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教學成果獎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家在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中頒授的最高獎項,每專4年評審一次,獲屬獎項目需在教育教學理論及實踐中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
(1)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擴展閱讀:
相關事件
1993年國家教委第二次獎勵了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教學成果獎勵條例》。在高等學校中,形成了由國家法規所確定的,與科技「三項獎」所並行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制度。
1987年開始,國家教委每四年進行一次高等學校國家級教材獎勵。原定於1996年進行的第三次國家級教材獎與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並軌」。1997年國家教委成果獎中有438項教材參加了評審,117項教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13項教材獲得了一等獎。
第四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獎勵額度,對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分別給予8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獎勵。學校在國家獎勵的基礎上將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套獎勵。
Ⅱ 上海教育發展史!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一)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廢除讀經科,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教育袁世凱倒台後,范源濂為教育總長,他表示要切實實行元年所發表的教育方針。1916年9月,教育部撤銷1915年頒布的「教育綱要」。10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刪去了「讀經」及有關內容。1917年5月,憲法審議會否決了將孔教定為國教的提案,並撤銷了1913年憲法草案中所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條文。學校的教學開始加強科學教育,重視實驗作業,增加了實用和職業的教學內容,民國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二)確立男女平等教育權新文化運動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同時,積極地宣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主張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主張男女同學。按1912年所定學制,只規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學,到1915年,袁世凱公布《國民學校今》中,只准許小學一二年級內男女合班上課,三年級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後,由於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步解決男女教育平權的問題。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三屆會議,向教育部提出推廣女子教育的議案,要求增設女子高等小學、女子中學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過各省區酌量地方情形,分別辦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請推廣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開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後,各大學都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中學實行男女同學雖然較為遲緩,但一些比較進步的中學如廣東的省立中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中學,也實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辦法。這些措施,盡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兩千多年以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狀況,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三)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新文化運動,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等新文學,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國語教材和課外讀物。於是,教育界人士強烈要求學校教學採用國語和白話文。1917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年會議決《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語言統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國語標准,並設法將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區,以為將來小學改國語之預備。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當時,在北京,蔡元培等創辦的孔德學校自編了國語讀本,江蘇省自行通過「各學校用國語教授案」,開始用國語教材。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式教科書》,也用了一些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教育部於1920年明令公布,小學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至1922年止,凡舊時所編的文言教科書一律廢止,改為語體文。中學各科教科書,隨之逐漸用語體文改編,高等學校的講義,也採用了語體文。這樣,大、中、小學文言文教材逐漸地被淘汰。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四)大學的改制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即著手對北京大學進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收的辦學方針;聘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李四光等著名學者到校任課;改革預科,調整專業,將學門制改為學系制度;將年級制改為選科制,實行學分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設評議會,實行民主管理;籌設研究所,組織各種研究會,鼓勵科學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學;採用白話文講義,幫助學生辦刊物,成立各種學會等。這些改革,使北京大學思想活躍,氣象一新。北京大學的改制,引起全國高等學校的反響,有些做法當時即在北京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上議決照辦。以後,各大學也逐漸按北京大學的制度辦理。(五)各種教育思潮的涌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建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旗幟鼓動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躍,涌現了平民教育、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等多種進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團體。主要有1915年在美國建立,1918年遷回國內的「中國科學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聯合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代表組成的「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7年由國內教育、實業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21年冬由實際教育調查所、新教育共進所、新教育編輯所合並成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1923年成立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這些教育團體從不同的方面開展教育改革運動,對1922年學制改革。對當時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很大。二、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學改革實驗(一)試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分別是用以測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方法。起源歐美,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1918年江蘇省立師范附小主任俞子夷編《毛筆書法測驗》,為中國編制測驗之始。1920年廖世承、陳鶴琴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用智力測驗考試報考學生。192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心理教授麥柯爾來華,與東南大學及北京各大學師生合作編了智力與教育測驗約30種。後陸志韋又訂正法國比納—西蒙量表,共包括65個測驗。同時國內各地舉行智力測驗與教育測驗實驗。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社內設立「施行教育心理測驗講習會」。1928年中華職業教育社設測驗部,江西省教育廳設江西兒童智力測驗局並在南昌、九江及各地舉行測驗,1931年6月「中國測驗學會」成立,並發行「測驗雜志」,但因「經費支細,致工作未能如期完成」[1]。後來有關這方面的活動,除師范院校設有「教育測驗與統計」課外,在30年代就已經消沉下去了。(二)推行設計教學法和實驗道爾頓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都是作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學法介紹進來的。設計教學法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教育哲學系主任克伯屈等人所創,1917年輸入中國。1921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曾議決過「推行小學設計教學法案」。1927年中華教育改進社邀請設計教學法的中心人物克伯屈訪華,在上海、北京等地講演並大力介紹設計教學法。一時這種教學法頗為風行。當時設計教學法實驗主要採用不分科的「作業中心的大單元教學」和分科的「設計式的各科教學法」兩種形式進行。道爾頓制為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在美國道爾頓市道爾頓中學所創,從1922年起中國開始介紹道爾頓制。最早實驗道爾頓制的是上海吳湖中學,以東南大學附中等校的實驗最著名。據統計,到1925年全國實驗此法的中小學有57所。1925年柏克赫斯特來華講學,擴大了道爾頓制的影響。1931年美國教育家華虛朋來華,介紹文納特卡制,這是一種道爾頓制和設計教學法混合的教學制度,曾在當時陳鶴琴主持下的工部局小學試行,對某些學校的教學有過一定影響。(三)改教授法為教學法清末以來關於學校教學方法的問題,一直稱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師范提出改教授法為教學法。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來些知識,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陶行知這個觀點後來發展成為基於杜威的教學觀點而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但是當時他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同題,作為教學規律和科學概念「教學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學過程的實質,所以為教育界所接受,此後,均將教授法改稱期「教學法」。此外,這時一些學校還開展對各科教學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專設實施小學者,明確規定其任務為實驗新的教學方法。不過這些實驗都比較零碎,成果不大。三、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實驗區最早提出劃區實驗農村教育的是中華職業教育社。1925年8月黃炎培曾提出一個「山西劃區試辦鄉村職業教育計劃」,隨之職教社又提出「試驗農村改進計劃」。目的是:「期以教育之力,改進農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會革新之基。」在列舉的2i項事業中,第一是「研究改良農事,推行試驗有效之農作方法」。第二「研究增進工藝效能」。第三「推行義務教育,凡學今兒童,不論男女設法使之就學」。第四「對年長失學者,施以平民教育」等[2]。並於1926年7月以滬寧線上崑山的徐公橋為第一試辦區域。辦法是在徐公橋成立鄉村改進會,下分總務、建設、農藝、教育、衛生、娛樂、宣傳7部,試驗期6年。1928年開始試驗,主要工作為:建立農藝試驗場,設立農具農產品陳列室,散發改良種子,組織信用合作社,借低利貸給農民,建立公共診療所等;教育方面,建立4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2個流動教室,開辦夜校(教材用《農民千字課》,加授農民常識、公民常識、鄉村信條),以及建立閱書室,立格言牌,舉行露天識字、講演等。於1934年試驗完畢交地方辦理。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在鎮江黃墟、吳縣善人橋、滬郊等地辦理過農村改進實驗區。為了培養從事農村改造工作的人材,職教社在徐公橋辦了講習所。1933年秋在滬西清河涇創辦農村服務專修科,在浙江餘姚縣諸家橋辦了「浙江諸家橋農村改進試驗學校」。中華職業教育社想通過農村改進的辦法來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當然是改良主義的幻想。不過職業教育社的農村改進區把發展生產,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採取「富政教合一」的方針,這是它的獨特之處。(二)陶行知創辦的鄉村師范和山海工學團1926年陶行知為中華教育改進社起草《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提出:「我們的新使命,是要徵集一百萬個同志,創設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合起來造成中華民國的偉大的新生命」[3]。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陶行知在1927年
Ⅲ 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多少萬人
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幼兒園教職工419.29萬人,比上年版增加37.50萬人,增長9.82%;專任教權師243.21萬人,比上年增加20.01萬人,增長8.96%;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9.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
此外,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406.63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042.18萬人、在初中就讀364.45萬人。
Ⅳ 上海有哪些大學
1、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經過近7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已經從建校之初的一所紡織單科院校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有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依法自主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合作交流,為國家、上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2、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
3、復旦大學
學校前身是1905年創辦的復旦公學,是中國最早由民間自主創辦的高等學校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後,學校成為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國立高等醫科院校。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復旦大學。
4、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3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5、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1952年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化工系合並組建而成,是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
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獲准建設「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三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Ⅳ 上海的二本院校有哪些
上海的二本院校有:
1、上海中醫葯大學:簡稱「上中醫」,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醫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同時也是首批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之一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中醫葯標准技術委員秘書處所在地。
2、上海師范大學:簡稱「上海師大」,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高校,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111計劃、國家千人計劃、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3、上海金融學院:上海金融學院一般指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簡稱「立信」。上海市直屬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上海市擊劍專業運動隊體教結合改革試點學校。
4、上海海洋大學: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農業農村部共建的多科性應用研究型高等學府。學校前身是張謇、黃炎培創建於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2008年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
5、上海電力學院:是中央與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Ⅵ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組織機構
負責擬訂教委工作的季度、年度工作計劃和季度、年度工作總結;
綜合協調教委機關重要政務、事務;
負責文件運轉和管理;
負責教委重要會務、接待的組織安排;
負責信息管理、簡報編輯、文秘、文書檔案、機要、人大代表書面意見與政協提案的辦理;
負責政府信息公開和「上海教育」網站管理;
負責督查、催辦工作;
負責教育對口支援工作;
負責教育系統社會團體審核工作;
負責機關資產管理、安全保衛及有關日常行政事務管理工作。 制定本市教育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計劃;
擬定並協調各類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招生指導計劃;
統籌協調高、中等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調整及設點布局工作;
負責審核或審批市屬各類高校、中專校的設置、撤銷、變更工作;
審批社會力量辦學;
負責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統計、分析和發布;
負責審核市屬學校建設總體規劃;制定市屬學校基建投資計劃;
編制各類學校校舍建設標准;
指導各區、縣學校校舍的建設、管理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人事工作;制定本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協調人事改革中的重大問題;
負責人事調配、工資福利、編制管理、勞動力管理;
指導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負責學校師資隊伍、教育行政管理幹部的建設和評優獎勵工作;
負責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的宏觀管理;
協助市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改革工作;
負責教師資格認定工作;
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人事、編制、工資福利管理工作;
協調和指導本系統人才交流及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 擬定教育經費籌措和管理政策;編制教育經費預、決算和教育費附加使用計劃;
統計和監測教育經費投入和執行情況;統籌管理市財政下達的教育事業費、教育基建投資和教育費附加;制定學校公用經費定額,協助制定教育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並監督執行的情況;
負責市屬學校、單位的財務和國有資產的管理並監督資本運營;指導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財務管理;管理國外教育援助、國內贊助和教育貸款;負責機關財務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基礎教育工作;
制定本市基礎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重大問題;
指導學前教育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中小學的教育工作;
負責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指導基礎教育教學管理、現代教學技術應用,圖書及教學儀器設備配備工作;
審定和歸口管理基礎教育的各類競賽、向中小學生發行的各類教材、參考書籍和電子讀物;
制定基礎教育基本教學文件及評估標准;
制定和指導基礎教育入學、升學、考試、學籍管理等有關政策;
統籌協調中小學生的社區教育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中等職業教育與中等成人教育工作;統籌管理各類成人培訓,指導掃盲工作;
制定中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負責協調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編制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標准、專業目錄,負責課程教材建設;指導圖書、儀器、實訓基地建設;
制定教學指導文件和教學評估標准
;制定、指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的入學、升學、考試等有關政策,參與協調畢業生調配與就業指導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化社會的社區教育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工作;制定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規劃和有關政策、協調解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管理各類非學歷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質量監控等工作;
指導掃盲工作,宏觀管理和指導企業教育、農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等工作。 綜合管理市屬各類高校,指導、協調中央部委在滬高校工作;
制定本市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和指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負責審批高校專業設置,指導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學科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及圖書館建設;協調「211工程」建設工作;
承擔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工作,負責研究生的管理和碩士點的設置工作。 負責本市高校學生的學籍、學歷管理、獎懲、助學金和貸學金工作;
負責高校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和勤工助學活動;
研究高校招生改革、參與招生工作;
負責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工作;
統籌協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宏觀管理和指導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學生衛生保健、藝術教育和科普工作;
指導學校開展國防教育、民防教育、學生軍訓和紅十字會工作;
指導市級學生藝術團體,協調各類學校學生參加體育競賽、藝術交流和科普活動;
監督學校飲食衛生。 (港澳台事務辦公室)
負責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教育系統港、澳、台事務;管理教育系統出國留學、進修、考察及援外工作;指導學校對外籍專家、教師和境外來滬留學、進修考察人員的管理工作;負責對外聯絡和外事活動的接待工作;受理審核境外人員或機構合作辦學;負責境外捐贈審核及辦理有關免稅申請;負責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審核和管理出國留學人員咨詢服務中介機構。 負責指導學校後勤管理,負責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組織實施工作;
擬定學校後勤管理規范和辦法,監督學校後勤管理和服務工作;負責管理學校和直屬單位的治安保衛和系統的綜合治理與安全防範工作;
協助制定校園周邊環境治理標准並組織實施
;協助處理學校突發事件;
協助管理學校和直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責指導校園綠化、防汛、防颱、防火和環境衛生工作。 負責擬訂上海教育立法的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起草本市教育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
組織協調教育行政執法監督檢查;
承辦及組織承辦市教委主管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行政賠償案件的應訴、代理工作;
負責委機關涉及法律問題的指導和協調;負責教育系統普法工作。 負責本市語言文字管理工作;指導推廣普通話和普通話培訓工作;
指導文字規范化建設。 指導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
制定內部審計有關制度;
培訓教育系統專兼職審計人員;
負責對市屬學校、單位進行審計工作。 綜合管理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工作;
制訂有關加強德育工作的規劃和政策,負責德育工作中重大問題的調研和實踐;
指導學校「兩課」教育教學改革和德育工作隊伍的建設;
指導學校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指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負責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協調社會各方創造良好教育環境,綜合治理,預防、控制青少年犯罪工作。
Ⅶ 2017年上海本科普通批次投檔線是多少
據報道,7月源19日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公布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普通批次各院校專業組投檔分數線,2017年共有505所在滬招生高校總計990個院校專業組參加本科普通批次招生,招生高校的數量超過了往年。
專家提醒稱,按照今年的招生工作日程安排,今天起至22日為高校錄取階段,考生可於7月22日22:00登錄市教育考試院網站查詢本科普通批次錄取結果。
Ⅷ 2017年上海教育機構排名第一名!
上海排名第一
Ⅸ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為教育劃了哪些重點
教育部2017年工作來要點:
第自14條提出:推進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展市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試點。
第26條提出: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范圍,2017年實現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
第28條提出:提高學生精準資助水平。統一城鄉義務教育資助政策,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會同有關部門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