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思考

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思考

發布時間:2021-01-12 20:09:48

『壹』 對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豐富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再來一點點從思維層面上、認知層面上對於學生加以引導,逐漸構建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充分,學到的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一、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學生學科素養能夠一點點形成的根基。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慢慢構建學生自身的知識網路及體系,要讓學生對於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掌握更充分。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體現的較為明顯,教師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不妨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加強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理論知識聯系的橋梁,可以以時間為軸線串聯同一時期內發生的歷史事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嘗試將那些存在內在聯系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教學,這也是夯實學生學科基礎,讓學生知識的體系化更強的一種方法。
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節當中,教材的定位是處於封建社會解體過程當中的歐洲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主要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歐洲人開始向外進行探索擴張,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殖民掠奪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能夠有效的構建這段歷史發展演進進程中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從而加強學生對於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
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學生會慢慢自主展開對於很多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會逐漸形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眼光。這其實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種徵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教師留意。學生在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夠充分前,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失偏頗,會片面的或者偏執的認識一些事物,形成對於問題的過激或者不當看法。這時教師一定要多留意,並且給予指導點撥,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來理解與看待問題。
歷史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和愛國主義情懷相聯系,這在很多課程的實施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教師不當乃至過度的引導下,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泛濫,甚至失去了理智的認識與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警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辯證的看待我們民族經歷的這些歷史進程,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比如中國與蘇聯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蘇聯失敗了,中國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國有別於蘇聯,我國立足於本國的國情,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思維貫串歷史線索,最終學以致用,能通過歷史的學習正確的看待當今的現象與事物,在這樣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懷。
三、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鍛煉,這是基於歷史課程的一種非常值得培養的學科素養,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關注的問題。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教師要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對於一些典型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有一定開放程度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大家分析討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路徑。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著手,讓學生擺脫對於教師的依賴,以自主學習作為依託來獲取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將自己的見解、觀點記錄下來,以便能夠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鏈條,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科內的遷移。只有養成了這些習慣與技能,學生才能夠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去評價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並最終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貳』 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淺談歷史課堂教學

有不少人認為,歷史來課是最易學、易教源的一門課,其實不然。整個歷史教材,內容多、時間多、人物多、地域廣、頭緒復雜,學生往往弄不清時間、人物和事件。在正規、統一的考試中,歷史成績得高分者並不多見。因此,要真正學好歷史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容易。要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思考,提高其學習興趣,弄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本人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採取了多種方法來啟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效果比較明顯。一、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採取多種形式,從多方面反復闡明學好歷史的道理,從而使他們產生要學好歷史的內在要求,提高學習歷史的自覺性。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時,切忌空洞地說教,應以具體的事例去感染學生。在開學初上第一節歷史課時,可穿插講一些不學習歷史所鬧出的笑話,如:關公戰秦瓊,把華盛頓當成華佗的兒子,漢朝解釋為漢人的朝廷等啼笑皆非的故事,使學生覺得如不好好學習歷史,說不定將來也會鬧出同樣的笑話來。二、選擇好的導入新課的方法新穎的導課方法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以下幾種導入新課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叄』 初中歷史課堂怎樣自主思考

一、強調學生自學的同時,勿忘教師的指導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與它相對的是被動 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活 動的主體、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因而教師的指導地位應 從屬於和服從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並不表明自主學習方式 是完全「拋棄」掉教師的「放羊式」學習,教師的指導作用是 不容忽視的。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 組織者和指導者,針對教學內容提出適當問題,並由此激發學 生自學的積極性和潛能,營造有益於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而 且教師要以適當的「監控」手段引導學生的自學過程,當學生 自學出現偏差、陷入困難、誤區時,要及時予以指導。在學習 中,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更大提高自主學習方式 的效能,教師的指導地位更為凸顯,對教師的指導水平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二、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強調其自主性 歷史可以說是一門非常特殊的學科,它跟我們的日常實際 似乎並不能直接掛鉤,講的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樣的特 性就使得學生在上歷史課時覺得所講內容離他們很遙遠,是虛 無縹緲的。那麼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們就需要糾正學生 的這種錯誤的思維認知,使他們認識到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進 步就在於我們會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所以歷史不僅不是虛無 飄渺的,恰恰相反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這就需要歷 史老師承擔發現歷史與現實生活聯系性的重任,通過細心仔細 的備課找到歷史與實際的相似之處,並向學生們講解以消除他 們的困惑和迷茫。例如,我們在進行七年級歷史課本中有關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這課的教學時,可以結合我們現 在農村的實際情況向學生們講解,並對提出他們平時親身經歷 的一些事例進行舉例分析。這個年紀的學生普遍活潑好動,他 們對於一些常見的工具並不會太陌生,所以通過這種書本實際 的結合能夠調動學生們的興趣,促使他們自主地去進行討論和 思考。然後再由老師做最後的總結得出「鐵制工具的發明及使 用使得勞動效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並對中國社會的變革起到 一定的催化作用」等。這樣課堂質量得到了提高,學生的自主 性學習和思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培養。 三、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 如果學生們只有無限的激情而缺乏正確的參與方法的話, 那麼這樣的歷史課堂是非常混亂的,我們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尋 求到最適合他們的自主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為了這一目標的 實現,我們教師應該注重教導和啟發學生如何用自己的頭腦去 親自獲得知識。所以,學生的「學習」有時被解釋成「學會如 何學習」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進行八年級《鴉片戰爭》這一 課時,我們大可以改變以往督促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方式,采 取啟發學生自我總結概括的方法,比如讓他們針對中英《南京 條約》的主要內容根據自己的記憶將每一條條約總結出來,這 樣就得出「割地、賠款、開埠、議稅」這樣思想精要的總結, 更有助於學生們的記憶。歷史經驗總結離不開概括,教師可以 在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後讓學生們自己先看一遍目錄, 再把所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及線索總體地復述一遍。經過這樣類 似的訓練後,學生們就會對自己所學的內容有了清晰的思路, 同時對正確學習歷史的方法有了大體的認識,並且這種認知會 在他們以後的學習中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自主探究 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 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知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 生在自覺、自主、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 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 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乃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必備條件。 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 要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並形成幾個高 潮。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 處於「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 間,如此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教師在向學生提出 教學問題後,應重點講解問題提出的理論或實際背景,幫助學 生了解教學問題的學習意義,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進入自主 學習狀態。 五、留給學生空間,自主感悟歷史 「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鍛煉」,以往教學效果檢 測的衡量標准之一就是看學生對教材所給的練習題、思考題是 否都能解決。由於學生的閱歷及認知的缺陷,學生的思維活動 范圍很窄,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創新設置一些課後作業,讓學生 到生活中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以往教學中考察學生的學習 結果多,指導學生學習過程少,考察學生顯性知識掌握多,而 促進學生體驗與感悟少,最終達不到教學的理想效果。

『肆』 基於如何提高鄉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吸引學生,讓學生樂學,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助推器。下面我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建議:
一、在課堂上吸引學生
1、用微笑親近學生。微笑是心靈的陽光,微笑讓人互相親近。課堂上教師的微笑,給學生的學習送去了好心情,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流暢,探究會更加積極,學習的效益當然會大大提高!
2、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學生。教師的激情是學生的「氧氣「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能夠深深的感染學生,讓學生情緒昂揚、節奏鏗鏘。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能夠讓課堂活躍、進度流暢。如果一個老師的講課干癟乏味,學生只能昏昏欲睡,怎能有高效課堂而言。一個幽默的老師能夠吸引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潤滑劑,學生的睏倦和緊張,或許會因為老師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歷史故事、一個誇張的表情而煙消雲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了知識和能力,課堂肯定高效!
3、創設情境,以趣取勝。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是提高課堂效益的有效途徑。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則是首選的法寶。以初中歷史為例,我在進行《宋代的城市生活》教學時,為了突破一個重點和難點——北宋東京的市坊制度,向
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你乘坐時空穿梭機,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東京的家裡。晚上你餓了,想去隔壁的餐館吃點宵夜可不可以呢?為什麼?學生討論熱烈,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達成了共識——不行,在專門的「夜市」里,要吃宵夜,在「夜市」里解決。又比如在進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情景:「如果一個人因賦稅過重,生活困難,偷走了鄰人的錢財。假如你們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對竊賊,你們會主張如何處理」?學生代表們紛紛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決」中,深深的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課堂這片肥沃的土地,必須讓學生親自耕耘和播種,才能有屬於學生自己的收獲。如果老師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學生們離開你就會餓死。所以,提高課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課堂還跟學生。要真正的把課堂還跟學生,除了必須轉變理念之外,還要爭取在課堂上做一個「懶惰」的老師。為什麼這么說呢?我記得有一位專家說過:「勤勞的老師會教出懶惰的學生。 」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越是辛苦,講的越多,學生反而收獲的越少。我們每位老師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孩子能學好,能成才,絕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老師只能起到指導、引路的作用。知識不讓學生主動去感悟獲取,問題不讓學生自己去探討解決,錯誤不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總結,疑難也是老師包辦,這樣你的學生就不是他自己,他們就會被惰性綁架,他們就像一個在飯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沒有了學校的主動性,甚至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樣的課堂效益能高嗎?所以我們提倡老師在課堂上懶惰一些,(當然,老師在課前必須更勤奮一些,才能准備出最好的問題供學生探究)。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發言、討論、辯論、競賽、板演和測試等多種方式,大膽地把問題教給學生去探究、去落實。只有當學生出現卡殼時老師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啟發。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一定印象深刻,收獲頗多,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因素也是學生。所以同學們也必須要轉變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體驗學習的過程
長期以來,受教育體制的影響,老師成為了教學活動的導演兼演員,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結果導致同學們沒有一個積極參與、體驗的過程,學過的東西當讓就沒有深刻的印象,無法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同學們必須意識到這樣的危害性,擯棄過去那種習慣於讓老師講自己聽的不良學習習慣,而要化被動為主動,高喊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的口號,積極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讓老師成為自己學習的工具和幫手,這樣的學習方式一定能夠讓同學們事半功倍,課堂效益當然也會很高。
2、 轉變學習的價值取向,讓學習成為一件幸福的事
同學們上學好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我要上大學。這種功利化的目標當然無可厚非,在某中意義上說也是必須的。

『伍』 對於現在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

『陸』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7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有效、恰當地在課堂教學上激發人的這種需求是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筆者認為,所謂有效性課堂教學,其實質是對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上。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觀察,筆者想結合個人教學和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提高電子電工技能實訓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構建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最佳的境界。所以,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指導活動開展,從而提高技能活動的成效。
那麼,應採用哪些教學策略,把技能實訓落到實處呢?
(一)先呈性策略
先呈性策略是指教師預先有目地提供關於相應活動的學習材料,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當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能順利與原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為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准備,這種預先開展的學習活動就叫做先呈性學習策略。
因此,筆者在進行技能實訓課教學時,為學生預先提供相關學習材料,讓學生明確實訓的意義,保證對學生實訓過程有效指導。 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國產t68型卧式鏜床電路圖時,先組織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讓學生了解鏜床的結構,再開機全面演示機床的操縱過程,再指導部分學生進行操縱練習。學生對t68型卧式鏜床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情況了解後,對電力拖動的控制要求就明確了。
(二)自我實現策略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固有的、先天的維護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實現的動機,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動機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滿意的個人理想成長。學生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慾望。
筆者在《電容濾波電路實驗》中利用示波器把電路中各點波形直觀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的慾望,更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任務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備。如電容濾波電路實驗各點波形:
教師項目演示完後讓學生進行電路組裝和波形的測量工作,親自得出結果實現自我動手價值。
職高學生學習能力差、基礎薄弱、形象思維強、抽象思維弱,他們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易記住。因此,在對電子電工的技能教學中,我努力運用「先呈性策略」「 自我實現策略」,引導學生
通過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的活動來直觀學習,化難為簡,激活技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技能實訓課的有效教學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問題主要是方法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利用項目教學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一點講解、分析、提問,多一些引導、點撥、激勵,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固定的課堂模式,採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二)、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結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情操得到陶冶,潛能得到發掘,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的這一認識過程是教師無法代勞的。老師演示學生跟著模仿的展示和老師「鋪路」學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從「模仿型」學習向「創造型」學習發展。只有這
樣學生的基礎知識才能牢固,主體精神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在課堂上。
(三)、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實施技能實訓課的分層教學
可以這樣說,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受教育的學生面越廣,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為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獲得個體的發展,筆者通過小組合作及分層完成任務,解決學生間的水平差異。
在技能實訓課上筆者把全班24人分為6個組,每組4人,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互相合作和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的開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成不同難度的任務,實現分
層教學,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能力完成相關的任務。 筆者在《萬用表電阻檔測量電阻》項目中,把各個環節以任務形式分配給不同組員。
任務一:在教師啟發下學習正確的測量步驟和方法。該任務交由組內最優秀的學生,等優秀學生基本掌握以後,再由他們指導其他組員。
任務二: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來完成表格,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進行實踐操作,掌握用萬用表電阻擋測量電阻的技能。藉此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人責任感。 任務三:小組展示——組間評價。

『柒』 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和做法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內也主要是靠課堂容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完成學段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條件,因此強化目標意識,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依據總體目標、一般目標、課程標准中學段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及教學設施等設立的師生在每課時內將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起著指導的作用,對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在下縣聽課、調研中,發現現實中教學目標從設立到落實卻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捌』 幾個課堂教學環節的思考

一、親善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提交課堂教學的前提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專的保證屬三、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做好每堂課的課前准備工作,每一堂課,不管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精心備課,做到吃透「兩頭」。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同時要做好課後教學反思。①備教材要做到:教材中的教學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點,突破教材中的難點,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展開,問題的提出要有序、有效。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要科學合理。板書的設計必須清楚、規范,有提示作用,而不是雜亂無章。作業量設計適中(根據不同年級來確定作業量);②備學生要做到:對學生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態度,因材施教,分層次提出要求。這兩點做好,上起課來,才能做到一環緊扣環,一氣呵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最大化發揮40分鍾的課堂效率。③做好課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思考和提升。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總結出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為下節課做更充分的准備。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