麼考考不過關。可是到了國外,她在語言交流方面一點都不受阻礙。為什麼國外課堂教學中學具非常豐富?就是考慮到學生感知方式不同,找到他們擅長的學習方式。從而有效學習。
(2)知覺風格
場依存的學生與場獨立的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不同。場依存的人依賴於場,適合學習人文社會類學科,適合用情境教學法。場獨立的人有主觀獨立的判斷思維,適合學習理工科,適合用集中學習法。因此,無論是講授法,還是發現法教學都應該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因學習內容而異。
(3)理性水平
教育匹配模式:如果學生的理性水平低,則採用嚴密的結構組織教學;
如果學生的理性水平高,則採用鬆散的結構組織教學。
(4)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分為沖動型和沉思型。學生回答問題時,有很多學生會很沖動,立刻舉手回答,卻說不出答案。而有些沉思型學生,即使知道了答案,仍默默地坐著,不舉手回答。教師應該研究學生回答錯誤的原因,做針對性指導。或者讓那些沉思型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思路給沖動型學生聽。
(5)多元智能
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強調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
(6)時代特徵
12年前。我開了個精彩的主題班會:「有個孩子到飯店,用父母的血汗錢點了一大桌子菜,可他守著不吃不喝。服務員勸,父母勸,誰勸也不吃!餓著肚子離去。請評議。」
「傻瓜———」學生們鬨笑。
我不動聲色:「這孩子買了車票,卻不上車,跟著跑。」
「傻瓜———」學生們大笑。
我也笑了:「他買了新衣,撕得一條條扔掉。」
「傻瓜———」學生大樂。
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我做出沉痛狀:「有個孩子,將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交了學費,買來書本,卻整天胡打亂鬧,不好好學習,浪費時間。」
「傻———瓜!」同學們回答得很沉重。
我臉上「苦大仇深」,心裡卻樂開了花。
6年前。我躊躇滿志地將這個主題班會搬進了三年級四班。「有個孩子點了一桌子菜,可守著不吃。請評議。」
「減肥唄———」學生們不感興趣。
我扶扶眼鏡:「他買了車票,卻不上車。」
「鍛煉唄———」懶洋洋地回答。
我勉強笑笑,「買了新裝,撕得一條條扔掉。」
「煩唄———」有氣無力的回答。
我不再迂迴,直奔主題:「交了學費,買來書本,不好好學習,整天胡打亂鬧。請評議。」
「¥^&*」似是而非的回答。
「什麼意思?」我指名經常不交作業的張朋作答。
「可能想當大款,或歌手,嘿嘿。」張朋撓著頭皮……
今天我懷著異樣的心情,在三年級六班開了這個班會。「有個孩子點了一桌子菜,可守著不吃不喝,餓著肚子離開。」
「派兒———」學生們興奮起來。
我扶扶眼鏡:「買了車票,卻不上車,跟著跑。」
「帥呆———」學生們手舞足蹈。
「買了名牌服裝,撕得一條條扔掉。」
「哇噻———酷斃啦!」學生拍桌子擂杌子。
我直接點題:「交了學費,買來書本,卻整天胡打亂鬧,不好好學習。」
「耶———新新人類!」異口同聲地回答。
我的眼鏡跌了下來。
不同時代的三次班會,學生的表現卻截然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不再跟著教師設定的路線向前走,而是有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因此教師要有洞悉新的契機,善於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引領他們前進。(教師可以問問自己班裡的學生,聽聽他們是如何回答的。)
二、更新教師自我
(1)轉變教師角色
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師不僅僅要把知識簡單轉達給學生,更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
問題的解決者——問題解決顧問:教師怎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學生明白問題在哪裡出錯了。而後,啟發學生主動向教師提問。最後,教師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教學中的演員——教學中的導演:常態課或公開課,教師不能充當演員的角色,一切按照安排好課堂教學步驟教學。這樣,恰恰忽略學生自主性發展規律。課堂上,常常出現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師應該適當地助長這些真相的發展,而不是將其扼殺在搖籃里。
(2)提升教學水平
嘗試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但不知道「怎麼教」。
因循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也知道「怎麼教」,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策略式教學水平:知道「教什麼」,也知道「怎麼教」,更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2)增強自身魅力
威信效應(名人效應)
好感效應:做麻辣(魅力)老師——重塑教師形象:幽默、和藹,知識豐富,多才多藝、興趣廣泛,裝扮時尚,熱愛生活,懂得網語,QQ感動學生的老師。
三、改進教學策略
(1)教學刺激符合選擇性注意(感知)規律
符合感知規律:強度率(感覺闕限),差異率(姓名、顏色等不易太復雜),活動率(課件、圖標活動避免過度),組合率(視覺或聽覺上容易混淆的不易放在一起)
(2)教學內容結構化與綜合化
結構化:如:「釗」、「楠」等字沒有必要要求學生組很多詞。

綜合化:不斷分化與綜合貫通。學會分類並組合所學的知識。

(3)教學策略的優化

一心多用,注意分配
聲情並茂:語音、語調、表情、肢體語言等。
愉快教學:內啡呔、多巴胺、血清素。
策略指導:縮略法、諧音法、圖像法、反思法。
譚教授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自然、幽默、風趣的講座讓我對枯燥乏味的教育心理學重新燃起了火花。作為一線教師,認識不同學生的特徵,更新教師自身的魅力,改進教學策略,對於課堂有效教學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略了要結合教育心理學理論基礎進行教學。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結合理論不斷改進。

與課堂教學研究的視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
© Arrange www.xszzw.net 2017-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