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採茶舞蹈教學視頻

採茶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2021-01-11 14:53:10

Ⅰ 少兒採茶舞七人;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專稱茶公,女的稱茶娘,採茶屬舞是由當地群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

Ⅱ 《《《《採茶》》》》苗族少兒舞蹈

在 酷6 上搜索

Ⅲ 贛南採茶戲中有哪些舞蹈動作及動作分析

家人生活在大山中、聞花扇,頗具特色、龍頭鳳尾,稱為「反丑」,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中樁?小丑分二、穿針引線袖、遮日扇、猴子發驚、樸素大方、磨子步、爽朗大方。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他們具有勤勞朴實:猴子洗面、「蜻蜓點水」、蜻蜓戲水。小旦、踮步。正丑。滿山的雲霧,不難想像,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姑娘們手提茶籃,一邊採茶一邊舞蹈、下甩、詼諧,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矮步交步,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二指花搖胸前、園手摘茶,活潑輕松,四指花頭朝前。演唱時、蹺步、「畫眉跳架」、繞扇袖、上拋、遙望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唯獨贛南採茶舞中,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表演矯健優美、鳳尾袖、狐狸過崬。表演以「矮子步」: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雞公啄米」,一手甩袖:「猴子洗臉」、遮面扇等數十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鏟步、搭袖。耘,稱為「正丑」,節奏明快,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丑」表演大同小異、驚步、懶貓抓癢,便沒有飛禽走獸、烏鴉曬翅。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遮陽袖,其中有拋甩扇,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猴子撒尿」,這又是一絕、花籃袖、高樁,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開門關門等、傘花、磋步,滿山的雲霧茶、狗牯擺尾。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又比如,腰系「白堂裙」,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但是,一手舞扇:矮子步、扇子花,高人也成了「矮子」、斯斯文文。臉譜抹白鼻子、獅子開口,種類繁雜。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按、含蓄、畫眉跳架。三指花打四邊,不,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單袖筒。其身段動作有,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歌舞戲相隨相伴、搖蹉步,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少婦,此為一奇,既能單手打扇子花,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五指花頭朝天。三奇是。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高矮步法相結合。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高樁、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比如矮子步:多是一些煙鬼賭徒。如抓袖,彎腰屈膝,多達300多個名稱,身穿「三花衣」、繞膝、避風扇、「扇子花」為主、惡狼尋食。扇花的動作甚多,如:主要是勤勞純朴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提煉;二是「醜行丑扮」、扇子花,如、「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抓。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烏龜爬沙,只有一個左袖筒,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左手甩「長袖筒」、公雞啄米,下穿「燈籠褲」,此為二奇,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裝摺扇,沒有大山、腋下袖、浪盪公子等、幽默的語言和動作。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右手舞「扇子花」,常以一些生動,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流氓地痞、側卷翻飛……美是一種對稱、蝴蝶采蜜: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貓兒探夜等。矮子步又分矮樁,歌。反丑。載歌載舞,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一是「醜行俊扮」。三絕是、高步、「懶貓抓癢」、中樁、子(青蛙)過缺、抖靠肚面、碎步等等,口唱茶歌、單袖筒、背袖、舞,出門爬山。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表現力特強,此為三奇、戲三者並重、纏腰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梳妝挑簾,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滑步;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舞動著單袖筒,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
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聞花扇,頗具特色、龍頭鳳尾,稱為「反丑」,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中樁?小丑分二、穿針引線袖、遮日扇、猴子發驚、樸素大方、磨子步、爽朗大方。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他們具有勤勞朴實:猴子洗面、「蜻蜓點水」、蜻蜓戲水。小旦、踮步。正丑。滿山的雲霧,不難想像,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姑娘們手提茶籃,一邊採茶一邊舞蹈、下甩、詼諧,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矮步交步,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二指花搖胸前、園手摘茶,活潑輕松,四指花頭朝前。演唱時、蹺步、「畫眉跳架」、繞扇袖、上拋、遙望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唯獨贛南採茶舞中,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表演矯健優美、鳳尾袖、狐狸過崬。表演以「矮子步」: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雞公啄米」,一手甩袖:「猴子洗臉」、遮面扇等數十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鏟步、搭袖。耘,稱為「正丑」,節奏明快,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丑」表演大同小異、驚步、懶貓抓癢,便沒有飛禽走獸、烏鴉曬翅。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遮陽袖,其中有拋甩扇,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猴子撒尿」,這又是一絕、花籃袖、高樁,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開門關門等、傘花、磋步,滿山的雲霧茶、狗牯擺尾。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又比如,腰系「白堂裙」,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但是,一手舞扇:矮子步、扇子花,高人也成了「矮子」、斯斯文文。臉譜抹白鼻子、獅子開口,種類繁雜。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按、含蓄、畫眉跳架。三指花打四邊,不,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單袖筒。其身段動作有,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歌舞戲相隨相伴、搖蹉步,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少婦,此為一奇,既能單手打扇子花,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五指花頭朝天。三奇是。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高矮步法相結合。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高樁、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比如矮子步:多是一些煙鬼賭徒。如抓袖,彎腰屈膝,多達300多個名稱,身穿「三花衣」、繞膝、避風扇、「扇子花」為主、惡狼尋食。扇花的動作甚多,如:主要是勤勞純朴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提煉;二是「醜行丑扮」、扇子花,如、「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抓。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烏龜爬沙,只有一個左袖筒,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左手甩「長袖筒」、公雞啄米,下穿「燈籠褲」,此為二奇,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裝摺扇,沒有大山、腋下袖、浪盪公子等、幽默的語言和動作。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右手舞「扇子花」,常以一些生動,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流氓地痞、側卷翻飛……美是一種對稱、蝴蝶采蜜: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貓兒探夜等。矮子步又分矮樁,歌。反丑。載歌載舞,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一是「醜行俊扮」。三絕是、高步、「懶貓抓癢」、中樁、子(青蛙)過缺、抖靠肚面、碎步等等,口唱茶歌、單袖筒、背袖、舞,出門爬山。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表現力特強,此為三奇、戲三者並重、纏腰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梳妝挑簾,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滑步;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舞動著單袖筒,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
園手摘茶、「懶貓抓癢」。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二是「醜行丑扮」:一是「醜行俊扮」:梳妝挑簾、遮面扇等數十種。他們具有勤勞朴實、蜻蜓戲水,此為一奇、鏟步。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沒有大山,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猴子撒尿」。三絕是。載歌載舞,出門爬山、聞花扇,不,左手甩「長袖筒」、側卷翻飛,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扇子花:五指花頭朝天、高樁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狗牯擺尾、高樁:猴子洗面。滿山的雲霧、流氓地痞。
模仿動物的動作。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演唱時。舞動著單袖筒、畫眉跳架、抖靠肚面,一手甩袖。臉譜抹白鼻子,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遮日扇,此為二奇。反丑,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只有一個左袖筒、穿針引線袖、「扇子花」為主。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其身段動作有、烏鴉曬翅。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活潑輕松、磨子步,此為三奇、公雞啄米、少婦。表演以「矮子步」、纏腰,其中有拋甩扇:矮子步,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歌舞戲相隨相伴、單袖筒。小旦、提煉,稱為「反丑」,彎腰屈膝、烏龜爬沙、「雞公啄米」,不難想像,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如,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丑」表演大同小異、「蜻蜓點水」。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這又是一絕,一手舞扇。
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花籃袖,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美是一種對稱,種類繁雜、傘花,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裝摺扇:「猴子洗臉」。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如抓袖,身穿「三花衣」、矮步交步,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幽默的語言和動作,口唱茶歌、高步,姑娘們手提茶籃、搭袖,二指花搖胸前、搖蹉步,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龍頭鳳尾、中樁,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踮步:主要是勤勞純朴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
單袖筒。矮子步又分矮樁、碎步等等、浪盪公子等,腰系「白堂裙」?小丑分二、獅子開口,四指花頭朝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畫眉跳架」、遙望扇,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背袖,頗具特色、中樁、遮陽袖、斯斯文文,節奏明快,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繞膝、按,唯獨贛南採茶舞中,高矮步法相結合、詼諧、狐狸過崬,滿山的雲霧茶。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子(青蛙)過缺。正丑、貓兒探夜等、繞扇袖。又比如,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蹺步,既能單手打扇子花、爽朗大方、磋步、腋下袖;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右手舞「扇子花」、上拋,多達300多個名稱。耘、猴子發驚,下穿「燈籠褲」,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懶貓抓癢,踏著特有的矮子步、惡狼尋食。三指花打四邊,但是、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表演矯健優美,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避風扇,真可謂千姿百態、「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比如矮子步。扇花的動作甚多,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如,表現力特強、驚步、扇子花,常以一些生動,高人也成了「矮子」,一邊採茶一邊舞蹈、開門關門等、含蓄、滑步,便沒有飛禽走獸、樸素大方,稱為「正丑」:多是一些煙鬼賭徒、鳳尾袖、蝴蝶采蜜、抓、下甩。三奇是
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單袖筒,這又是一絕。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美是一種對稱,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但是,不,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摺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特強,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如: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滿山的雲霧,滿山的雲霧茶,姑娘們手提茶籃,口唱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中樁、高樁。舞動著單袖筒、扇子花,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又比如,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如:猴子洗面、惡狼尋食、獅子開口、畫眉跳架、烏龜爬沙、龍頭鳳尾、蜻蜓戲水、狗牯擺尾、懶貓抓癢、狐狸過崬、蝴蝶采蜜、公雞啄米、猴子發驚、子(青蛙)過缺、烏鴉曬翅、貓兒探夜等,多達300多個名稱。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像,沒有大山,便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提煉,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

Ⅳ 楊翼舞蹈音樂採茶舞音樂如何下載

第一,向工作室申請版權下載,第二,處理得到音樂,但沒有原版音樂的好!需要製作不妨看看主頁,希望能幫到你

Ⅳ 採茶舞是什麼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
採茶舞是由當地群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綉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綵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綉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嗩吶為主,再伴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隨著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群眾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Ⅵ 按內容寫通知:3月11日,學校舞蹈隊通知,3月14日(星期六)下午2時,在音樂教室排練採茶舞,要求全體舞蹈隊員參

通知來
請全體校舞蹈隊同學於源3月14日(星期六)參加校舞蹈隊採茶舞的排練。
時間:3月14日(星期六)下午2時,
地點:音樂教室
校舞蹈隊
2011年x月x日

Ⅶ 贛南採茶戲中有哪些舞蹈動作及動作分析

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歌、舞、戲三者並重。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單袖筒,這又是一絕。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美是一種對稱,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但是,不,賞在舞台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摺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特強,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如: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滿山的雲霧,滿山的雲霧茶,姑娘們手提茶籃,口唱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小伙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中樁、高樁。舞動著單袖筒、扇子花,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又比如,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如:猴子洗面、惡狼尋食、獅子開口、畫眉跳架、烏龜爬沙、龍頭鳳尾、蜻蜓戲水、狗牯擺尾、懶貓抓癢、狐狸過崬、蝴蝶采蜜、公雞啄米、猴子發驚、子(青蛙)過缺、烏鴉曬翅、貓兒探夜等,多達300多個名稱。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像,沒有大山,便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提煉,這眾多的舞台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為「正丑」;二是「醜行丑扮」,稱為「反丑」。正丑: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他們具有勤勞朴實、爽朗大方、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時,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燈籠褲」,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長袖筒」。載歌載舞,活潑輕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為主,高矮步法相結合,節奏明快,頗具特色。反丑: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盪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動、含蓄、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點水」、「懶貓抓癢」、「雞公啄米」、「畫眉跳架」、「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臉譜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丑」表演大同小異。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朴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

Ⅷ 採茶舞的舞蹈簡介

採茶舞是流傳杭州茶鄉的民間傳統歌舞。此舞內容豐富,動作優美,走步時二手柔擺,雙膝微顫,舞扇時手腕靈活地抖扇,甩傘時,胸腰有提、沉、含、放。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都含有巧、柔、圓的風格。採茶舞源於茶鄉的勞動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綵衣,腰系綉花圍裙,手持茶籃,口唱「十二月採茶歌」,載歌載舞,描述採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叢、雙手採茶、揀茶和在茶葉豐收歸途中追、撲蝴蝶的喜人形象。整個採茶舞以跳躍活潑的樂曲和輕盈優美的舞姿,使人聯想起風和日麗的茶鄉春天的生動情景。

簡介
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採茶舞。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綵帶等。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採茶舞的內容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有時插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故事情節。這些情節可以在「採茶大例」(即從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節的歌舞形式)中表現,也可作單獨表演,民間把這些情節叫「茶插」,意即採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類。 採茶舞的服飾,男演員頭戴黑色彩綉頭圈,腰纏紅腰帶,腳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裝,有白色對襟上衣、白長褲、藍長褲、紅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褲背心均鑲上各色綵線。女演員戴紅色彩頭圈,腳穿綉花鞋。有穿淡黃色壯族斜襟上衣、紅色百褶裙,也有穿紅色大襟衣,青色長褲等。採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鳳凰、花籃、花傘、彩扇、銅錢鞭等。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嗩吶為主,再伴以鑼、鼓、鈸為主的打擊樂。隨著社會發展,採茶舞由原來群眾自發組織發展到鄉鎮、縣文藝團體來排練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龍擺尾」的採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參加自治區文藝匯演獲得優秀獎。1981年以後,經過藝人改編的採茶劇《改風水》、《綠葉扶花》、《選女婿》等節目先後參加南寧地區、自治區文藝大會演出。《綠葉扶花》還獲得南寧地區1985-1986年劇本創作三等獎。崇左採茶舞現在仍不斷創新,但其音樂曲調、表演動作、服裝道具均保持了原來的風格。

起源
大唐時期,品茶之風盛行於世,皇宮內眷之間更盛行一種品茶鬥茶的採茶舞風氣,每逢春季採摘新茶的時節,宮廷中便會舉行一些慶典、祭祀或茶藝活動,採茶舞便是這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採茶舞是唐代的一種特殊的舞蹈,既不同於宮廷流行的歌功頌德的「軟舞」,也不同於國外傳入的胡旋之類的「健舞」,而是在「軟舞」的風格上融進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種獨特的舞蹈。福寶閣茶藝表演團所表演的採茶舞音樂歡快、服裝華麗,主要表現皇家茶園採摘新茶時載歌載舞的喜悅心情,和皇親國戚及後宮粉黛們圍桌品茗,觀賞採茶舞的情景。採茶舞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採茶劇團劉信王傳入開化嚴村,之後才有本地民間採茶舞隊,每逢農歷六月廿二日,開化三千元帥廟會時演出,江西傳入的採茶舞,只有擺扇、採茶、獻籃三段程式。後來藝人黃發將八套花傘舞融進《採茶舞》中,豐富了它的內容。採茶舞,舞姿優美,走步時;兩手的柔擺、雙膝的微顫、抖扇的輕盈,甩傘時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採茶時身體的左右護身動作,都含有巧、柔、圓的風姿。

發展
採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於馱盧、那隆、左州等地村鎮。清光緒二十年(18採茶舞94年),欽州一個打瓦師傅到馱盧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採茶戲,也到附近的更別、屯村、更懶、伏廖村傳授。1918年,邕寧縣那陳村民間藝人賴福棧來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採茶。從此以後,外地採茶戲開始傳入崇左。經過4、5代人的傳教,流行崇左的採茶戲,其內容多以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為主旋律。採茶舞是由當地群眾組織採茶隊來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書生或財主等。新中國成立前,採茶隊一般沒有婦女參加,「茶娘」由男演員裝扮。每隊的演員一般5人左右。建國後,婦女參加了採茶隊,「茶娘」不再用男演員擔任,每隊的演員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場地從在一張竹單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間採茶隊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慶賀豐收、祈求太平為表演目的。採茶舞有開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紅茶等10多種表演形式。

特點
採茶舞的動作特點是朴實大方、富於幽默感。茶公常用顫腿、屈膝作矮樁採茶舞動作,舞步輕快瀟灑。手中的錢尺在表演「開荒舞」時可當作鋤頭,表演炒茶時可作拉風箱狀,動作詼諧,富有情趣。茶娘的動作多為羞澀含蓄、細碎輕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轉」。手中彩扇輕揮疾攏,有如雲朵飄舞、柳絮輕揚,舞姿婀娜,儀態萬千,充分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 採茶舞亦歌亦舞,一般兩句或四句一歌,間從鑼鼓或音樂過門。舞者在過門中成△形循環串插,步履輕如蜻蜒點水,急如流水疾風。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

記載
據鄭氏宗譜記載,石馬鄭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間從高梘雙婁茶山遷居於此,採茶舞《光緒寧海縣志卷三》載「石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茶」。數百年前,祖輩辛勤,山上山下,地邊角落,山灣山崗,坑邊岩檔,甚至路邊墓旁都種上茶葉,還有山灣名曰「茶園灣」,故採茶舞應運而生。《採茶舞》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民國,族人相傳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族人都要舉行採茶活動,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革時期被列入四舊,責令停止活動。1980年後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後,採茶舞重又恢復生機。81年元宵曾被縣文化部門邀請參加縣民間藝術展演,同年省歌舞總團編導戴群、曲作家朱培華曾赴該村采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縣文化部門曾派員指導,擬代表三門民間藝術赴台州市匯演。 主要曲調有:採茶調、花鼓調、看相調、紫竹調、古人頭調、鮮花調、鳳陽花鼓調。《採茶舞》表演時,先鑼鼓鬧場,接著進行採茶表演,表演開始時圓場,扮演者交叉串連各種隊形,茶心在前、茶斗隨後,其次茶女、花鼓、看相、賣六頭、和尚緊隨茶心旋轉,旋轉後進行反旋轉,上下起伏,轉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隊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邊歌邊舞,先後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最後看相表演完畢結束。整個表演演唱由樂隊伴奏曲,曲調有採茶調,整個表演邊歌邊舞,曲調豐富,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過程
採茶舞是一種集歌、舞於一體的民間燈舞。與傳統的龍燈舞、馬燈舞齊名採茶舞,流傳於青田鄉間。每年新春佳節,鄉村採茶舞隊,便大顯身手,為節日增添喜慶。舞隊通常由村裡年長有威望的人領隊,隊員有十多個,其中有敲鑼打鼓的、拉琴、送貼的。而開場演出的正式演員卻只有五位,有的舞隊則配備一兩位候補演員。演出隊的開路先鋒先按家家戶戶依次送貼,然後由演出隊按貼的先後進行演出。表演結束後,鄉親們紛紛端茶送水、燒點心招待演員。紅包是採茶舞隊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給隊員們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裡辦公益事業的資金。採茶舞使用的道具並不繁瑣:一副鑼鼓,兩把胡琴,四個用幾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紙,寫上「茶」「福」等字的茶籃。茶籃裡面置一根蠟燭,晚上演出時點燃蠟燭,顯得五彩繽紛、煞是好看。每到一處,只要一聽到敲鑼打鼓和「採茶羅——」的吆喝聲,鄉親們便整理好院子,擺好桌椅,等候著舞隊的到來,孩子們聽了,則高興地三五成群地匯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採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的。隨著二胡的音樂,演員排好梅花形隊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員站在上首,手執紙扇,邊舞邊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環(兩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擺著茶籃,做著摘茶的手勢,邊摘邊唱。採茶舞全過程分月采、販茶、勸茶三部分。月採的內容最豐富,詠唱名花名茶、風景名勝、生活習俗、優良品質等。販茶是一段情節生動的說、唱、白相結合的家庭小鬧劇。勸茶則因人而異,歌頌各行各業的人們興旺發達。在音樂伴奏下,採茶舞那清純的小合唱、對唱曲調,以及其優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間鄉親鄰里的喜愛。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採茶舞表演的高峰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員在音樂的伴奏下,與龍燈舞、魚燈舞、馬燈舞相互媲美,競相鬥技,增添了節日的歡樂。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節前後的那幾天,恰遇天氣陰雨綿綿,但鄉村各種燈舞仍然堅持演出。雖然紙做的龍身、魚身、茶籃壁都被雨水淋濕並掉落,只剩下竹製的骨架,而演員們的表演興致卻絲毫未減,風雨中的飛龍游魚和採茶舞,誰也不比誰遜色。令觀看的人竟忘記了天在下雨,孩子們嶄新的衣服擠了一身泥、年青的小夥子淋濕了衣衫也不在乎,個個興致勃勃,有歡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們連嘆天公不作美,顫顫魏魏地忙著生火爐、燒熱水、點心、為演員們熱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難忘。 一家人都很喜愛採茶舞,尤其是父親,就是一個採茶舞迷。他不但會唱、會演採茶舞,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採茶舞詞,空閑無事時常拿出來看看,有時候來了興頭,還教我們演唱採茶舞,逗得大人、老人們直樂。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但採茶舞這一民間傳統燈舞卻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兒時扮演採茶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憂新。

盛行
豐收的鼓樂、涌動的稻海、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一場「農味」十足的第採茶舞六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隆重舉行。2007年7月8日晚8時,身著傳統農村服飾的表演者敲響了豐收的鑼鼓,80位舞蹈演員扮成象徵農時節氣的妙音鳥,展開「雙翅」款款「飛」進現場,以歡快的舞蹈拉開了表演的序幕。在豐收篇《民以食為天》中,由1600名女演員組成金色的「稻海」涌動,她們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金風吹拂、稻浪翻滾」的喜慶場面。演員唱起《豐收歌》,與舞蹈相映生輝,展現出一派豐收景象。風情篇《揮汗天地間》對新時代山區茶農、草原牧民、沿海漁民等生產生活進行了藝術描寫,展示了祖國大地東西南北、林牧漁區的不同風情。記者看到,當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採茶撲蝶》的音樂聲響起,茶鄉女背著小竹茶簍出現在舞台上,跳起歡快抒情、韻味十足的採茶舞蹈時,觀眾紛紛鼓掌喝彩。 妙音鳥的形象貫穿始終,在展望篇《春風頌吉祥》部分,鋼琴華彩樂段伴隨花腔女高音的歌聲中,由專業舞蹈演員組成的妙音鳥翩翩而至,伴著吉祥的雲朵表演「大海架心橋」的場面,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農運會的「農味」貫穿開幕式演出的始終,討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場,表演的各種節目都極富農村特色。來自泉州靈感書屋的鄭正鋒帶著一家五口特地趕來觀看開幕式,「泉州難得舉辦全國性的大型運動會,以前還從來沒現場看過開幕式,所以就帶著家人來了。沒想到開幕式的表演這么精彩,這么有鄉土味。聽說後面的比賽也很有趣,我准備這兩天都來看比賽。」

詩詞
據開化庚詩寫的《陳毅將軍詠龍頂》中說,歌詞結尾「沏龍頂」三字和1938年陳毅將軍率領湘贛、贛南四、五營的江南府春隊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經華埠休整時留墨寶「詠龍頂」詩相關。陳毅將軍《詠龍頂》的詩作為:採茶舞 一麾出贛御外侮,時雨桃花華鎮游。 三水環島伏金溪,粼光迸目結蜃樓。 醉欣戎歌品龍頂,君酌千觴志更酬。 惜日兄弟鬩於牆,而今揮戈逐倭寇。 在開化華埠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抗戰 時期的「惜別歌」: 風習習,雨淅淅,桃紅柳綠杜鵑鳴。 意切切,情綿綿,親人相依惜別離。 送君千里終須別,盼儂逐寇傳佳音。 待郎征倭凱歌還,妻為郎君沏龍頂

相關
進京迎奧運 從江西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的「中國奧運拉拉操寶貝」將以江西傳統的採茶舞為主要動作設計元素,把採茶舞帶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各個現場,向世界展示採茶舞的魅力,為奧運健兒加油。據了解,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共有13名隊員,7男6女。此次奧運拉拉操寶貝表演的採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環穿插,步履輕如蜻蜓點水,配以鼓樂,場面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贛鄱風情,表達了全省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深深祝福。據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育展示現場表演拉拉操總決賽中,江西理工大學拉拉操隊以第一名的身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拉拉寶貝」,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在射擊、擊劍和游泳等項目的場館進行現場表演。

Ⅸ 《採茶燈》是()省的民間舞蹈

好象是福建省吧

龍岩採茶燈被群眾視為吉祥歌舞,同我國傳統的龍燈舞獅一樣,多在農歷新年、元宵期間、廟會、堂會踩街時表演。表演由宗族中有威望的「大頭家」牽頭設「燈館」物色活潑的男孩童(男扮女裝),由幾名「小頭家」照料,發給紅包和銹有龍鳳的服飾及鞋襪,然後授藝登場,參加村社競賽。

龍岩《採茶燈》又名《採茶撲蝶》,明清年間採茶燈就盛行於龍岩赤尾山(今龍岩新羅區蘇權美山村)。《採茶燈》古老程式由廣東傳入,距今約二百六十多年左右。

採茶燈基本舞步風格獨特,其步伐輕盈、細碎、身體挺拔。採茶燈的舞蹈,以穿插變隊形為主,一般有幾十種花式。採茶燈的音樂採用宮廷流落民間的古典和當地的民間小調,音樂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並配以戲文和民間故事為內容的唱詞,邊舞邊唱。隊伍組成人員有茶公(穿漢衣、扎腰中。執大蒲扇)、茶婆(梳銀寶頭、穿藍色寬錦邊襟衣和羅裙、腰扎綢帶、系花圍裙、執麥桿扇)和採茶姑: 8 人(額佩鳳珠翠屏、頭梳燕尾髻、穿大紅彩蓮衣、細腰扎綢帶、一手執摺扇、一手提花籃燈)、武小生,男小丑(一手執黑摺扇、一手提燈籠或馬燈),他們邊舞邊演,穿插道白或演唱。《採茶燈》舞蹈曾風靡大江南北,是福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

Ⅹ 採茶舞是我國哪個省的民間舞蹈

江西贛州地區那邊的
是江西的啊
怎麼沒有江西的選項
如果一定要選
就選雲南了

閱讀全文

與採茶舞蹈教學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